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里的过桥米线

有时,广东人说:“我今天一整天没吃饭了”,不是说他真的一天没吃东西,而是他一整天没有吃米饭。大多广东人对米饭情有独钟,一顿没吃米饭,就会牵肠挂肚,而我就是大多广东人中的一份子。一餐没有进食米饭,就会特别想念此物,“一顿不吃如隔三秋”。

如此酷爱米饭之人,你能想象她一天两顿,一个星期都在吃过桥米线的节奏吗?对于广东人来说,这简直就是逆天了。但是我真的做了此逆天之举,连续吃了一个星期的过桥米线。我吃的过桥米线是来自学校食堂的某一个明档窗口,五元一份,很划算且味道不错。食堂的过桥米线和正宗的过桥米线有区别的,它没有用大骨、老母鸡、云南宣威火腿熬煮而成的汤底,也没有猪里脊和乌鱼片,但它有可爱的小鸟蛋(鹌鹑蛋)和不限量添加的香菜和葱花。

每一次来到窗口,我朝窗口里说:“过桥米线”。大叔二话不说伸出两个手指头在读卡器上按下5元,待我“嘀”一声打卡后,他便开始为我烹饪美食。大叔首先利索地拿出一个小铁锅,从大锅中舀出一勺清汤,点火开煮,接着麻利地把泡在清水里面的米线捞出来,放进已在“蠢蠢欲动”的小铁锅中,然后依次放入切得薄薄的正方形的火腿片和嫩嫩的小香菇。在煮米线过程中,大叔还会时不时地用筷子搅动锅里面的食物,我想这可能会让食物均匀受热熟得快一些且让食物不易沉底粘锅。等小铁锅躁动起来时,大叔便会掏出一个小鸟蛋打进锅中。等鸟蛋成形时,大叔再往锅中放入翠绿的生菜。到此为止,米线可以出锅了,但是还不可以出窗口。把热气腾腾的米线倒入小铁盆后,再往米线中加入事先准备好的小豌豆和鸡肉,大功告成。当过桥米线来到窗口时,我像打了鸡血一样异常兴奋,总是忍不住往里面加葱花和香菜。

红红的火腿片,雪白的米线,黄黄的小鸟蛋,嫩绿的葱花和香菜,红白黄绿相交辉映,香气沁人,让人胃口大开。吃之前,我习惯性地用筷子搅一搅,把自己加的香菜葱花拌匀,然后再吃。米线滑不溜秋的,对于不太会使筷子的人来说是一个费劲活。当舌头触到米线那柔滑的身躯,你会被那份细腻柔软所感动,就会有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感,不由自主地吃第二口。将葱花、香菜、火腿片夹在米线里,再来吃一口,清爽可口,再来一粒酥脆的小豌豆,有滋有味。“哧溜、哧溜”,满满的一小盆米线都被我囊入腹中,最后喝一口汤,整个人顿时备感满足。有时,强迫症发作,看到还有一些短短的米线,我会捧着不浪费食物的精神,经过一番筷子大战,把这些“漏网之鱼”抓住,送入肚子中。直到汤里,没有一条米线落下,方才罢休。

其实,我也很好奇自己为什么吃不厌食堂的过桥米线,虽然现在不会连续吃一个星期,但偶尔还是会吃上一两顿。米线和家乡的濑粉很像,或许这是让我“爱不释口”的原因吧。

图&文    561

 

寒冬吃羊肉,就好这一口

寒冬吃羊肉,就好这一口。这样的话语,听起来有点儿嘴馋的猴急相。其实,细细品咂一下,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按中医的说法,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功效。故此,三九寒冬里吃羊肉,既抵御风寒,又滋补身子,实在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在下是最喜欢品尝羊肉的“骨灰级”羊粉,爱好这一口美食,自然不是惦念中医经典里那些补肾壮阳的功效,最最吸引我的是,羊肉的鲜美滋味!在可以吃到嘴的家养禽畜中,羊肉是最最鲜美的肉食。猪牛鸡鸭之类的鲜味都无法与之相比配!尤其是大冬天时节,天上彤云密布,天际飘飘洒洒飞扬白雪的日子里,一炉鼎沸的羊肉暖锅,一壶温热的花雕黄酒,一箸入嘴,酒醇肉肥,这时,你会对香山居士那篇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意境,有更加深切的理解和物质体验。

