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蔬菜

节气行至大雪,田里的劳动基本也就结束了。拥着炉火取暖,在火炉上炖一盆火锅,或是一罐浓茶,咕嘟咕嘟的声音伴着让人舒服的香气从早到晚不停,暖意更盛。

蔬菜早在秋天下第一场霜的时候就已经储好了。北方天寒,尤其适合种圆白菜,菜到秋天可长至车轮大小,小孩子需双手合抱。经了霜的圆白菜,包在最外面的菜叶变作墨绿色,又韧又厚,切成寸余的小方块,直接和玉米面片煮在一起,味道十分清甜。

玉米面比小麦磨成面颗粒略粗些,口感不太好,煮不久汤也会变得粘稠。不过清清爽爽那是夏天的吃法。夏天我们用玉米面做成“搅团”,倒进一个手指粗细小孔的筛子漏下来,用新汲的冰凉的井水拔一下,就成了“漏鱼”。蘸着香葱、辣椒、蒜末、芝麻做成的酸汤吃,十分开胃。

但是冬天要的就是这种混混沌沌的感觉。玉米面片和浓稠的面汤煮在一起热气翻腾,清煮在面汤里的圆白菜变得如同翡翠,微微有点透明,星星点点地点缀在金黄的面条中间。面片煮熟之后,放一勺腌好的咸菜进去略煮即可食用,不需其它佐料。其实咸菜早就熟了,煮一煮是为了给咸菜加热。

圆白菜的心用来做咸菜,这是要吃一整个冬天的蔬菜。圆白菜切丝,辣椒切成大段,还可以放一点花椒进去,基本就是这几样配料,然后用重盐腌制,一腌就是满满一大缸,可以吃一整个冬天。

还有酸菜。我们那里管收菜叫做“起菜”,这“起”字中暗含“抬、撬”的意思,十分生动:白菜的紧贴着地面长,要收白菜,需要用一把薄薄的刀片插到白菜和地面贴着的缝里,然后把刀柄向上一掰,菜就和土地分离了,可不就是像瓶起子开啤酒一样吗!

白菜有夏季和秋季两个品种,夏白菜长得比较小,心也不够紧,是收麦子时候吃的待客菜,吃叶子。秋白菜长得粗粗野野,有半米来高,水分极大,不适合腌咸菜。做酸菜需得先用面汤把菜烫软,白菜叶上有一层绒毛小刺,汤过之后不再脆硬,然后压上石板,过几天再添一次热水,就不用管了。

剩下的白菜,用旧报纸一棵一棵卷起来,整整齐齐放到地窖里去。地窖里冬天暖和如春,一般选址在向阳的坡地里,挖一个坑,蔬菜放进去之后在顶上搁木板,再厚厚盖一层土,讲究点的可以开一个小口,方便人进出。只是蔬菜放进地窖就不能经常打开,要不然冷空气倒灌进去,蔬菜还是会被冻坏。除了大白菜,萝卜、蒜苗、大葱也都会存到地窖里去,土豆是一麻袋一麻袋地放进去,不单为了吃,也是给来年留种子。

留作种子的土豆,都是指肚大小的残余,或是把一颗大的土豆切成好几块,用草木灰拌了,然后撒在土里。

大块的土豆,过年的时候切了,和粉条、猪肉一起炒,喷香,从来没有什么东西和猪肉炒能比土豆香的。

土豆还适合煮火锅。我家乡的火锅,和重庆四川不同,其实就是把土豆、青菜、猪肉、粉条、白萝卜一同炒了,加上水和火锅底料炖。也可以加羊肉,但羊肉的味道太膻,不适合一天到晚在火炉上炖着,还是猪肉好些。

在农村冬天进补的其实不是牛羊肉,而是獾肉。谁家孩子体虚多病去看中医,医生就会告诉大人,今年秋天集市上有獾肉了,称两斤回去给你家孩子炖了吃,可见獾肉也是珍贵的补药。如果有人烫伤了,涂上獾油,也可以好得快。

