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食年代的玛格丽特饼干

一碗泡面做晚餐,使用微波炉只需要5分钟;

电话呼叫必胜客与麦当劳,一小时内即可到货;

在微信列表中找个人宵夜,只要你会群发消息,总有几个人乐意回复你。

就在这样速食餐点的年代里,手工玛格丽特却成了最愿意去品味的一道烘焙点心,你要知道,用心并且耗费时间的食物,那美好的味道你是可以吃出来的。

玛格丽特饼干有个非常长的学名,叫“住在意大利史特雷莎的玛格丽特小姐”,据说最早是一位面点师爱上了一位小姐,在百般思念中,发明了这款法式点心。他边默念着她的名字,用拇指将饼干一个个的按扁,由这美好的过程,玛格丽特也被浪漫的人们称为“情人的指纹”。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开头用了很长的篇幅去描述关于他记忆中的玛格丽特饼干,从第一眼看见到嘴唇的刹那接触,上颚及舌头所产生的美妙感觉,每次读起都令人心向往之。

它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的材料准备与加工,然后在烤箱里完成最后一次蜕变,散发着香气款款走出。像是需要细心装扮才肯与你约会的优雅少女,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偷懒与疏忽。

如果你想听它是怎么来的,我会讲我如何一刀一刀切开黄油,在浓郁的奶香气中将面粉过筛,用合适的时间去煮熟鸡蛋,去除蛋清,将粉碎的蛋黄与黄油进行搅打,用手指将面粉与黄油融合,感受它的温度与硬度,揉团,放到冰箱发酵。然后思念着爱人,用拇指缓缓定型,看着它绽放出的美妙裂纹,摆进烤箱,在香气与热气氤氲中等待它变色、成熟,变成一盘温柔深情的爱。

时常与好友们在下午茶时分去分享这道点心,每日在偌大城市中的匆匆奔波,如此的欢聚时光又显得格外难得。在人们习惯了速食的餐点,速食的爱情和速食的生活,这一份用心良苦的甜点,入口时总能看到大家脸上瞬间萌生的幸福表情,那是食材经过了漫长漫长的努力所走出的一个结果。

人人急功近利的年代里,好像能够跳过几个步骤迅速奔赴终点就是所谓的成功,殊不知正如朴实无声的食物的一样,中途所略过的过程,却最后体现在结果的细小味道里。

文 残小雪

啤酒泡沫侃

啥子?搞错了?应该是啤酒桶波尔卡?不,不!绝对不是捷克作曲家雅罗米尔·维佛达作曲的《啤酒桶波尔卡》,就是我的“啤酒泡沫侃”,您别急,慢慢听我来侃哈。

男人都知道,啤酒是个好玩意,酷夏溽热的季节,下班回到家里,啥也不做,第一等要紧的天下大事,就是急急忙忙打开冰柜,取出一罐冰冻啤酒,拉开盖,一仰脖子,把啤酒直接往嘴里灌注,啊哈!爽!真叫爽!冰凉的酒液沿着食道、沿着支支叉叉的管道慢慢往下延伸,流到哪儿,那儿就是一片沁人肺腑的透心凉快!接着,“厄”的一声响动,一股燥热的浊气,裹夹着酒气自丹田处喷薄而出,就像大油田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井喷一般。这时,忙碌一天的疲惫顷刻顿消!真是一种千金不换的享受啊!

喝啤酒,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工程哦,还真有一番说道唻!

先说怎样倒啤酒。喝啤酒讲究风味,关键在于保持好啤酒本身的酒香味,前提就是保证细腻适量的泡沫覆盖在晶莹透亮的酒液上面,这样就可以防止酒的香气随意挥发散失。

坊间有这样的“三步操作法”口诀:“歪门邪道(歪门斜倒)”、“卑鄙下流(杯壁下流)”、“扶斜归正”。功夫就在斟倒啤酒的讲究上。啤酒杯首先要擦拭干净,不能留有一星半点油花,啤酒温度要冷藏至4度到10度之间。倒酒时,杯口要斜着与啤酒瓶口成120度的夹角,“歪(着杯)门斜(着倾)倒”;要控制着酒液慢慢沿着杯子内壁往下流淌,不能着急,否则,酒液冲灌下去,就会激起泡沫,一大杯几乎就是泡泡了,叫人“喝啥吆”?所以,这一步关键是沿杯壁细斟慢倒,当啤酒倒到杯子五分之三的程度,就要倾倒得急猛一些,这时就会激起泡沫,将近斟倒到杯子五分之四程度时,把啤酒杯口放平,这时杯子上部是啤酒特有的雪白细腻泡沫,下部是金黄(或者黑褐)色晶莹透亮的酒液,这就是“扶斜归正”。如此这般斟倒的啤酒,几乎能完好地保留啤酒的馥郁香气,并且,也方便饮者品味不同风格啤酒的不同酒香。

