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你还在吗?

北京小吃

我2003年到北京,直至2009年底离开前,持续不断地试图去体会这个城市。当我在2004年开春第一次看到满树无叶的花朵,我以为这就是北京;当我坐在半坡啤酒屋回味刚看的话剧,我以为这就是北京;当我提着一堆书从三联书店出来,我以为这就是北京;当我汗流浃背地挤上地铁,我以为这就是北京;当我品尝到各式传统小吃,我以为,终于找到了北京。

2006年前门地区拆迁重建时,百年老店爆肚冯、月盛斋、小肠陈所在的前门廊坊二条,也在拆迁之列。月盛斋的马老板,不无辛酸地对着镜头说,以后回来的可能性不大了。我和一些朋友们,曾在寒冷的冬天,坐在小肠陈门外,喝着小瓶二锅头,吃着热腾腾的卤煮火烧。这些经历,已永远变成记忆的一页。

拆迁期间,前门大街两旁的店铺多已不再营业,人行道边竖起了画着未来美景的隔墙——墙后的房屋很快会被拆掉。转进胡同,廊坊二条已经拆得不成样子,路北基本是一片废墟。路的南面,食店依然兴旺。

找到小肠陈,依旧要先找那位脾气超坏的女店员交钱买票,而那厨子依旧牛气十足地用手从大锅里抓出一节小肠,斩细,放到垫了火烧的碗里,再撒上一把芫荽,浇上一勺卤汤,「啪」地将碗扔在工作台上,让顾客自取。小心翼翼端着将要满溢的碗找座的当口儿,瞥见一位老太太颤颤悠悠进得门来,大声说:「可算找着了,卤煮,三两」。这些老北京下层阶级钟爱的吃食儿,虽已不再只是贩夫走卒所专享,但也真上不得宴席。再美味,也只可偏安一隅,供好这口的老饕品味。

至于炸馒头就臭豆腐,以及羊油炒的麻豆腐,还有发酵至酸臭的豆汁,就更非一般食客能够欣赏的了。若你胆敢在第一次约会就点它们,再假如约会对象不是在北京生长(估计新一代的北京孩子也不再接受这些重口味食品了吧),那么在制造「约会灾难」领域,你已成为专家中的专家。可是啊,可它们却是老舍与骆驼祥子们的大爱,曾在许多个清晨和深夜,温暖了那些诚朴的舌头、胃与灵魂。

再去爆肚冯,叫一盘肚领,一盘芫爆牛百叶,两瓶燕京啤酒。窗外,夕阳慢慢让门外的残垣断壁染上一层惨淡的金黄,微醺之中,我知道,北京就在那儿。

冰糖葫芦与烤红薯

bthl

过了初五,年味儿淡了些许,再热闹起来就要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时候。

大鱼大肉吃多了,也令人烦恼,眼瞅着满桌子的红烧肉,蘑菇炖鸡,梅菜扣肉与蒸丸子,也觉得提不起兴致来。一桌大小,你望望我,我往往你,拿起筷子难下手。

正餐吃不动,还有年节的零食备着,今儿就讲讲过年的两种零食。

北方孩子,冬季大都喜欢两种吃食:冰糖葫芦与烤红薯。

小小的冰糖葫芦,在《燕京岁时记》里就有记载:“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红果)、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

最记得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外的某个年货摊看人做冰糖葫芦,一根根竹签,一头尖尖,穿好山里红,硕大的果子上带着些小麻点,饱满且无虫洞(有虫洞的果子可是大忌)。大师傅烧起锅,热了油,砸成小块的冰糖块下了锅,再加点芝麻。注意看着火候,冰糖慢慢消失,锅里起了大气泡,等到大泡变成小泡,就是蘸糖之时。眨眼之间,大师傅眼明手快已经让山里红串在锅里打了个滚,“啪”一下撂在了大理石板子上。

北方的冬天寒气重,稍微一冻,冒着白气的红果串就被揭了下来,拿在手里,晶莹剔透的一串,咔嚓一咬,冰糖壳儿脆,红果酸酸甜甜,冰凉凉的口感,走在路上,晃着一大串,还带着红彤彤的喜气。

吃完糖葫芦,在吃烤红薯。这摊子很少有人还支愣着“烤红薯”的牌子,看不见的招牌,就是隔着老远便能闻着的阵阵香气。往往是一个大铁罐子做炉,底下带俩轱辘,带着线手套的摊主时不时的用铁钩钩开炉口,看看内部情况来决定能拿出来几个烤好的红薯。烤好的皮肉分离,挨挨挤挤的躺在铁皮筒上,被拿在贪嘴买家的手里,捏捏熟度,掂掂分量。

红瓤味儿甜,黄瓤块儿大,紫瓤的在南方才能见着,沙面。靠近外皮儿的部分烤得焦香,拿在手里暖手,吃在嘴里暖胃,眼瞅拿着红薯的路人,都笑眯眯的,带着幸福和满足。

年味儿,就是一种幸福和满足的滋味。

 

by Bamboo Wang

你会怀念未名湖畔那一片猪肉吗?

在我的朋友中,李笑来是饮食方面最爱憎分明的一位。我们曾经在北京语言学院的新疆大排档连点四盘炒烤肉,这种「好吃就再来一份」的豪爽气,很投我脾胃。

有次约饭(算来也是至少5年前的事了),笑来说去「吃肉」。肉也者,搁二十年前是罕物,现在有什么稀奇?岂知那次「吃肉」,还真是吃肉。此后多年,我没用「吃肉」二字形容过其他饭局或馆子,直至一个月前,才又坐实到另一个馆子上,不过这是后话了。

回到那个夏天的晚上。我们来到著名的北京五道口地区,走过尘土飞扬的背街,进入一个什么宾馆的大院。进院就是一溜平房,全是小馆子。去的那家叫什么名字,已经忘了,或者根本就没想起来要记得。一半店面垫高做榻榻米,另一半摆放传统的餐厅桌椅。这家韩国风味店,菜单贯彻极简主义,只有三道菜:一曰土豆排骨锅,二曰猪肉辣白菜,三曰什么忘记了;每道菜可以有大中小三种菜码。那次和以后的很多次,一盘售价70多块的中份猪肉,就是我想吃肉时的唯一选择。

那东西端上桌来,却是一个方形不锈钢大盘盛着。盘中一半以上面积,斜斜码放6、7厘米见方、厚约1厘米的半肥瘦白煮肉。下箸夹起一块,定睛看时,瘦是瘦的紧实,肥是肥的玉润。略略抖动筷子,再看那肉,颤巍巍像是要跳起舞来,一阵清香亦随之散发。看得呆了,你陡然被自己喉咙中「咕咚」一声惊醒,原来是不自觉咽了一口唾液。

地道吃法:一片肉、一片辣白菜,入口同食。真正的肉食主义者,也会放弃辣白菜,直奔肉的部分。说是肥瘦参半,其实毫无油腻感。好食材经过简单又用心的烹调,油腻尽去,只剩这一片在未名湖畔(其实离未名湖有数里之遥)埋下相思的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