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石花,用海洋里的草做成的“果冻”

每逢夏天,就会无比想念自己的家乡。

记忆中的夏天,是习习海风吹进房里凉爽的夜空,是赤脚走沙滩挖螃蟹听海浪,是抱着半个西瓜舀着吃的看电影,是六神花露水与蚊子的大作战,是午后知了不停歇和晚上蛙声一片,是薄荷味的海石花味道。

海岛的夏天

我的家乡是舟山市岱山岛,海岛的夏天,是攒足了一年四季的狂欢。

7月份的晚上可以不开空调,小时候晚上喜欢去海塘的石礁边散步,海风腥咸,甚至带着腐烂的螃蟹壳和泥潭的味道。

海风和陆地上的风区别很大,带着暴虐的粗鲁,狠狠的摔在身上,穿的衣服或者裙子都会高高的飘扬起来,吹多了,身上就会沾染了海的腥味。

岛的城区中心是人民广场,一旦人民广场有元宵节猜灯谜看烟花,大型文艺晚会节目等,那消息就会传遍整座小岛,人们都会蜂拥而至的前来文化广场。许多警察都会在这个时候拦拦车,在人多拥挤的地方拉上警戒线以防止出现踩踏事件。

岛上的夜班车7点就没有了,人们就想着法子地往城区赶,整个小岛会非常热闹,要么挤一下去城区的私家面包车,要么两人一辆电动车,要么拖拉机把一群邻居捎上,人们就像坐在敞篷车一样,兴奋异常地聊着晚上有什么好看的节目。

小时候,我爸爸是开拖拉机的,真心觉得我爸爸是个大英雄,领居们都会在我家吃饭的时候就过来喊:大哥,一起去看节目吧,晚上把我们稍稍走喂。人与人之间非常随意自然。然后晚上就能很壮观的看到马路上各种载人的交通工具各显神通,还能在擦肩而过时寒暄几句:你们也去广场看节目啊!

如果说有哪种食物,可以代表了整个海岛的夏天,那就是海石花。

通常活动结束后,街头小巷都会出现很多中年妇女摆着摊位,卖一种类似果冻的薄荷味小点心——海石花。2元一杯,卖的很俏。

我和姐姐总是找准一家老奶奶的摊位,摊位上的灯有点昏暗,但老奶奶却非常熟练,她在高压锅里舀上一勺,熟练的倒入杯子里,再配上自己清早上山采集的山泉水,撒上一些白砂糖,就完成了。

山泉水冰凉甘甜,石花草自带沁凉的海洋味道,这两种纯天然来自海洋和山谷的食材融合,原汁原味,只要配上简简单单的白砂糖,清凉甘甜,入口即化,回味无穷,简直就是消暑盛品!

小时候不知道总以为那是果冻,老奶奶就认真的拿出石花草,笑着解释道:这是海里的草做的呀,原生态的,就是用这个草啊慢慢熬制,那可不是果冻能比的。那表情带着淳朴的骄傲。

海石花的制作需要经过漫长的工序。采来的新鲜紫色石花,首先要洗干净,留下茎叶,然后白天要在太阳下暴晒,晚上再收进来泡在水里,这样的过程有时候要反复十数次乃至数十次,直到石花变成淡黄色,才能使用。

接着,已经是“石花草干”的半成品,在锅中放入石花草和水,在锅中煮沸后,用小火炖煮慢熬两三个小时。趁热出锅,用纱布过滤,将锅中的水滤到容器中,让其自然冷却。待容器中的水冷却后,可放入冰箱上层,到凝固以后便可以食用了。

但海石花也只能是在夏天这段时间能享用到。舟山有句老话叫“雷雨三潮,石花倒掉”,其意思就是石花草是清凉解暑的食物,在雷雨三潮之后,气温下降,石花草就没有大的食用价值了,而石花草也不易保存,街上卖石花草的人也就只能把石花草倒掉了。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什么是果冻,但是海岛居民却早已祖祖辈辈在享用石花草制成的天然果冻了。

但是后来,文化广场不像以前那么热闹了,以前没有电影院,没有大型商场,而现在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文化广场的活动就不再那么吸引人了。年轻人为了看更大的世界,都渐渐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而远离家乡的我,也很久没有尝到这种海洋果冻的味道了,也很少看见有人在卖了。

念念不忘海岛的夏天,也念念不忘夏天的食物——海石花。

巴西美食探秘|吃学英语

还有三十多天里约奥运会就要开幕啦!虽然这届奥运会乌龙不断,例如吉祥物被击毙、场馆现在都没起好、寨卡病毒肆虐等等。但是巴西人民的热情和独特的美食依然吸引着不少游客!下面我们就来带大家探秘巴西的美食!

