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流水“臭鳜鱼”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中的佳句。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的鳜鱼长得正肥。试想那桃红与水绿相映,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和令渔夫都不愿归去的鳜鱼,怎不让人垂涎欲滴?

鳜鱼以其少刺、肉厚、鲜嫩、味美而名扬天下。第一次吃鳜鱼,印象深刻,因为吃的是著名的徽州臭鳜鱼!徽州臭鳜鱼,统称“桶鲜鱼”,又俗称“腌鲜鱼”,在徽菜中可谓是大名鼎鼎。所谓“腌鲜”,在徽州土话中就是臭的意思。

当年在屯溪一家徽菜馆,忘记是谁点了这道菜,臭鳜鱼一上桌,我便感觉气味不同寻常。臭鳜鱼与臭豆腐有异曲同工之妙,闻起来奇臭,吃起来却是满嘴异香,用筷子拨开鱼肉,经过发酵的鱼肉如同蒜瓣,颜色温润如玉,肉质紧密,非常入味,稍稍咸,放到嘴里轻轻咀嚼,那种芳香顿时充盈口腔。同时骨刺与鱼肉分离,肉成块状,比鳜鱼的其他做法更有回味。

据说当年太平军到皖南开战,山区交通受阻,乡民原先挑木桶运送的当地名产桃花鳜鱼运送不出,天气还有点热,怕其发臭变质,就放些盐腌一下,几天后,发现还是臭了。胆小的不敢吃,胆大的拿来烧吃,谁知加上作料烹调以后,臭鳜鱼其香扑鼻!真所谓弄拙成巧,从此徽州又多了一道传统名菜。

徽菜行家解密说,腌制臭鳜鱼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选用一斤二两的鳜鱼,清洗干净沥干水分后,将鱼表面抹上适量的精盐,一层一层地整齐码入木桶内,最后在鳜鱼上面压上重物将其压紧,每天上、下翻动一次,经过二到七天的腌制就可以了,温度越高腌制的速度越快。徽州臭鳜鱼与臭豆腐的无意发明有非常多的相似处,这也是一个巧合吧。

徽州真是个神奇的地方,香臭皆闻名。徽茶飘香,臭鳜鱼的名气也大。再去徽菜馆子,除了必点臭鳜鱼,还要品好茶!泡一壶毛峰或猴魁,再尝尝厨子烧的臭鳜鱼是否正宗,便知这家徽菜做的是否地道。前几天,几个吃货相聚一家徽菜馆,眼看臭鳜鱼上了桌,趁着有人正在打酒官司,平日貌似优雅的女士们此时不顾形象,对着臭鳜鱼毫不留情的大快朵颐。当酒鬼们醒过味来,鱼已经被瓜分了大半,几人赶紧抢夺,最后,仅剩的鱼骨也被吸吮的干干净净。可见臭鳜鱼的魅力之大!

世人皆知鳜鱼美,想象着那个桃花流水的时节,江水拍岸,渔舟晚归,船舱里一片鲜活的跳跃。诗意仍然在,当年的诗人,可知今人对鳜鱼的赞美?

文  碧螺
图  focus on aperture 循CC协议使用

番茄疙瘩汤,和喉咙的柔软约会‍

有时候会忽然发觉,胃的触觉比舌头敏锐的多。它虽不能有味蕾分辨酸甜苦辣咸,却能够体味的出吃进食物所带的一种情绪,那种千姿百态的情感,或轻盈或深沉,或厚重或尖锐,在此之下都无法隐藏遮掩。

温暖其实是个很抽象的词,可每每想要触发这种感觉,脑海中首先具象化出的东西就是一碗疙瘩汤。它没有粥的寡淡,没有米的扎实,没有菜的丰盛,可它又似乎延承了这些吃食的一切优点,浓稠,咸香,柔滑亦饱腹。

因着它的朴实简陋,总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食物,用以招待宾朋是不体面的,和情人共度良宵是不浪漫的。可正是这份大家给它的心照不宣的委屈,让疙瘩汤成了只能和至亲之人分享的居家餐点,不伪装不做作,可穿寻常服装以寻常心态,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之下去品尝。

营业至凌晨的烧烤店,疙瘩汤向来也是老友烧烤聚会的汤食上选,露天的简单桌椅,端上辛辣的烤串,几杯冰凉啤酒,最后一碗疙瘩汤下肚,好像一只柔软的手一样缓缓平复一日的辛劳,对这旧日的温暖道别,于是挥手散场,各自离开。

它亦可做对自己的平凡款待。

一日宿醉醒来的正午,胃部不适,突然只想喝一碗疙瘩汤。思前想后,总觉得餐厅里所售卖的缺少家常的人情味儿。于是洗漱穿衣,到菜市场采买番茄鸡蛋和面粉,又让摊主送了几根香菜做以调味。这市井的氛围,让人觉得把日子过的细腻淡然,又绵长无期。

