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的大黄鱼

作为一个长江边、汉水旁长大的人来说,鱼鲜自然是从小到大吃惯的寻常菜肴。

日常百姓,虽无机会一尝刀鱼、鲥鱼、河豚等珍稀品种,但家常鱼却胜在新鲜。晨间汉水里面打捞,午间就在河堤边贩卖,活蹦乱跳、水淋淋的提回家,略一收拾,就可美餐一顿。
小鱼就拿小火细细煎得表皮金黄,然后加上葱姜蒜末烧汁,挑上几筷自家酿得的咸辣豆豉,加上翠绿的青椒切丝,大火烧开,收汁之后就得一碗下酒好菜。

略大点鱼既可配上脆心红皮萝卜切丝,又可配上切得正方的嫩豆腐一块烧汤,如果喜欢咸辣口,还可将青椒细细剁碎佐入汤中。只要将鱼略煎得表皮紧缩,然后加上开水、辅材,立可煮得一锅鲜汤。更大的鱼则可佐以豆豉、红椒、青蒜,大火烧得,汁浓鱼肥,便可扒下两碗米饭。若是得空,还可以裹以米粉,饶上一个小时蒸透,浇上香醋,便得一道大宴上的蒸鱼。

到寒冬腊月,家家户户用上洗澡大盆,用咸盐把十来斤的大鱼匀匀抹上,腌上些时日,麻绳系得,悬于阳台之上,等饱经暖阳烘干,凛冽北风吹透而后即成。腌鱼肉质干紧、咸香勾人,存在干燥阴凉之处,足以吃上半年。在日常吃时蒸上一块,就可消灭一碗白饭;而吃面条和炒米时放上一块,更是一绝。记得一年冬天在学校备考,饥肠辘辘的赶去觅食,意外闻到腌鱼的腥味,激起了记忆中热腾腾的面条配腌鱼,面条中最好再加点青蒜,点一滴香油,吃完面条再泡上一把炒米。炒米饱饱的吸满了汤汁,香浓又不失大米的爽脆,口水顿时就盈满舌尖。咕咚吞下口水,差点就准备劫下腌鱼,大快朵颐一次,但苦于没有作案工具未果,然而这腌鱼配面条的香味和浓浓的年味,却牢牢的映在了脑中。

河鱼是吃了不少,海鲜就没有机会。港剧里的海鲜,总让人觉得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食材,并不是小城里能够妄想的。偶尔在杂志上看到生猛海鲜几个字,总难理解海鲜怎么个猛法,也许这海鲜高档就在比较猛?

在北京工作之后,或多或少在一些海鲜酒楼出没,许是水质不行,许是海鱼不够生猛,许是大师傅的火候不过关,许是桌上的应酬只能吃上凉鱼。即使是多宝鱼,也是觉得味道寡淡,虽觉肉质细嫩,但不觉精致。尤其在敬酒之后,匆忙捞得一大块入口压酒,总觉得甜不过鲫鱼、香不过桂鱼、鲜不过黄辣丁、咸不过武昌鱼、酥不过刁子鱼、嫩不过胖鱼头。

于是对海鱼的兴趣缺缺,而酒楼鱼缸上的标价,更是令人敬而远之。

被征服、让我念念不忘的却是一条常见的大黄鱼。

这是一条不经意在日照邂逅的大黄鱼。在一个被款待的饭局上,主人热情的点了一条大黄鱼。看着这条躺在冰块上、体长接近40厘米、两眼失神的大黄鱼,不以为然的觉得怕是又要被浪费了。
在被鲜活劲道的甜虾、鲜嫩多汁的蛏子、个大肥美的扇贝、丰腴浓汁的鲍鱼冲击了绝大部分味蕾之后,这条个大、卖相一般的大黄鱼上桌了。看着偌大的盘子中浓而不亮的汤汁、布满黄点的鱼身;被厨师处理的略微草率,胡乱点缀的香菜;而鱼嘴似乎还泛着焦黄,也许是厨师的不慎,部分鱼皮还有所损伤,更让人觉得怕是无人问津了。

在主人盛情的邀请之下,犹犹豫豫地伸了一筷,捅了捅鱼鳍,鱼肉很轻松的顺筷划开。顺手就伸向了鱼鳃至鱼鳍那块我认为最为肥美的部位,将热气腾腾的鱼身蘸了蘸汤汁,放入口中。在舌头和上颚的挤压之下,鱼肉迅速地化开,用力一抿,还没来得及咀嚼,就感觉到鲜嫩的鱼肉已然化作了鲜嫩的肉糜,伴随着咸香的汤汁,充满了整个舌头,略微一卷,喉头一动,一块鱼就吞了下去。想来八戒同志不慎把人参果吞下去,也大概如此。

