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浆螃蟹,温柔与狂野的相遇

见青蟹生猛又价宜,有购来泡制蟹煲的冲动,一转念,想到要开大油锅滚泡过油,剩下那锅油真不知要多久才用完,不符合健康烹饪首要条件———新鲜。今次,换换口味,弄一道椰浆糯米蟹。

澳洲泥蟹(Mud crab)以个大肉满见称,通常个重五百克至一公斤,个别可达三公斤。

绑蟹也就一塑胶绳,店家不喜欢客人翻来翻去,挑了四只小点的,二公斤出头。我常买到肉满的蟹,不是拈轻重,经验是挑"脏"的,拎起来看蟹腹,皮壳滑溜清爽的,即时放弃,那些腹部有划花痕,带丝丝泥褐色的,正是心头好,你想,肉质饱实的蟹,份量重,腹部经常贴着河床爬,能不刮花留渍?

处置蟹,简单点,别残忍。以前听讲故事,某位厨师杀鱼技术多了得,薄薄片起鱼肉,连盘端起,鱼头的嘴还在一张一合,这样的宣传,其实有些残忍。回到杀蟹吧,在腹部右边第三与第四脚处,一根筷子插下,正中心脏,蟹即死,隔一会,解绳。掀蟹盖,去沙囊,除蟹鳃,对半切件、再分切,大螯钳用刀面拍一下。带波纹铸铁煎锅烧热,少许油分次煎蟹,见着"红袍",翻转煎另一边,不必全熟,待会还要炒焖的。

另一炒锅,大热,下油,倒入已浸透并沥干水份的生糯米,翻炒让油裏匀,转中火,炒匀,慢注清水瓶,分多次,约十多分钟吧,停火后,倒入些椰浆,拌匀,盛起铺上深盘中。

炒锅烧热,爆香姜片、蒜头、葱白、辣椒管,将原煎妥螃蟹置入,拌炒,注些开水,适量加盐,上盖焖一会,起锅前拌入椰浆炒匀,洒上葱段,盛起浇在糯米饭上。蟹肉的鲜甜与椰浆的浓香,混在一块,偶有蒜香、微辣,又旋即被浓郁冶味的椰香掩饰。最要命的是嚼着丝丝蟹柳,挑上一团裹满酱汁的糯米饭,怎么明明绵实的饭,嚼来又似蟹肉,满口余香。

食饭、吃饭,我们有时候太注重鱼肉菜的冶味,却忘了饭香。社会进步了,节奏变快,家中做饭,多是煮弄者与食用者的角色分明,体味不到理弄食材的那股情意交融的味道。今天在家接待一位刚自国内来此就读的年轻人,特地唤儿呼女帮手。因为他们的参与,食物也变得格外美味。

回想那时候,奶奶或妈妈总有几样拿手菜让你回味至今。物质匮乏是个原因,更多是那一刻——唤你剥蒜拣葱,帮手打杂,你充满期待地等待美味,同时又与食材互动着。当菜肴端上桌时,美味中有你的劳作,掌勺的又是你最亲近的人。

爱与美食的综合体,怎能不美味,又怎能不时时怀念?

吃学英文 |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消化饼干

History∣历史

1839年,两名苏格兰医生为了促进消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消化食品。到了1876年,卡塞尔的《新环球烹调手册(1894)》中记载的消化食品就已经在亨特利&帕尔莫斯饼干公司(总部位于伯克郡)广告中占据了重要地位。1851年,The Lancet London也发行了一期关于粗粮消化饼干的广告。

那时候的消化饼干(粗粮)都是用麸皮和胚乳(大家熟知的谷粒)碾磨制成的:首先,谷物最表面10%的麸皮会被去掉,其次谷物里面70%的胚乳被挪作他用,最后只剩20%的谷粒会被用于制作消化饼干(成分: 15%完好的麸皮和85%的精白面粉)。By 1912 it was more widely known that brown meal included the germ, which lent a characteristic sweetness.(到了1912年,制作成分中还加入胚芽,让口味变得更芳香甜美。)