巴西最受欢迎的美食

巴西美食以它的多样化出名,同一种食物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做法,就像豆腐脑的咸甜之争一样,让人们不禁想去遍巴西各个地方,尝遍这些食物的所有做法。

大体上来说,最受欢迎的几样食物有松仁、土豆泥、巴西莓、木薯、美国矮李、秋葵、花生、芝士面包、薯粉、葡萄牙辣肠(这种香肠在澳门能吃到哦!)

巴西菜的主食一般来说,由大豆、面粉、稻米组成,伴上鱼类、家禽以及其他肉类一起,组成独特的葡国风味菜式,并提供丰富的蛋白质。

巴西的国菜毫无疑问就是鼎鼎大名的八宝饭了,但传统八宝饭的做法是没有炖肉和黑豆,取而代之的是甘蓝、地瓜粉、鲜橙沙拉和大米。

巴西不同地区的食物

像中国人一样,巴西不同地区的人民都或多或少地会吹捧自己地区的美食有多么特别。因为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相结合,巴西每个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巴西北部

北巴西包括托坎廷斯、朗多尼亚、阿克里、阿马帕州、罗赖马州、帕拉州以及亚马逊州。这里是葡萄牙文化和印第安文化的混合地。

这里的人民以地瓜、各种植物的根部、花生、鱼类和各种热带水果为主食。

当笔者在游历亚马逊州,从里约布兰科市到博卡-杜阿克里市的时候,发现在餐厅里的菜式大多都是米饭、大豆、地瓜粉和红肉,有时候还会有莴苣和西红柿。

总结一下北巴西流行的食物:

●醇浓虾炖-吃辣勇士们的最爱,面包、指天椒、姜、花生、椰浆、棕榈油、洋葱混合再加上虾的乱炖,在东北的巴伊亚州,常与炸眉豆泥丸子一起食用,而在巴西其他地区则常就着白米饭吃。

●木薯汤-木薯液、一种类似雾莲巴西本土蔬菜、虾干、甜椒,倒进用地瓜粉炮制的肉汤,喝下的第一口就让你迷上这种美味的汤。

●曼尼托巴木薯拌饭-北巴西的人民喜欢在过节的时候做这种拌饭,就像我们过节喜欢包饺子一样,先把木薯叶煮成浆(这大概要用一个星期),再把木薯叶浆倒在肉干、腌制或者烟熏过的肉上面,配上白米饭、木薯粉,根据个人口味选择加添加适量木薯根,这样一份美味的木薯拌饭就出炉了。

●上汤炖鸭,用木薯根肉汤熬制的上等鸭肉。

●Caruru, 一种著名的巴西调味品,通常用秋葵、洋葱、虾仁、棕榈油和炒腰果或者花生混合搅拌而成,就上炸眉豆泥丸子吃,那种美味真是妙不可言。

南巴西

南巴西包括圣卡塔琳娜州、巴拉那州和南大河州。意大利和德国的殖民者后代在此地扎根,他们给当地巴西人带来了酿酒和种植蔬菜的知识。很自然的,南巴西的人民就把这些食材灵活地运用在了烹饪美食里面。

南巴西的流行菜式:

●瓦格纳大米饭:直译葡语中的ARROZ CARRETEIRO,其实就是西红柿、辣椒、洋葱和肉的拌饭。

●巴西砂煲肉:慢炖18个小时的美味砂煲肉在巴西南部十分地流行,配上木薯粉和炸香蕉,吃下去就让人觉得这18个小时的等待也是值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炖肉汤的颜值并不怎么高,看起来让人有点不开胃,所以很多游客都直接跳过了与当地人民一同调制肉汤的农家乐部分,直奔主题吃主菜去了。

●千层面以及其他类意大利面的菜肴。

巴西东北部

东北部巴西包括有塞尔希培州、阿拉哥斯州、皮奥依州、马拉尼昂州、塞阿拉州、伯南布哥州、巴伊亚州、帕拉伊巴州和北大河州。这里的流行菜式受到每周印第安土著、非洲人和葡萄牙人文化的影响,也有着非常独特的风格。