但是人们好像只有夏天会烫伤。烫伤之后必有人告诉这人,去年秋天某家人给孩子称獾肉了,你去找他们要獾油。结果找去那家人必然是有獾油的,就好像知道来年夏天有人会烫伤一样。有獾油的人家必定也不情愿给,但最后还是给了。

獾油可真是好东西。

其实夏天的时候人们都存了不少吃的蔬菜,晒干的扁豆角、晒干的苜蓿、晒干的萝卜片萝卜丝,还有人晒了土豆片。不过土豆片都要煮熟了再晒,需要在夏天的一个烈日下晒干,不能等到第二天的,晒的时间太久了就会带点儿霉味。冬天有人去亲戚家串门,主人给客人吃晒干的土豆片。客人便问,你家今年夏天晒土豆片的时候下雨了吧,一问果然是的。夏天山里多阵雨,一不小心给土豆片淋了雨就只好分两天来晒,结果带了霉味。

主人以为客人这样问是嫌弃他们给他吃了有霉味的土豆片,心想我平时自己都不舍得吃,于是脸上便不大高兴。其实那客人只是想显示自己聪明,从霉味就能推算出夏天下过雨,于是到了别的亲戚家吃饭,吃到了有霉味的土豆片还是这样问。

天气再冷一点,就只有咸菜能吃了,因为酸菜缸被冻成了一个大冰砣,只有咸菜,不论多冷,都不结冰。

文  李铁柱
图  Teddy Kwok循CC协议使用

大学周遭饮食泛谈

在中校区垃圾街闲逛时,正值傍晚,放学时候,大批的学生拥挤而出。包括附近的湖州二中,回家的高中生向前是一条笔直的立交马路,向后则是我校的大门口,直延畅下是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向前的当然是乘公车去,车水马龙的立交桥上,川流不息,桥下是寥落可数的饮食店,路面驳乱不平,泥沙惧多,其后是一片横无涯际的荒野墟地,杂草丛生。一次漫步从中,竟误以为是行在乡间的小路上。

我环顾四周。二中附近无一家文具店,体育店或邮局。遥想笔者当年的初中学校(文峰学校),校门口附近尽是一条街的学生商店,单说文具店就有好几家,不但如此,还有几家体育商店、邮局、移动联通公司。中午或者下午放学时,成批的学生拥挤而入。这湖州二中,四周却只有少数的几家,真不知道里面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是如何过活。难道几千的学生,皆在里面吃饭?就在学校的食堂就餐?那也太索然无味了吧!

笔者高中放学时,几个同学,第一件事就是讨论在哪家店吃饭,有时还会兴之所至,比较数家的饮食质量,说哪家差一点,哪家口味独特一点。这下倒好,都在食堂吃,还有什么兴致谈那呢?笔者听说,湖州的中学规定,高二的学生必须自请家教,在暑假内学好高三的教程,初中亦然。如此的教育氛围,怎能奢求学校的周遭多几家学生商店呢?那些学生,顶多下午放学出来,吃一顿晚饭,这样一来,旁边的店就更没生意了,店越开越少也就情理之中。其有一家兰州拉面,就是全国各地都有的,在东校区食堂也有一家,口味都差不多,不管是在哪里,宁波象山抑或湖州,都是薄薄的几片牛肉,薄如蝉翼,其味在于汤鲜,看那店内海报介绍,说是牦牛的骨头熬制而成,不知是真是假。