震惊之余,筷子随心而动,在桌子尚未转走之时,不差分毫地戳中了鱼腹,翻手一卷一拉,富有脂肪的鱼腹就扯了下来。没有沾任何汁水,感受下本色的口味。腻滑的脂肪混着鲜嫩的鱼肉,又一次融满了口腔,鱼皮中细鳞特有的层次感,多重地冲击着味蕾。舌头上传来的满足感,转瞬就输送给了大脑,忍不住就指挥筷子冲了出去。

此时,转盘已经把菜转出,只好半途改道,随便夹了点什么,心不在焉地放回口中,而眼睛依依不舍地跟着那条大黄鱼。由于都是熟人,叫好的赞美此起彼伏,横七竖八的筷子一会就冲向了这条恨小的大鱼,再次转来,只剩下了吃残的边角。热力尚未过气,边角依然精彩,鱼鳃部分的残余更是鲜美。
遍寻了仅剩的鱼架,流连忘返地咂了咂筷子,这才解除一级战备状态。满意地扫视了一下其他的菜肴,进行下一轮冲锋。

回家之后,偶尔回味起来,更是觉得馋的慌。一日得闲,在超市里觅得一条小黄花,兴冲冲地带回家。划开鱼腹,塞上姜丝大葱,顺鱼身斜开几条小口,嵌入姜丝,抹上食盐料酒,腌上10来分钟,大火烧开,上屉开蒸。掐表算好7分钟,淋上李锦记蒸鱼豉汁,覆上几片香葱,浇以七成热、略微冒青烟的花椒油,伴随得滋滋的响声,鱼身在热油的作用之下开始迅速变焦,淋完全身,鱼成。

迅速端上桌,家人的喝彩,似乎又让我回到了那次让我惊艳的饭局。

文 刘铁锋

山山水水豆花饭

四川多山,山野多农家。川人爱玩,山间多流连。因而每每假日,大大小小农家乐总传出令人艳羡的欢笑与震穿云霄的麻将声。玩乐总携上吃喝,会过日子又会吃的天府人轻而易举便和农家达成一致,无一例外的将山水之间的例餐定在了豆花饭上。

乐山各处农家乐的豆花饭便是这样存在着。不算那么出名,却深深刻在每个人心里。提到上山,提到踏青,似乎便默认了午餐或晚餐有一顿必然是豆花饭。

豆花和豆腐花豆腐脑不同,更不是豆腐,鉴于二者之间,将黄豆泡软,与水一同研磨,磨好的浆汁在用纱布除去豆渣后入锅煮沸,便成为豆浆。稍凉,加入一定浓度的卤水或石膏水,迅速搅匀,见浆汁有絮状物生成时即用一板状物如笼屉隔,生成凝结物,此凝结物较为松散,内部多孔洞,用筷子夹时易断裂,便是豆花。至于水中保温,横竖一切,鳞次栉比的方块状白色膏体沉淀于水中,带着豆子充满生气的微黄,散发出田野的气息。

按说豆花饭作为天府国家常的菜式,满街都可见到,可那么多豆花饭的店家,偏偏只是山上的农家乐让人一次次惦记。细细推想,山上的豆花饭确乎更为可口宜人。熟知其生产过程后很容易知道,除去豆质的不同,影响成品最大的便是水质和料水了,卤水或石膏水区别不大,遂研磨的水质更显重要。山中多山泉,得天独厚的甘甜泉水与黄豆配合的天衣无缝,豆绵实,泉水清冽,二者调和出粘稠浓厚散发着芬芳与大地气息的天然豆浆。于是之后的一切美好,都顺利成章。再加上成型后与泉水的一通蒸煮,更是连每个气孔都馥郁着醴泉的甘洌。也难怪,不少店家总会在招牌上写着“泉水豆花”,并特意将“泉水”二字放大,只怕别人不知一般。

