会做饭的,多半都是温柔的人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做吃的。

从一个只会帮忙洗菜的旁观者,到不慌不忙地一个人也能张罗一桌子菜,到底这中间是什么在我的身体里发酵?我想,很难说清楚。

或许,是想要看见我爱的人夹起一筷子我精心烹制的菜肴,送进嘴里细嚼以后,脸上露出大放异彩的表情;或许,是想要听见大家伙们一扫而空桌上我盛放的美味,拍着肚皮直呼过瘾的感叹;或许,是喜欢大家因为吃而相聚一起说说笑笑的那份热闹;或许,是享受那新鲜的食材在清水中浸润,在砧板上随着菜刀时起时落,在锅中上下左右翻动,最后置于陶瓷盘子里万般静好的模样。

最近,因为怀有身孕的缘故,家务做得少了,包括做饭,总觉得生活少了什么。那天,看了一个料理公众号推送的甜品食谱,闲来兴起,便跟着步骤动手做起来。

重点的一步是做小丸子。将酸奶一点点加入到糯米粉中,白瓷般细散而柔软的糯米粉,慢慢地,在我的手中凝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团,确定软硬适中后,再取小小的一撮面团,用掌心的温度和画圈的方式,揉成圆圆的一颗。如果图方便,其实可以拿速冻的汤圆代替这手工的丸子。

但在重复的动作中,我的心是静下来的,思绪是飘远的——想起那时候,小小的我站在灶台边,看着外婆将馒头胚子放在裁剪得大小刚好的青叶上,搁在蒸笼上蒸,不足十平米的厨房,水汽的白雾与柴火的灰烟相互缠绕着徐徐上升。

想起那时候,一家子围着竹匾而坐,左边两桶子的糯米,分别调了咸甜两种口味,竹匾上叠着一沓清洗过的湿粽叶,每个人的双手都灵巧地运作着,舀一大勺糯米,填几颗红枣花生或一二瓣香菇肉片,合上粽叶,扯细绳捆扎结实,丢进右边的空桶,边聊着家常,粽子也随之满上来。

想起那时候,外婆捧出刚蒸好的红豆馅粿子,红皮馃子面上印有好看的花纹,一块块分摊于竹匾上晾凉,竹匾就搁在院中的石板凳上,馋嘴的小家伙们就聚拢过来,边吹气,边送进嘴里;想起那时候,外婆站在油锅前,拿着长柄铁勺,抹一层米糊,压一掌心的碎菜末,再添搁肉块和海蛎,最后以米糊浇合,放进金黄的热油里炸,一会儿工夫,就有一大盆的香脆而鲜美的海蛎饼了,如果这时我要离家,外婆便会拣个干净结实的塑料袋子,往里装十多块海蛎饼叫我带走。

那时只知道外婆的手艺好,做什么都好吃,味与料的调配总是适中得不偏分毫。倒是不知道,外婆做吃时是如何的耐心。食物吃在嘴里,或许吃出的是一个人的味道与心情。但是做吃的,就不止如此了,还有揉进食物里的一分一秒的时间,还有对一蔬一菜的专一凝视的交融。你能切实触摸到时间的流逝,在你的双手之间;亦会感恩于农夫的辛苦劳作、大地的丰盈产物,在你的心口之间。

我想,今年夏天,我还会做一锅香辣小龙虾,不为别的,只为我想做吃的。

 

文/ 安妮特云匠

城市的烟火,都在夜市的小吃里

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

每到一个城市,我都至少会熬一天的夜,去满足自己的肉欲!当然,这种肉欲是在夜市摊位上的。

我总觉得,夜晚的风景,才往往是一个城市的真面目,感性或理智,柔软或粗犷,在黑暗里反而无处可藏。今夜,深夜君带来一个故事,让我们去齐齐哈尔的夜市走一趟吧。

——深夜君

 

- 正文 -

我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生长哪里,便长在哪里,大学时也舍不得离家太远,在缘分交错下从北方的这里走出去,没两步又钻进另一个城市里。

