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烫是街头的五星大餐

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

人生有很多形而上的大道理,但是落实到每一天,最重要的还是一日三餐是否吃好,吃得是否开心。

日剧《昨夜的咖喱,明日的面包》里有句台词是:“无论多么悲伤都要好好吃饭。”确实,需要安慰的时刻,食物永远是快乐与元气的来源。

今晚深夜君将和你分享一碗带着元气能量的麻辣烫。

——深夜君

         

- 正文 -

我很喜欢这样的天气——雨后,没有太阳,不热,有一丝丝凉意,却又不是很冷,风慢慢吹,很舒适,让人心情莫名的好……这时候,我只想到两件事:睡觉或吃麻辣烫。

*  *  *

凉天里吃麻辣烫,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其实,我并不是特别钟情于麻辣烫,我只在凉凉的天气里吃麻辣烫。让我在大热天里汗流浃背、呼啦呼啦地大口吃麻辣烫,我是肯定不干的。

但在凉凉的天气里吃麻辣烫,实在很惬意,大口吃肉大口喝汤,又麻又辣的滋味流窜于舌头,把身体的热都驱赶出来,恰到好处,不会很是狼狈地大汗淋漓。

*  *  *

好的汤底、调料和食材

才能铸就完美的麻辣烫

麻辣烫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学校附近,甚至一个星期内能新开好几家,吃了那么多麻辣烫,也多少能琢磨出个中滋味来。
好的麻辣烫汤底好,不是随随便便的白开水加调料,比如砂锅骨头汤。

处理好的猪骨和姜葱一起放入砂锅,同时放入料酒,大火烧开后,再转中小火慢炖,放入杏鲍菇和黑木耳。大约一小时煮熟,关火后还要继续放在炉灶上,砂锅的保温功能可以利用余温使骨肉更加酥烂。

但现在很多麻辣烫店都是用大骨浓缩粉、牛骨膏之类的添加剂,完全失去了鲜美的汤底。

除了诱人的汤底,更重要的还是调料,麻辣烫就是要吃起来又麻又辣才爽!可惜的是,有些麻辣烫顾此失彼,只顾着辣却忽略掉了麻,让人吃了一次,就不想再来了。

至于辣,现在都可以自选了,微辣、中辣、大辣,甚至不辣和变态辣。不同地方口味不同,很多麻辣烫都是遵循当地口味变通的。
麻辣烫吸引人的除了实惠就是那丰富的食材了吧?吃什么吃多少自己选是最让人满足的了!

上班的日子,坐在办公室里,临下班时,思绪早已飘到了麻辣烫店,满脑子都想着待会儿去到要点什么菜。

嗯……青菜必备,不是生菜就是白菜,芋头也要,还有面筋、土豆、牛肉丸、金针菇、日本豆腐、鱼豆腐……一样一样数着,哎呀!超了超了,太多吃不完……

就这样数着到下班,收拾东西,直奔麻辣烫,脸上都是藏不住的亢奋表情!

*  *  *

去吃一碗麻辣烫

把所有不快都吃掉

到了麻辣烫店,麻利点菜,坐等开吃。店里人挺多的,周围的吃客一个个吃得额头都冒着细密的汗。

不管是穿着西装的上班族还是刚放学的学生党,在热腾腾的麻辣烫面前,都放开了吃,仿佛一天的不如意都被一卷而去。

不一会儿,红红的一大碗麻辣烫就端上来了。先舀几口热汤喝,又热又辣的感觉直钻味蕾。吃几根青菜,夹起长长的面条,唆唆几口哧溜进嘴里,让饿了的胃得到些许满足。再吃牛肉丸,爽口弹牙;咬一口面筋,口腔中汁水四溢……

一口气不停歇地吃吃吃,额头、鼻尖都冒出点点汗水,吃得急了,连鼻涕也叫嚣着淌下……很不雅地在那擤鼻涕,但是感觉真的特别好。麻辣的刺激蹿上头皮,呼哧呼哧地喘气,所有的不快也随着热量的挥发走了。

想起最近在追的一部剧,女主角在愤怒时就去吃变态辣海鲜面,食物是真的能安慰人啊!