曾经在江南乡镇,见识过吃羊肉的民俗风情。这是个隶属苏州地区常熟市的小乡村。因为公干,晚上无法赶上返沪的班车,只好歇脚在梅李镇这样富有诗意乡村的招待所里。大清早,才五点不到,招待所门前的石板街上,就传来行人熙熙攘攘的赶路脚步声。披起棉衣推门一瞧,昏暗街灯下的不远处,一户临街的吃食店弥漫着乳白色的水雾蒸汽,走进去,才发现吃客盈门。只见店堂深处,烟气氤氲,中间悬挂着一枚老式的白炽灯,投射下淡黄色的灯晕,座无虚席,人声嗡嗡。听正在吃肉饮酒的一位老者介绍,原来,苏南地方在隆冬季节,有清早起来吃羊肉补身子的习俗。一盘白切羊肉,一碟羊杂碎,一杯糯米酒,一海碗撒了生青碧绿蒜叶的羊肉汤面,这就是乡亲们御寒进补的至味珍馐,尤其是家庭中出大力劳作的男人们,这是最实在最有效的十全大补灵丹妙品!嚼羊肉、饮米酒、吃面条,身子暖和了,肚子饱满了,劲儿铆足了,正当一天干活出大力的好时辰!

曾经在黄河边的一处叫做风陵渡的地方,亲身感受过与江南不一样的吃羊肉情景。说起风陵渡,就会让人想起金庸先生笔下那些“风高放火,夜黑杀人”大侠们出没的宅院瓦堡。也是清晨,天色朦胧,寒风凛冽,街上飞沙扬尘,行人佝头缩颈。接待的朋友约我们去当地最著名的点心铺喝羊肉汤。店铺门前斜支着一面有点污秽的市招布旗,进入大堂,满满登登的吃客,人手一碗冒着白汽的羊杂汤,正不亦乐乎地吸溜着。好不容易等到了席位,朋友端来了几碗热气腾腾的羊杂汤,杂烩乱炖的羊心、羊肝、羊肚、羊肠碎块满满一大碗,乳白色的汤汁几近溢出碗口。端起大碗,手感有点粘稠,浓重的腥膻味儿直冲鼻孔。桌子上的调料是辣椒末杂拌着冻凝的黄白色羊油,试着搅起添加到碗里。同去的上海小陈是急性子,吸溜喝下一口浓汤。只见他鼓着腮帮子,不往下咽。两只眼珠子定恹恹地望着我。突然,立起身子,直往店外窜奔出去。我以为有什么急事,也紧跟出门。三拐两拐,来到一处背静墙角,小陈大口大口地呕吐起来,秽物犹如石油井喷。半天,缓过气来说,“这北方羊肉的膻味太浓重了!”我回店里结账,望着依然人来人往,吃客满座的店堂,不禁摇头,这江南的羊肉与塞外的羊肉,端的是不可同日而言美食啊!

江南冬季的时候,吃羊肉是一种享受。羊肉吃过,浑身暖和,正好消抵了江南冬季湿冷的蚀骨阴寒。因而,江南一带譬如浙地的湖州、嘉兴,苏地的苏州、吴江、海门,沪地的金山、崇明等,都有着独家祖传的烹制秘方,自然也是吃货们来回“扫荡”的目标。

曾经在苏州地区的藏书镇、奔牛镇等地品尝过全羊席,但凡羊身上的种种,几乎都拿来做成菜肴。从羊眼睛到羊尾巴,从羊脑到羊蹄,从心肝肺到腰肚肠,从羊鞭到羊睾丸,甚至宰杀时凝结的羊血块,蒸煮煎炸炒溜,冷盘热菜炖汤,花式繁多,无一遗漏,名副其实的全羊席!数十种羊肉菜肴,摆满一围大桌,叫吃货们看不够,尝不完,只怪自己肚量忒小!

上海介于苏浙之间,自然,吃羊肉的习俗也是很相仿的。江苏太仓到上海的道路叫做“沪太公路”,中间有个叫做大场镇的地方,冬季吃羊肉的风气就很流行。这个乡镇正好处于过去菜农送菜进城的路途中点。月落星稀的凌晨,菜农们用单车驮着几大筐蔬菜,一路行来已经汗流浃背,肚鸣如鼓了,正当饥寒交迫之时,大场镇临街的羊肉店铺早市开张,热腾腾的雾气,香喷喷的羊肉。勾引着菜农们的馋虫,切一碟羊肉,挟几片羊肚、羊肝,斟一盅黄酒,加一大碗羊汤面条。嗨嗨,撒一撮青蒜叶,点几滴红椒油,美味啊!酣畅淋漓地吃完出来,满头冒热汗,脚下蹬车“嗖嗖嗖”的,转眼就进城里的菜市场了!