这个城市叫齐齐哈尔,是达斡尔语中“边疆”、“天然牧场”之意。读出来颇有几分异域风情。齐齐哈尔人爱吃烤肉,犹以烤牛肉为最佳,在全国也小有名气,不过今天咱们不谈这个,比起鲜而不腻的牛肉,夜市,才是我心里的美食圣地。

齐齐哈尔的夜市在公园边,每年春夏的五点钟,夜市一开,微微倾斜的街道尽头不知从哪就涌来乌泱泱的一群人,独自、或两个人合力推着摆满了材料和工具的小吃车,如翻滚的乌云一般卷积推开,迅速在街边两侧排好。

随后三五声吆喝亮出来,煤气罐刷的一声打开,锅铲碰撞,竹签翻动,各色味道蔓延在上空,着把街道在空间上更完整的占据。在一旁围观的吃客这才反应过来,寻着那吆喝和味道,化身为市井老饕,在每个档口伸长了脖子,对着那摆出来的“佳丽”拿目光一一扫过去,拿足了派头。

夜市比起南方的宽窄巷子、户部巷一类的古巷街道,实在是对市井气的更深一层揭露,真实得有点难登大雅之堂。大嗓门的叫卖,甚至更热情一点的,站在档口扯你的胳膊。

卖臭豆腐和卖蜂蜜鸡蛋仔的紧挨着,这边鲜榨果汁里刚倒了半杯沙冰,旁边炸串铺子的油已经沸了,刺啦一声吓得人躲得老远,看中了一碗花甲粉,让店家加了两大勺蒜,再撒上一把红辣椒圈,要双一次性筷子就端着碗在旁边架起的小桌子边上坐下。决不能“讲究”,否则就失去了夜市这种自在随意的风格,上不上,下不下,倒不如去茶馆里坐着。

大学时常和好友约着去逛夜市,这对我们来说是件大事。

兜里要装着上百块钱才有安全感,别看夜市的东西都是小吃,但一趟下来,没个百八的还真下不来。一份芒果糯米饭15,一份臭豆腐6块,来个烤猪蹄10块,还少不了几根串串开胃,三、五个蛋挞解馋。

遇上新奇的烤冷面卷臭豆腐,液氮冰淇淋,更是要大胆一试,手里还要拿一瓶在齐齐哈尔鼎鼎有名的“大白梨”,就着吸管满意的吸一口,才算是稍稍抚慰了肚肠。

按习惯,我们每次都先要上一份肠粉,加了鲜虾的,加了玉米的,里面裹着鸡蛋和菜叶,薄薄的米浆刚卷成了卷,一油勺酱汁就浇下去,趁热吃,烫的舌头直起泡。

先填了小半个肚子,才不至于在满目琳琅间看花了眼,再挑选起来也没那么如狼似虎,能对着“佳丽”挑肥拣瘦,显得游刃有余得多。

真正的吃货,在吃夜市也能研究出点“学问”。

夜市是沿着公园门口延伸出一道街,门口常驻着几个卖棉花糖的,算命的,卖竹筒糕的,还有几个按摩师在做生意。一个带靠背的椅子,一块白布,剩下的就靠手艺,客人在上面一坐,10分钟10块钱,便宜得很,服务倒没减,按完了实打实的舒服。

大学四年,每次吃的肚子高了3厘米后都跃跃欲试,终于在有一天坐了上去,从手指尖一路按到天灵盖,起来后骨头缝里都舒坦,恨不得就地睡过去。

如今,我离开齐齐哈尔有半年,8个室友也都各奔东西。在轰轰烈烈的毕业季里,我们又去了夜市,在人声鼎沸中装作不经意的感叹,可能是最后一次来了。

夜市仍是那般模样,哪个摊位空了,第二天就有新的摊位顶上来,我们按着一直信奉的金科玉律,仍旧先吃了个肠粉,然后在人群的空档中穿梭,为味蕾一边寻找过去的记忆,一边又期待新的刺激。