穿上闲置已久的碎花围裙,舀一勺面粉放进大碗中,水龙调至最小,伴随着细细的水滴用筷子把面搅出絮状的小团,松散的面粉在手中渐渐成型,突然就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成就感。烧热油锅,葱花姜片爆香,放入番茄块和洋葱丝,炒熟后倒入开水,煮沸后把搅好的疙瘩从碗中轻轻拨入,把粘连的部分用筷子切断,如果喜欢连续的絮状也可任由它如此烧熟。

即将出锅时打散一个鸡蛋,在锅中打出细碎的蛋花,关火倒进碗中,撒入一把香菜碎,可以看着电视机享受这冒着温暖热气的浓稠午餐了。

入口温吞,番茄的酸甜味把食欲给触发了,浅浅的红色渗入到疙瘩里,每一口的咀嚼都成了滋味翩翩的探寻,面粉的醇香入喉,我的胃感觉到了这份温情,把蓄积已久的怨气消散。

烦恼如坚冰渐次消融。

窗外日光大亮,是时候学着给自己一个拥抱。

在孤军奋战的那些日日夜夜。

文  残小雪【作者介绍:全职汽车女公关,业余美食专栏作者。立志做一个性感的厨子。】
图  maquanjun 循CC协议使用

花卷燕窝丝

此燕窝非彼燕窝也。

喜欢把闲暇耗在厨房,享受食材在手里千变万化。对每一次外出觅食,收获惊喜时,回家便是网上搜索其做法,凭借之前味蕾残存的记忆,再辅以自己想像的样子,在厨房完成一次心灵与味觉的旅行。回到餐桌,那里等着试菜的小白鼠,首先问他味道还行?他的答案基本无参考价值,因无论失败成功,他无所不吃,无所不觉得好吃。有段时间,他爱上了面食,吃得气势磅礴,并且告诉我,他的北方血统已被唤醒。作为不擅长面食的我来说,挑战委实不小,继成功推出饺子包子馒头之后,发现花卷简单又可以有着无数变化,从味道到外形,可粗糙可精致。唯有一种花卷,我却无论怎样也山寨无能,实有憾也。

此花卷贯穿了整个馋虫附体的童年及青少年时期。而今却难觅其踪。小时候喜欢跟在妈妈身后,作她的尾巴,希望她能带我一起上街,到了,再软磨硬泡,央求妈妈给我买一个热气腾腾的花卷。此花卷红白相间,软糯蓬松,甜香扑鼻。牵起其中筷子粗细的一根,往往可以像卷尺一般拉得老远。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随姐姐去市里玩,她从学校食堂买来的花卷,比起之前吃过的更是令人惊喜,细细的面丝盘踞成优美的弧线,依然是红白相间的颜色,层层叠叠的轮廓宛如燕窝,第一次知道,这样的花卷也叫燕窝丝,以其形得名。

后来初中住校,同桌时常自校外买来花卷奉献于我,老师教育之,乃学生勿要早恋,辩解两句,不甚有效,作罢。实为我们常以日常小事赌博,燕窝丝为注耳。清清浅浅而又封闭的校园生活里徒增少许乐趣罢。

而后离家千里,方知并非所有花卷都是燕窝丝,而燕窝丝只是家乡的花卷。少少失落,外面的天空高远自由,每吃早餐,花卷只有咸味葱花,亦或麻酱翻层,形状却也是各有姿态,但一直未能找到类似卷尺的燕窝形状花卷。过年回家,总会在街头巷尾留意,会否有缘再睹其真容,有一年得逞,味道形状已经大不如前,传说制作工序复杂,利润却低,已少有人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做。很是惋惜。

按传说的方法,是一层薄面片,上刷一层化猪油,撒上白砂糖,再覆上另一菜蔬染色面片,如此重复,刀切细丝,旋拧至燕窝状,想像很美好,度娘搜不到。最后是刷了黄油,撒了白砂糖,不敢切丝,水平有欠。随意扭之。小白鼠认为成功,大快朵颐。我却心有叹息,唯有乡愁,足以喝一壶哉。

十八成年季遇到的男生,热爱面疙瘩,被我鄙视之,负气决定有一天要拿我家乡的燕窝丝与疙瘩汤一决高下。最终未有实现,花卷燕窝丝要蒸,大火猛攻十五分钟,疙瘩汤要煮,开水下锅,中火焖透。原本都是面粉,命运却又如此南辕北辙。