上桌的豆花,通常以人头大小瓷碗装盛,约莫三五块,白白的豆花,微黄的汤汁,冒着热气放在桌上。看上去吹弹可破,最纯正的大豆与清泉味道融汇喷薄而出,直沁人心。

豆花不具五味,于是必然的会出现一盘油辣椒蘸水(蘸水,川话“调味碟”之意),轻轻夹下小块豆花,在碟中一滚,送入口中。辣椒会先霸道得占满口腔,与盐、味精、葱勾勒出复杂而直接的精妙触感,随后是豆花渐渐发力,它柔软得让你甚至用不上牙齿,舌头一合便四散开,厚实又绵软的口感不似果冻之爽滑,却比米饭更多一份绵长。浓郁的豆质气息盖住了蘸水味,生生为各色调料纷呈当起了轴心,一切味道因之而生,也因之愈发让人回味。再夹口饭送入嘴中,谷类与豆类融合,山野与田家缠绵,顿觉齿颊留香。

最妙的是咽下之后,从胃里顺着食道攀爬而上的泉水之甘甜,一路蔓延至舌根,为此趟五味之旅划上句点。

一碗豆花,一碟蘸水,一碗饭,带着山泉的气息,散发悠哉之论调,以特立独行又不可缺失的形象长期占据着家乡人的味觉。那白色的膏状物象征着工作后的闲适,而那微黄的山泉水则如同滤出的疲惫与烦躁,小小蘸水将生活五味铺陈,结实饭粒带你领悟踏实过活的真谛。最妙的那一味回甘,让辛苦不堪的你开始坚信,到最后,一切都会好的。

豆花饭君,你说是吧,到最后,一切都会好的。

文 鸥鸥鸥

阴雨天气里的英式早餐

englishbreakfast

在英国旅行游玩,每天两顿饭足矣。天气寒冷,阴云笼罩,消耗热量颇多,好在有丰富的英式早餐,饱餐一顿,半日饱腹。

传统的英式早餐,必有以下食物:

英式早餐茶(最好是Twinings牌),装在一位一个的白瓷小茶壶中,自助加牛奶或糖;如果选择咖啡,则是肥胖的咖啡壶伺候;番茄烘豆;煎培根,整齐的叠放在盘中;熏鱼;烤番茄;煎蛋;煎香肠;鸡蛋布丁,看起来像是煮碎了的鸡蛋花;还有煎蘑菇,以小个的白圆菇为主或者平菇切碎后加入橄榄油。

酒店提供的早餐,往往还有以下的选择:

盒装酸奶和国内的很类似,但希腊酸奶往往是自制的,盛在巨大的酸奶碗中,供不怕酸的食客消食。

芝士及乳酪切成小条,一条条密封的很严实,摆在盘子里任人选择。

百吉圈、牛角包和各种全麦面包、小点心散放在篮子里,旁边伴有一小罐一小罐的草莓果酱和蜂蜜。

某些酒店还提供三文鱼和其他香草、黑橄榄所制成的早餐沙拉,装在密封玻璃瓶中,看起来颜色鲜艳。

英国本土水果和蔬菜都不太丰富,很多需要进口,早餐可选的种类与国内相比并不丰富。除西瓜和哈密瓜,草莓也是早餐常客。可怜的草莓,果蒂上狠狠挨一刀,直接切成心形,挨挨挤挤的摆在大水果盘里,一会儿工夫消失殆尽。

各种麦片和玉米片,一小包一小包的摆在台子上,配上各种干果,浇牛奶食用。如果准备去公园,大可偷偷拿几颗榛子和杏仁。

吃完早餐,慢慢走,下起小雨或阴天都是常事。走去公园,总会看到各种贪吃的动物,红嘴且叫声尖细的海鸥,慢条斯理的天鹅,喜爱捞鱼的鸬鹚……全都摇摇摆摆的奔过来,围着人看,巴望着弄到饼干或者谷物。弯下腰,就会有毛茸茸的松鼠会从草丛里奔过来,跑起来尾巴一抖一抖的,昂起头,攀上篱笆,伸出小爪子要坚果吃。如果它对你有好感,就会爬到人的肩膀上,坐在那里拿你手中的杏仁。

现在是松鼠的早餐时间。

图&文 Bamboo Wang

吃货的故事

前些天的傍晚去吃卤肉饭,去的是单位附近的一家夫妻店,一般搭配为卤好的五花肉块和汁浇到米饭上,再配上三到四样时令的蔬菜小炒。那时分店里已没有中午熙熙攘攘的上班族挤着,只有两位大叔对坐。男店主正切西红柿,旁边一锅水正翻滚,想是要做汤。“汤里搁点酱油,那味道就对啦”端坐桌旁的胖大叔对着厨房在喊话,说话时老板娘已把他们的饭上了桌。