吃完起身,我就知道——又吃撑了。麻辣烫的坏处

就是这样,吃的时候浑然不觉,吃完之后才发现吃太多了。不过,就这样也挺好。想吃的食物就放肆吃,这才够痛快。
凉凉的天气,你也来一份麻辣烫吧!吃到头皮发麻却仍不忍放下筷子的感觉,真的不错。

文 / 解忧

图片 / 视觉中国、百度图片

▼点击查看更多美食故事

你想与20万吃货分享你的美食故事吗?欢迎给我们投稿~投稿邮箱等待着你的故事:tougao@tonightfood.com(点击原文获得更多信息)

深夜谈吃
你与吃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q群:344547537 | 暗号「深夜君开门」

▲长按扫码关注

深夜谈吃是覆盖千万受众的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

螺蛳粉里到底有没有螺蛳?!

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

螺蛳粉里有螺蛳么?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对于没有真的吃过螺蛳粉,或者了解过这种食物的人来说,这真是个奇特的谜题。

今天深夜君带来一个关于螺蛳粉的故事,作者从来都不确定自己吃的是否正宗,只觉得好吃。也许食物就是这样,好吃为上,正宗与否,留待以后“朝圣”…

——深夜君

                                                                           

- 正文 -

我们学校附近有家柳州螺蛳粉,不知道正宗与否,但吃过的人都夸它味好。

* * *

螺丝粉的“臭”香味

巴掌大的店铺在七弯八拐的巷子深处,却也好找,因为一走近就有不可道名的臭味弥漫在空气里,像大超市切开了一个榴莲味道散了十几米。

柳州人可能会站出来解释,那是螺狮粉独特的香味,不可称之为臭。但远在几百公里以外的湖南,说螺狮粉散发的臭味便是比臭豆腐浓郁了千倍万倍也不为过。

螺狮粉的臭源自于酸笋,搁以前我们都以为是那螺肉熬的汤飘出的味道。这发酵过的笋子夹上两大筷子泡在红油汤里,香而不腐,吃起来极为酸爽。桶状的大锅熬着螺狮肉汤,底下沉着卤蛋,面上飘着红油和吸了点汁的油豆腐。

这粉分了不辣、微辣、中辣及变态辣,辣的程度取决于老板从汤面上舀多少红油。这舀出来多少红油又全是随性的,没有个标准。有时候不辣胜微辣,有时候微辣却辣得入不了,有时候中辣的辣劲却还没有微辣足。

老板娘煮粉配料,老板舀汤收钱,两夫妇搭配得极好,动作也快。

标配的螺狮粉是煮上粉撩起隔碗里,加抄好的生菜、酸笋、油炸花生米、干腐竹、脆木耳、萝卜丁,再浇上汤。店里也有香肠、卤蛋、油豆腐、卤鸡爪另点,前面的配料若是嫌不够再加上几块钱便能多上一大把。

红油漂浮在清汤上,拿起筷子夹着粉裹着油上来了,塞进嘴里实在是辣,整个喉咙辣像火烧,却迷一般地不能放下筷子,过于美味让人无法自拔。

吃着吃着,也就习惯了臭味竟觉着香,第一次去吃便成了这家店的忠实顾客。

* * *

混在螺丝粉店的小孩

开店的是两口子,三十岁左右,没有请助手,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有个三四岁的小孩,特别闹腾,一直想引起爹妈的注意,有事没事地哭脸,也没人理他。

“加两碗小份。”

我和玉平常常结伴绕到巷子里去寻觅这份独特的味道,她是一个比我这个湖南人还能吃辣的福建妹子。说自己之所以能吃辣,一是从小吃辣条长大,二是跟着父母在许多省份都久住过,能很好适应不同地方的口味。

“你先去坐着,我去拿筷子和勺子。”

玉平坐在店外露天摆放的桌边看手机,我一出来便见那小孩将小脏手伸进了碗里,拿出一片还没泡软的腐竹吃,叫了一声把他吓跑了。

不过一会儿小孩又奔去对桌的女生碗里找花生米,她们也是性子好,温柔地叫他不能碰别人的碗。小孩踉踉跄跄跑回屋子里,对着爹妈大哭起来,还是没人理他。

* * *

“姑娘你在煮屎吗?”