一杯啤酒按规范斟倒后,如何饮喝才能品尝到啤酒的真味呢?这里来说说啤酒的喝法。首先要将上嘴唇轻轻挡住覆盖在上部的泡沫,下嘴唇兜着杯壁,接着微微倾斜酒杯,大口大口地吮吸下部的酒液,别换气息,一口气喝下去,直至感觉有点气憋了,才算完事。不长时间,就会有一股子啤酒的香气直冲上来,打个嗝,感觉清爽宜人,透彻淋漓!人世物世,天上地下,皆备于吾耶!夫复何求?哈哈!

这就是啤酒泡沫的神奇,也就是喝啤酒的奥秘和乐趣!

朋友,听我一番侃,您不试试品饮这一大杯美妙的啤酒?自然,如果旁边再放上一段伯恩斯坦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啤酒桶波尔卡》,您会由衷地感到,生活真美好!

*捷克作曲家雅罗米尔·维佛达 (1902—1988),于1927年创作的《啤酒桶波尔卡》,1939年著名的指挥伯恩斯坦在纽约上演了这个曲目,立即风行全世界,成为“世纪名曲”。

文 李展怀

当榴莲遇上罗非鱼

当榴莲遇上罗非鱼

进影院是因为会员卡里还有些钱,举着一根油腻的烤肠,端着一杯每日必备的大麦酸奶,在三排中间坐下,等待电影开场,我喜欢坐前排,看电影就像是做一场美妙的梦,无论是被万人吐槽的烂片还是令人昏昏欲睡的默片,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愉悦的享受,怕就怕美梦还没开始,就已经被人打扰。而美好的食欲却像是被隔空传来的噪音,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找回。

身边的女学生不断在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个坏人好可爱,这个情节好垃圾…我忍不住想在她耳边怒吼,当然最糟糕的体验不是这一次,所以最后从影院出来,已经脱离了几近抓狂的状态,遇见熟人,聊着聊着便一起转进这附近唯一一家养猫,却把猫咪关在笼子里的东南亚餐馆。

吃什么呢?盖在玻璃下面的新菜单,我一个个问过来,喔,喔,喔……兴趣始终提不上来……估计点菜的小哥快奔溃了,总算盘问到第三栏的倒数第二行,就这个吧,榴莲鱼。

喜欢吃鱼,喜欢吃榴莲,那么当榴莲遇上鱼,会是正正得优吗?

过了十几分钟,可能更久,阿妈端上来一个精致的盘子和一小碟乳白色的胶状物:慢慢吃哦,有点烫。阿妈慈祥地嘱咐着。对面墙上电视机里,David Bowie在舞台上裸露上身疯狂扭动,这样的场景不断被回放,仿佛在看一场被顽童遥控的乐士浮生录。盘子里是被截成鱼块已经难辨真面目的罗非鱼,规律地排在铺满盘子的绿色生菜叶子上,几条细细的黑胡椒酱点缀在被炸成焦黄的鱼块上,有点精致,也有些随意。真的有榴莲吗?我挑选了最小的一块,咬下去,真的有榴莲诶!浓郁的很!金黄的脆皮包裹着细嫩的白肉,和被紧实地挤堆在鱼肉旁边的黄白色和甜蜜。

当榴莲遇上罗非鱼,味蕾顿时失去了判断力;当榴莲恋上罗非鱼,口腔里满是断点的甜蜜;当榴莲缠上罗非鱼,雪白,雪白,雪白的奶油里下起了白巧克力。对,这种感觉有点腻。榴莲的占有欲强劲地霸占了整个食道,把鱼肉紧紧攫住一起卷进肠胃,五脏六腑都紧张收缩,时刻警醒着。