1886年,来自苏格兰的John Montgomerie发明了一项名为“麦芽面包制法”的工艺,他声称这项糖化作用工艺可以“为消化系统孱弱的人带来富有营养的食物”。Montgomerie于1889为它在美国申请了专利并在次年通过。

尽管有谣言称在美国贩卖消化饼干是违法的,但事实上它们正通过进口食品商店和邮寄方式大量涌入。In the US, buying digestive biscuits may require a visit to an international market, or they may be ordered from international retailers that have an Internet presence.(在美国,你往往需要到国际市场上才能买到消化饼干,当然,你也可以通过网上广告找到那些国际零售商进行订购。)

Ingredients∣成分

The typical digestive biscuit contains coarse brown wheat flour, sugar, malt extract, vegetable oil, wholemeal, raising agents and salt.(典型的消化饼干由粗制小麦粉、麦精、植物油、全麦面粉、膨松剂和盐制成。)其它种类的消化饼中还会加入乳清粉、燕麦片、人工脱脂奶或甘油酯等乳化剂。

A digestive biscuit averages around 70 calories, although this sometimes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involved in its production.(根据制作成分的不同,一块消化饼干的卡路里含量会保持在70左右。

Nutrition∣营养价值

每块消化饼干平均含有1.1克蛋白质、9.4克碳水化合物、3.2克脂肪、0.5克纤维、2.5克糖和90毫克钠,因此它并不是蛋白质和纤维的有效补充食物。另一方面,每100克消化饼还会产生20克脂肪和将近500卡路里。

尽管它有一个关于有益膳食或“消化”的名字,但其实它并不会给你的身体带来什么额外的营养价值。它没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唯一还有点关系的小苏打(碳酸氢钠)如果过量摄入的话还会产生不良化学反应导致弊大于利的恶果。

Consumption∣品尝方法

Digestive biscuits are frequently eaten with tea or coffee,(消化饼干通常和茶或者咖啡一起享用),因为它遇水即化,有了茶水咖啡的滋润,便更易于吞咽。

The digestive biscuit is also used as a cracker with cheeses, and is often included in "cracker selection" packets.(消化饼干还可以用来制作芝士夹心,因此也经常出现在夹心饼干的推荐食材中。)

在英国,最畅销的消化饼当属McVitie,年销量高达8千万包。消化饼干还是制作芝士蛋糕等糕点底座时非常受欢迎的食材哦。

Chocolate digestives∣巧克力消化饼干

巧克力消化饼干通常是在饼干的其中一面淋上牛奶巧克力、黑巧克力或白巧克力。第一款巧克力消化饼干是McVitie在1925年研制的Chocolate Homewheat Digestive。如今常见的巧克力消化饼干有洒满巧克力屑的、糖衣的、薄荷味的、橙味的或黑巧克力味的。美国旅行作家Bill Bryson把它们形容为“英国的杰作”。在英国,McVitie的巧克力消化饼干配英式下午茶,是大家最喜爱的美食之一。

Conclusion∣结语

消化饼干是源自英国风靡世界的半糖饼干(太甜了,有时候大家还以为它是全糖饼干),于1839年由两名致力于促进消化的苏格兰医生发明。之所以说消化饼干“有助消化”,是因为最初研制它的时候加入了含有抗酸性的碳酸氢钠(小苏打)。如今,小苏打依然大量地应用在消化饼干生产中,它们会在烹煮过程中分解成只产生少量酸性的碳酸钠。历史上,一些生产商会在烘焙之前用被提取出来的糖化麦芽“消化”掉面粉中的淀粉。