“真是麻烦你们了,也是看今天人少才跟你们提帮忙做个汤。”大叔道。

“都老顾客了,做个汤也不麻烦,吃的满意就成,” 老板娘也是个热情的人。

不多时他们的汤就上桌了,俩大叔对坐着喝了一碗又一碗,边喝边赞不绝口“对,这就是当年那个味道啊”还不住的跟店主道谢,那边两夫妻在厨房脸都乐开了花。我很好奇的看了看,没看出来是什么汤,总之觉得这一屋子都可爱的紧。

那俩大叔毫无疑问是吃货。在我看来,其实吃货也得是有一定功力才能称之为吃货的。光知道吃,而不得美食要领的(譬如只是胃口大却不懂得基本的味的鉴赏的)只能算是饭桶,算不得真正的吃货。今天就说说这些我所知道的吃货。

昨晚和大学室友c君聊天,上来就说她的新室友是处女座,住进去的第一天就给她们做饭吃(所以处女座这么居家的星座,你们怎么恨得下心去黑)。后又谈起在帝都实习的日子,转眼间已是三年前的事情。那时节c君还是个厨艺小白,钟爱X+炒蛋的组合。后来经过小半年的蜗居生活,她成功学会了各类炒蛋,被我们封为厨艺最厉害的人,原因是她会做所有她本人最爱吃的菜,其余人员都达不到此标准。后还说起我俩夜游清华,被冻得够呛,最后饿急钻进路边一个小棚子吃了两碗刀削面;对天坛的记忆是,在天坛北门附近有一家老北京传统小吃,在那里我们吃过永生难忘的豆汁;实习时有一阵子我俩还特别喜欢去首图看书上自习,首图地下有一个对读者营业的小吃城,我们满怀好奇的点过一碗卤煮,后来再去吃饭路过那个窗口都绕着走。回忆完,c君总结说俩路盲原来是靠吃在记路和记事的啊。
吃货们内心一般都有自己的吃货地图以及关系网、记忆网,除此之外吃货们也爱在食物之上寄托一些特殊的情愫。

由于在一座因为一碗面而闻名全国的城市上了四年学,所以我认识有个小伙子,曾经在一个暑假每天起个大早跟个小姑娘挤上公交车,大老远跑到姑娘实习的单位楼下一起吃碗面,然后姑娘去上班他自己再坐车回学校;

我认识两个女汉子,去旅行的时候大早上爬了山看日出,结果后来采了一堆蘑菇,好像日出再美也不及蘑菇的鲜美;

我还认识两个留学党,一个只要听到”萍萍“二字就要疯,因为那是她最爱的家乡麻辣烫连锁店的名字;一个好不容易回国,第一顿是去心心念念的面馆一口气连吃了两碗搓面才罢休……

我还认识一个姑娘,想家了就去吃西红柿炒蛋,因为那是她母后最爱做的菜。

而我现在所在的城市正好有花溪牛肉粉,偶尔吃上一碗也可以解乡愁。相信不少在外的人,对于自己家乡的食物细数起来几乎都是垂涎三尺热泪盈眶。

现在越来越多人爱给自己贴吃货的标签了,你会记得哆啦a梦爱吃铜锣烧,而蜡笔小新不爱吃青椒。如今你也可以从厨艺节目里看到,美食都已经上升到梦想的阶层啦。而无论你有没有看过《深夜食堂》、《美味关系》、《寿司之神》,听了最后这一个故事,你都会明白,为什么它们会传达出一种【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的理念。

我认识一位同事,她怀孕到开始有胎动的时候,每到中午快下班时分,就有同事开始在公司热便当了。我们的办公室当时紧挨此处,所以就饭香四溢了,这时候她的宝宝准会在肚子里猛踢一阵,小吃货就是这么孕育哒~~~

看,多么原始的欲望和悸动,吃货万岁!

文  阿毛

好“色”之徒(下)

如果说粤菜诱发了我对食物色彩的喜爱的话,那日式料理则是使我对食物色彩迷恋到难以自拔的原因所在。

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对日本人难以捉摸的双重性格进行了精湛的描述,这个热爱樱花与相扑的民族,将矛与盾打制得同样无懈可击,却又能将两种极端结合在一起,比如宫崎骏纯洁美好的动漫与让人战栗不已的恐怖电影同样享誉世界,而传统的日本大和文化和先进的西方潮流也都各自不断发展且互不干扰。严肃认真的日本人对食物有着一种近乎虔诚的追求,无论是盛食物的器具还是就餐的环境都有着一定的讲究。且不谈极尽奢华的怀石料理,仅是日常携带的便当,也是色彩多样、营养丰富。白色的饭粒上撒上几粒黑芝麻,或是几片海苔,抑或是一颗腌渍的梅子,一碗白饭就忽然变得生动起来。