上海吃羊肉的绝妙好去处,大多在郊县乡镇的偏僻村落,譬如长江入海口崇明岛上的白山羊,不仅鲜美无比,入口还分外香郁;譬如奉贤的庄行镇,不仅在冬天大啖羊肉,在大暑天还流行“羊肉烧酒”的吃法(大口吃羊肉,大碗饮高度白酒,且店堂里不开电扇、空调降温,逼汗排毒。);又如松江叶榭乡的烂糊羊肉和掏羊锅,据说那烹煮羊肉的老汤已经传承好几代人了;再譬如七宝古镇、南翔古镇、真如老街上的白切羊肉,各家有各家的秘制套路,烹制的羊肉,在肉与皮之间凝结着琥珀色的原汁原汤,吃口虽有不同,却都异常美味!……

说了上海这么多吃羊肉的地方和轶事,我以为,在上海吃羊肉首选最佳的地方,在杭州湾旁的金山卫镇张桥村。这个名声不大的乡野村子,在一般大比例的地图上,大概也很难找到它的确切位置。然而,在上海资深“羊粉”吃货的心里,却是秘而不宣的朝圣宝地。

张桥村的羊肉有故事:相传当年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屯守金山卫时,当地百姓以张桥的地方特产羊肉犒劳军士,摆下军民大宴,支起大锅十口,号称“千人锅”,烹食张桥羊肉,一时间羊肉飘香,军欢民跃。大宴结束后大军上阵杀敌,将士们个个奋勇争先,以一敌百,取得抗击倭寇的全面胜利。因而,也就有了“吃羊肉,到张桥”的说法。

这金山卫镇隶属于上海东南郊的金山区,面临浩瀚的东海杭州湾。明朝期间,朱元璋创设了卫所制度。当时全国有36卫,金山卫与天津卫、威海卫、镇海卫被列为明初四大名卫。张桥村说白了,就是一个最最基层的小村落。在村口的公路两旁开设了一批羊肉饭馆,专做羊肉堂吃生意。我们慕名而来,到达时,只见远处的田地一片金黄,成熟的稻禾沉甸甸的,就像将要分娩的孕妇宁静幸福。也有新割下的庄稼,就在田垄上晾晒着,在江南初冬的艳阳照拂下,稻禾就像熟睡的婴儿安谧肥硕。公路旁摊晒着已经轧出的稻谷,几个老农妇在来回翻摊,歇气时就支着钉耙说说家长里短。

我们请教了在田地里做农活的一位老乡,据介绍公路边靠近公交车站的那家羊肉店很能代表张桥羊肉的特色。于是,我们就选定这家店铺吃羊肉。店堂里,摆放的是乡下普普通通的实木桌椅,服务员就是村里的农妇,浓重的当地口音。大伙坐下,点了白羊肉、红烧羊肉、白切羊肝、羊肚丝炒大蒜,要了一樽据说是源于一七四三年的会籍山绍兴黄酒。不一会,农妇把青蒜酱油,细白海盐和菜肴一起端上桌来。嗯!真不错,张桥村的羊肉确实有特色!尤其是白羊肉。也就是清水煮熟的拆骨羊肉块,改刀切片,连皮带肉,颤颤巍巍晃动着。羊肉入口,略一轻呡,肉化无渣,皮嫩滑爽,味美、味鲜、味正,不膻、不腥、不燥。张桥羊肉有别于它处羊肉,最大特色就是,肥腴而不腻,筋道而不柴,味鲜而不昧,美艳而不冶。

早几年去张桥村吃羊肉时,上海市中心到金山卫还没直达的铁路,只好一大早坐了公交坐地铁,坐了地铁换乘长途大巴,下了巴士再等乡村之间的穿梭中巴,七拐八拐,坐这么多趟车赶来品尝。呵呵,不枉此程啊!有时想想,也亏得这张桥村路途迢迢,乡野遥遥,过来猎奇美食的饕餮者仅仅三三两两几位,要不然,又要像好多风景胜地一样,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啦!

吃完了,意犹未尽,还想带点给家人分享。一问老板娘,人家说,午市的羊肉卖没啦。这里规矩,为了确保独特的口味和新鲜的品质,每天一般只宰杀两次羊,中午和晚上市口各供应一份,除了事先预约,否则,当市销完,如若还要,再等一市或者“明日请早”。真有点牛气!

