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这是我自己的深夜食堂!

从大排档到高调回潮的早餐夜吃,无论是烟熏火燎的人头攒动还是温情脉脉流转岁月的豆浆油条粢饭糕,都是一次小规模的出走。从一个人群走向另一个人群的出走,由一个心境向另一个心境的出走,只不过这次出走是由味觉发动的。

背着公文包的上班族在钢筋铁盒子里又捱了一天,听了一天领导的指示客户的抱怨和这个同事那个同事经历了一番笑容满溢的斗智斗勇,工作午餐也忙着social,打起十二分精神地扮演办公室话题的聆听者和附和者,肠胃没有自由放松的一餐只是“吃过”。美食嘛,连享用都谈不上,怎好算和美食平等地交流?

捱到下午三四点,偶尔也会派发些零食、曲奇、果脯之类,这里发发,那里发发,今天拿了她的,明天还了去,就着电脑屏幕前的方案小心翼翼尝几口,还得提防领导神出鬼没巡视时鄙夷的眼神不是?美食让人们幸福地聚集在一起,却也被人们用来模拟幸福放松的环境,实现侦查、探访、划圈子、占山头等等社交的复杂目的。

夜排档总是亲切亲和了吧?最简单的炒面,不穿厨师服的店家自己亲自上阵,大火快炒,豪迈地一把滴水的碧色蔬菜,再打一个明晃晃的鸡蛋,自制的酱料一浇,就是一盘。还有各种海鲜一排排地展示着生猛的生命热力。煎炒烹炸装点得临时支起的饭桌煞是热闹好看。几个哥们,定要就着酒,推杯问盏之间,生活的境界渐渐就开阔明朗起来,什么都可以似水泊梁山的豪迈奔放,像是前方从此一片光亮一般,身心真正地放松下来。

这和女性用SPA获得的放松还是不一样的。SPA是平静,冥想,闺蜜间回到小儿女时期的言行无状,还有对高大上生活的即时体验,即使只是一部分。而排档的放松,是就着酒菜半醉微醺时“感觉最好”的那份自在。甭管明天怎样,今天,此刻,就有全世界。可惜这种爽快淋漓也随着城管管得比太平洋宽,新的移动社交方式让熟人更远,陌生人更熟而渐渐式微。而一旦走进饭店,轻声细语拘着来,怎么也不是深夜食堂的滋味。在饭店用餐的多是“饭局”,一个“局”点明了这顿饭的要害,美食,早就退居于后。

很多人即使没去过也对沪上早餐夜间经营的盛况略知一二。有报道说,因动迁搬到郊区的老城厢爷叔竟然转三趟车就为了一口怀念中的正宗咸浆。葱花,酱油,将油条剪碎,最后淋上小麻油和一点醋冲入浓郁的热豆浆,这一碗,色香味恰到好处,怎是KFC或者永和豆浆那些冲调出来的可以比的。这点来自老师傅的手工,合当是老辰光的上海吧,早餐夜吃,别有情调。无奈,有这样想法的人太多喽,分布还不很广的夜间早餐食堂,终于也因着人多口杂,供给跟不上需要,满堂的吃客密密麻麻,等位的太多,食客们在被殷殷切切的等候着包围中,失了兴味。

而夜间还有哪里可去?当一身疲惫,胃里饥肠辘辘馋虫挠心时,如果还有一肚子郁闷,你是否真能倒头就睡,迎接又一个斗志高昂的明天?

不用外出。只要有一间住房,不管多小。在电器发达的年代,实在应该有个多功能豆浆机。黄豆的,绿豆的,红豆的,黑豆的五谷豆浆不用泡豆随时做,十几分钟就能热热地喝上,当然胜过24小时便利店供应的早被曝光过多次的各品牌牛奶。而夜间,除了豆浆,口感略粗粝的米糊更有滋味。不用过滤,黑米,红豆,薏仁,莲子,核桃,白扁豆,玉米渣,还可以撒一把黑芝麻,多重养生功效在里头的八宝米糊,一个按键,十几分钟后盛出来一人一小碗,细细品尝,浓香纯粹,远胜港剧里的干贝白粥。

