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学英文 | 想吃满汉全席?我来打印一份

“想吃啥?我给你印!”

“给我来一份冰雪奇缘主题的熊猫形状的功夫蒸鱼。”

“外加一份日式和风蘑菇味的炸鱼薯条加醋!”

“没问题,给我3分钟。”

在不久的将来,这可能会成为厨房的日常对话。从机器人厨房到3D打印美食,一些新奇的食品(黑)科技已经在慢慢普及开来,今天就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Pantelligent  智能平底锅

“牛扒要五分熟,谢谢。”

“好的。”

“你逗我?!这是全熟吧大哥!”

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但有了这款只能平底锅,以上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Pantelligent是一款出自众筹的产品。这个平底锅通过温度感应和蓝牙技术,随时随地将食物各部位的温度通过手机软件推送给厨师,让大厨们灵活把控火候,拿捏好食物的最佳生熟状态。

Personalized pasta shapes  个性化意面形状

意面可不仅仅只有长长的细面条,还有字母形,螺丝形,蝴蝶形等许多意想不到的形状。而有了这款食物打印机,只要你的脑洞够大,意面就能成为你的专属个人定制。

只要餐厅安装了这种运用荷兰新技术的3D食物打印机,厨师便能按照食客的想法做出不同形状的意面,这让刁钻的美食家们能随时享用自己的创意。

3D printed food at home  在家3D打印美食

Foddini是一台3D打印机,主要针对专业的厨房和家庭煮食,只要你预先准备好新鲜食材运它就会用压缩胶囊技术,打印出真实的更富营养价值食物。

嗯,看来我的满汉全席有着落了。

DNA diets  基因餐

有些人食量惊人却依旧怎么也胖不起来(主编:说的就是我),这可能是基因在作怪哦。原始人饮食法现在越来越受欢迎——少吃谷物,少吃盐;主要以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新鲜蔬菜水果为主,不吃预先处理的食物。

可这样还不能满足我们的爱美之心,基因餐应运而生。基因餐则是通过基因测试,剔除容易造成过敏、发胖的食物,找出一套最适合我们的饮食菜谱。

Sugar reduction technology  减糖技术

你是否常常立下减肥的宏图大志,最终却败在了一份甜点面前?你一边享受甜点的醇美滋味,一边暗骂自己没出息。但自从有了这减糖技术,女生们吃甜点就再也没有负罪感啦。

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更健康的代糖,既能保持外表和甜度与糖一样,又能使其热量大大降低。而且在将来,通过乳糖分解酵素技术,提炼出海藻糖等自然甜味素,让巧克力减少其苦味之余,能让用糖的量减少。

Robot chefs   机器人大厨

如果你希望每天起床都能吃到丰盛又健康的早餐,下班回家又有一桌热气腾腾的好菜等着你,你就需要这样一位机器人大厨了。

英国公司Moley Robotics在2015年已经生产出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厨房,厨房里的机器大厨不仅能够做媲美五星级酒店的饭菜,还能帮你洗盘子。据说2017年会推出普及版,手残吃货星人可以留意一下哦。

The rise of vertical farms  垂直农场

据说到2050年,因为80%的人口都居住于城市,你很有可能会在摩天大楼里看到一个个种着土豆、胡萝卜、鲜花的温室呢!

你想享用更多新鲜的蔬果,下班之后,只需要进入到办公室楼下的的蔬果温室,刷一下身上的Apple pay,就能够立即从温室里采摘出成熟的蔬果。不过,这一种技术会让传统的农民伯伯感到害怕哦!

Computer-created cookbooks  智能菜谱

有朋友到家做客,而你只能端出一桌微波炉加热的超市熟食?这个智能菜谱让你分分钟化身为米其林大厨!

去年4月,IBM公司联合了Culinary教育在纽约推出了一本智能菜谱,菜谱里所有介绍的菜系均来于一个名为Watson的人工智能系统,里面含盖了世界各个菜系共上千个食谱。做菜的时候,Watson会化身世界上最温柔的老师,从切肉的角度,到调料的细微分量,再到起锅的时机,他都会为你指点迷津。

或许将来,Siri也会成为一个智能厨师,你就可以一边做菜,一边调戏她了哦。

Smart labels  智能标签

帮妈妈买菜做饭的时候,要不就被吐槽买回来的番茄不够多汁,要不就吐槽螃蟹不够多肉饱满,让人好不郁闷。但如果有了这个智能食品标签,大家都能变成买菜小能手了。

挪威公司Thinfil是这智能食品标签技术的领头人,他们给零售商提供廉价,可弯曲,并带有感应功能的标签。这些标签不但可以实时告诉顾客产品的产地,还能细致到食材温度和湿度和口味。

另外一家LTT公司更佳贴心,制造出会说话的食品标签,顾客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便能听到产品的相应信息。

外公,我们去吃三鲜豆皮吧

有次和朋友在超市里闲逛,忽然馋虫一起,半趴在购物车上哀嚎。

“豆皮,豆皮,我要吃三鲜豆皮……”

朋友不明就里,指了指冷柜里的千张,“喏。”

我慷慨地回她一个白眼。

我记忆中的豆皮是怎样的呢?

