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的粽子,有颗想红的心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湖湘作为这一传说的发源地,虽然没有像嘉兴五芳斋那样闻名全国的粽子,但在这儿,包粽子是家家户户的拿手绝活,粽子不仅种类繁多,咸甜皆极有特点。

北方以芦苇叶作为粽叶,最南的地方也有用芭蕉叶或是荷叶,粽叶的品种取材与地域密切相关,湖湘人民则以箬竹叶包粽。以湘水灌溉的糯稻脱壳,米粒粉白黏度很强,再采摘鲜叶裹米,草木清香让人难忘。

祖母最会包“羊角粽”

不同地区的粽子更是形态各异,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菱形、枕头形、圆柱形流传四方,而我家乡老一辈的人皆以包得好“羊角粽”为荣。顾名思义,“羊角粽”便是将粽子包得像山羊角,与古时祭祀中的动物崇拜有关。这种粽子底端膨大身躯是又细又长,包起来异常困难,不好把握。

我们一大家子,能包好“羊角粽”的就数祖母了。拎两片箬竹叶子甩干水,在手心里一卷成了甜筒脆皮的形状,灌上三分之一的糯米,插根筷子进去捅一捅后,添馅料进去用大拇指压一压,再塞入糯米。用上头多余的叶子翻折下来裹成羊角底端,用细线缠绕几圈打上结。不过十分钟,细线上便挂着几十个粽子,一串翠绿堆积在一起,拉起来排排站甚是好看。

 二姑的“狗头粽”

不知道二姑在哪学会了另一种三角粽子的包法,祖母笑称为“狗头粽”。虽然样子没有“羊角粽”精巧,却适合裹上肉类包咸粽。食用碱的添加会将糯米染成黄色,塞入片好的腊肉和玉米粒,或是剥好的龙虾仁再加上一颗半熟的咸鸭蛋黄,丰满得流油却清爽不腻。

人人都爱的“烧肉粽”

汨罗的烧肉粽算是咸粽里的大头了,猪肉入卤汤慢炖入味,再将香菇、虾米、莲子等拌匀塞入糯米中。解开粽叶剔透的金色米粒探出身来,冒着热气,一口下去满满的料在唇齿间释放出食材的卤香味道,糯米紧致粘牙口感极好。

“赤豆粽”很甜很甜

甜味的粽子要以赤豆粽为代表了。挑选颗粒大饱含糖类及蛋白质的赤豆,凉水浸泡一夜后开大火煮到水翻滚,转小火。加入大量红糖,搅拌至溶解,框上锅盖让赤豆、红糖和水在砂锅中自然交融。也不知过了多久,祖母自锅里捞出一两颗赤豆唤我尝味,“太甜了!”“就是要它甜得过头才好噫。”

一颗赤豆粽里通常会塞入三分之一的甜豆子,裹在箬竹叶子里,用血红色的线捆绑,上锅。剪线拆开粽叶,趁热咬上一口,赤豆的甜与糯米的素完美交织,味蕾所感受到的是恰到好处的甜味,不多也不少。

“白米素粽”

有馅的粽子,祖母称其为花粽。尽管它们不论甜咸,各有千秋,在我家,人气最高的“帝王之粽”却是什么馅也没包的白米素粽。白嫩的糯米吸满了水,散发着淡淡的粽叶清香。若是光吃,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于我而言是难以下咽的,这时佐料就该登场了。

解开箬竹叶子,插入一根筷子,在粽子表面洒满白砂糖,是小孩子们的最爱。祖父嗜甜,常与其它孩子一人举着一根裹着糖颗粒的粽子棒棒,吃得十分开心。

我与祖母更偏爱于咸辣味的佐料,通常是坛子里腌好的豆腐乳、豆瓣酱、各种泡菜,甚至是剁辣椒。白米素粽的优点,在于它的通融性,与任何口味的佐料都能完美结合,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味。

每近端午,祖母总是会买来几十斤箬竹叶子,洗净一大盆糯米,坐在餐厅里佝偻着腰包粽子。

三四天的辛勤劳作换来的几百颗粽子依次送去了儿女家,最后也没能给自己留几个。开火上锅,整个厨房里,湖湘之水化作蒸汽缭绕映着祖母的身影,清晰和蔼。看得入迷了,沉默了许久,悠悠粽香也从厨房里飘了出来。

