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nges and Sunshine

如果问阿青最喜欢的季节是哪一个,阿青一定说是冬天。

阿青其实体质很弱,总是穿很多衣裳,但是阿青却贪凉,喜欢着冬天那浸入骨髓的寒凉。来了北方之后,阿青却不喜欢北方的暖气,阿青觉得每一个季节的存在都该有它的意义,就像南方湿冷的冬天也许会是记忆中最美的,就像单薄寒冷的天空中阳光的绚烂的色彩和温馨的味道;正是因为是冬天,阳光才更显得温暖和珍贵。

有一天,西安的天气又是那样干燥冷硬的感觉,但是阳光却很好,阿青关于家乡那个小城生活的记忆,在那一刻涌上了心头。怎么说呢,刻在记忆里的习惯总是难以变更,会在一些意外的时刻让你瞬间无比思念自己的小城和逝去的时光;阿青突然很想吃橙子,对,在冬天的清冷的阳光下吃一个酸酸甜甜的橙子。

阿青宿舍里有一个和阿青很志趣相投的女孩子,问阿青,为什么要在冬天吃橙子那么冰凉冰凉的东西,一个橙子吃下去心都凉了。阿青说,怎么会,冬天的橙子很温暖啊,因为它有着阳光的色彩,吃一个灿烂的橙子就像拥一束温暖的阳光入怀一般。

那个女孩子,愣了一下,叹口气,阿青啊,你实在是太文艺了,太文艺了点。

阿青笑了笑,哪有,冬天吃橙子本身就是很美啊。

阿青突然好怀念在家的日子里,南方冬天的冷意是湿润且温柔的,不似北方这般凛冽冷硬,阳光也是温暖的橙色,不似北方白色的日光,总是显得很单薄。阿青最喜欢的便是在那样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把家里那个年代已久、咯吱作响、泛着岁月的色泽的老躺椅搬到阳台上去,再拿一条上面画着毛绒绒的小鸭子的毯子,阿青从小就用着它搭在身上。然后慢慢地轻轻地剥开一个如阳光般灿烂的橙子。

阿青的妈妈总是嫌阿青麻烦,觉得橙子就该用切的,何必在桌上慢慢地揉它使皮肉分离,再费力去剥呢。可是阿青不喜欢,阿青很不喜欢橙子本是一瓣一瓣的却被从中用刀切割下来,那样被切割的伤口和流出来的香甜的汁水让阿青很心疼。阿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即使是对一个橙子也想给它最好的,要最好的开始,最好的经过和最好的结局,阿青想看着它被小心翼翼地珍惜着,被温柔地对待着,那样温柔地对待一个橙子的心境总是很宁静,让阿青觉得很幸福。阿青可不敢告诉妈妈自己的想法,妈妈又要说阿青装着一脑袋奇奇怪怪乱七八糟的想法,温柔地对待一个橙子这种话阿青也只敢放在心里想想,要阿青说出来的话阿青自己都会觉得莫名其妙,觉得自己文艺得甚至有点酸腐气了。

可是你若是轻轻地咬开一瓣橙肉,那样灿烂的味道在舌尖上绽放的感觉像是看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的感觉一样。其实阿青想,每一种幸福绽放开来的感觉应该都是这样的,让人小心翼翼,不敢用力生怕捏坏了这样的幸福,又似乎想把它藏在心里,生怕一拿出来它会很快像是冬天里一杯热水的热气那样迅速地散尽。

你若是一瓣一瓣地吃一个饱满的橙子呢,还会发现每一瓣的味道似乎都不一样。有的会酸一点,有的会甜一些,有的地方也许还会略略带着一点苦。

阿青后来想,自己从前不相信世界上有喜欢这一回事;可是阿青又想,自己对一个橙子的喜欢也是喜欢啊,就是这样小心翼翼珍惜着的感觉,也许喜欢一个人就像喜欢一个橙子一样,它会有一个主基调,就似橙子般酸酸甜甜的,但是每一时会有每一时的感觉,有时更酸一点,有时更甜一点,有时又会更苦一点。

每每这时,阿青就觉得自己真是幼稚,也许事实上喜欢不喜欢根本不重要,只是因为幼稚且肤浅才会纠结于什么叫做喜欢,吃橙子也许并不为喜欢,而是为它富含维生素也未可知。但是如果有喜欢的话,阿青想,也许会像冬日里一个温暖如太阳一般的橙子一样,拥它入怀,却觉得这个冬天并不那么寒意侵人,阳光照在山丘,山丘即使不是炽热的,也会有着微热的光芒。