图&文    李展怀‍

一杯咖啡也怡然

大学之前,一直跟外婆生活,耳濡目染爱上了老家的霍山黄芽。这是一种极具分寸感的茶,含蓄内敛,带着轻微回甘的茶香,在口中袅袅然,一如老人家那份慈祥的沉静。

不过今天,我要说的是咖啡。

有关咖啡的记忆,最初来自雀巢的三合一速溶咖啡。严格来说,这其实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咖啡。记得挑灯夜战的日子越来越多,茶一直喝着又影响睡眠,于是这种跟“咖啡”沾点儿边的饮品便渐渐取代了茶。速溶咖啡不健康,可胜在口味尚可价格又不贵,喝完了又照常能睡,于是不亦乐乎。如果说静时、闲时习惯饮茶,那么咖啡于那时的我,则意味着战火燃烧前浇下的最后一泼汽油。

十八岁,第一次出门远行。尽管自认为做好了成人独立的准备,但从小到大家人的呵护备至一下子不在身边,多少有点小小的不习惯。那时外表故作镇定,不多言语,可独在异乡的不安唯有化作用功的动力,期待有朝一日能重回故里。于是喝咖啡的日子渐渐多了起来。结束一天课业,总是习惯冲一杯廉价的速溶咖啡,埋头整理笔记,翻阅书籍,那清淡的时光也许在别人的眼中会觉得有些枯燥,可现在想来都觉得是简单而莫大的欢乐。天道酬勤,若干年后的我终于考上了家乡心仪大学的研究生。人回家了,饮咖啡的嗜好却留了下来。那时每日在晨曦中醒来,洗漱完毕后的第一件事,也是习惯性先冲一杯浓浓的清咖啡,胸有成竹地开始一天的学业。那时也开始慢慢有了自己喜欢的口味,心里也更加多了一份笃悠悠的确信。

年岁渐长,喝咖啡的时间也慢慢多于饮茶,我的好奇心也开始慢慢从超市各色咖啡饮品,转向手冲咖啡。街头巷尾每遇到咖啡店,不论价格高低,有名无名,总是喜欢好奇地点一杯喝喝看。舌尖满足,脑内自然不甘空乏。于是好奇的求知欲便向关于咖啡文化的一些书籍和介绍蔓延开去。咖啡香气袅袅,好奇书页挲挲。渐渐知道,原来咖啡之于西方世界的意义,不亚于茶在古老东方文化中的举足轻重。不过对于那些关于咖啡豆的品种、产地、烘焙一本正经的介绍,我只甘愿做个业余的爱好者,所以总是看了又忘,忘了又看,享受着这些小知识在大脑中丢丢拣拣的乐此不疲。

例如《爱上咖啡》,国际著名餐饮及咖啡大师毛永年、林莹夫妇经典著作。此书举凡一切关于咖啡的常识,也是一部伉俪情深合作散文集。夫妻二人在咖啡文化最为丰富的欧罗巴大陆艰苦创业,用心经营,又在闲暇之余追寻着异域他乡的咖啡香气四处徜徉,没有专业术语的故作艰涩,也没有装腔作势的文化隔离,有的只有娓娓道来的咖啡文化,时不时还透出些东方人随和的心性。

再比如《咖啡制作大全》,小池美枝子所做。来自日本的咖啡魔法师。手把手教人如何制作创意可口的咖啡饮品。算是我目前看过比较齐全的咖啡制作图鉴了。粗犷的马车夫咖啡,营养的豆奶咖啡,喝法华丽的皇室咖啡……第一次让我见识了小小的咖啡,竟然具有如此强大而实在的包容性。

记得很喜爱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里说,“茶”的名称,不仅包含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等工艺茶品的分类,也将花茶、奶茶、虫茶等诸多茶类饮品也囊括其中,体现了茶文化的包容性。但其实细想一想,咖啡这种不起眼的黑色饮料,却能实实在在与牛奶、豆浆、茶、甚至是鸡蛋、香辛料等配料混合起来生发出无数风味,在复合的口感中又不失自己那一份馥郁独特的香气,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包容呢?