成长伴随疼痛,音乐涤荡灵魂,味觉却可将记忆分类。注定逝去的再是珍惜,却也无法力挽。是雨,且可倾盆,是风,则不可追。

文  柠檬草

图  avlxyz  循CC协议使用

谈谈游戏聊聊吃·《仙剑客栈》与鲜花饼

托家人的福,很早就接触到电脑。在学校还用横着的主机,只能靠代 码练习关机开机时,我已经开始玩《仙剑奇侠传》了。约莫九岁十岁,入迷地打怪走迷宫。月如死的时候在屏幕前惊讶的合不拢嘴差点哭出来,就像一个老朋友突然 离世一样惊愕,怎么就走了呢?怎么可以这样呢?那算是比较直接地接触死亡,尽管是在虚拟世界。

幼时的种子洒在心里日渐滋长,之后逢《仙剑》必买,连带通遍国产RPG,尽管除了《天之痕》外再没有过《仙剑》一样的感受,但丝毫不改购买的动力。

《仙剑》后续中,有款很非主流的作品,《仙剑客栈》。Q版风格融合了模拟经营、恋爱养成、角色扮演等多种游戏类型,借助《仙剑奇侠传》的所有角色,在另一次元开启了李逍遥经营婶婶那间客栈的漫长旅程。

说漫长其实也不慢,游戏时间是自进入游戏起一年,分有经营状况、恋爱结果、冒险历程三条线,相互补充。游戏时间一年后根据实际情况出结局。

既然是客栈,就不能没有吃。游戏里共有108道菜,皆是天南地北的代表菜式,它们被简单粗暴的分成三种类型,由三位女主角各自负责,灵儿擅主食,月如喜炒菜,阿奴好煲汤,李逍遥兼任临时掌柜和店小二,四人一同经营婶婶留下的小破客栈。

想要客栈赚钱,须有更多的菜式,而菜谱则是通过与住宿的客人聊天或是冒险路程中获得,部分菜谱是踢馆成功的战利品。

或许是虚荣心作祟,又或者是处女座情节蔓延到了狮子座身上,总是想收齐108道菜谱,打开攻略细细查看,在特定的日子与某个客人对话,有的常客需多次套近乎,菜谱的流程甚至绵延数月之久。有时记错了日子,错过了某个重要客人,连忙读取存档重来。现在想来极度无聊与浪费时间的事情,那会儿却玩得不亦乐乎,恨不得天天泡在里面。

印象最深的一道是鲜花饼。107道菜都拿到,就差这一味。为了这一道菜,我通关了一次又一次。后来才发现攻略写漏了一句。整个流程需要2月13日不与某位客人讲话,再到8月2日与某位客人对话选择沉默才可。当我终于拿到《鲜花饼》时,兴奋地快要从椅子上跳起来。

从那时起我对鲜花饼这一云南点心充满无限向往。大学时有云南的朋友,放假回校,必定嘱咐请带一些鲜花饼。它们大多形色不同,味道不一,但都透着花香。每每看到封皮上的鲜花饼三个大字,总会蓦地一想,这是10岁的自己曾努力无数个日夜换来的小点心啊。

现在已经很久没被游戏感动过了。是游戏越做越烂了,还是我们心性已经浮躁了?当游戏剧情一次次重复煽情的伎俩,当我们变得不再那么容易被感动,人与游戏的关系,彻彻底底成了走马观花的愉悦与得过且过的消遣。

我再也不会被某位游戏主角的死而震惊了,也再也不会因为拿到良久期盼的游戏道具而激动了。但我总是期待着有一天我还能遇上一个游戏,带给我一些东西。就像《仙剑客栈》里的鲜花饼,若干年后当我回想,还会心心念念,蓦地一惊,嘴角上扬,嘿,那可是为之奋斗良久的东西啊。

文  鸥鸥鸥

图 CHeer SHi 循CC协议使用

烧饼与凉皮,五块五绝配

烧饼一块五,凉皮四块,大碗的,加起来五块五。

这就是“北关烧饼”和凉皮的身价。

在北关这个平静的小地方,那里的人无论你是饱饱寻觅还是饥不择食,能吃上“北关烧饼”和凉皮这对绝佳搭档,都被认为是一件十分舒服惬意的事情,特别是在夏天这整年四分之一的季节里,它们的粉墨登场是一种惊喜。它没有那些山珍海味般的雍容奢华身份,但却的的确确让我们吃出了生生不息的淡然与平和,品出了源源不断的热爱兼和谐。

北关是一个小镇,烧饼是一种小吃,与烧饼的相遇便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缘分。从我记事起,北关烧饼都是一种热销品,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烧饼揣在的手中,然后一口又一口,满嘴的清香与咸香,溢满满足喜悦,充满幸福等待。一来美味上口,二来价格便宜,价廉物美。