是这样子的。

焦脆的外皮,还有同样焦香的糯米。糯米和脆皮中嵌着颗颗小豆干,豆干卤得浓郁喷香,美妙地混杂在糯米中。吃的时候,总会有一两颗豆干掉落出来,我也会用手小心捻起,郑重地放进嘴里,品尝豆干的烟熏香气。

真是好吃得一丁点儿都不能放过啊。

小时候,外公每半年要去县里领一次养老金,那是我最期待盼望的旅程——县里有美味的豆皮小店。陈旧的长途汽车颠簸得难受,可想到马上就可以吃上一碗新鲜出炉的豆皮,任何不适都烟消云散了。

外公刚从银行出来,我便急不可耐地拉着外公的手,向豆皮小店疾走。明明是个路痴,却因为豆皮的香气,让我记住了每个应过的转角。

我最爱坐在小店塑料椅上,伸长了脖子,看师傅做豆皮。老师傅将用绿豆、大米磨成的面浆往大锅浇上一圈,有泼墨一般的写意。手里握着三两个鸡蛋,单手逐一磕破,手腕轻轻抖动,鸡蛋就被利索地打进锅里了。握着锅边,慢慢地转动让豆皮受热均匀。之后,铺上自家蒸制的醇香糯米,撒上卤制的小豆干和葱花。

之后就到了最隆重的一刻——大锅被师傅双手抓起,再以巧劲颠锅,一个直径足有50厘米的豆皮瞬间就翻了个面。这一幕真是百看不厌,让我几乎忍不住拍手叫好。豆皮师傅几十年的经验令这一系列的动作,有着行云流水般的美感。

小时候我总觉得呀,做豆皮,那该是世界上最棒的演出,还是味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最后师傅利落的一铲,盛满一碗热乎乎的豆皮,有时还有浇上以鲜肉、鲜菇、鲜笋熬制的三鲜酱汁。外公一手一杯豆浆,一手一碗豆皮,笑眯眯地对我说:“等久了吧,小馋鬼。”

吃豆皮的时候,我全然没有以往狼吞虎咽气吞山河的风范。就那样,一小口一小口,吃的似乎不是一碗便宜的豆干,而是一盘珍馐。刚咬下去,表皮酥脆,蛋香内蕴。再往下,感受到些许弹韧,那是切成丁的豆干子,卤汁与油脂混合豆香简直无法形容。再往下是渗了酱汁的糯米,外层的糯米被稍稍煎得有些焦脆,但中间还是软糯可人,米香浓浓。

外公宠溺地笑着,摸摸我的头,问:“好吃么?”

我嘴巴里塞满了豆皮,根本说不了话,只得兴奋地眨眼睛,对着外公傻笑。

我离家工作多年,难忘的是那一铲豆皮。有时梦见外公带着我到县上,长途汽车还是陈旧而颠簸,县城的也小巷还是那时的模样,可豆皮却始终未能出现。

后来,回了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奔到当年小铺 ,买份豆皮,举一杯豆浆。所幸,所幸,还是当年那样,焦香的味道。

多希望我和你,只有一碗牛腩伊面的距离

春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又是一年四月一,你还好么?

那天香港的街头一如往常,人流熙攘,华灯初上。街旁霓虹招牌探出头来,俯身看着陌生且行色匆匆的我…

我正走在去上环九记牛腩的路上。转入歌赋街,两层的小楼外和传说一样排着长队。有人说这里曾有无数明星光顾,但我探寻到来,只为了那个从青春年少一直仰慕至今的男人——张国荣。

传说这是哥哥最喜欢的店。站在队末,满心期待,又有种近乡情怯的不安。昏黄的灯光给人错觉,眨眼的瞬间仿佛看见这个男人,蓄着胡渣戴着帽子从店门走出来。

耳机里传来《有谁共鸣》,关于他的记忆在脑海里盘旋…

多幸运曾被你温柔抚慰

我迷上张国荣的时候,其实已经没有机会再去看一场他的演唱会,排队等一场见面会了。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偶像,让他在生活的谷底变得坚强勇敢。而对我来说,哥哥恰好是这样一个。