辣到不能自理,才会爽到不能自己

辣椒于湖南人,是天生的欲望。

湖南人吃饭讲究“韵味”俩字,通俗来讲就是重口味:口味虾、口味蛇…都是湖南人的挚爱。长大后去到更多更远的地方,时常会在餐馆里看到外地人吃一点点辣就涕泗横流,不能自己。这时便会和同伴相视窃笑,然后再往自己的面汤中狠狠加上一勺辣椒油。

我有一张童年照片,被家人逗趣至今:照片中的我一边啃麻辣鸡爪,一边呼呼哈气。

小时候旅游,妈妈总会带上一小瓶辣椒,有时是外婆腌制的辣萝卜,有时干脆就是一瓶老干妈。这样,无论遇上什么匪夷所思的食物,都有辣椒下饭,挑食的我也不至于对着那些毫无食欲的饭菜干瞪眼。

小学某次劳技课,老师让我们回去腌辣菜。可就在要交成品的当天,才发现因为瓶盖没拧紧,不知是不是渗入了水或空气,我的腌白菜成为了一团混沌。

正当我急得不知所措时,奶奶却不紧不慢地来当救兵。她先把爆炒后的白菜去水加盐,然后将剁得粉碎的辣椒末细洒在菜叶上,最后再装瓶冷却封好。

我小心翼翼地把瓶子抱到学校。同学们顿时围成一圈,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地瓜分干净。依然记得他们带着不可思议的表情说,这是吃过的最好吃的腌辣白菜。

辣椒从墨西哥传入中国,不过短短两三百年时间。但这小小一株草本植物,却很快俘获了湘人的味蕾,进而融入了性格的血脉中。

亚热带湿热气候下的湖南人,性情也往往躁动不安。加之丘陵地带,筚路褴褛以启山林,若不利落与果敢,如何在这穷乡僻壤生存下去。于是湖南人的集体性情中应是自带匪气的。

不论是湘西山匪,还是曾国藩引导的湘军,抑或是邵阳的黑帮…历史上的湖南,匪频出也。不由得想起一个段子:“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我蛮夷也,翻译过来就是我是流氓我怕谁。

登上家乡仅存的一片古城墙,摸着上面的斑驳弹孔,听老人讲起过去壮烈的战事,回想起曾经的腥风血雨,如同吃了一碗擂辣椒,热血在身体里沸腾。

于是明白,湖南人的匪气也是正气的,虽处江湖之远,然而家国之思,却从来不敢忘:“若道中国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毛主席也曾说过“不吃辣椒就不能革命”。据说他长征时总是随身带一些吹干的朝天椒(一种辣度极强的椒),没菜吃时,就拿出半只来嚼一嚼,用辛激刺激神经。

“人间有味是清欢”、“渐老渐造平淡”——长大以后,吃辣渐少的自己,在异乡的深夜,常想起少年时,坐在姐姐的单车后,她载着我穿越大半个城市,到夜市的一家深夜不打烊的小店宵夜。

小店没有奢华的食材、也没有固定的食谱,只有时令的随性和勤勤恳恳的老板。我们总爱点上一桌子物美价廉的烤串,洒上厚厚的辣椒粉,在晚风习习的马路边,辣成快乐的傻子。

“别离岁岁如流水,谁辨他乡与故乡”,时过境迁,对异乡人而言,家乡也变异乡。但有些东西却不会随着时间而沧海变桑田,例如嗜辣的本性,例如隐藏在集体无意识中的血性与坚韧…

人生应当远行,但是所到之处必将升起袅袅炊烟。

我们的情感,在火锅的热气里流转升温

出国都已经8个月了,就算已经习惯国外的饮食,我还是不能忘记火锅的味道。

印象中,自己迷恋上火锅应该是在小学时候。那时候的火锅店没有豪华的装修,大部分是用几根铁架子搭起来的红帐篷,它们分布在街道的两旁,一个红帐篷里摆着七八张桌子,围着好几十个凳子。每到晚上红帐篷里坐满了人,人声碰杯声与火锅的浓浓香味传到帐篷外,惹得路过的行人皆侧目张望,也想走进帐篷与一众好友围坐着享受一次盛宴。年纪小小的我便是其中一个。

但是家长们都觉得红帐篷的环境不好,怕小孩子吃上一次身体上会有什么隐患,所以我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等到某些特别日子、情况,才有机会与家人去红帐篷里享受一次。