有时宿舍五个一起出动去吃,那一定是集体都有两三天没洗头了。一桌坐不下干脆两三分坐了两桌,边吃边称赞世上怎会有如此美味的食物。

山雨每次都点中辣,红油厚厚地积了两层,一吃完嘴唇也肿了,像是打了玻尿酸还红彤彤的。我们寝至今没有人敢试试变态辣究竟有多辣,是不是吃上一口就倒地不起了。

小店里没有空调,就几把扇子风也不大。不管夏日多么炎热,冬日何其寒冷,也消除不了我们对螺狮粉的挂念。吃完粉回宿舍,头发也臭了,衣服也臭了。特别是冬天里的羊毛大衣,吸臭能力特别强还散得慢,得挂在阳台上吹好几天。

我们也打包过几次螺狮粉在宿舍里吃,届时宿舍满是臭味,连路过的隔壁寝人都会问是哪个宿舍在吃螺狮粉。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段子,说是自己在家煮螺狮粉,快递小哥来敲门送包裹,一开门小哥便笑称:“姑娘你在煮屎吗?”这味道确是醉人般的浓郁啊。

一到放假各回各家,我们最为想念的校园味道之最,便是螺狮粉了。也在网上买过几个不同牌子的粉自己煮着吃,觉得味道就是不如校门口的那一家,两口子做的粉是我们几个心中的至尊之味。

将来有一天,我们几个也许会特意奔去广西去柳州,尝一尝最为正宗的,让人想之流涎的螺狮粉,不知它是否与我们所熟悉的味道相同或是不同,对这个谜满怀期待。

文 / 马太初

图片 / 图虫网、花瓣、部分来自网络

你想与20万吃货分享你的美食故事吗?欢迎给我们投稿~投稿邮箱等待着你的故事:tougao@tonightfood.com(点击原文获得更多信息)

深夜谈吃
你与吃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q群:344547537 | 暗号「深夜君开门」

▲长按扫码关注

深夜谈吃是覆盖千万受众的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

真正的北京瘫,才懂豆汁儿的好

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

豆汁那个性十足的滋味,让不少外地人都心生畏惧。因此,喜欢喝豆汁的北京人,在外地人眼里慢慢成了个谜团。

其实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特别的食物给一个城市带来一个特别的印象,比如日本的纳豆、云南的油炸昆虫、成都的兔头……有机会都不妨去体验一番。

深夜君今晚就给你们答疑,究竟北京人眼里的豆汁是什么样的。

——深夜君

                                                                                               

- 正文 -

老舍在《想北平》中说:“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我说不出来。”如今的北京天翻地覆,现代化的革新速度让它快要淡化了自己的城市标签。

东四的那几条胡同里,两侧平房挤出的一小方天空,在城市的拆除重建中幸存下来,是帝都旧容最后的遗存。

但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提笼遛鸟儿的大爷,大概都已成追忆,恍然一梦中了吧。

与北平一同离我们远去的,还有很多被时间抛弃的食物,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从御膳沦为笑谈的——豆汁儿。


 

*  *  *

小时候,豆汁儿能当晚饭

至少,在我上小学四年级以前,走街串巷的豆汁儿贩子还没有彻底绝种。

虽说当时的街上也有不少豆汁儿店面,但大多数老北京人日常的喝豆汁儿行为,都以买流动贩子的生豆汁儿为主要渠道。

这些贩子大多用小车推着一个有盖子的木桶,卖桶里的豆汁儿,顺带着也卖咸菜丝儿和焦圈儿。

一般到了下午,贩子的叫卖声就会荡漾在我家楼下。奶奶一听到吆喝声,必定拿着餐具急匆匆下楼,打足全家人的量。

当天晚饭的餐桌上,一大碗豆汁儿端上来,灰里透着绿,能隐约看到底部有沉淀的碎渣。每人一碗豆汁儿,再配上小菜,就是一顿晚饭了。

一口喝下去,豆汁儿的味道,其实是一种很诡异的酸。因为豆汁其实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制作粉条等食品后的剩余残渣进行发酵产生的。