一日,身边不太熟的一人突然小心翼翼搭话道:“我看你平时喜欢喝黑咖啡,感觉喝黑咖啡的女子,都很有品味呢。”我礼貌地微笑一下,不知作何回应。咖啡知识略懂皮毛,但人毕竟也就世间凡人女子一枚,平时喝的也就是些市面上的普通咖啡而已。若论口味,自己只是更加喜欢黑咖啡的纯粹,最在乎的,其实只是喝咖啡时的那份怡然好心情呀。

文/小益
图/Michael Dales  循CC协议使用 

山丘微热啊微热山丘(无图,长文)

终于顺利地而且还算是愉快地走过了十二月。阿青其实很想说是熬过了这个月呀,可是据说成功的人懂熬,失败的人懂逃;阿青可不敢自诩是成功的人,虽然阿青真的是很想成为自己心中的成功的人的,而且阿青觉得说熬是对自己努力的岁月的不尊重和不珍惜;阿青有的时候也会逃,用杨绛先生的话就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但是阿青却知道其实自己没有那么高深,不过是软弱罢了。

可是就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月份里,阿青恍惚觉得像做了一场盛大的梦,起因呢不过是一盒叫着很文艺的名字的凤梨酥,微热山丘。阿青一直在想,不过是凤梨酥,为什么要叫微热山丘呢?也许是因为只有阳光和大地,和最简单质朴的材料才能造就最感动人心的美味;就像美好的记忆总是产生于最不经意最随性的岁月里。也许是因为尽管山上阳光灿烂,山丘仍不是炽热的只能称得上微热;就像内敛的人的感情,纵然情深,能放在脸上的只可以是淡淡,似乎只有这样才配得上那样的小心翼翼。

阿青在看到Z先生发来的图片的时候就已觉得这凤梨酥似曾相识;其实阿青相识微热山丘应该是在一零年吧,只是未曾留意,也可能那个时候的微热山丘并没有现在的名气,也许并不叫微热山丘也未可知。阿青从小就不喜欢吃零食,妈妈买回来的零食总要找一个时间召唤小伙伴们一同来解决;阿青其实吃饭胃口也不好,只是知道不吃饭会不长高不聪明,而且怕爸爸妈妈担心所以表现得很爱吃。阿青有一个好朋友叫双涵,双涵总说,看阿青吃一块饼干,小口小口地像吃了三块,看得人都没胃口了;高一的夏天,双涵去台湾玩,带回了凤梨酥,双涵和阿青打赌说阿青一定会喜欢这味道的,阿青不信,阿青以为凤梨酥都是甜甜腻腻的,阿青最不喜欢甜腻的感觉了;但是阿青在双涵戏谑的笑容中小口小口地吃掉了三块,阿青觉得那样酸酸的感觉是很好。双涵说呀,阿青真是挑,哪里是不爱吃零食,明明是胃口刁钻。

阿青那个时候不知这酸酸的凤梨酥原来叫微热山丘,就像阿青不知道双涵那时已经决定要去新加坡念书了。双涵后来再没有回来过,自幼相识多年的朋友在这样信息发达的时代里竟还能断了音讯,就像握在手里的风筝也会断了线;其实阿青想,若是要想联系双涵,双涵若是想联系阿青,方法有很多,不过是各自都有了各自的生活和朋友,交集终究是越来越少了,亦舍不得似不常见面的朋友那般敷衍地偶尔问候,怕淡了曾经那样深厚的友谊,所以不如不打扰,至少阿青是这样想;那样冰冷的机器语言只会渐渐冲淡记忆和情谊。只是阿青时不时还会记起双涵,不知双涵还记得阿青否?

但是当那样几乎没有变过的酸酸且扎实的触感再一次在舌尖上绽放的时候,阿青就仿佛回到那段无忧无虑的,身边有最志趣相投的朋友,最轻松愉快的时光里去了;原来说味觉是人最深刻的记忆是有道理的,那样旧时光中的味道让阿青觉得像是做了一场盛大的梦,梦里还有阳光的香气和阳光下细小的灰尘。

然而人长大了总是免不了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那样小小的傻傻的阿青终于长成了一个会多愁善感的姑娘,终于明白那样酸酸的味道意味着什么,阿青也终于有了自己没把握的事情,也有着让阿青牵挂和不安的人。为着这样一盒凤梨酥,和一些琐琐碎碎的事情,阿青第一次和Z先生发生了不愉快,阿青很受伤,但是阿青不想说;不过阿青深信,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自有它的道理,每一个人的出现也有他的道理,也许是为了教会你一个道理。阿青不喜欢习惯于把自己的心情向别人倾诉,因为有的心情只可以一个人消化,倾诉换来的安慰并不能解决什么,除非你自己真的想通一件事情,真正地走出来,别人并不能帮到你。可是阿青又想,自己其实也是在倾诉啊,与吃的故事,讲给世界听,讲给素不相识的人听,只是阿青不希冀安慰,只分享心情。