●海鲜乱炖-直译葡语“moqueca”。巴西的海鲜乱炖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了,它的用料有鱼、大蒜、洋葱、橄榄油、胡荽叶、西红柿和辣椒。有趣的是这种海鲜乱炖并不需要加水,它只需要把食材原有的水分慢慢煮出来就足够了。

当然,在巴西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做法。有些地方则不用鱼,改用虾和蟹,有的地方则喜欢椰浆的清甜,有的地方会把橄榄油换成棕榈油以求不同的口感。但一般来说,这种乱炖都是配白米饭的。

●炸眉豆泥丸子- 黑豆泥揉成球,下油锅炸一番,配上调味料、沙拉和各种酱汁,有的地方的做法会用虾和其他蔬菜做馅。这是巴西一种很出名的街头小吃,而在西非的尼日利亚,丸子就上玉米和小米粥是当地人民早餐的标配。

●鲜虾浓汤-用鲜虾、虾米、鲜鱼、花生、椰奶、棕榈油、佐料和面包熬成的浓汤,在巴西各地都有得吃,但是在巴西东部,人们更喜欢就着炸眉豆泥丸子来吃。

这个地区的主食基本上是能在当地种植或者容易获取的自然资源,就像芒果、石榴、百香果、木瓜、橙子和菠萝这些热带水果,而其他比较大众的食材就有秋葵、黑豆、大米、椰子、海鲜以及贝类。

巴西东南部

东南部巴西包括,圣保罗、米纳斯吉拉斯州、圣灵州以及里约热内卢。这几个州是少数几个提供这些特别的菜式的州。

米纳斯吉拉斯州

●秋葵炒鸡

●由最基础食材:玉米、鸡肉、猪肉、组合而成的玉米炒肉

●巴西芝士!

●黑豆与炒豆

●烤薯粉

●炸香蕉

里约热内卢

●黑豆

圣保罗

作为巴西最大的城市,圣保罗被誉为“巴西最为西化的城市”。当你走在圣保罗的街道的时候,如果不是巴西人民特有的热情活力,你甚至会以为你是在美国呢。从这里的菜式可以看出,圣保罗的人口构成是十分多样化的,比如:

●巴西蚕豆

●大豆拌饭

●甘蓝豆浆饭-炒甘蓝、豆浆、薯粉和猪肉末混合而成的酱再浇在米饭上

●披萨

●意大利面

●寿司

圣灵州

●风味煮鱼配时蔬和乌鲁昆油(名字真拗口..)

根据椰汁海鲜的做法改进而得,把橄榄油换成棕榈油,(不是很明白耶,因为棕榈油对身体还是有一定危害的)并且不加椰浆。在炖肉中加入洋葱、胡荽叶、韭菜和西红柿,并且用一种叫做乌鲁昆油的东西来调色,最后放入砂锅中慢炖。

炖肉里的材料可根据个人喜好换成龙虾、虾、蟹。在某些做法里还会加入新鲜的香蕉。

巴西流行甜品

巴西人嗜甜如命,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巴西流行的甜品把!