有口炒锅,或者随便什么锅吧。如果还有一位或几位喜欢叮咛但能一起开开心心吃饭的家人。还奢求什么呢?夜里的这种时刻,实在就是属于家的温馨时光。

超市囤的面粉,不是什么进口货,一点儿也不重要。放鸡蛋,放葱花,只用铁铲和着有一点厚度的面粉(在家就不用像是煎饼摊上那样往面粉你兑水再兑水了)沿着炒锅边缘缓缓而下,一圈圈的,铲平,等开始泛黄翘起之后马上翻个面,再用锅铲铲平,加入最简单的豆瓣酱,用锅铲一切二,折起来,上盘。就是这么简单快捷的家常美食,没夜排档那么大的烟火气,却也有本地传统早餐的韵味。

不是大师傅的手艺,不用排队,味道嘛,扎实,质朴,没油墩子的腻味,就算稍放一会儿也不会硬到难吃。但还是趁热吃最美味。而且用铲子一切二,和家人分着吃,一人半块,另一人吃半块,大家慢慢地淡淡絮叨,不聊很深刻的话题,心有灵犀地不谈沉重的,生活的艰辛与人生的困顿几代人大抵如此,事业,婚姻,个人发展,身心自由,无非如此。大家在小厨房坐着,像没有以前没有以后的一刻,只因由美食一聚。第二天,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像是没发生过一样继续循规蹈矩。

若是异地工作的单身族,试着做一顿家里常见的吃食,对月思人,岂不比举着品牌的盒装月饼更合思念之义?忙着点赞看朋友圈的朋友也该给自己放个及时假,不如对着这份家的味道拍个照,传给家人,比空洞的年节时才有的吉祥话报平安,真不知有多少柔情在里头。

深夜食堂,竟是超越凡俗规律的一个所在。

图&文  Joy

吃货君的配钥匙记

公司的抽屉钥匙无端端地断在了锁孔里,徒手抠都抠不出来。无解,正好到了午饭时间,用剪刀钳出它香消玉殒的遗体,起身准备找一家配钥匙的店子重新打一片。

走到街上,不禁要拉紧一下领口的衣服。天真的冷下来了,凉凉的空气还伴着不那么秀气的北风拂面而来。正是橙黄橘绿的秋,如今却萧条得不再光鲜亮丽。我在一家小超市门口买了一枚茶叶蛋,刚从锅里捞出来的,有点烫手,赶紧连同塑料袋一起揣在兜里,隔着衣服感受到的热度刚刚好,摩挲在手心里特别舒服。

经过街转角的亚麻棉服装店就看到一家都可茶饮店,我走上前去要了一杯金桔柠檬茶,叮嘱店员给我热的,店员用颇为关注和好奇的眼神看看我,说:“热的会很酸的嘢!”我大度豪气地回复他:“知道,没事儿!”店员手法娴熟地捏着三只小巧玲珑的小青桔往杯里用力挤出汁液,也只是十七八秒的功夫,一杯沉甸甸的饮料握在手中,没有心机地猛吸一口,哎唷喂,那个酸啊!没有大呼“妈呀”已经算是21世纪的伟大克制型人才。

已经走过两个街区,基本忘却上街的初衷,视力及嗅觉都朝着食物的方向努力施展各自强大的搜索引擎,这一路上有现炒黑砂糖栗子的,每一颗油亮的栗子上都被划了一个小十字,黄澄澄的饱满的栗肉仿佛就要破壳而出,冒着嗞嗞的香气,在深秋的街道上确实是一道诱人的风景;还有当街摊鸡蛋手抓饼的,金黄色的饼上铺了一些生菜和培根,再刷上一层深红色的辣椒油,色彩与食材马上都具备了层次,我思忖着若是将饼煎熟后叠起来咬上一口,该会有多少层的味道,每一层就是一份小小的惊喜;再往前,有卖红薯的高端店,庞大的机器里烤架在不断地滚动着,里面码放了大大小小被洗得干干净净的红薯,已经皮开肉绽的基本上就可以夹出来卖了,论完重量后,放入黄皮大信封里,配一根颀长的塑料勺,揭开有点烤糊了的最上面的那层皮,就可以一勺一勺地品味,一丝一丝的甜甜味道;还有卖什么的,我有点迷茫了,我该吃什么呢?越过一家宫廷桃酥店,我的搜索最后收网定格在一家广州名吃老西关牛杂汤小店,我对毛状的牛杂不感兴趣,驻足在店门口,灶上正炖着的汤刚好沸腾了,鲜香四溢,店主人忙着在吃自己的午饭,我不等招呼径直迈进门去,点了一份撒满了绿莹莹葱花的萝卜牛腩汤,趁热喝下去,浑身上下每个毛孔瞬间暖和起来,如同做了一次桑拿一样酣畅淋漓。