待我长大些些,我生活的小城开始出现各种实体火锅店,比起红帐篷可干净卫生多了,但味道还是差不多的。毕竟小城不比重庆,哪有正宗的火锅呀。没有环境的顾忌后,每逢假日,我们一家子都会去火锅店聚一聚。一起选锅底、点菜,一起期待着火锅被端上桌,一起涮菜分盘,一起起筷。

每一围火锅,都会出现一位为大伙试菜的热心人士,我们家的勇士是大舅,他能精确辨别菜、肉的生熟度,且深谙不同食材要煮到什么程度最好吃。他是孩子们眼中的将军,只有他点头下令说好吃了,一群熊孩子才会迫不及待地动筷夹菜。那个时候,火锅征服我的是味道。

慢慢长大,最年长的哥哥有了很好的组织能力,开始组织专属于孩子们的火锅聚餐。点菜的时候,哥哥会认真听取所有人的意见,使大家都能吃到自己偏爱的菜。几年之后,孩子们有读书的、工作的,但只要大哥回来,都会被召集起来一起吃顿火锅。

为了打发煮菜的时间,大家话题不断的分享生活,待菜熟了,各自的近况也明了了。原来,火锅的意义,除了味道,还在于团聚。

出国后,也有幸和认识的同学们吃过几次火锅。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十几个人将两张桌子拼凑在一起,不熟的熟悉的都坐在一起。

起初还有点生疏,但是随着火锅被端上来,两桌子人都不约而同地开始欢呼,气氛瞬间被调动了起来。伴着火锅的热气香味还有蘸不够的辣椒酱,开心地说着一个个有意思的话题,一下子就熟悉起来了。看来要让不相熟的人变得亲切热闹起来,也许只有火锅才有这般威力了。

今年四月,我与一个朋友去看了《火锅英雄》,同时被剧中那很香很辣的火锅迷得神魂颠倒,不约而同地说回国一定要去吃一次重庆火锅,好好地辣上一次,爽上一次。

我忍不住去思考为什么对火锅有如此强烈的执念呢?爱吃辣是毋庸置疑的,但火锅的意义对我来说却不仅止步于口腹之欲。

每一次的火锅,就如同一次聚会。前来赴约的人,可能是亲密的家人,亲切的朋友,或许是不太熟悉的过客,无论亲疏远近,在吃过火锅后,关系都会更近一步,了解都会更深一层。

火锅像促进人与人关系有所发展的纽带,我们所有的情感,都在它的热气中流转升温。

想不管我走到哪里到了何方,这种火锅里的情怀我一定是永远都忘不掉的。

健康雪糕?歪果仁的脑洞竟然那么大! | 吃学英文

INSTAGRAM上有个脑洞大开的人士弄出了这种奇特的植物冰淇淋。

你喜欢冰淇淋吗!哈哈!谁不喜欢冰激凌呢!但可能你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又或者有乳糖不耐症,不能享受冰激凌的快感,又或者,你是一个食物猎奇帝,那么!

就来看看这水果蔬菜雪糕吧!简直就是视觉与听觉上的盛宴!

“别那么一副强迫症的样子!所有的雪糕我都喜欢!”这种新式雪糕的配方研发员兼《Radiant Plant Life》(译名:植物光辉的一生)准作者Lina Saber告诉记者“我以前也忽视了传统雪糕里面其实有很多不健康的原料,所以我觉得必须要有一种没有任何有害物质的雪糕。”

这种新式雪糕基本上就是超级好吃的水果冰沙。

香蕉、芒果和有机橙汁儿做成的雪糕,首先你需要一台料理机和一些切好的冷藏过的香蕉或者椰浆用来做雪糕的底浆。

 “雪糕的底浆必须要腻一点,不然做出来的雪糕就成变成冰糕了。”Saber告诉读者们。再按自己的口味加点喜欢的水果或者调味剂,放冰箱里冷冻过夜。

如果你想再粘稠再腻一点,可以用瓜胶来代替水噢!

“加水的话,冻出来会变成硬邦邦的冰块儿”Saber说“但粉状的瓜胶就能完美避免这个情况,做出来的雪糕口感细腻油滑”。

当然,你也可以用罐装有机椰汁来达到相似的效果,至于要加什么口味,发挥你的想象力!