“北关烧饼”的特色之一在于做法。师傅一手好活。一剂面团在他手里鬼斧神工的“把玩”之下,瞬间被征服得圆润有型,筋道软腻,随后用刀刃在圆形的面片边缘再砍上旋转方向一致的刀花,然后用手的反面沾点油润润亮堂堂的白芝麻粒排在烧饼的正面,每个芝麻都显得那么的错落有致,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感。其实在这之前还有一道重要的程序,那就是师傅们会在面饼的中间揉进去蘸满芝麻酱(师傅们的独特配方,更干稠)的小面团作为烧饼的正反分隔夹层,这最后一道就是放进热气腾腾的锅炉里,烘烤等待焦香。

北关烧饼的烤炉是把烧饼贴烤在上面的那种,火气向上升腾,相比于四周受热的锅下烤炉来讲,它受热更快,两三分钟就可出炉。出炉的烧饼,膨胀而成的圆嘟嘟的脸面,焦脆嫩香,肤色烤黄如棕,咬一口上去,一股热气瞬间从内夹层里冒出来,五香肆溢,浮想联翩。

小镇发展很快,出现过不同制式的北关烧饼。可能是创新者想打破原来的观念垄断,出现的有长条形状的烧饼,味道也增加到有甜味烧饼等等,可是乡亲们好像并不买账,这些制式的烧饼只是昙花一现,再不见其踪影。大家受传统口味的熏陶与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烧饼认知感:圆形的,五香口味,如此,便好。

北关卖烧饼的有很多,妈妈唯独喜欢去老十字街东角去买。呵呵,我记得那位师傅姓王,因为牌子上标着“王记”俩字。师傅我从小就熟悉,他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烧饼,味道正宗自然不必多说,妈妈更是习惯了这里的味道,朴实淳香。

后来在外求学工作多年,很少亲自去买王师傅的烧饼。最近一次回家,我亲自去买他的烧饼,王师傅很惊讶,说太长时间没有见到我了。我更惊讶,原来成长的另一种味道是从人之壮年到鬓上染霜,二十年味道没变,人却易老。

我想如果有一档《舌尖上的烧饼》或者《中国好烧饼》栏目的话,王师傅的职业生涯应该值得好好挖掘一下,而且非他莫属。

北关烧饼是妈妈传递爱的载体,延续了二十年,还将继续,她的后大半辈子。小时候买给我,长大后每次回家也必定会给我买上几个,现在仍是。只不过妈妈现在会在里面的空心夹层里再加上牛肉啊或鸡蛋什么的,然而也许我不是那种有口福的命,也许在小时候的贫苦年代里我已经养成并且习惯了那种北关烧饼单个的单纯味道,而对于这种加东西的烧饼其实并不感冒,反而不太喜欢去吃,因为我害怕吃不出那种童年及成长中的味道。

关于烧饼的最佳拍档,凉皮的角色不可抹杀,定位就像NBA乔丹和皮蓬,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显露夺冠本色。

清凉,嫩白,滑而不腻,美味是其主要特色。炎热的内陆小镇,清风不徐来,稍显燥热是现实的状态。叫俩烧饼,来份凉皮,随着“好嘞”掷地有声的回应,一切靠谱有戏,等着吧,瞧好吧。随后一碗夯实的凉皮就坐落在你的面前,顿时食欲大发,入口:就这个feel,倍爽!

关于里面的搭配,众多其它地方的凉皮,有的会放豆芽、青椒丁、芹菜段、炸花生米甚至还有芝麻粒等等。这里的凉皮只有一般常见的黄瓜丝、面筋块,还有书名叫“芫荽”的香菜(方言叫菁芪),其次便无其它。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汤汁和芝麻酱,汤汁由芥末水、蒜水、大料水、醋水组成,然后在加上汤汁之后再淋上适量的芝麻酱,搅拌即食之有味。当然根据个人口味或重或轻的差异,还有自助调料,小磨香油、醋、盐、辣椒油等都可选择加入。

从地方味、地方特色的角度来概括,简约朴实,含蓄清新,不够阔绰却也清爽可以作为它特有的标签吧。

如果说“中国梦”是美好与宏大的,那么“美食梦”之于我便是美味与真实贴切的。即使现在在外面奔波,不能常常吃到正宗故乡特色的烧饼与凉皮,可是只要一看到烧饼与凉皮,舌尖的味蕾闪电般的便会被夹杂着那种记忆与味道席卷开来,以至于奋不顾身的结果是:全身而陷。

记得有过的和家人吃烧饼凉皮的日子,弥足珍贵,以后坚持把这种传统发扬下去,铸就美好生活瞬间,凝结幸福点滴,留作难忘回忆。

如果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的话,我想说:在去吃烧饼凉皮的路上,这俩都在。

图&文  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