没有了前些日子那种毒辣的阳光,走路真心不觉得累,街头巷尾这好一顿暴走,路上为家人采购了四个大雪梨一盒冰糖,再外加一袋儿子的至爱仙都上瘾牛肉,相当满足地心无旁骛往回走,全然不计较是否完成了使命。

回到公司,看到没法锁上的抽屉,幡然醒悟,正懊恼不已时,转念一想,莞尔一笑,这不民以食为天么,哪关你钥匙神马事儿啊!哇嘎嘎~~~

文  天边
图  feedback 回授人文攝影  循CC协议使用

油柑往事

老妈来深圳看我的时候,特意带了老家的几斤油柑,除了给我一袋之外,还散装成几小袋送给她在深圳的潮汕朋友。油柑小小的,青绿色,颗粒翡翠一般,放在阳光里一照,能看见里边的经络和小小的核,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如获至宝,连忙吃了几粒,味道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嚼的时候是酸的涩的,不得不皱起了眉头,而一旦几小瓣碎肉咽下了肚子,这时才感觉到了一种回甘,油柑应该也就是由此而得名。

油柑,又叫油柑子,有些地方也叫牛柑子或余柑,果形圆大,果皮光滑,果肉半透明,肉色淡黄或赤黄。油柑子的味道就是:当你第一口咬它的时候,苦苦的,涩涩的,毫不犹豫地就想马上把它吐掉,可是当你咬第二口时,反而感觉它美妙的清甜,越嚼越有味道,再来第二粒、第三粒……

有人还曾为油柑作了一首打油诗:油柑生长在山边,冬天果实形扁圆。粉柑食了嘴尾甜,众人愈食愈后生(“年轻”的意思)。

以前老家上学附近有一处果园,种有好多油柑树,每次放学路过,趁着果园的主人大爷不在,我们会伸手抓一把,连叶带着果子,揣进口袋,快步走过,也有被大爷看见的时候,但也没说什么,就说一句:“还青着呢,吃不了。”现在想来,似乎他打理那么一果园油柑不是为了赚钱,也赚不了钱,他更多是把那些油柑树当做晚年的陪伴,而在我们眼里,油柑树那又苦又涩的果儿除了吃,还成为我们隔着课桌击人的“子弹”,好玩得很。

油柑树并不茂盛,甚至看起来有点萧条,矮矮的,一蓬蓬,一点都不起眼,像个羞涩内向的孩子,油柑树的叶子倒很大,扇子一般,不同的是,它的大叶子是由无数小叶子组成的,那些小小的叶子像指甲片一样分布在两侧,细细碎碎,风一吹,竟仿佛蜈蚣的脚子在快速地向前蠕动,有点吓人,后来跟大爷熟了之后,我们还经常摘油柑叶,放在头顶,迎风奔跑,把上面的小叶一片一片扯出来,丢向空中……

每年暮夏初秋,油柑果就结满树杈枝叶,除了我们每天上学抓一把放进口袋带到教室吃,剩下的大爷会摘了满满一盆子,左邻右舍分给乡亲们以及路过上学的孩子,物件虽不金贵,但接受馈赠的邻里街坊还是感激不已,我偶尔也会问,为什么不拿出去卖,大爷就笑着说,大部分已经拿出去卖了,剩下的这些也卖不完,不如分给大伙。总之那些日子,我们不怕没零食吃,生吃不过瘾,老妈还把油柑拿来腌制,隔几日再吃,又是另一番甘甜味道。

