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日语课本上看到味噌汤这个词,注释是「大酱汤」。南方孩子问:什么是大酱?记不得哪位不负责任的老师解释说,就是浓稠的酱油。现在想起来,该老师真是毁人不倦。
做味噌汤,要先制汤底。大豆、香菇、牛蒡、白贝等许多食材都可以制汤底,其中以昆布最为常见。上好昆布用湿布抹净,清水中浸泡一夜,次日取出,将水煮至冒泡即成。或沸后加入许多轻薄木鱼花,迅速过滤取清汤,鲜香满溢,再加什么其他食材都是多余了。也有当日制昆布汤法:水沸后放凉至70度左右,加入昆布浸泡,大约半小时后即成。
取适量汤底, 加少许蔬菜贝类,滚沸,改小火。舀适量红白味噌放在漏勺,浸入水中。用筷子搅拌味噌,使之充分溶解,即告完成。盛入碗中,洒上些甜大葱作点缀,就是一碗好味噌汤。
汤里什么都可以放,却不要什么都放,更不能多放。那一点点蔬菜,用意不在熬汤,只是于一丝清香中表达些许季节更替的讯息。
须用盖碗装,最好是或黑或红的漆碗。经过短时间沉淀后,开盖瞬间焕发的美味,不可替代。
不配勺。用筷子轻轻搅匀清汤与沉底的味噌,抬碗直饮。
最宜配米饭。须是珍珠米一系,滚圆有弹性,看得见的米油,与味噌的沉静正是绝配。
味噌汤的味道沁入心脾,不是用舌尖尝出来的。只吃得到简单菜式的岁月里,寂寥的餐盘(餐桌)上,只那个漆碗是盖着的。揭开碗盖,袅袅升起的青烟中飘荡着温暖的咸味豆香,眼神不自觉瞥向米饭,真切看见米粒之晶莹,嗅见白色淀粉香。
在京都,一位老先生认真地问:「你觉得味噌汤应该放在饭的左边还是右边?」年轻人面面相觑。老先生痛心道:「当然应该在右边!!!身为日本人连这都弄不清吗?放左边要怎么吃啊?!」
也许对他们而言,味噌汤是家的味道,记忆的味道,也是规矩的味道。于我,却是岁月静好,安静的味道。
文 紫蓝 图 韩磊


我吃过最好吃的泰国菜,不是那些星级酒店的出品,而是一家很普通,普通到你路过都不会多瞟一眼的小店里做的家常菜。如果我这辈子不会再去泰国,我想我心目中的最美味泰菜就要颁给它了。遇见它,是在我来普吉岛的第四天。四天了,我还没有尝到让人满意的泰菜,很不甘心。到酒店外面逛逛,让人的心更灰。布吉的Rawai区,没有你们印象里的碧海蓝天,只有成片的橡胶树林。如果要在这里吃海鲜,需要租车前往海鲜加工场,那里才有你想要的大排檔食肆。懒人一个,只想沿路走走吃点小吃,抱歉,只能到很赃的午后市场吃他们的烤肉丸,炸鸡块。但是你对这些食品根本提不起兴趣:市场是惨不忍睹的赃,尘土飞扬,苍蝇肆虐,感觉就是在一块黄土地上随便搭建的一些桌子,每个人懒懒散散地拿一些东西往上一放,生意好坏都好像与自己无关,嘻嘻哈哈又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