总会有一样东西相伴你左右

工作单位位于闹市区的好处,就是每到饭店便能闻到阵阵饭香,像赶不走的小精灵一直催促着你赶紧下班。拐进一条长长的小巷,尽头是一家人气颇旺的竹笼蒸饭店。

每天中午吃完饭散步的时候总会经过,店门口前的木桌子坐得满满当当,大家都翘首等着属于自己的一笼蒸饭。

蒸饭上桌,打开盖子,热气冲天,把店铺招牌都遮得若隐若现,无论什么时候都笑容满面的老板热情地忙前忙后,不一会就看到客人们都埋着头和米饭做斗争。 

香菇洗净过水,鸡肉用生粉、油盐和料酒腌好。油锅一热,放入鸡肉大火翻炒片刻,加水后再撒香菇、大蒜、姜丝,盖上锅盖焖五六分钟,香喷喷的香菇滑鸡便新鲜出锅。

松糯的米饭和底层铺垫的荷叶香交杂在一起,饭上的配菜各式各样,淋上一点芝麻油,虽然没有浓厚深沉的味道刺激舌尖,但是淡淡荷叶清香混杂米饭的甜香,让匆匆路过的行人都忍不住驻足停留。

这是无论哪个季节都能让你吃的畅快又不顶胃的绝佳美食。 

店铺环境不算安静,一人食总显寂寞,彼时每每路过,心里总盘算着还远在异国的男朋友还有多少天回国,能在中午下班后挽着他的手来吃一餐。天天数着手机上的倒数日,幻想着下班后能在楼下看到心心念念的身影,那该多欢喜。

日子一天天过,从一开始的无话不说至最后的无话可说,每天例行公事的问候也成为了圈禁对方的枷锁,最后微信的寥寥几句结束了这段期盼。

伤心也罢,失落也罢,曾经想过的一切美好未来,想着“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来看你。”也终成一段空话。

脑海里演变过无数次手拉手去吃竹笼蒸饭的场景终究没有实现,每次路过看到车水马龙的店铺,也莫名地没有了走进去的勇气。 

后来新认识了朋友,有一天,和朋友一起坐了下来,像其他顾客一样,眼巴巴等着香喷喷的米饭出炉。当我夹起一块香菇滑鸡的时候,突然释怀了。假如一开始就注定只能并肩同行一段路,那么结局如何也不用太在意。

还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发过一句话给对方。“就算最后没有结果,也想陪你走一段试试看。从没觉得永恒有什么稀罕,钻石不过是碳。”无论感情如何变迁,美食就在这里,不远不近。麦兜说,多难过也要按时吃饭,伤心还好,伤胃就不好了。

感情这回事,说到底无非是陪伴两字。在需要的时候不在,还不如自己吃一笼香菇滑鸡饭。

赶路回家,怎么少得了盐酥鸡

多年来我对盐酥鸡一直怀着一份割舍不了的特殊感情。说实在的,盐酥鸡并非什么稀罕物,街头巷尾常有的普通小吃而已。但是,每每吃起盐酥鸡,我就想起高中的时光。

高中的时候我住校,每到周五都要穿过半个城市回家,和家里人共度周末,周日下午再返回学校。从学校到我家的路途也是甚远,须从学校坐公交到地铁站,出地铁后还要再坐公交,总要花费两个小时多在路上。

若堵车严重些,时间就更长了。这样,我到家时,经常已过七点,腹中早已饥肠辘辘。所幸每到周五,家里总会有一顿丰盛的晚餐等着我。可是在路上的那两个多小时呢?

这时盐酥鸡便显示出了自己的好处,尤其适合这种等车的琐碎小段时间。作为小吃,一小袋盐酥鸡的量不算大,很快就可以吃完,不会让人觉得饱,但吃完之后短时间内也不会觉得饿。没有汤汤水水,于是可以随意拿着,也可卷起袋沿收进口袋。吃法简便,一根小小的竹签即可,不需要筷子、勺子。价钱也是很美丽,五块钱一小袋的盐酥鸡就已经够我在路上消磨口舌了。

一打开纸袋,盐酥鸡那浓郁的香气便冲了出来。我经常一边吃一边想,盐酥鸡的名字真是取得恰到好处:盐是它主要的调味料,和饭店里那些精烹细调的菜肴相比,显得简单粗暴了些,但这也赋予它一种质朴自然的魅力,更何况盐和肉向来是不离不弃的。盐酥鸡的酥来自鸡肉表面的一层地瓜粉,经油炸后,金黄酥脆,其内的鸡肉却还保持着嫩香可口。一口下去,外酥里嫩,一不留神就会被烫了舌头。