大人们总是鼓励我们吃油柑,因为油柑具有助消化、化痰、润肺清嗓、生津消渴之功效,但大多潮汕小孩都不太爱吃,所以腌油柑成为“骗”小孩吃的另一种方法。

腌油柑需要费些力气和时候,老妈每次腌油柑就是腌一大盆,以便留到明年夏天继续食用。每到立秋时节,油柑盛产最旺盛的时候,她都会去市场挑选买回好几斤油柑,再去药店买十几片甘草,需要把油柑洗干净晾干,在盆里倒入晾干的油柑,搅和进盐巴、糖以及少许的姜丝,一层盐巴一层油柑一层糖,再放两片甘草,就这样一层层叠起来。盛装油柑的瓶子也不是什么大的器具,老妈都是用之前吃完的腐乳瓶子洗干净备用,把搅和好的油柑放进玻璃罐里,把罐盖拧紧,等上一周左右基本就0K了,会褪去原来的干涩,留下一层甘甜。

当然,眼馋的我通常都会先尝一粒,看看味道如何,但当时油柑的干涩味还未完全被净化,糖味也没完全散开,依然难有嚼劲,不过,等待数日后也许就不一样了,清脆饱满,伴随丝丝甜味散开,满口生津,甘甜无比。

文  在云上唱歌
图  Winkai H  循CC协议使用

关于便当的二三事

※带便当的契机:

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给胖子准备便当,但开始带便当的契机还是记得的。说也好笑,最开始想给他带便当并不是因为他们公司食堂的饭菜难吃(虽然确实一般),也不是因为想省钱(实际上自己做菜由于选材上更严格,价位往往比食堂的大锅菜要偏贵一些),而是因为在某宝上一眼相中了一款木制的便当盒。不过不管它是如何开始的,如今它已经变成了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

胖子是深圳无数IT民工中的一员,每天背着双肩包穿着牛仔裤挤公交上班,中午拿着饭盒去食堂排队打饭,晚上加班到九、十点,双休极少,我和他每天差不多只有早餐的几十分钟可以短暂交流下,有时候等他晚上下班回家,我已经睡着了。胖子工作得并不是很开心,每天对着电脑写代码解bug,遵循着“家——公司——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没有什么起伏,看他不开心,我也想以我的方式给他的生活添一点乐趣。我喜欢比较慢的生活节奏,也正因为如此,我很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小涟漪,唯有这种小起伏才能让我的生活不至于因为过于缓慢而变得死气沉沉,所以我也养成了制造惊喜的小爱好。

肉末茄条,黑椒鸡扒,枸杞粟米饭,红心番薯

※便当惊喜的可行性:

胖子是典型的摩羯男,一心扑在工作上,想事情都是一根筋,即使看到你买了鸡肉和香菇,他也猜不出第二天的便当会是香菇炖鸡,所以用便当制造惊喜的计划也就初具可能性。

胖子每天早上九点上班,中午十一点半左右吃午餐,间隔时间不算长,而且办公室有冰箱,这也就保证了便当不会因为放置太久而变质。

用蔬菜雕些花添点乐趣,偶尔写个小纸条进去,忘了写的什么了

※便当盒的选择:

我准备了三个便当盒,最常用的有两个:

①双层可加热的不锈钢电热饭盒

每一层都一个密封盖,抽了真空后可以较长时间保温,汤汁也不会溢出来,主要在冬天使用,带一些热乎乎的炖菜,或者需要加热的肉菜。上层还附带一个内盒,可以放一些自己腌的泡菜之类的。

优点:容量大,保温时间常,插电即可加热,密封后不漏汤汁,适合冬天使用;

缺点:较重,带着挤公交有点辛苦。

②双层的木质饭盒

分上下两层,下层可放置菜肴,上层放米饭,两层可以叠在一起,再用宽的松紧带固定。

优点:材质很轻,样式很小清新,给用餐者带去好心情,适合夏天使用;