日本人同样崇尚饮食的清淡,怕是再找不到第二个像日本大和民族这样嗜爱生食的民族了。新鲜的鱼被片成薄厚适宜的片,放置在白的有些透明的冰面上,蘸取淡绿色的芥末和红褐色的甜酱油即可使用,如同用画笔蘸取颜料般,整个用餐过程就像是一次艺术创作。日式火锅同样美妙,古朴的砂锅在火上煨着,汤汁在咕嘟咕嘟冒泡,切段的玉米、嫩绿的青菜、雪白透亮的魔芋丝结、粉色的虾、金黄的烧豆腐、绿色的海带结被放进锅里,炖煮后捞入打了一颗生鸡蛋的酱油碟里轻轻蘸一下就可以食用了,让人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上都获得了一次绝佳的体验。吃这样的火锅,整个人都不由自主将动作放慢,怕是惊扰了这顿盛宴的美好氛围似的。

即使是一顿普通的拉面,日本人也能做到严肃到近乎苛刻的地步,Q弹细滑的乌冬面或是劲道爽口的荞麦面打底,上面细细排满金黄的玉米粒、雕花的香菇、青翠的生菜叶、白嫩的金针菇、刻成花朵形状的胡萝卜片、诱人的叉烧、对半切开的闪着亮光的卤蛋,走可爱风的还会撒上几片鱼竹轮,之后浇上熬煮得醇厚无比的猪骨汤底或红艳的辣汤底,抑或是浅褐色的酱油汤底,盛在日式拉面专用的斗笠碗中端上桌,让人在吃面之前就首先获得了一个好心情。

因为求学和对旅行的热爱,这几年我也去了一些地方,吃了不少当地特色菜,而使我印象最深的,还属昆明。昆明是有名的“春城”,鲜花入菜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且不说路边随处可见的繁花,就连家乐福沃尔玛这样的超市也都可以轻易买到新鲜而又便宜的各种鲜花。昆明的嘉华鲜花饼久负盛名,来往的公交车身上也印着嘉华的广告,白底上的红花娇嫩无比,路上的公交车就像是一个个会移动的小花园,在车流中不断穿梭,为这个因城市化和全球化而渐渐丧失自身特色的城市增添了一抹春意,这也成了昆明与其他二三线城市相区别的一个标志。

路边随处都是鲜花饼店,即使是一般的面包房也往往有着自己拿手的一两种鲜花饼。我去的时候正是鲜花上市的季节,从火车站出来,沿途路过一个不起眼的小面包店,长相讨喜的店员手执托盘,请过往的人们品尝刚出炉的玫瑰饼,金黄的脆皮包裹着红得发紫的玫瑰花瓣,轻轻地咬一口,花瓣的清香、猪油的浓郁、蜂蜜的鲜甜与柠檬的清新完美融合,再加上刚出炉的温润口感,确实是真空包装的鲜花饼所不能比拟的。再配上一杯鲜花柠檬水,看娇艳的花瓣在石榴色的汁水中浮动,从杯口飘出一缕若有若无的梅子和鲜花混合的香气,让人迫不及待地将春天吸入口中了。

作为一个花果都极为丰富的省份,云南菜可不仅是鲜花饼或者鲜花果饮这么简单。我去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元谋县,就得以品尝到了当地特有的野菜盛宴。元谋地处滇中高原背部,地势呈由南向北倾斜的“筲箕凹”形,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近22摄氏度,这也为它赢得“天然温室”的美名。天然的气候和地理因素为元谋蔬果提供了绝佳的生长条件,使得这里的水果蔬菜与别的地方相比更为鲜甜,元谋也被成为“全国冬早蔬菜之乡”。在这里吃饭并没有菜单,往往是食客直接到厨房看菜下单,厨房里全是当季的新鲜蔬菜,大部分都是野菜,别说名字,很多我连见也没见过,只好由当地的朋友鲁哥全权负责点菜。攀枝花、南瓜秧、苦苣,听着这些匪夷所思的食材被一道道提上餐单,心里不由得有点犯嘀咕,好奇心也被完全勾了起来。