●Bolos-带馅儿的蛋糕,随着季节的变化和地区的不同,馅儿的味道也是五花八门的

●Pe de moleque:用黑糖酱和花生制成的可口甜品

●Quindim-一种用黄油、蛋黄、椰子和汤制成的小蛋糕,爽滑可口。

●Benjinho-迷你小巧的糖类甜品

●Brigadeiro- 类似松露一般的巧克力甜品

●Cuscus branco- 椰浆,木薯粉和糖制成的甜品

巴西国菜八宝饭菜谱 

这是我们在http://www.foodbycountry.com/Algeria-to-France/Brazil.html找到的八宝饭菜谱

原料

1.3条生培根

2.两个中等偏小的洋葱大蒜三瓣或者一茶匙的大蒜粉

3.一磅烟肉肠

4.一磅无骨牛肉

5.炖烂的番茄-14盎司

6.一杯热水

7.黄芥末酱一汤匙

8.罐装黑豆和黑豆汁4杯9.盐和辣椒调味

制作炖肉的过程

1. 培根切块,中高火加热后入锅,最好在锅底抹点油,以防培根粘锅

2. 收至中火。

3. 洋葱和大蒜去皮切块,入锅一起煮,煮3分钟直到洋葱软化。

4. 牛肉和烟肉肠切成能入口的小块,入锅

5. 煮至牛肉两边都成褐色为佳。

6. 加入炖好的番茄和番茄汁、水和芥末。盐和辣椒就按自己的喜好来加。

7. 到底火,盖上锅盖

8. 炖他个45分钟,期间得经常转动以让食材入味

9. 如果觉得太粘稠的话可以稍加点水,但一次过不要加超过四分之一杯的水。

10. 煮了四十五分钟之后,加入黑豆和黑豆汁,搅拌

11. 拿开锅盖再煮10分钟,起碟。

吃货学英文

region 地区

diverse 多样化的

pigment 给…着色

influence 影响

mixture 混合物

老板!来一碗魂牵梦萦的常德牛肉粉!

加缪说,要了解一座城市,比较方便的途径不外乎打听那里的人们怎么劳作、怎么相爱、又怎么死去。要了解常德,或许可以从一碗简简单单的牛肉粉开始。

家乡的小吃,最著名的莫过于就是牛肉粉。牛肉粉的历史不长,大致始于清朝雍正皇帝时期。当时朝廷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原籍北直顺天府通州回民杨源,受封武略将军,采食澧田,在常德津市附近赐地百顷,带领回族部众从此落籍。回民好吃牛肉面,然而常德盛产大米,少产面条,回民便用大米制成的米粉入牛肉汤,这便是牛肉粉的雏形。

而真正让牛肉粉脱离清真牛肉面的影子,成为常德的特色汉族小吃,大概要拜刘聋子所赐。刘氏,湖南常德人士,早年因疾病失聪,得名“刘聋子”。虽毫无听觉,但是味觉了得,从小与回民部队交好,并学得了一手制作牛肉粉的好手艺。

他的牛肉米粉具有辣、热、香、鲜的特点,并在1930年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粉店。原本只是小本经营,而战争却让他的手艺远近闻名。日军轰炸常德期间,刘聋子将牛肉粉免费发放给难民和前线的战士吃,战火纷飞中的人间美味,更值得人们永久的怀念。因此战争结束之后,刘聋子的粉店名声大噪,各地食客纷纷慕名而来。

现在的常德牛肉粉店,大都继承了刘聋子的衣钵,选用上好的牛肉和最鲜的米粉,将牛肉浸泡、漂洗、挤压,然后用大小茴、砂仁、中安、桂枝、甘草、陈皮、公母丁、花椒、三乃、十景香、甘松等香料细细熬制,散牛肉的腥味。牛肉煮到能捏碎时便捞起,冷却后切成小丁,以做油码。在牛肉汤中加适量清水,再烧开,去浮油,澄清汤汁,以做原汤。

待有两三食客进店,热情的老板先会照常问一句“七圆滴还斯七扁滴”(吃圆的还是吃扁的,常德的粉分为圆状的米粉,和扁平的米面),我一般都会点圆粉,因为圆粉更为顺溜,沾汤更为充分。

然后下粉师傅会麻利地从竹篮中抓起一把白嫩嫩的米粉,放入一个竹条编织的长勺里,再在滚烫的水里过一过,放入瓷碗之中,浇以清汤与粉齐平,再加以油码。食客再根据个人喜好加葱花、蒜末、香菜、榨菜……即可歆享这色香味俱全的粉了。

大碗里盛着红红绿绿的牛肉粉,用筷子一夹,一吸,有时因为迫不及待,未等热气散去便放入口中,这样让粉条先在舌尖停留一会,闻一闻香气,再一股脑地吞咽下去。吃完一口已是身心舒畅,唇颊间都留有特有的香料味,这时再夹一大筷子,大快朵颐。不一会儿粉条就没有了,拿筷子在碗里戳来戳去,把所有的细碎的粉都挑出来吃干净,再喝几口牛肉汤,心满意足地摸摸肚子。

在热气腾腾的粉面前,人可以脱去一切伪装。一口粉,一咋舌,一身汗。此刻所有的虚伪与应酬都被极致的辣味和淳朴的香味击得荡然无存。因此,一起嗦粉的人,都是自己信任的人,从而可以不在乎外在的约束、吃粉的丑态、聒噪的言语,只是真心相待,竭诚相交,一起辣得满头大汗,然后相视一笑。