那时的我们,都希望人生能过得如在夜市中行走一般,永远热闹,永远自在。我们希望命运的馈赠就像这里的食物一样,各式各样,任我们挑选。我们不用着急,不用害怕失去,只要你愿意走进那烟火深处,一切都在等你。

文 /  常夏

图片 / 百度图片

BGM / 无问 – 毛不易

 

你想与20万吃货分享你的美食故事吗?欢迎给我们投稿~投稿邮箱等待着你的故事:tougao@tonightfood.com(点击原文获得更多信息)

深夜谈吃

你与吃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q群:344547537 | 暗号「深夜君开门」

▲长按扫码关注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深夜谈吃是覆盖千万受众的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

烘焙的坑里,有触手可及的人间烟火

苏籽饼,最早是从来自呼伦贝尔的达斡尔族作家苏莉的《苏籽、山丁子和斧子》得知的。几十年间,凡是有关家乡那边的信息都会不由自主地抓住眼球,而从苏莉的文字获取的最直接,也最清晰。她不仅有生动细腻的传神笔功,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对家乡故里的深挚情愫。

在作家的笔下:“刚出锅的苏籽饼,捧在手里嘶嘶哈哈地咬开一个小口,一股浓香喷涌而出,瞬间就征服了你的味蕾,没等第一口嚼完,第二口、第三口咬将下去,一会儿一张饼就踪影全无了。苏籽饼就好吃成了这样”。

而且,文章还配上品相唯美的刚出锅的苏籽饼随拍,不知有多少目睹者瞬间被征服了呢。朋友对“苏苏”的爱称、昵称也由此而来。

近年发达的网络微信把苏苏的苏籽饼呈现给更多的朋友,有幸品尝到的津津乐道。我记得苏苏百忙中曾两次约我到她家喝茶吃饼,不巧两次都赶上出差。虽然没成行,但对这样的邀请我真的特别高兴和珍惜,在当今年代,我觉得能请到家里吃饭的格外体现心意。

“苏苏约你”是苏苏身边一群情投意合的姐妹圈。今年入冬,为了把最好的苏籽分享给好友,苏苏把家乡一个卖苏籽的店家推荐给圈内。朋友圈沸腾了,早已被诱惑了的姐妹在群里接起长龙买苏籽,施展厨艺做苏籽,传递分享晒苏籽。

先是各家灶台前的苏籽饼新鲜出炉,紧接着就衍生出了苏籽的创意吃法。苏籽不经意间圈里圈外地火了,就像大家说的“满城飘起苏籽香”。有一个姐妹借助家里的酒店平台,抓住了商机,这个冬天,把苏籽饼成功推广到了广东、浙江、山东、重庆等地。

如果想深入了解苏籽,百度百科会发现赫然标注着主产区之一“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其营养成分和药用功效果然名不虚传。

苏苏帮我们搭桥甄选到的就是莫旗的正宗苏籽,一袋一斤的包装,已炒熟研磨,色泽油黑发亮,香气四溢袭人,不愧为大兴安岭地区肥沃黑土地的滋养。拿到苏籽的姐妹打趣说回家“被香迷糊了”,还有的被“香个趔趄”。

苏籽饼,就是发面做的苏籽儿馅的烙烧饼,可随喜好做成甜口或咸口。烧饼是我原生家庭的传统致爱,老爸老妈对山东老家的烧饼一直难以忘怀,也把这份念想和情结传递给了子女。

苏籽饼自然对了胃口,也应了出生地呼伦贝尔和籍贯山东老家两地的乡情。但我不知啥时候入了烘焙的坑,享用完苏籽饼就惦记着怎么把苏籽引入烤箱,做些食尚化些的苏籽酥和广式苏籽小月饼等类点心。没有现成的配方,就揣摩着怎么调配馅料,怎样能稀释抱团,怎么更软糯醇厚。苏籽独特的香味儿充分地激发释放出来,闻香操作,想着精致小巧的苏籽点心与亲切家常的苏籽饼为伍,也是相得益彰吧。