“薄荷和开心果是做雪糕绝佳的材料,薄荷油和开心果里的椰奶都是美味雪糕的标配”Saber说“我也喜欢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来做实验,像石榴粉、智利浆果、薄荷粉和枸杞粉”。

至于Saber最喜欢的口味,莫过于天然的泡泡糖。

 “它是用大块大块的冰冻西瓜、香蕉、树莓、一大勺石榴粉、和一大坨的椰浆做成的”Saber说当她把这种雪糕搬到Instagram的时候,大家都炸了!

看看美美哒雪糕,是不是瞬间被这种高颜值雪糕圈粉了。

再来看看这个薄荷大师之作。

看完之后大家有没有冲动马上去DIY一个自己喜欢口味的新式水果雪糕呢!

吃货学英文

icy  结冰的

flavor  口味、味道

pomegranate  石榴

chunk  一大块

creamy 奶油色的;多乳脂的或似乳脂的;油腻的

逼急了,我也能把鱼汤煮成奶白色

我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学会做饭,纯粹生活逼的。

生活总会出现一个人,或一件事,去激发你挑战自我的欲望。爱上煲鲫鱼豆腐汤,只因白兄带着鄙夷的语气冲我说:“鱼汤是世界上最容易煲的汤!”接着她当着我面做了一碗鱼汤,动作行云流水,留下一脸仰慕的我。

我瞅着白兄做的鲫鱼豆腐汤,它看起来很奇妙,既浓白又清透,带着一种新鲜食材的香味扑面而来,对于只会熬鸡汤排骨汤的我,它就像厨艺进阶的高贵象征,让我萌生了去征服这一碗繁杂料理的熊熊斗志。

捣鼓至今日,我才敢说对于鲫鱼豆腐汤,我小有心得:鱼应挑好,鱼眼清澈鱼身无伤;去腥分寸、油煎火候要好,多一分不甜少一分太腻;姜、葱、细白南豆腐不加调料炖出汤白才是真的好。

鲫鱼乃淡水鱼,肉质细嫩,相较于其他鱼类腥味比较淡,料理前,我喜欢把姜片塞进鱼肚子里,完成去腥的工作。煎鱼前,我习惯先用盐把鱼擦一遍、用姜片把锅擦一遍,这样可以彻底去除腥味和保证鱼身的完好无损。

当一条新鲜的鱼,在油花里弹出金黄的皮,再与烧开的水、新鲜的豆腐慢炖半个小时,熬出一身浓白的汤汁,对于它的料理者来说,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勺一口奶白的鱼汤,鲜美无比,咬一口又烫又嫩的豆腐,暖意袭来,冬天喝一口,简直要舒服至脚尖了!正如《舌尖上的中国》说的:“传说上好的鱼汤色白如乳,肥而不腻,滴在桌上会自然凝聚如珠,用嘴一吹,能从桌子的一边滚到另一边。”

自后,每当友人来家里吃饭,我都会献宝似地做一道“熊厨娘牌鱼汤”。色、香、味俱全的鱼汤,若在开饭前端上,就能诱得好友们露出馋样、胃口大开,吵着让我赶紧把其他菜炒了好开饭。恩,这种作品被人高度肯定的满足感,远远超出在厨房忙碌的琐碎感。

2年前的我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把自己硬生生从厨房小白逼成个厨娘,因为从“不会”到“会”这个过程,夹杂了太多的量变,才有曙光一线的质变。开始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从怎样炒一盘清脆爽口的青菜研究起,再到如何分门别类的料理肉类琢磨起,厨艺就这么渐渐成了。没想到我莫名的坚持,竟不知不觉收获了成果。

更让我意外的是,我发现生活开始因做饭而变得有趣了。

我享受做饭的过程。搓搓搓!切菜时手起刀落,青菜段儿整齐匀称的排列,有种仗剑走天涯,出手凌冽的大侠风范。滋滋滋!炒菜时油火喧嚣,锅里食材香了熟了好看了,有种创造完美的自豪感。

我更享受吃饭的过程,试想一下,与三五知己聚在一张小饭桌上,为自己亲手所制的美味而感动,为各自分享的生活八卦而激动,该是如何的肆意畅快呀!

我永远怀念,当时在厨房里一心一意捣腾一碗奶白鱼汤的那个我。

文 / 熊厨娘

图 / 来自网络、下厨房(冬冬大石碎胸口、小雨_人称傅少侠的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