皱着眉头看着这一盘过于甜蜜的负担,旁边的乳白色的酱料淡漠而独立在碟子中饱满着,有点匪夷所思,于是尝试着在榴莲与鱼外面裹上一层白色,若是这白色有表情,它定会讥笑:爱情还真能形而上的存在?却真是有人硬生生把你和我的所有摩擦都囫囵下咽,以结局为导向的爱情观,怎顾及过程的风花雪月。这是沙拉酱,榴莲与罗非鱼的润滑剂,寡淡而略带酸味的清凉感恰似在巧克力奶油里下了场酸奶冰激淋,食道立刻轻盈起来,榴莲甘愿让鱼肉获得自由,不再固执,鱼肉的细腻与香脆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愉悦,沙拉酱播放着它独特的圆舞曲。以优雅的旋律,旋转再旋转,这场激烈的相遇以平和的小嬉戏落下帷幕。

几多情感,終以残局收场;再执着,执着不过万物的消磨,看透了本质,理性还是敌不过情感,那就再退一步,就像榴莲与罗非鱼,少许沙拉酱的空间,让情感发酵得更深刻些。

文 latte

友谊四味

我爸妈来看我,我说咱得买点好酒喝啊,不买那打折的了。敢情越贵的酒后劲越大,今天喝完,突然想起了大学里的闺蜜,想起了我们一起胡吃海喝的日子。想到我如此的伤感,不是拉拉却如此的想念她。

90年代的大学,食堂里随时是可以在米饭里吃出沙子饭菜里吃出苍蝇的节奏。感谢爸妈赐给我钱,让我能从大一基本就抛弃食堂转投学校外的各处小食肆。只是这样的日子没人作伴总是不爽,直到她出现。那是完全不用担心新陈代谢慢的年代,减肥节食都离我们好遥远(昨天一个女友在朋友圈发送如何减轻更年期症状,我差点哭了。曾几何时还拿更年期恶毒的咒骂所谓的老女人,没想到它就这样劈面而来且色厉内荏)。我俩的乐趣是去吃麻辣烫把所有的碟子垒起来,应该是有15还是16碟,旁人的眼里就是两个傻丫头,我俩还乐此不疲觉得自己特别牛X。所有的吃货都是从广撒网一步步变得专情,我俩最后的据点,是距离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馆,每次必点四个菜,最后老板都认识我们,每次来也不必点菜,点点头就直接等上菜,颇有VIP风范。

必点的四个菜:酸汤牛肉,白菜豆腐,酱爆洋白菜,清炒菜心。这四个菜是经过反复验证和研究,本着清淡美容的要义,又荤素搭配符合营养学,当然,也是我们共同认为这家店最好吃的四道。翻来覆去,不厌其烦的光顾,挥霍热情,朵颐青春。酸汤牛肉里酝酿过爱情故事里的酸酸甜甜,我们都一度以为自己像牛肉那样坚韧,却没想到也能入口即化在某人的热情里。只是最后的最后,总是会伴着牛肉汤不解恨一样的大吃,在热气氤氲里蒸发了眼泪,明白端上桌的华美最后也只剩支离破碎的残羹,用勺子捞不起,只能一筷子一筷子夹着心痛,相对无言,不喘气的吃下去。伴着泪珠夸张的惊呼好辣,其实彼此心知肚明那泪的缘起。

所幸岁月湍急里荡涤的除了那点爱恨情伤,更多的是澄澈无邪。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欢天喜地,兴致勃勃的边吃边谈。我爱看她在精致摆盘素菜映衬下的红润脸庞,她却喜欢我肆无忌惮的吃相。那样的世界,青菜豆腐不亚于碧血丹心,带着赤诚,无所顾忌的凛冽着岁月。于是伴随入肚的,除了菜肴,还有丰满的理想,妖娆的梦想,不可言喻但还是喻出来了的未来。我们是彼此的倾听者,彼此的鼓动者,彼此的军师和参谋。有时,每一口,也就着各色八卦和毒舌,各色不屑和嫉妒,然后相视一笑,心照不宣的把它们吞下,把曾经的挥斥方遒彻底沦落成小女人的口水宴。

遥想咀嚼完最后一根青菜,盆干碗净,相互对看的时刻,理智骤然回来,我俩优雅的擦嘴结账,却又在出门的一刻为彼此装X笑做一团。再记起去年在威斯汀下午茶小聚,她匆匆从上海赶来。精致的银壶,淡雅的茶点,我们聊了许久却感觉彼此装X已成常态的心凉。当时我什么也没说,和她看了场电影就拥抱作别,没有菜色作陪,一切都刻意的惘然。只是回去之后相互都发了短信,各种肆无忌惮的骂街兼怀旧,把见面不好意思说的话都说了。这些话里,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四道菜式:酸汤的爱情,纯白的回忆,青涩的过往,重口味的青春。