盐酥鸡炸好后,往往还要撒上一层椒盐,也可以根据喜好再选择孜然粉、辣椒粉或咖喱粉等。我个人比较喜欢加了孜然粉和一点点辣椒粉之后的口味:孜然在芳香中又带着点辛辣,让盐酥鸡的味道有点偏于烧烤,一点点辣椒粉起到的作用则类似于画龙点睛,这点不易察觉的辣往往能被舌头敏锐地捕捉到,而在各种味道中,辣往往是最受人们偏爱的那一种。

我居住的这个城市,一年四季都有风。春夏秋三季的风还算温和,我站在等车的长长队伍里吃着盐酥鸡,袋中剩余的盐酥鸡越来越少,并且在风中慢慢冷下去,而我则渐渐产生了一种温暖踏实的感觉,等车的时光不复是一种煎熬。而冬天寒风肆虐,天黑得又早,等车的人群在风中瑟缩着,我也不例外。

可是,我刚刚买到的盐酥鸡就被我捧在手里,它的热度很快透过了薄薄的纸袋,不遗余力地暖着我冰凉的手。有时车来得比较快,我带着没有吃完的盐酥鸡上了车,这时便会有售票员阿姨善意的提醒:车子走走停停的,吃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些,别让竹签子扎到自己。然后我就安然地坐在车上,慢慢地吃完剩下的盐酥鸡。等到一小袋盐酥鸡吃完后,书包的沉重和地铁的拥挤所带来的身心俱疲感也一扫而空。

后来,我的心态也渐渐有了改变。不再有初次住校,离家远行的惶恐,而逐渐有了一种笃定的感觉。虽然家在远方,但只要踏上了回家的路,最终总是能到家的。毕竟,以后可能会去到离家更远的地方,并且走更多更长的路。

后来地铁通到了我家附近,我吃着盐酥鸡在风中等车的时光也随之告一段落。只是我到现在还有时不时总想买袋盐酥鸡来解馋解饿的瘾头,是那段时光给我留下的味觉习惯。

在我看来,食物的能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我们食入,被我们消化,变成各种营养物质最基础的形式,是我们用来维持新陈代谢的能量。另一部分能量则是我们感受到的,是食物的色、香和味带给我们的享受,以及随之而来的满足感。而对即将入口的食物而言,最美味的时候,也是它最具能量的时候吧。

这样我们在享受美食的时候,能量也就能随之流淌到我们身上。比如新炸好的盐酥鸡,最外一层薄薄的油泛着金黄色的柔和光芒,点点椒盐和孜然粉点缀其上,小小的袋子散着热气发着香气,光是在闻到的时候,旅途的劳累便减了多半。

而这世间除了盐酥鸡之外,也还有很多类似的小食,味道简单却慰藉每一个奔波的人儿。

我把跌宕的人生,酿成一壶酒

尴尬情怀总是湿

身为一个胖子,朋友们都默认了我在酒食方面的天赋。与狐狸尼克当年的心态颇为相似,这不干脆摸索着,做起了美食编辑的活计。

恰好工作室的几位前辈好酒,因而筹办起一间会所,古典装修、爵士环绕,以俟八方宾客。

于是我们的工作地点也在这边。第一次来时,我看着满墙的威士忌与满柜的精酿,倒起一杯维他柠茶,弱弱地自嘲:“我应该是这里最不会监守自盗的员工啦!” 

说来你也不信,洒家生得一副酒肉客的模样,如今却是滴酒不沾,肚里的酒虫怕是都已经坐化了。

“非不愿,实不能也!”