常德牛肉粉虽然美味,但是出了湖南却难觅踪迹。这也许与牛肉粉原料的选取有关。云南米线、桂林米粉大都是可长途运输的干粉,而常德牛肉粉为了保证鲜美,选用的是新鲜的湿粉,运输不便。因此当身处异乡,对故乡的粉再魂牵梦萦,也难以寻到正宗的常德牛肉粉。

但是这样也好,正如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偶然见识到了别有洞天。若是桃花源唾手可得,那么梦中的大同世界怕是会被世俗纷扰,逐渐被人冷落吧。每天早上都能吃到牛肉粉固然是美妙,但日子久了,也会觉得厌倦。如果家乡的小吃只能在家乡吃到,那么回家又多了一个理由,游子又多了一分羁绊吧。

我记得赫尔曼·鲍辛格尔说过,有乡愁的人,通常都不会思念多彩的传统民族服装,也不会思念故乡通俗乐或者类似的组装产品,而是思念特定的人,思念亲友,思念乡音,家乡菜,街角小酒馆,自然风光中的漫游。简而言之:思念那些熟悉的日常生活,在一个特定背景和环境中代代相传的生活。

再借用莫妮卡.马龙的一个描述。我生在常德。常德处处有“我”。在常德,只要我愿意,我每天都可以无数次地遇见我自己,不同年龄的,快乐的或是悲伤的,独自一人或是有人相伴,处于热恋中或是被人离弃的。我到处随便晃悠,等待着偶然路过的“我”。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常德什么地方,我肯定会说:沅安路,一个夏天的清早,大约六点半钟,沅江边的那家牛肉粉店。可是,有人会听懂这些吗?

夜深时,我们都需要一条“美食街”

每个人都曾遇到那样一条街,能提供任何所需要的滋味,便宜的滋味、聚会的滋味、恋爱的滋味,各种各样的、满满的、值得一辈子怀念的青春滋味。

我的大学,校园北门出来右转的一条林荫道路, 每天到晚上九点后,这里聚集了太多太多的小摊小贩,因而这条林荫道路被学校师生称为“小食街”,也有人戏谑它是“国际美食一条街”。

不知道这条街是何时存在的,反正从我大一入学到大四毕业,它就是我们的深夜食堂。社团聚会、班级活动、朋友拜访…… 大学生的夜生活就是围绕着这条街展开的。

光顾得多了,渐渐对每个摊主亲切起来,开始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才知道,哪怕一个卖山东煎饼的大叔都是有故事的。传说大叔拥有硕士学历,因遭遇种种变故最后只能卖煎饼谋生,至于遭到了什么变故,不清楚,只是同学间口口相传一度成为传奇。

大叔来了四年多,身边还带了一个跟我们年龄相仿的女孩,大叔负责动手煎饼,女孩负责收钱,但就算是两个人一起搭档,在像晚上10点这样的繁忙时候仍然会有些忙不过来。我第一次去买的时候还是三块五一个煎饼,到我离开的时候都涨成四块五了,但是大叔的生意依然好得很。

也有故事,让我们心酸。卖寿司的大姐面容总是憔悴,细聊之下,原来做寿司的工序看似简单却不容易,煮米饭、准备寿司料和动手包寿司等等,样样不能含糊。她每天7点多就要开始准备,中午12点准时开始,直到深夜才收摊,然后骑车回家。但由于生活所限,大姐只能选择卖寿司维持生计。

我读到大二的时候,有一天,这条小食街的对面开了一家奶茶店,店面很简单,却也精致,小清新的感觉,与周围浓油赤酱的炒饭烤鱿鱼完全不一样。

店主是本校的一位师兄与一位师姐,就像每所大学附近总有一条小食街,每所大学里也总有几对模范情侣,大学校园里手牵手走在一起的男女太多了,但是四年都手牵手在一起的,大概所剩无几吧。又是据说,他们不仅是彼此的初恋,并且四年来始终牵手在一起,四年后,一起开了这家贩卖甜蜜的奶茶店。

他们的日子真是细水长流的模样,无论是奶茶还是店里的每天变化着的点心蛋糕,都是现做现卖的。

也是在那,我第一次尝到了西米露,那种小小的一颗颗,犹如珍珠般的,混合着浓浓的紫薯粉,放点小冰块,在酷热的夏天里,用吸管一吸,口感软糯有嚼劲,冰爽有意思,偶尔一阵风,任夏日再毒,依旧心旷神怡。