高三的那个冬天傍晚,穿过操场,来送饭的妈妈向我招手。看着她热切的目光,想起月考成绩的不如人意,愧疚、难过和自责在心头百味杂陈。

窗外暮色降临,树叶的缝隙间透出最后一点光,冷风从楼道穿堂而过。回到空荡荡的自习室,我想是不是放弃会更好,天赋不足,似乎只会辜负更多的期待。却听见耳机里传来那首歌:

想退后,心里知足我拥有,前去亦全力去寻求…

那个年纪,一点点挫折便会伤怀很久。不经世事历练的心,多幸运能得这温柔一次次抚慰!

那一碗牛腩伊面

轮到我时,点了一碗牛腩伊面,静候许久,端上来时,升腾起来的热气模糊掉了镜片,氤氲得眼泪不小心溢出眼眶。

舀一勺清汤,鲜甜不油腻,而且很大程度的释放出牛肉的香味;牛腩半筋半肥,上好的牛腩有嚼头,火候到位,软润适中,而且越嚼越香;伊面很有弹性,入口爽滑。量虽小,却撑肚。

真的有那么好吃么,也许吧,也可能是因为我又离你近了一点。

从未亲眼目睹你的风华绝代,也没在你如日中天的时候热力追捧。

如果可以,多想在红磡体育馆离你最近的地方听你;去半岛酒店看靠窗独坐的你,不忍打扰,或是在你离开的时候心潮澎湃合影签名;去山顶,在满天星光里,看你比星光更璀璨。只是都不能了。

此刻,或是之后,漫步在星光大道寻找你的手印,或是去你嘉兰别墅区的住所,或是去文华东方酒店最后的缅怀,都不过是填补心中的遗憾而已,却是这么近那么远。

而如今,这一碗牛腩伊面,希望还是你曾经喜欢的那种味道!

步出拥挤的店面,一场大雨瓢泼而下,像是哭泣却又酣畅淋漓。这是去年夏天。

这是一场做不完的梦啊

一晃眼,又到四月一。前几日,电影院复播《缘分》。订了老城区的一家电影院,那种老旧的感觉一下子像是回到了八十年代。

地下铁兜兜转转的三角恋,哥哥对爱的痴情,张曼玉的可爱动人,梅艳芳的豪迈不拘。

“你我相隔多么远,那年那天可相见”。就是今天,就是此刻,紧张激动,泪洒当场,很圆满很感动。

“Thanks thanks Monica 谁能代替你地位”,就像Paul爱Monica爱到深处一样,也没人能够代替你在我、在全部喜欢你爱你的人心中的地位。

电影播完,空气中还弥漫着凉意,光有点刺眼,好似一场做不完的梦啊。

谢谢你给过我坚强,在那么难的日子里。你的歌,好似里面有无穷的力量。你不再是偶像,而是家人一样的存在,鼓舞着我成长。长大后很少用最这个字了,但我,最爱你了!请你相信也请我自己相信,我会变得更好。

一年四季,万水千山都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麻辣土豆片里,有爱的滋味

在兰州,说到有名的小吃,麻辣土豆片算一份。通渭路的马三洋芋片藏身在小学旁的巷子里,环境嘛,也只能用“偏僻脏乱”来形容了。偏偏食客络绎不绝,就连来兰州的游客途径张掖路也要来一吃究竟。

在这里,连小孩子也变得“阔绰”起来——“20串洋芋片,20串豆皮,再加一瓶胡萝卜素!”。这时候说“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倒显得有点温吞了,那该是惊天动地的豪情壮意吧。

麻辣土豆片自然以麻和辣出名,吃时麻辣鲜香的酱汁围着舌头打了个转儿,像是用针在扎舌尖一般。那肆意的辣味,扎得人鲜血直流,可还忍不住嚷嚷:“使劲扎!使劲扎!”如果说紫薇被容嬷嬷扎针是因为皇后的视她如眼中钉的话,麻辣土豆片的扎针酷刑是你心甘情愿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锅里放油烧热,加入桂皮、八角、花椒粒,煸制出香料的香味。此时,香料的香气早已渗进了油里,倒入放入盐、白芝麻、白糖、辣椒面的碗中,调料间发出快乐的“呲呲”声,各种香味随之扑入鼻中。做好的麻辣土豆片红艳艳、脆生生,令人食指大动。

而冬天的时候,吃麻辣土豆片最过瘾,门外北风嘶嘶,盘中却是热火朝天,所有的快意恩仇都凝在了一盘麻辣土豆片里,成为治愈伤口的最佳良药。

单位附近有个夜市,我是街角一家小吃店的常客,上夜班的时候总会点上一份麻辣土豆片,豆皮,再点一份番茄鸡蛋速溶汤。一边工作一边吃,一盘土豆片成了我的工作伴侣,令夜里的工作也染上了一丝乐趣。

吃着吃着,忽然觉得,麻辣土豆片不就像爱情一样吗?