阿青好像真的是有一点想念微热的阳光下的灿烂的橙子了。

图&文  阿青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饭英雄

杨小米是在京都街角吃肥牛盖饭的时候发现这个问题的。

她是被何小武连拐带拉地弄进牛丼的。五月的京都还是会时常降温,于是遍布几乎每个街角的牛丼,就成了特别诱惑的存在。想到热乎乎的盖饭,杨小米也有点儿迈不动腿,想要尝试一下。

结果,从点单到吃完抹嘴,杨小米才发现,走进店里的除了单身的欧吉桑,就只有单身的欧吉伊桑。一个人坐在柜台边的高脚椅上,把公文包搁在腿上,默默地低头吃完走人。

据说,牛丼是日本战败后的发明。弄些碎肉加上洋葱豆腐,就可以煮一大锅汁,浇在白米饭上,就这么混个肚饱。

杨小米觉得很沮丧,哪怕打扮得再花枝招展,也逃不脱何小武这种骨子里的屌丝病发作。

可是何小武还很嘴硬。

因为十三经之一的《礼记·内则》载有“珍用八物”一说,即“淳熬、淳毋、炮、珍、渍、为熬、糁、肝”。

所谓淳熬,就是“煎醢[hǎi]加于陆稻之上,沃之以膏”;所谓淳毋,就是“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而“煎醢”通俗地讲,就是把各种肉熬成酱最后收一下汁。淳熬、淳毋,就是在大米饭和黍米饭上面浇上肉酱,为了口感滑润,再淋些油,也便成了现在的盖浇饭。

相比后世的元代八珍、明代八珍那种动不动出现野驼蹄、鹿唇、鼠舌、熊掌,甚至清代的山水八珍堪比吃完一整部《动物世界》的猎奇和奢靡,“周代八珍”还算是认认真真在谈吃饭这回事。

何况,不单单是各种中式小炒转身就能变成盖饭的浇头,从香港的烧味饭,到台湾的卤肉饭,从日式的鳗鱼饭,到泰式的酸辣海鲜饭,盖浇饭还是很受各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所以,盖浇饭是很有必要尊重一下它的来头的。何小武说。

屌丝病临床表现之一:自以为通天文晓地理,对着各种经书著作,试图把面前的猪槽食论证为不世出的美味。杨小米心里想。

好在,何小武不是只知道闷头吃,也会用心做上一碗盖浇饭。

盖浇饭看起来简单潦草,可是也得花上不少心思。在家操弄盖浇饭,不比流水线作业,用料品种多但总量少,配菜杂却又不能乱了味。要吃得舒心,就要荤素配搭,鱼肉蛋菜都要有,不敢劳动山珍海味,只选些普通食材就好,冰箱里凑不起一道菜的边角料,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

盖浇饭的秘密,在于汤汁。比起通常炒菜,盖浇饭的浇头会需要多一点汤汁,炒的时候快火炒透,再加些开水焖煮一会儿,最后揭盖略收一点汁,一锅菜盖上饭尖,浓稠滚烫的汤汁渗进饭堆,就像是火山喷发一样,食欲从米饭堆里迸裂而出,在热腾腾的新鲜饭粒中顺着缝隙肆意流淌,直到淹没坚强的意志,沦陷胃囊。

土豆胡萝卜牛肉咖喱盖浇饭、番茄炖牛肉盖浇饭、虾仁豌豆豆腐盖浇饭、香菇青椒炖鸡翅盖浇饭、冬笋青菜蘑菇肉片盖浇饭、番茄炒鸡蛋盖浇饭……杨小米觉得,自己就是被这左一碗右一碗的盖浇饭给喂胖的。

这时候,何小武就坐在桌子对面笑,把你装进我心里,然后再把你喂胖,这样你就逃不出去了。

算了。杨小米想。一个人走街串巷孤独进食的井之头大叔,不也曾有一位风靡巴黎的演员女友么?