每天上午,奶茶店外的小黑板上会准时刷新今天的几款新点心,因为味道真心好吃,有一阵子我基本每天都呆到打烊,然后看着师姐一脸甜蜜地锁好店面,然后一脸甜蜜地牵着师兄的手离开,那甜蜜的模样就像她做的点心上的奶油霜,似乎浓稠的永远不会融化。

小食街一直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渐渐地,多了更多的新鲜面孔、新鲜的师弟师妹、新鲜的小摊小贩、也多了别的新鲜的奶茶店,师兄师姐为此增加了外卖服务,同时还推出优惠活动,集满五杯西米露后,到第六次的时候就免费赠送一杯。

我最后一次去奶茶店的时候,也是要离开了,当时师姐正在清点店里的东西,见我来了,她说:“我要嫁人啦,师弟,这店不开了,最后我再给你冲一杯西米露送你吧。”说这话时,一脸的甜蜜,依旧如初。

那一天,那一个夏天,树荫稀稀疏疏的,我的大学时光仿佛就定格在那个甜美的笑容里。

毕业很久了,还是怀念这条小食街,怀念那里的美食,那里的故事。

请记住我,像惦记着美食那样

这几天不敢看中国地图。不敢想那些曾经一个电话就可以约出来吃饭的小伙伴们,将要毕业,散落在版图各处。

L与我同在北京,但他去往的地方是离我一个小时车程之外的区域。在送行L的晚餐前,我给他发去了六七个备选餐厅,附着招牌菜。看着微信对话框里面弹回来:“acos是什么?”然后就定下来去吃墨西哥菜。

墨西哥菜风格奔放菜码巨大,沙拉不仅盘子直径大,堆得也高,最上层缀着腌鸡胸肉,淋上单放的乳白色酱再拌开,十分开胃;

最爱的tacos玉米夹饼则是外层韧中间脆,再混上牛肉和千岛酱,一种类似煎饼果子和鸡蛋灌饼的杂合口感;

披萨端上来切开后大半天还是热烘烘的,芝士满满,两个人守着三个菜最后努力半天,还是没有吃完。

最开始我光顾这家店时,是为了他们家的披萨,再接着就爱上了凯撒沙拉和长岛冰茶,而现在,tacos则成了我必点list上的第一位。

原来成长真的是很快的事情,吃过几家餐厅,爱过又换过几样招牌菜,就要经历离别,就要离开校园。

一口一口咬着披萨,想起了三个曾经的“我”。那个基础代谢旺盛一人吃掉半份十二寸披萨第二天体重都不会变的我;那个为了喜欢的男孩日日吃草减肥,偶尔还需要和闺蜜把着鸡尾酒靠窗聊苦恼的我;以及现在执着又认真地找寻新食物,但又不会轻易丧失新鲜感的我。很多记忆,常常都藏在熟悉的味道里。

“这个月我吃了三回!”我对L强调。

“的确很好吃。”

“那你以后为了玉米夹饼也要经常回来啊。”

“好呀。”

然后互相打趣说,食物有的时候都比同窗手足饭友之情更吸引人呢。

真好奇,食物怎么会如此地无所不在呢。

同乡的小学妹要去西安,说不知道和接站同事聊什么,聊那里的好吃的呀,我建议道,结果她们聊起了各自爱吃的当地菜,一冒口水话题自然就打开了;

在一间工作室里面朝夕相处了两年的师兄去了上海,我猜想他应该很喜欢这个城市,因为报道后的第一天他说:“下班之后走了十分钟,就找到了一家超好吃的蟹黄汤包”;

相处六年的闺蜜独自南下去深圳,一直对北京稻香村老店的糕点念念不忘,我说发来地址,次日达快递给你,就感觉她的语气莫名安心了一点,我也安心,因为知道想着山楂锅盔和绿豆凹之外,她也正在想起我。

对一座城市的留恋可能扎根于食物,而卸下对新城市的防卫,进而渐渐融入,也起始于食物。对食物的适应,以及喜好的逐渐变化,也投影着一个人的成长。

也许食物之所以比情感更吸引人,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情感本身,一些说不出来的话,也就无声又暖心地咽下去了。若是食物也知道,它能够稳住一颗初到新城而有一点点兵荒马乱的心,也能够简单直白地萦系住离别的人对故地的思念,自己也会伟大得骄傲起来吧。

真的希望离开的你们,能够在新城市里迅速找到自己爱的食物,也不要忘记和还在原地的我,在这个城市一起觅食的时光。

毕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