唯一不同的是,那天我们进店点好菜,刚坐下,老板就过来说,收钱,收钱。我心想有那么急嘛,好歹我们也是学生,还怕我们跑了不成。但老板可不理我这些,匆匆地收钱。在我们那边,老板一般是不会主动收你钱的,顾客飨食完毕,才付钱。免得伤了和气。还有一次,我们在东校区的那家吃面,我那同学吃到一半,突发现面中,有一小的塑料,急忙叫来老板,老板看了会,马上说这是装饺子的塑料,还一边掀开冰箱,拿出塑料装的饺子,以证所言甚是。似乎装饺子的塑料就很干净,就可以给人吃了。而在我们高中,也是差不多的事情,老板一挥手,说这碗免费,其状甚爽。也就不知道这里的兰州拉面老板怎么就那么小气,有些人或者说这是精明,但也不是这么个精明法,你这么一来,谁还会到你店来吗,要不是就你一家兰州拉面,鬼才会下次光顾。

相比而下,条件略简陋的垃圾街更具人情味。有一家“四川阿贵”,是我班的胖子发现,其炒菜味道不错。于是每当中午,我们男生就聚集于此,吃饭聊天。因此家饭量不限,于是也不是谁想出了斗饭,也就是比谁饭吃得多。我们就两寝室对赛。有一人,十分厉害,当我们艰难地吃着第三碗时,他就开始第六碗,菜没了,他就往饭倒汤汁以就饭。曾一度创下连吃七碗的记录,众人佩服。这学期,阿贵没了。我们在别家吃时,不禁感叹道,这已不是阿贵的味道了,在场无不唏嘘不已。

后来,一同学苦觅搜寻,欲发现第二个阿贵,悄然发现,当年的阿贵搬到了中校区。但却没了桌椅条凳,我们只好打包回去。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老板一看就热情地招呼道,走了老板还会说“走了啊!”后来,我们几个男的,一到饭点,就奔到阿贵。这学期再去时,老板马上认出了我们。旁边的老板得知后,惊奇不已。诚然,对于店主来说,每一个顾客都是其匆匆的过客,顾客吃完就自然走了,还会下一个的顾客到临,每天都是如此。但对一部分人看来,这或许是种缘分,人海茫茫中,一起相遇,又要有多少的机缘呢,又有多少人愿意珍惜留恋呢?

文  入门生
图  Henry Fong  循CC协议使用

友情岁月

在好友与我年少的日子里,我们共同居住在上海浦西一块儿老居民区那儿,从我家步行二十分钟,有一整条聚集该区大小学生的街,从头走到尾不过二十分钟,却能够每日吸引大量学生党驻足,插科打诨,嬉笑怒骂。一条街近乎可以囊括人生百态,我们都喊她文庙。

得名于街上一座孔子庙,孔子庙的左侧,在我们小学时期有一庞大书市,里头类目繁杂,从教科书到该被抄走的禁书应有尽有,而且都是想不到的低廉价格,相信在那块儿混过的九十年代学生党们,都印象深刻。说回那条街,街上卖林林总总的可爱玩意,最早是玻璃珠弹,游戏王牌,模型赛车一类,后来玩偶,手办各自都占据一方天地,老板大多是有眼力劲的生意人,却也好说话,都喜欢拉着顾客唠嗑。

事实上这都不是我想说的。

想说的是关于与那位好友的记忆。我们从最傻乎乎的年龄相识,经过诸多计较与磨合,才走到今日这种似友似亲的关系。那时候从学校回家,我得绕一大圈远路,陪她往那条街走,街上有穿各校校服的同龄人,特立独行的混混们,补课到这会儿才放的乖宝宝们,像被奇妙的缘分牵起,汇聚在这一条热闹喧嚣的街上。从最左边的饰品店,逛到中间的美食烧烤摊,烧烤摊露天摆,洗得晶莹白嫩的金针菇用竹签穿起,放在银色铁板上,淋上油听噼里啪啦的声响,她最爱吃。

在十一月末的上海,湿润阴冷的空气中,这条街上却始终有绵延不绝的烟火味。

在那时候,似乎每天都有说不完的烦恼心事,诸如小女生的心动,对抗家庭与学校制度的忿忿不平,即使这些都没有,也可以无所事事地在这条街上走上两个小时。走累就随意拐进一家奶茶店,我现在还记得她最钟意太妃巧克力,那种我无法容忍的甜度,我更爱咖啡。有段时间甚至对于不断尝试新品种萌发了不可抑制的兴趣,各自挑选一杯从未品尝的饮品,交换着喝,最好玩的是,每回都是我挑的更招人爱。