我承认,有些事,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我断然拒绝她重新去小馆的建议,第一、它可能不在了,第二、以我们现在的标准那地方是吃不下去的,太脏。人生就是这么无情的似乎把我们推到一个更高的档次,其实是让我们远离了生命里的一些本真。纵然昔日重现,我们初心已改,当时的月亮,已成今天的阳光,照得我们无所遁形,虽然刺眼却再反映不出眼底的光芒。

我只想感谢这四道菜见证的青春,有她作陪,有味道作陪,穿越了酸甜苦辣,我们炼成了今天的淡定。回望那一段美食之旅,总不禁眼中带泪,口中生津。也许,这就是青春的味道,友谊的味道。

文 Niki Zhang

冬夜的烧烤

shaokao

哈尔滨终于下了第一场雪。在我的印象中,冰雪,是东北冬日的颜色;烧烤,是东北冬天的味道。所以冬天的烧烤,颇有风格。

不过地道的哈尔滨人会把烧烤称作“烤串”,就像把串串香称作“涮串”一样: 串,是处理食材较为简朴的方法。尤其是在冰天雪地的时候,这种简单的食物更像是一股暖流,直达心底。这时就不得不想起去年冬天在漠河北极村吃烧烤的经历,又是一阵暖意涌上心头。

十一月初,地处祖国最北端的北极村,细碎细碎的雪下个不停。晚上七点,气温降到零下十多度,漆黑的街道上只有三两个人走过。两家毗邻的烧烤店,都把炉子摆在屋外的雪地上,给漆黑的寒夜增添了一汪红火。我本来只打算出来溜达溜达,见此情此景,毅然决定“撸点串”。

挑了一家人稍微少点的店,点完串到炉边和老板攀谈起来,从漠河小镇的发展到烧烤的吃法,我就像郭靖受马钰道长点拨一样,吃货找到了大城市里烤串不常见的吃法: 羊肉串只加了少许的盐,烤的刚刚熟,就送到嘴里慢慢咀嚼,羊肉的膻味反而没有平时那么浓厚,淡淡的咸味真正的体现了盐“百味之首”的作用;烤豆干的时候,老板建议我多放点糖配着牛筋吃,口感不错。不过我倒是想起大才子金圣叹,据传金大才子临死前说,“五香豆干与花生同嚼,有火腿味道”,看来豆干的价值不在于“本味”,而在于搭配。可惜店里只有醋泡的花生,想必金圣叹所说的应该是油炸的花生吧。

在老板的建议下,我买了一瓶蓝莓干饮料,这种产自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地区的的蓝莓干,南方很少见,5块钱大概只有两三百毫升。看广告上说喝白兰地最佳的温度是8~12度;而中国人喝啤酒,大多也是爱冰镇的;于是我直接把蓝莓干插进积雪里,成了“雪”镇饮料,风味不输上述饮品。最棒的是,冰凉的蓝莓汁儿流过喉头时,真正有种“透心凉,心飞扬”的感觉。

不知不觉在雪地里站了半个多小时,温度又降了不少。我双腿冻得僵直,老板还在熟练的转动着串子。得知我是外来的游客,质朴的老板催促我赶紧回旅馆以免冻坏了身体,而我坚持要吃完他推荐的最后一道烤串——烤酸菜卷。层次分明的五花肉切成薄薄的片,卷上入冬时刚渍好的酸白菜,煎炒烤蒸都是美味,并且最符合东北地道的风味。按照老板对烧烤的理解,烤酸菜卷没有放任何调料,甚至没有一粒盐。酸菜浓郁的香味和脆爽的口感被五花肉柔和的包裹,烤制又最大限度保留了二者的形态,完全是酸菜与猪肉的本色本味,酸菜卷的美味犹如暖流直抵心腹。

和老板道别后,拔起僵硬的双腿,拍拍身上薄薄的一层积雪,结束了这次独特的烤串之行。漆黑的雪夜里,路灯显得尤其的微弱,我独自一人踏雪返回旅店。我想:大多数人心中的东北人,应该是三五人坐在炕上围着炭火,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而现在的我却是独自一人滴酒不沾,好像不和节奏啊?其实,真正的东北人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热情和由内而外的质朴,就像那个老板一样,也更像那烤串一样,总是地道的,总会有内涵。

再看看漫天飞舞的雪花,没有风花雪夜的浪漫,却也落得雪夜烧烤的逍遥。

图&文 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