也许有一天,他真的会端着鱼香肉丝盖浇饭来娶我。

那么,请再来一碗,谢谢。

图&文     罗格

 

小小豆芽菜

如果问我最喜欢吃什么菜,我一定会回答说:豆芽菜。小时候,看过外婆用黄豆放在湿湿的沙子里,然后不给它看见阳光。几天过后就长出了小小的豆芽菜,觉得好神奇,外婆说豆芽是个害羞的东西,要把它放在黑暗的地方,它才会把自己的真面目显露出来。

记得中学时期,由于家离学校比较远,不得不寄住在学校里,而学校食堂的菜可以说是极其难吃,有的时候宁愿吃一包小小的方便面,也不愿意去食堂。不过学校每周三,周五都会有豆芽菜,我也只有那个时候会出现在食堂里,食堂里分饭菜的阿姨也清楚我的意图,每次都是给我分得满满的。

后来才发现,原来不只是黄豆可以变成豆芽菜。绿豆,黑豆,蚕豆这些都可以。而且绿豆芽还有医用。可以清署热、调五脏、解诸毒。

豆芽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天然、健康,用黄豆加工变成的豆芽金灿灿的,大家都叫其为“如意菜”,明人陈嶷曾有过赞美黄豆芽的诗句:“有彼物兮,冰肌玉质,子不入污泥,根不资于扶植。”黄豆在发芽过程中更多的营养元素被释放出来,更利于人体吸收,营养更胜黄豆一筹。

豆芽可以做成各种菜色。素炒豆芽,酸辣豆芽,豆芽炖粉条。这些在菜馆都是常见的。而我最喜欢用豆芽炒猪大肠。把猪大肠清洗干净,切好,把姜放进锅里爆炒一下,然后放猪大肠,等猪大肠的香味出来了,再把豆芽放下去,几分钟一道香喷喷菜就出来了。

现在我已经找到了一个给我愿意做菜。宠着我的人。他经常会变着法给我做不同菜色的豆芽菜。也许喜欢上豆芽,是一种注定。对于大部份人来说,豆芽菜是很普通的,可是在我看来,越是普通的,越有味道。

文     草草菲
图    NukelarBurrito循CC协议使用

妈妈的菜 妈妈的爱

曾经,我一直认为妈妈做好吃的菜给子女吃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一旦妈妈做的菜不合我的胃口,我就会当面吐槽甚至以不吃饭来抗议。后来,我知道并不是每一个妈妈都有厨师般的手艺,我开始庆幸自己有一个会做菜的妈妈。再后来,我知道不是每一个妈妈都喜欢下厨房的,我开始感动自己有一个愿意为我在厨房埋头苦干的妈妈。

上了大学,离家读书,不能常常回家,不能经常吃到妈妈做的菜,我渐渐明白年少无知的我是多么地不解风情。妈妈做给子女的菜,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爱。那一道菜蕴含着妈妈对数日不见的子女的思念,传递着妈妈浓浓的爱意,一切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关怀都沉淀在食物当中。

这一周,我回家了。每一次回家,妈妈总会给我进补。她说学校食堂的饭菜提供的营养少,汤水都是味精水,吃多喝多了,对身体无益。她去奶奶家宰了一只自家养的老母鸡,炖了碗鸡汤给我补身体。妈妈炖鸡汤的方法异于常人,正因为如此,我从小只喝妈妈炖的鸡汤。妈妈首先把整只鸡去皮,然后把鸡切成一块一块,放进炖盅里面。要炖出原汁原味的鸡汤,对鸡肉的放法是有讲究的。炖盅里面要倒放一只陶瓷碗,鸡肉放在盅里面碗的外面,这样做的话,在炖鸡汤的时候,从鸡肉中流出来的精华就会流入碗中。一只鸡就只炖出一碗汤,由此可想,这碗汤的味道是多么浓香醇厚。放好鸡肉后,盅里面不加水,不加辅料,然后隔水炖煮。

两小时后,整个厨房鸡汤飘香,让人垂涎欲滴。妈妈把炖盅从锅里面拿出来,然后再用筷子把鸡肉一块一块夹出来,最后把倒置在炖盅里面的碗翻转过来,鸡汤带着一股浓香从碗中涌出来,似乎鸡汤也是迫不及待地想被品尝。妈妈炖的鸡汤是金黄色的,清澈的,明亮的,滋补好喝而不油腻。

我以前喝妈妈做的鸡汤时,因为喜爱,一拿到汤就会咕咚咕咚地喝,喝完后不自觉地打一个响嗝。现在,我喝妈妈做的鸡汤时,我会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品尝,极致地吸取鸡汤的美味后,然后才让鸡汤通行。喝一口汤,再吃一口白花花的鸡肉,简直是人间最佳的搭配,“食过返寻味”。

鸡汤是好喝,可是我从来没见妈妈喝过。小时候,妈妈说鸡汤是给小孩子补身体的,所以她不喝,鸡汤都留给我;现在,妈妈说我不常在家,喝汤的机会难得,所以她不想和我争鸡汤。其实,她的心意我早就懂了,只是没说出口,我知道只有不辜负鸡汤才不辜负妈妈的一番心意。不推让,美滋滋地喝完鸡汤,是对妈妈最好的奖赏。