吃麻辣土豆片的时候,明明知道舌尖烧灼的刺痛,可还是忍不住一口接着一口,如扑向火焰的飞蛾一般义无反顾。就如爱情,明明知道要受伤,可还是付出了满腔的爱意;明明知道现实与幻想的距离,却还是努力地争取。

越是讨厌一个人,便越要纠缠你;明明那么喜欢,却似乎感觉不到你的好;明明答应要娶你,转眼之间却另娶他人;明明那么在乎,而你还是喜欢那个令你伤心的男人。

世上所有的爱情终究像麻辣土豆片,即使这样还是有人愿意拼了命去吃,去深爱,去回味,去慈悲,去勇敢,去沮丧,去憧憬,去含笑饮毒鸩。

她用一碗馄饨,带给我十年的温暖

馄饨西施今年七十六,我至今不知道她的姓名,只是心里叫她馄饨西施。十年前,我刚搬到这个小区的时,她就在菜场门口包馄饨了。那是我刚搬来的第一天,新小区一片荒芜,顶着饥饿徒步三公里一无所获,饿得眼冒金星,是她的馄饨救了我们。

她的头发还没全白,衣服是簇新的,一看便是精心修饰过,自顾自地包着她的馄饨。十年前没有标准化菜场,脏乱差在所难免,卖菜的杀猪的吵吵嚷嚷,全然是人间烟火的味道。

她是菜市场的异类,干干净净地安于一隅,不吆喝,不浮躁,气度坦然。虽然只是个包馄饨的老太太,穿着打扮却透着漂亮,精神。那时我就暗暗觉得,这老太太年轻时候如果也卖馄饨,一定是传说中的馄饨西施吧。

两毛一个的小馄饨被整整齐齐地码在铁盘子上,看上去白胖可人。她也静静地坐在那里,有人来买馄饨了,她就拍拍手上的面粉,起身利索地拿袋子装上几个,笑着递给人家。

小馄饨个头不大,我这种小食量一次也能吃上三十个。买好的馄饨,回家用水一煮,加虾皮香菜,热腾腾地出锅,这是我们在新家吃的第一顿饭。吃完了,新生活也掀开篇章。  

十年前我从小城来上海求学,对这里一无所知,只觉得这里的人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去每个地方都要坐很久很远的地铁,公交车要到固定的站点不是招手即停,就连食物也是不一样的。上海人爱馄饨胜过饺子,小小巧巧的透着精致。家乡哪里吃馄饨啊,小小一个,馅只有一点点,不够过瘾。家乡要吃饺子,皮薄馅大,加葱姜蒜调味,每一个咬上去要满口溢香,香得把舌头吞进去才算厨师的本事。

可我就这样习惯着,又坚持着在上海扎了根,开始听得懂上海话,学会了这里的一切习惯。小区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各类高中低档的餐馆,菜场全部变成了干干净净的标准化菜场。

十年时间似乎只有一瞬,唯一不变的是每天出现市场一隅的馄饨西施。她的馄饨十年没变,依然是两毛钱一个,要多少给多少,依然是整整齐齐地码在铁盘子上,白胖可人。我们渐渐熟识,也知道了她是国企退休工人,待遇并不差。

我问她,为什么出来卖馄饨,不在家里安享晚年。

她笑着说,卖了馄饨,买件新衣。

那时,刚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正是少年意气时,想所有的事都多了几分浪漫主义。只觉得馄饨西施这句话,不过是爱美之心在作祟罢了。

待到毕业求职,人才如过江之鲫,气喘吁吁求得薪资满意的工作。想这句话就觉得女人要赚好多钱,要财务自由,要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工作之后,世事纷扰,人情烦躁,离职跳槽来到新公司。再想这句话,便又觉得,这话的意思,是让我安安静静做好自己的事,平心静气才能有所收获。

年纪小的时候,喜欢浓烈的味道,遇到不顺,眼泪都是被辣味逼出来的。待到成人之后,却爱买上些小馄饨,配了香菜虾皮,满满一碗氤氲着香气,就着委屈吞下去。打个饱嗝,第二天生活又再继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