一缕冬日的阳光从北窗折射到灶台,也照亮着触手可及的烟火人间。

文/ 在水一方
图/ 在水一方

那个陪我尝遍酸甜苦辣的兄弟姐妹

今天是表哥去世的第二十天了,那个笑眯眯的男孩、那个从穿着开裆裤就开始陪着我胡闹,陪着我玩耍,陪着我长大的男孩在24岁这一年离我们而去。

犹记那一晚饿得饥肠辘辘的我们,踢踏着拖鞋偷偷摸摸下楼。这个调皮的男孩要给我炒蛋炒饭,开火,倒油,放蛋,加饭,动作一气呵成,可是却在放盐的时候卡住了,你回头问我放盐了吗?傻傻的我说了一句没放,你回头迅速放了一勺盐,这么多年了,我依然记得那碗饭,黄澄澄的蛋,绿油油的葱花,还有那肉眼可看到的白花花的盐!

小的时候,你总是欺负我,那一次我们同喝一瓶旺仔牛奶,你明明没吞咽却发出喉咙下咽的声音,害我干着急。我们总是结伴去外公外婆家,吃一碗甜蛋,犹记得你爱吃蛋白我爱吃蛋黄。

谁的小时候不捣蛋呢,小的时候你偷偷拿姨父的烟去抽,看着眼巴巴望着你的我,居然把烟递向我的嘴边,嗯~我猛吸一口,结果就是呛得眼泪直流,你却笑出了眼泪。一次偶然,家里出现了一包干虾,你和我说用打火机烤一烤是很美味的,然后我们居然就这样偷偷摸摸干了半大袋!

你去世的第五天是冬至,在这一天,我们要吃豆粉汤圆,汤圆代表团圆,这一天我们依然吃着团圆,却多了一丝心酸,因为少了一个人,哪里来的团圆,外婆一直心心念念着给你做甜蛋,说你好瘦,怎么就胖不起来呢!

那天我嚎啕大哭,念叨着我没有哥哥了,终究是没能见到你最后一面,依稀记起学大猩猩逗我开心的你,笑嘻嘻叫我名字的你,护着我不让人欺负的你,我这个小屁虫跟着你被你的朋友起哄时,你笑着说:“神经,这是我表妹”的你,记得你问过我,如果一个比我大三岁的人,我会不会把他当成大人呢。我说,会吧,但如果是你,我不会,因为你是我的表哥呀,要陪我长大,陪我玩耍,陪我胡闹的呀,大人这些就不行了!

终究接受现实,剩下的只剩回忆,看着外公佝偻的坐在你遗体旁,外婆看着你哭得无法自拔,我要背起你留下的责任,愿你一路走好,曾经调皮的味道萦绕心头,你给了我一个欢乐的童年,一个调皮护短的男孩陪我长大,尝遍酸甜苦辣。

文/ 猪猪静
图/ Google图片循CC协议使用

谁没有在某个深夜,吃过一碗泡面

前些天在超市买了把荞麦挂面,等到下锅煮吃时才发现太难煮了,丢到开水里面至少要煮15分钟才熟,而想吃软烂点的那就得个20多分钟,看着燃气灶的火苗一直在扑扑闪动,我怀疑是不是买了把假挂面……

真的,还不如煮碗泡面来的实在。

说到泡面,就想起香港美食家蔡澜先生关于即食面的一篇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电脑对我没有切身需要,即食面则伴我度过无数寒冷、寂寞、饥饿的夜晚。本世纪最大发明,非它莫属。

区区几十字,不难看出即食面在蔡老心中的地位,如再将全文拜读一遍,更会发现,纵然蔡老吃遍天下美食,但他仍愿不吝文字以专篇表达个人对即食面的深厚感情。

蔡老文中的即食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泡面,也叫方便面,叫法不一,但所指系同一食物。

说起泡面,还记得我大学时听过一个健康讲座,那老师还专门提到了泡面,说泡面高油脂含量、富含添加剂、高摄盐量,是不折不扣的垃圾食品,每吃一碗泡面,付出的代价是至少需要30天来排毒。