图&文  561

北京寻小吃

时隔四年,再次北上。

四年前的北京还有些北平的影子。深秋十月,天空高远而蓝,那么柔和而清澈的蓝,大大方方铺陈在你眼前,直到天边,怎么都看不够。午后后海的胡同、恭亲王府、卤煮店,或者是街边随处可见的火烧店,还能嗅到老北平的味道,仿佛能听见呼啦啦飞过的鸽群和拖长音儿的鸽哨。这里有迎面走来笑呵呵问你吃了没的老大爷,这里有站在地铁车厢门口,一脸严肃吆喝着,往里走啊,都往里走呵的马大嫂。我和闺蜜隐在胡同四合院的小餐馆,笃悠悠吃着午饭喝着茶,和屋顶的大白猫一齐眯缝着眼晒太阳,看着院子里的树叶摇曳。

这次到北京,一半的日子,像是三体里的乱纪元。天空像是蒙了一层灰,对面的楼在雾霾里若隐若现,每天,北京都在等风来。风来的日子,尽管鼻子都冻红了,人人都高兴,裹得严严实实在阳光底下溜达着,穿着军绿大衣的武警们齐刷刷走着正步,每走几十米就替换下一名岗哨,北京大气威严的那一面又回来了。所幸的是,气候环境变了,食物还是原来的样子。这么冷的天,除了爱,还能有什么比好吃的更暖心的东西呢?

小吃街隐在牛街一个毫不起眼长条形建筑的二楼。掀开门帘,一个个小吃柜台一字儿排开,呈倒L型,交叉着卖些砂锅,小炒,羊肉羊杂汤,牛羊肉包子什么的。还没到饭点,店员比客人多,相当冷清,也没暖气,东西上桌后必须赶快吃,要不然吃下一肚子凉气。

唐鲁孙曾说,当年某外交部长有一次请各国使节吃早茶,吃的就是炸糕,面茶和普洱。各国驻华使节夫妇吃完,觉得这是使华以来,最好吃最丰富的中国味早餐,想不到炸糕,面茶还能成招待外宾的上食珍味,可惜这两种早点,没见哪家小吃店做过,大家也就没这种口福了。当我看到面前跳出一个圆滚滚的点心,貌似由黄米面掺少许糯米粉揉成,炸得黄澄澄,隐约现出红色豆沙馅时,顿时兴奋无比。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炸糕?!当下尝了一个,薄薄的糯米皮内裹着满满的馅儿,豆沙的细腻,枣泥的香气,红糖的清甜,咔哧一口下去,透过焦酥的糯米层,牙齿轻触甜甜软软的豆沙馅,味蕾很是满足,如果是热乎乎的刚出炉,该更是惊艳。 

建筑的一楼是清真超市。穿过厚厚的布门帘,呵,人可够多的。马记糖葫芦、白记年糕……每个店前都站满了人。先说这冰糖葫芦,红,黄,白,绿,细细竹签串着,煞是好看,红的是山楂,黄的是橘子,白的是山药,绿的是葡萄,外面轻裹着薄薄一层糖稀,晶莹剔透,粒粒饱满,看着就让人爱。白记年糕,据说是很有些年头的店了,卖新鲜手作的驴打滚、艾窝窝、紫米年糕、豌豆黄、糖火烧,这对爱吃糯米类点心的我来说,就跟撞进了天堂似的,什么都想尝一口,但这按斤卖的架势以及窗口贴着保质期一天的提醒,让我瞬间冷静了下来,驴打滚和黄米年糕各买了半斤。尝过了白记年糕才知道稻香村的小包装的驴打滚有多么地粗糙,白记家的口感清甜,入口即化,相当有满足感。 

出了清真超市往右没几步路,就是火锅店,门口设了俩外卖窗口,一个卖些包子点心,一个卖些酱卤牛肉之类。包子窗口前排了不短的队,羊肉胡萝卜包卖得尤其快,不时看到有人一脸失望地啊呀一声,羊肉包子没了啊?哎,那还有啥?行,那就来俩牛肉包子吧。包子馅儿紧实,轻油重卤,面皮也有厚度和嚼劲,和南方的包子很是不一样。南方的包子面皮松软有弹性,馅儿也油光水滑,这是事先加了肉冻的缘故。但在呵气成冰的冬天,热乎乎的包子带来的满足和幸福感是一样的。

文  初照晨
图  Nate Gray  循CC协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