缺点:不能加热,不能带有汤汁的菜。

PS:每种饭盒都各有优缺点,但是只要根据菜肴的种类来选择合适的便当盒就好了,于我而言,主要是根据天气状况来选,如秋冬用可加热的不锈钢保温饭盒,春夏用适合装冷食的木质饭盒。另外我还会用乐扣的杯子给胖子装一些新榨的果汁或者蔬菜汤之类的。

便当袋、布丁瓶。用布丁瓶装果汁奶昔类都很合适

 ※便当的内容选择:

作为一个脑力工作者,每天的身体消耗是很大的,但是整体坐在电脑前,运动量比较少,易消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所以我尽量选择一些营养丰富又比较好消化的食物。因为要制造惊喜,所以颜色的搭配也是很重要的,彩色的便当会给大脑一个小小的刺激,给一天的工作一个小调剂。

主食方面:考虑到便利性,以米饭为主,偶尔做一些意面、炒面、焖面之类可在几小时内保持原来口感的料理。因为是北方人,从小吃惯了面食,所以偶尔还会带一些自己做的花卷、馒头之类的,搭配炒菜和汤。花卷馒头一般用耐高温的保鲜袋来装,可以直接放进微波炉里加热。

米饭我很少完全使用白米,一般会加些杂粮进去,比如小米、玉米碴、黑米、红豆、绿豆,地瓜、南瓜也不错。此外,排骨焖饭、腊肉焖饭也是不错的菜饭合一的料理。每次蒸米饭时还能多蒸一些,一次吃不完,剩下的放进冰箱可以做炒饭,一举两得。

菜肴方面:胖子是个肉食动物,所以我尽量会保证每天的菜里有肉,一般以鸡肉和猪肉为主,胖子不怎么会吃鱼,容易卡刺,所以鱼一般是选择刺少的小鱼来做汤。其他经常用到的菜有胡萝卜、黄瓜、番茄、生菜、茄子等等。我还会在冰箱里常备一盒卤菜,如卤蛋、卤鸡翅、卤豆干之类,这些卤菜越放越好吃,而且卤好以后可以带去吃,加不加热都可以,也节约了第二天的准备时间。

 ※便当的准备工作:

很多人问我每天既要准备早餐,又要准备便当,那需要起多早开始准备呢,其实以我的经验来看,只要安排得当,两餐可以很快就做好的。也许是之前备战考研时养成的习惯,我对时间的合理安排看得很重要,倾向于同时做几件事,比如一边熬粥一边准备配菜。其实很多东西只要在前一天晚上睡前准备好,第二天料理起来就会很便捷了,所以我在睡前一般都会想好第二天的早午餐内容。如果要炒肉,就先把肉切丝腌好;如果要打豆浆,就先把豆子泡好;如果要蒸米饭,就先把米放进电饭煲内胆里(先不加水,泡一晚的话米会不好吃),把电饭煲放到电源旁边,当然如果电饭煲有预约功能的话直接预约好也可以。

也有人是提前把便当在前一晚做好放冰箱的,我还是比较倾向于让胖子吃到热乎的,所以一般都是第二天早上现做。还有的小伙伴儿是做了以后早饭午饭吃两顿,但是我想要用便当给胖子一个惊喜,所以尽量做到早餐和午餐是不一样的,增加点神秘感。

强烈建议做一些卤菜放在冰箱里,卤菜卤得越久越入味,还能缩短第二天的准备时间。再说了,这是自己制的卤菜,没那么多添加剂,虽然因此存放的时间没那么久,但也因此少了很多添加剂。

此外,咖喱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和卤菜一样,咖喱也是过夜才好吃的东西,而且也能一次多做一些。

从上海回来,记下了这道菜,也希望胖子看到这个会想起我们刚刚结束的上海之旅

 ※带便当的意义:

我也曾去胖子的公司食堂吃过饭,到了饭点,旁边几座写字楼的上班族都涌到不大的食堂里,排队买饭的队伍更是九曲十八弯,食堂里的饭菜虽说也有几十种,但吃个几天也就吃过来个遍了,慢慢的就没啥期待了。我还在那儿吃过一碗面,浇头少不说,打饭师傅在上面浇的一大勺味精和鸡精看得我心惊胆战,再也没了吃的胆量。