从制作过程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很糙的食物,但却填满了那些平实无华的日子。

对于已经形成习惯的北京土著来说,豆汁儿如同米饭。正如大多数人从未想过米饭是否好吃,豆汁儿于我而言,也只是一种带着记忆烙印的惯性依赖。

没有经历过帝都那个时代的人们,可能很难相信豆汁儿可以充当晚饭的主食,但它的确承载了老北京人们的一段漫长悠远的岁月。

 *  *  *

不知道哪一天,豆汁突然消失

不知道哪一天,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和豆汁儿一样糙的吆喝声,再也没响起来过。而我们全家也像集体失忆一样,豆汁儿没了便没了,再没有人提起来。

我在每天晚上的米饭、面条和各种粥的浸泡里,也渐渐习惯了没有豆汁儿的生活。

现在想想,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都显得很奇妙。你不知道哪一天,一种传统就远去了;也不知道是哪一天,日常的习惯就变成了偶尔的猎奇重温。

上一次喝豆汁儿,还是初三的时候。大冬天逛完龙潭湖庙会,爸妈说附近有一家卖豆汁的百年老店,天儿这么冷,我们过去喝豆汁儿吧。

那家店其实就是如今闻名京城的老磁器口豆汁儿店,店面不大,队伍排到门外,喝豆汁儿的人不得不端着碗等座位,只吃包子和焦圈的人干脆端着盘子站着吃完。

太多年没碰豆汁儿了,那独特的味道也是久违了。其实我从始至终,也没觉得豆汁儿是好喝的东西,但对我来说,它无所谓好不好喝,它就是一种重要的记忆,我的童年。

但怀想的情怀抵不过时间的奔流向前,每一年过去,豆汁儿就越发式微。它奇特的酸,说不定就像我的那些旧玩具一样,永远定格在我的童年时代。


 *  *  *

冒天下之大不韪干了这碗豆汁儿

上了大学我才发现,原来豆汁儿在大部分人眼里,这么讨厌。

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们把豆汁儿形容为“难以下咽”,非土著的北京同学也觉得它“不是人喝的东西”。

我搜了一下知乎,竟然发现了“白花蛇草水和豆汁哪一个比较难喝”这样的问题,底下的回答是豆汁。

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北京还没出二环的时候,豆汁儿几乎可以算作是北京的代名词。但今天的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了,土著比例的减少也带动着传统的流失,也难怪即使在这里,豆汁儿也变得没了市场。

但就在上个月,我看到妈妈在深夜里发了一条朋友圈:忙了一天实在太累,现在瘫在床上什么也不想,突然就想喝碗豆汁儿。

感觉很温暖,别人眼中难喝到爆炸的东西,对我们这一小部分人来说,却是深刻的情感依赖。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下了雪,北京也不再是北平了。

但即使如此,至少我还是能在别人吐槽这难喝玩意儿的时候,勇敢地干了这碗豆汁儿。

文 / 洪蔚

图片 / 百度图片、微博

你想与20万吃货分享你的美食故事吗?欢迎给我们投稿~投稿邮箱等待着你的故事:tougao@tonightfood.com(点击原文获得更多信息)

深夜谈吃
你与吃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q群:344547537 | 暗号「深夜君开门」

▲长按扫码关注

深夜谈吃是覆盖千万受众的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

爱你吃过的每种味道,就像爱你的每一寸肌肤

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

南北东西,酸甜苦辣,味蕾虽然深烙着地域的影子,却不被异地的爱恋所左右。当我爱上你,当我吃遍你爱的食物后,我们的距离,就像跨过了河海山川。

像余秀华的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样,深夜君今晚给你带来一个“穿过大半个中国去吃你”的恋人食物日记。

——深夜君

         