现在想起来那些记忆,几乎都穿插着食物的甜美气息,在超市买九块一瓶的气味果酒,坐在便利店里吃热乎乎的关东煮,那条街上第一次开出一家店面极小的手工寿司店,前后不过十多个平方,老板是位和蔼可请的中年男人,我们两个贪新鲜的,在它第一天开张就迫不及待去光顾。二十多吃得满满当当,老板切开新鲜生鱼片,将其卷入冷冷的米饭之中,鱼肉的鲜甜与蔬菜融合过后,再穿上米饭与紫菜,以手掌直接施加恰当力道,使其完美结合。边吃可以边留纸条,我与好友各自写一张,紧紧贴在一块儿。在那时的我看来愚不可及的约定与承诺,如今竟也成真。

我们在那条街上大吵大骂过,泪流满面,拥抱着无所畏惧地流泪,再一口咬下烫口的章鱼丸子,在寒风中破涕而笑。

后来的我们,尽管已经不再迷恋路边摊的狂放恣意,学会走进各类餐厅点花样精致繁复的餐点,却没有那些日子里的心事下凡,而常常食之无味。

幸好,我们从未辜负我们的友情岁月。

文  阿灯
图  ゴンザレス 森井  循CC协议使用

食粥配乌橄榄 杀嘴!

看到这个标题的亲,如果不是潮汕人,估计会以为是主页君心情凌乱时随意的一篇乱码文章。橄榄,估计也就只有潮汕人才懂它的情味了。除了生吃,还可以制作成风味各异的美味佳肴。

过年时节,青(生)橄榄都是家里必备的年货。而“乌橄榄”,作为早餐的“杂咸”、儿时的玩伴,自然也勾起了很多人满满的回忆。

自从交了个山里的儿子作为男朋友,时不时总有新鲜的蔬菜水果从山里爬山涉水来到这个大城市里。而这次带上来的却是一罐乌橄榄,确实让我小开心了一把。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屁颠屁颠地跑去小学旁边的小集市里,买两块钱的豆腐,买几颗乌橄榄,再买一两块钱的咸菜,就着米粒依稀可见的白粥,滚烫的粥咸咸的配料,呼噜呼噜一碗两碗下肚,胃瞬间膨胀而暖和。

以清淡口味为主的潮人,没有广州的早茶那么丰富,却也滋养了一方人物风情。

我出生的地方属于平原,到处都是田,虽然橄榄从小吃到大,却从未看到过橄榄树,也不知道乌橄榄是怎么制作而成的。只知道,只要餐桌上出现了它,那必定是自己人呀。

不靠谱的猴哥家里的后山就是种着大把的橄榄树,这次的乌橄榄是阿姨亲手做的,而我也借此机会充分了解了整个制作的过程。题外话,本来想上网百度下乌橄榄的做法,无奈网上只有“乌橄榄菜”的,可见乌橄榄还只是在传统的潮汕家庭里传播着……

之所以说潮汕人与橄榄有着解不开的情缘,只因别地人们只将橄榄鲜食,尝的是它生涩回甘的原味,而潮汕人自古就多方尝试,赋予了一个小小青果别样的滋味。从树上摘下里的新鲜橄榄,除了解馋直接生吃外,感受满嘴的清香甘甜外,还可以制作成乌橄榄,以及“橄榄糁”(下次有机会聊一聊)。相比之下,乌橄榄的制作也比较简单,青橄榄洗干净后,用水煮开至果肉有点酥软即可,晾干放凉,找一密封的器皿,把橄榄放入盐水中浸泡,如果想吃咸一点的话,盐可以放多一点,这个可根据个人口味不同而适量。浸泡的时间大概为一个星期,就可以食用了。橄榄慢慢被盐水包围吞噬,盐分进入到橄榄的体内,令果肉吃起来酥软,有着橄榄本身的甘,也有着恰到好处的咸。而橄榄核,也因为盐水的浸泡,坚硬的外核壳,敲开后青涩的核肉味道扑鼻而来,放入嘴巴嚼烂,甘甜回味,就似功夫茶苦尽甘来的意味。