这tmd就有点尴尬了。

 

 年少无酒枉相知

故事要从小时候说起。

父亲好酒,又是公务员,打小跟着老爸混饭局的我,耳提面命耳濡目染之下也养出小小的酒虫。不过那时年幼,只道大人们都好这杯中物,干杯下去总得到他们的喝彩,然而喝来尝去也不知有何妙处。

大学四年浪荡,结交了一群激情豪迈的朋友,隔三差五便要聚众小酌。 

大抵是与心情相关,对饮食的喜好折射出当下心里的部分。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涉世未远,躁动不安,于是想要刺激,期望热闹,憧憬成为惊天动地的一部分。因而所食所饮无不浓郁刺激、辛辣鲜甜,明明囊中羞涩,却嫌啤酒太淡太撑太慢,干脆把稻花香、诸葛酿、二锅头等一干廉价白酒喝了个痛快。一如那年浮躁踉跄的性子,坐不进图书馆,去不得烈士园。

犹记得大二生日那晚,热得滴油的珠海黄金假期,三个好兄弟陪着,冲到校外的镇子上。“黑背心”烧烤档里把鸡翅生蚝茄子凑足几打,隔壁四川婆姨的卤猪脸口条各切两斤又加麻加辣,街角刚出炉的葱花大饼整张包圆,附近商店的便宜白酒又是一斤。几个轮庄下来,直落得指尖滴油、浑身冒汗…… 

宿舍阳台、足球操场、夜市排档总少不得我们的身影,青春故事与烦恼你来我往直到天光大亮,微醺地释怀之后,也记不起一丝一毫酒的味道。

 肚量酒胆皆无谓

后来毕业了,日子仿佛照常的过,酒却开始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出现。

“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好酒开两支。”

重逢许久未见的家伙肯定是要喝酒的,有人过生日要喝,有人摆喜酒要喝,见客户要喝,开单要喝,开会要喝,失恋了要喝,放假了要喝,年会自然也要大喝。

记得最惨烈一次,去湖南出差。洽谈生意之前惯例要“宾主尽欢”,从接风晚餐起,转场两次,直至凌晨。记忆里鲜明的是满桌红彤彤的湘菜,再加上一瓶接一瓶倒不空的酒杯,回来三天之后依然心有戚戚,胃有余悸。 

就这样,酒变的越来越不可或缺。兴许是钱包稍稍鼓了起来,又趁了彼时领导们的东风,再加上几位酒品好的伙伴,渐渐不图一壶穿肠的激爽,便宜的货色也再见不到,除了生意上的硬仗,更多时候开始琢磨口感,感受气味,钻研逼格。

慢慢摆脱当年傻小子的阴影,知道了小心思撑不开大格局,小毛病能变成大陷阱。有些事不好直来直往,有些话没得一吐为快。干脆不随意吐露,然而肉放心吃,酒任意饮,所有喜乐甘苦慢悠悠只管吞咽下去,反正也没有别的什么不良爱好,只是安全、便捷地养出一圈更大的肚腩。

 

 相逢劝饮会有时 

后来喝着喝着,竟然反常地瘦了下去。以为是好事,亲友们奔走相告,着实欢乐了一阵。可拖了小半年,发现原来是肠胃出了问题,就稀里糊涂开始求医。辗转探访几位专家,最后的诊断书就是一张大写的懵逼。接着住了院、辞了工,最后也遵医嘱,自此余生再与辣椒及酒精无缘,一切重新开始。

只觉得生活一下子无趣了好多呵!

经过这些折腾,倒也明白了那些年这酒不论好坏只是工具,恰承着每个时段的情谊与故事。只是那时青涩,好些话要用劣酒冲开;接着彼时起伏,很多事得靠醇酿渲染。喝酒的方式、习惯也都是心态的变迁。

而眼下,无酒精的日子里依然了一丝淡泊的期待。因为无论有酒与否,时间在走,一切照常发生。没有了酒桌上的轶事,身边原来处处是新奇的套路。摒除了辛鲜的味觉刺激,家常饭食更容易品出别样的滋味。

还别不信,我知道有酒没酒有时候还真就不是个味儿,我虽然没有朱军老师用嘴巴挖故事硬生生把人说哭的本领,可也能从粗茶淡饭里时不时咂么几勺故事出来。

当然有人快意江湖需浮一大白时,我也都乐于做个稳厚的听众。酒量没了,可肚量还在嘛。

只是到时候,你可得替我多喝两杯。

文/肥冷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