- 正文 -

男友是成都人,曾带我到离成都只有100多公里的乐山玩儿。男友的表哥表嫂恰是乐山人,初次见面我还挺不好意思,他们却热情得不得了,拉着我开启了吃吃吃的模式。‍‍‍ ‍‍‍‍‍‍‍‍‍‍‍‍‍‍‍‍‍

* * *‍‍‍‍

要跷脚吃的牛肉汤‍‍‍

听他们讲,在上世纪初,乐山有位老中医,将牛肉和内脏放在中草药汤里熬制,不仅味道鲜美,还能治病。前来领汤水的贫民络绎不绝,人满到只能跷着二郎腿,坐在中医家门的石梯上服用。跷脚牛肉汤由此得名,传承至今,成为乐山名菜。‍‍‍‍‍‍‍‍‍‍‍‍‍

将白芷,三奈,八角,茴香等十几味香料,扎进一个纱布袋子里入水;再加入老姜、胡椒、芽菜等调料;待沸腾后把牛肉入锅。从舌、肝、筋,到腩、脑、鞭…无所不吃。虽然当地人习惯蘸辣子,当时的我只吃清汤,已觉‍得鲜美‍无比。

‍‍‍初来乍到的尴尬,便消解在了热汤中。乐山于我而言,也没那么陌生了。

 * * *

有一种耍流氓,叫吃火锅不吃油碟

牛肉汤刚暖了胃,男友又带我去吃四川火锅。

只见表嫂拧开巨大油桶的水龙头,直接满上一碗芝麻油,作为从小吃火锅只蘸麻酱的北方人,我简直惊呆了,只好象征性地接了一点儿。这次轮到表嫂奇怪了:“怎么只吃这么一点儿油?麻油是消火降温的哟。”

原来在四川人眼中,吃火锅不蘸芝麻油简直就是耍流氓。一方饮食养一方人,想想也真是,男友的性格也似火锅与芝麻油,直率又温和。

* * *

和川妹纸一样苗条的烧烤‍‍‍ 

饱足到扶墙,又被约深夜烧烤。脑中浮现出北方大串烤肉的我,连忙拒绝。男友安慰我:这边的烧烤很小只,试试看。

去到当地挺有名的“何师烧烤”。烤串果然小得出奇,每根竹签上只顶着一小块肉,上面裹着厚厚一层调味料,以至于肉眼看不出是什么。但也因此特别入味。

原来四川人吃烧烤,撸的不是肉,是味儿。味觉的快感并不来自大快朵颐,而是源于口舌不断吮吸的过瘾。

* * *

馄钝还是抄手?

早餐去吃抄手,和我们北方的馄饨特像。他们告诉我,“抄手”得名于:一是皮比饺子薄,厨师将它们扔进沸水后,抄着手休息的片刻,就熟了;二是它们外皮的交叠方式,就像两手交错抄起的样子。

正浅尝滑嫩鲜辛的辣汤抄手,表哥突然说:你们一定要尝干拌的啊!在辣的刺激中,干拌抄手果然有更香浓的回味,那种风味的诱惑,让当时不太能吃辣的我,竟有瘾似的停不下来。

想起网上一度关于抄手与馄钝的南北之争,在地域和名称在美食的面前,并没有那么重要。

后来的我,在男友影响下,越来越能吃辣。只是偶尔想起了那段乐山假日,也许正是“走你走过的路,爱上你爱吃的味道吧“。

文 / mangodream

图片 / 图虫网、花瓣、百度、部分来自网络

深夜谈吃
你与吃的故事,讲给世界

q群:344547537 | 暗号「深夜君开门

▲长按扫码关注

深夜谈吃是覆盖千万受众的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

最好的友谊,应该像一碗南瓜绿豆汤

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

大学时追了十季的《老友记》,看到最后一集主角道别时,我抱着电脑心情惆怅,原来电视剧里的友谊也是有尽头的啊。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友谊常驻,快乐永不褪色。但生活就是生活,有相遇也难免相别,只希望回忆不似徐志摩所说的,“走着走着就淡了”。