而于我而言,带便当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给我和胖子多一点交流的机会,它也是我能给胖子的一个小小惊喜,便当盒正像一个神秘盒,不到午餐时间,谁都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据说每天午餐时间打开饭盒胖子总能得到一票人的羡慕,每次听胖子朝我得瑟那种被羡慕的感觉,我也觉得很开心。

在便当之外,我有时也会做一些杯子蛋糕、玛芬、桃酥饼干之类的,让胖子带去办公室和同事分享,因为听他说他们曾经因为加班错过了吃饭时间,一群人聚在一起啃我给他带的地瓜干。北上广深,不管在哪个城市,办公室里的每个格子间都圈着一个人的人生,而美食正是打通这些圈圈的最佳工具,不是吗?

图&文    丫米的小确幸

恒久远的美食,水流柴的爱情

少时梦想仗剑江湖,鲜衣怒马,凭一己之力惩恶除奸。如今只余酒席上,推杯换盏间,箸光勺影里,笑谈当日多天真。被岁月与现实磨蚀的江湖梦,终于成熟地化成胸口的朱砂痣,小小的那么一点余温,热暖心窝。只在盘踞饭案淋漓尽致直抒胸臆地做着老饕时,那豪情的星火才有蛛丝马迹可寻。

我知世事多变,我知生命无常,我知情爱虚幻,我知造物弄人。可惜,即使洞悉这一切,该犯的错仍一件也没落下,不该爱的人,仍绕不过去,在彼此同时处于人生跌宕的浪尖风口那一刹,狭路相逢,早知结局,却仍不能幸免。

有句老话云“欢场无真爱,人客水流柴”,水流柴,字面解为水面漂来的树木当柴烧,延伸义为生命的过客。其实,倘若终无法同偕共老,那么,情场何尝不是如欢场,爱时翻云覆雨发尽千般愿,散时人走茶凉殊不留恋。

从前以为,路见不平就把路扫平,义无反顾就不回顾。原来并不是这样的,天下事,亦如欢场,有的有心无力,空余一点热泪湿衣衫,有的有力无心,来是言空去亦空,来来往往,时而风云际会,时而风流云散,各为营生忙。 

倒还不如盘踞餐桌上,酒池肉林,当窗醉谈情场众生相,隔岸笑看爱海风波翻——那都是别人的事,男欢女爱从来只讲虚无缥渺的缘份,心动,或没感觉,不似每一口美食,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眼耳口舌鼻身意,都可以细细地触摸得到,可以拥有然后私有。

网上风行一句:唯美食与爱情不可辜负。

我倒觉得,唯美食不可辜负。或许有一些老滋味不再了,有遗憾,但也就是像对得不到的初恋那样的不忘而已,仍不妨碍源源不断有别的好滋味慰藉口舌之欢。即使有一天,老了,再也嚼不动食物了,还可以抿着吮着那美食的汁液,如果善终的话,分分钟是它们陪你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而不是那什么所谓的爱情。

而爱情呢?谁不曾辜负过别人一片真心?谁的一片痴心又不曾被辜负过?‍情场爱海是江湖,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谁不曾出刀无情?谁又不曾为某一个人,壮怀激烈,含笑挨刀?

情爱是人生里最孤寒的一笔配额,用完即止,有时全浪掷在一个人的身上,分开后,你觉得还想再认真地好好地谈一次恋爱时,就惊恐地发现,已经很难对一个人砰然心动的,爱的心,已用尽了。然后,不断地换人,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希望自己可以享受恋爱的感觉,却都徒劳无功。爱情不是被吸星大法吸走的内功,清空后可以重新苦修回来。而是一把无情刀,出刀无还,十死无生。这应了小李飞刀的主题曲那句“无情刀,永不知错,无缘份,只叹奈何”。

美食多数只管享用,情爱由来徒叹奈何。

文  莫尔多姿‍
图  Doug Wheller  循CC协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