等到菜上桌,才知道这桌菜完全对得起长时间的等待,南瓜秧仍保持着淡绿的色泽,嫩黄的小花蕊点缀其中,蘸着当地特有的麻辣蘸水,一口一个新鲜!烤猪和元谋凉鸡也不得不提,乳猪的外皮已经被烤成了金黄的色泽,内里却依旧保持着肥肉的素白和瘦肉的粉嫩,和红烧肉完全不同的品相,也有着比红烧肉更丰富的层次感。外皮的酥脆、肥肉的鲜甜与瘦肉微微的柔韧口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多挟了几口进肚。元谋凉鸡更是不得不提,凉鸡在刚端上来时和广州的白切鸡有点相似,都是淡黄色的鸡皮,白嫩的肌肉,只是颜色稍暗一些。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蘸料,广州的白切鸡食用时往往蘸取酱油芥末姜蓉等,而元谋凉鸡最重要的则是店里秘制的蘸水。据说每家出品元谋凉鸡的小店都有自家秘制的蘸水,而朋友带我去的,正是最正宗的一家。由于厨龄尚短,我尚且不能仅凭味道就将蘸水里的调味料一一指出,只能看出最基本的辣椒。朋友私下里跟我说,这家店的蘸料里有少许的罂粟,这究竟是传说还是当地人秘而不宣的法宝就不得而知了。只是金黄的鸡块儿在红艳艳的蘸水里翻滚时的场景,以及蘸过蘸水后由红油紧紧包裹的鲜嫩鸡块儿,绝对能让你胃口大开。

云南的豆花米线也是一大特色,白嫩如布丁的豆花覆盖在烫熟的米线上,上面撒上碾碎的炸花生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油,再点上一些翠绿的葱碎,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快手小吃就出炉了。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使得云南的诺邓火腿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而那有着几乎完美的肉花横切面的云腿怎么能逃过食物色彩追求者的眼睛呢。云腿入菜的方式很多,炖、炒、焖、煮、蒸均可,而我最爱的,是它以焖的方式成就的一道美食——云南豆焖饭。云南豆焖饭对原材料和厨具都有讲究,必须是当地的云腿和当地人爱吃的洋芋,配以当地特有的黄澄澄的大铜锅。切成小丁的云腿、煎的金黄的土豆丁、翠绿的青豆以及莹白的米粒,盛在闪着柔和色泽的黄铜锅里,让一碗普通的焖饭登时变得高档起来。云南豆焖饭的口感绝对不输色相,云腿的嚼劲儿与土豆的绵软相辅相成,再配上青豆介于二者之中的柔韧口感,以及蒸得热气腾腾的米饭,一口饭就给人无尽的满足感。由于云腿本身就有了很大的咸度,所以这道菜并没有额外的调味,一勺下去要兼具云腿丁、土豆丁、青豆粒和米饭,这样咸淡和口感才达到极佳的地步,即使是嗜肉者也不能仅仅舀云腿丁,否则肯定会咸得难以下咽,这对挑食倒是有一定的治疗功效呢。

外出旅行至多只能算是生活中的调剂品,最常吃的仍旧是家常菜。最近爸妈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超重、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使得他们每天都要吃药,于是立志今年暑假学下厨,为爸妈做两个月的饭菜,将爸妈的饮食习惯来个大调整。首先,是食材。爸妈平视很少吃菜,往往一小碟酱萝卜或腌糖蒜就解决了,偶尔炒一盘洋葱酱豆炒鸡蛋或者醋溜白菜。于是这个暑假,我往厨房里引进了很多色彩鲜艳的蔬菜,紫甘蓝、西红柿、黄瓜、金针菇、南瓜、紫薯、青椒、绿叶菜、黑木耳等等被端上餐桌,整个颜色都被调亮了,妈妈一直感慨吃到了很多从来没吃过的菜。

其次是烹饪方式。之前爸妈很爱吃煎炸食品,无论什么颜色的食物,入了油锅也就难辨本来面目了,而蒸、煮、炖以及凉拌等方式则能将食物的营养和色泽最大程度的保留下来。最后是调味方面,整个假期我家的菜都是低盐少油,味精鸡精则完全被排斥在外,酱油和大酱的用量也被大大削减,新鲜的食材加上简单的调味料本身就能成就一道美味。经过这么一番调整,我家餐桌一整个夏天都是五彩斑斓的,爸妈的大肚子也消下去一些,看来五色养生还是蛮有道理的。只是九月份开学,我又要离开家到千里之外的广东,不知道爸妈每天是怎么解决每天的饭菜问题的,希望他们能和我一样做个好“色”之徒,把身体养得棒棒的、营养补得足足的。

在餐桌上,不妨就做个好“色”之徒吧。

文 丫米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