今晚深夜君给你讲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从一碗南瓜绿豆汤开始。

——深夜君

          

- 正文 -

今年由于气候的反常,在连日高温闷热的蒸烤下,这雨妹妹仍旧“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肯现身。闷热的天气总让我挂念起那南瓜绿豆汤。

能为重庆猛烈毒辣的夏日添上一些清凉的饮品,就是这南瓜绿豆汤了。仅凭原材料熬制的汤液就足够清甜,添上少许的白糖冰镇后更是风味绝佳。

*  *  *

南瓜绿豆汤的三重滋味

初次喝南瓜绿豆汤,是出于无意。那日,我与三两饭友一时兴起,一拍即合后便共赴鱼宴。

大足邮亭是历史上川渝之间的要道,另以盛产鲫鱼誉名。冒着腾腾热气的鱼上桌后,我们都迫不及待尝个鲜。然而鱼的鲜香麻辣仅让味蕾得到分秒的振奋,繁琐的毛刺却让我们难以忍受!

口燥难耐之际,屋外却突然下起了暴雨,虽说春夏之交的重庆有着“一日二重天”的特质,但伴随着暴雨而来的凉风着实让人措手不及,背脊发凉。

这时,餐桌上未曾顾及的南瓜绿豆汤方才入眼。

笨拙厚重的白瓷盆中,些许东倒西歪、好不规整的南瓜病怏怏地趴在那里,用汤勺缓缓搅动,可见一片昏黄中若隐若现的颗粒上下浮动,但很快又钻回了缝隙之中。

那游丝般徐徐飘散的热气,到底还是让我们在暴风雨的凉意中得到了慰藉。

将白瓷盆中的汤盛入碗中,本没有对汤的味道抱太大的期望,只想在寒凉雨天给身体一些温暖。但当温热的南瓜绿豆汤入口之时,口舌却意外地感到惊喜。

南瓜被熬得异常绵软,一口咬上去,金黄的瓜肉细密甜糯,溢出甘甜的汁水。绿豆熬至酥烂,豆衣紧裹着酥软的绿豆,豆汁已渗入汤水中。汤色澄清,南瓜与绿豆却紧密交缠。

汤汁的清甜爽口,南瓜的绵甜软实,绿豆的甘甜细腻,三重滋味互相交融,感化、抚慰着味蕾。由上而下润泽枯涸的肠道,暖意瞬间席卷全身,一并扫去了烦闷焦躁的心情。

我只知道,诱人的香水能拥有前中后调的绵长悠远,但却没想到一碗不起眼的南瓜汤居然也喝出了“前、中、后”三种滋味,这成了我们日后啧啧于口的谈资。

已经不记得那天,三人如何在暴雨中彼此依偎,在空无一人的公路边上望眼欲穿,只记得一路上谈论最多的就是那几近舔盆的南瓜绿豆汤。

*  *  *

旧日老友,还有机会再约否?

如今,当年相聚而坐、共同喝汤的三人已沦散天涯,追求着各自新的生活,离散四处,寻找着个人新的庇护。

再次回到故乡,望着窗外光亮的点点繁星连成沉睡中的长龙,守护灿烂城楼曾夜夜笙歌的过往,裹挟于黑暗中的自己总是怀疑此时的存在。

然而,炉火上萦绕的热气,咯噔作响的锅盖,无不提醒着我,现实总是留有过往的印记,亦有它的特质。

此时此刻,在似曾相识、湿漉漉的暑热中,回忆猝不及防地侵袭而来,我忍不住地想,那几位友人如今身在何方?

如果当初约定再去一同品尝那锅南瓜绿豆汤,他们会记得赴宴吗?

文 / 叽里咕噜@葡萄露

图片 / 视觉中国、部分来自网络、微博

你想与20万吃货分享你的美食故事吗?欢迎给我们投稿~投稿邮箱等待着你的故事:tougao@tonightfood.com(点击原文获得更多信息)

深夜谈吃
你与吃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q群:344547537 | 暗号「深夜君开门」

▲长按扫码关注

深夜谈吃是覆盖千万受众的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