孩童时,吃完乌橄榄,会把橄榄核收起来,召集几个小伙伴,一起玩橄榄核弹珠的游戏。以某一点为中心,画一个圆圈,除了各自持有一颗橄榄核外,其他的橄榄放入圆圈中,在另外一个起点的地方,通过弹橄榄核,以击中圆圈中的其他核子,如果核子蹦出圆圈外,则属于自己的了。玩一局橄榄核,拾掇战果,再把橄榄核洗干净,找一把铁锤把橄榄核敲开,吮吸着它的汁味,再嚼着果肉,可谓是把橄榄的好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题目中说到的“杀嘴”,则是好吃到爆的意思。连嘴巴本该体验到的味觉都退让了投降了,可见味道得多可人。而此刻的我,也不得不开始感叹潮汕话的博大精深了。简单的两个字,就把这种境界巧妙地描绘了出来。 

图&文    MISS猫在广州

早餐的滋味

早餐是什么滋味?

记忆里刚懂事时,早餐是一碗白粥配一碟榨菜,粥米的清香里一抹咸鲜在齿间弥散,若是再能咬上一口油脆的油条那更是难得的福利。此后,味蕾虽有过馄饨、豆腐脑的待遇,但那曾经的咸鲜和油脆却成了最美的恩赐。

已经很多年没坐下好好吃顿早餐了,生活的奔计令人生变得很匆忙,一个三明治、几个包子,或是肉夹馍、杂粮煎饼,配上豆浆、可乐、矿泉水,在地铁里、公交上,心灵鸡汤是不可不看的,励志鸡血是不可不打的,而早餐咬上几口却是无心品味的。早餐的滋味从清晨的平静变成了早高峰的繁忙,从木桌、瓷碗、小板凳也变成了拥挤、枯燥、小车厢。

早餐的滋味也因此不再是一种形式,它更像是一种灵魂状态。小的时候,我们渴望长大,渴望独立的生活。可是期望的夙愿实现后,反而像是被生命开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玩笑。我们所期望的“炸鸡”“可乐”成了烦恼之源。白粥、咸菜成了期望的归属。

在生命的早几年,一场美梦睡到太阳刚刚升起,悠哉地下床,洗漱时闻到粥米的香气,压力锅在“呼呼”作响,热腾腾的米,热腾腾的早晨,整个人生似乎都热腾腾的。

可惜生命的早几年是匆匆而过的。记得,有段时间特别爱三明治和可乐,似乎咬上了三明治喝上了可乐,就获得了某种叛逆的圆满。中国的东西总归是不好的,舶来品多是新鲜时髦的,直到终于厌倦了可乐和番茄酱,整个叛逆的圆满逐渐转变成了一个又一个方圆。“这个明天是急着要的。”、“小x今天加个班吧”、“明天早来点”,早餐是什么滋味似乎变得无关紧要来,重要的是你如果早上煮了一锅白粥,那迟到是要扣绩效的。

“不如回家吧!”每每想到如此,脑海里便会蹦出这句话,“至少早上能喝一碗白粥,早餐应该是有滋味的!”随后脑海里会继续补充到。可是,找回“早餐的滋味”是需要勇气的。可惜的是,不管喝里多少心灵鸡汤,我们终归是没有勇气的。

早餐的滋味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简单的问题变得如此复杂,我们无法言说,难以表达,只是在文字的行里寻找早几年的慰藉。一碗白粥,一碟咸菜,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早餐的滋味。

早餐的滋味,你说呢?

文    夜泊孤舟客
图   Jacqueline Y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