听到这个我立马急了,心想,那这泡面以后到底还能不能吃。后来,经过数次思想斗争,觉得为了健康就别吃了吧,毕竟好吃的多着呢。

但事实上,这泡面绝对属于那种说有多好吃也不至于,但隔段日子不吃又会惦记的食物。所以俩月后,它又重新出现在了我的饭桌上。

要说在大学时想要煮出好吃的泡面,电丝炉子加铝饭盒那是必备煮面餐具。赶上哪天不想吃食堂了,再去小吃店点几串素菜再让老板娘打包一大袋汤底,路上再买上火腿肠卤鸡蛋啥的,材料就齐活了。

接下来就是贼心贼胆地在宿舍插上电炉子,把汤底烧滚,然后把面饼、火腿肠、素菜、卤鸡蛋依次放进去。

话说只需随便聊个天的时间,一碗有汤有荤有素有鸡蛋的面便出锅,要颜值有颜值,要搭配有搭配,吸溜吸溜吃起来,入口有味,进胃舒服。如果是在寒冷冬天,那吃起来更是满满的幸福感!

所以,泡面到底算不算垃圾食品,我觉得,那还得看情况吧。反正我感觉大学时,我在宿舍里煮出的泡面就是美味。

除了学生党是泡面的主要消费群体,火车上更是泡面的高消耗场所。但凡坐过火车的,特别是在高铁时代到来前,几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买泡面、带泡面、吃泡面。

也许是因为场所的有限性,一碗热气腾腾的食物便成了旅途行人们最大的渴望和慰藉,而泡面就恰到好处地承担了这一角色。

所以,车厢里只要有一个人开始吃泡面,那么周围的人们就忍不住了,开始开桶、撕料包、放火腿肠、加开水……

不一会儿,车厢里各种味道便弥漫开来。问都不用问,就知道有人吃红烧牛肉面,有人吃老坛酸菜面,还有人吃鲜虾鱼板面……除了嗅觉,你还能听到吸溜吸溜的吸面条声儿,此起彼伏,从未间断。

这可真是应了那句顺口溜:泡面加根火腿肠,坐上火车好拍档。

为此,我曾有不止一个朋友说过,好奇怪,总感觉在火车上吃泡面特别香,而且带有一种特别的满足感。

当然,不止普通人外出会吃泡面,就在去年年初,一向低调的恒安集团CEO许连捷,因为一张在机场吃泡面的照片也“被走红”了一回。

事后接受采访时,许总这样说道“其实并不是我在生活上对自己苛刻,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吃个泡面是个最好的选择,不是舍不得多花点钱吃点更好的。”许总接着又说了“什么是好呢,我认为,适合就好,自己喜欢就好,不是非得最贵最高等就是最好。”

我想,泡面真的不是珍馐美味,但却能最快填饱肚子,所以在某个时刻,它或许真的是食客们最好的选择。

其实除了学生和外出一族,熬夜游戏党、可怜加班狗也视泡面为心头好,毕竟快捷省事顶饱嘛。

不过,有新闻报道近几年方便面市场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方便面销量连续几年出现负增长。有数据显示,在方便面的巅峰时期,我国每人每年平均吃掉34包,而如今它却成了夕阳产业。

确实,仔细想想,不光我自己,好像周边的同事朋友,都很久没吃方便面了。

不得不说,如今吃泡面的人越来越少了:勤快点的已在厨房努力提升厨艺,懒点的也就是按按手指的功夫,五花八门的快餐便被送上门。

泡面似乎越来越被边缘化,尽管它的种类愈加丰富,营销广告愈加脑洞。

不过想想,泡面销量下降似乎也是件好事,至少说明大家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而且越来越注重健康,消费越来越谨慎。

前几日看到有网友在感慨,现在吃泡面已经成了一种缅怀过去的方式,吃它不是图饱,而是为了回味。有这样同感的人不知还有多少,但于我而言,去逛超市时,我还是会习惯性地买几桶泡面;电视播放泡面新品的广告时,我还是会多看几眼……

回味也好,念旧也罢,不管怎样,我知道,我们每个人,在曾经某个特别饿的时刻,都曾吃过泡面。

文 /  薛笨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