就像现在,阿青有一点点难过,因为阿青好像连一个可以毫无心理负担随时随地去打扰的人都没有,双涵不可,Z先生亦是不可。

文/阿青
图/Alpha 循CC协议使用

鸡蛋面和谢谢你

我是在食堂吃面时突然想起你的,就像偶尔看见紫菜包饭时会想起大丁一样,我顺其自然地理解这个世界里只有我,食物,以及和食物联系起来的人们。

一直都很庆幸,在你出国之前,有机会见了你一面。高中毕业后,我们选了不同的道路,然后去了不同的城市,上了不同大学。我选择北京,你去了吉林,大丁去了黑龙江。各奔东西后,见面变得很难。由于一些原因,我家也搬家了,现在的话,如果要去你家,坐客车要4个多小时。

女生间的友谊,能纠结到死,到底是怎样的,还真难讲。我都找不到可以形容的词,你大概又要觉得我词穷。

微博上说:要想关系变好,要么是有可以一起黑的对象,要么是有不能说的秘密。后来我想,我们关系好,大概是后者吧。对彼此都很熟悉,什么都知道之后,有些东西自然而然就变得不一样了。

这世上不是有暖男那种东西吗,我眼里姑且你算得上暖女了。虽然不小鸟依人,脾气也不温软,但至少在那些怎么不对的日子里,你让我觉得暖。

高中之前我们就认识了,虽然不怎么熟悉,但是关于你我也能贴出几个标签:“隔壁班的”“学习屌屌的”“大丁的同桌的姐”,然后,还和我一样——“体育渣”。初三升高中那年,体育成绩被加入总评,要考800米,立定跳和仰卧起坐。满分60,我差不多也就20的料,还得满打满算那种。那时候除了仰卧起坐其它哪个都不达标,跑步是死穴,被老师逼着天天放学跑个800才能回家,我多庆幸,和我同样悲催的还有你。大概是老师们觉得因为体育成绩差而错过重点高中很可惜,所以严格要求。真的很严格,那姓杨的差一点就把自家狗拉出来放后边追我跑了。那时候大丁也很能跑的,男女生一起跑时,分分钟甩我一圈。虽然路过我时不忘叨比一句“快跑”或“加油”,但给我的那点儿动力也仅能勉强维持10秒,10秒过去后就又废了,看他在终点悠闲等着的时候真想打断他腿。不过还好那时候有你,陪我跑不快,跳不远的,好欣慰。虽然一学期下来我跑步还是那死德性,虽然体育最终还是托关系拉高了成绩,虽然后来发现就算体育不及格也照样能考上重点。不过,好歹那个时候有你陪我一起跑。

日子也就这么一天天过,充实疲惫但又觉得挺美好的。只是我没有想到,这一年我爸妈会离婚。离婚这事儿太普遍了,普遍到电视剧天天撒狗血,离婚上演8点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只是没想过我爸妈也离婚了。

我忘了那天是几月几号,也忘了我妈是在哪告诉我这消息的,只隐约记得说的话,意思大约是他们两个人分开了,但依旧还那么爱我,对我好和之前没有差,我只要专心学习就好,其余的不要多想。我不记得当时我说什么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也没哭,特别平静,平静得好像感官都失灵了一样。

后来的后来,后到我和你已经很熟了,后到我也能平静的去叙述一些当时我觉得难以接受的事情时,才发现,其实没什么好怪的,甚至我那时候也没觉得埋怨。就只是觉得有点儿闷。就像“神邸毁了,但神还在”这种话,我当时一定会觉得说的人脑子有病一样。那时候我什么都不说,也不愿意和别人说。

在这之后,他们大概觉得亏欠我,虽然嘴上不说,但是能感觉到。对我更加关心,无微不至的,给零花钱也给的更随便了,不管我有没有实际需要。我忘了是谁问的,问我怎么没有学坏,问的时候就像笃定我会成为那种抽烟打架的不良少女一样。我讨厌烟味,也不喜欢打架,怕疼。但主要还是因为怂。当然,我没说出来。

学生时代我一直都属于“放养”,像看着孩子写作业,总和老师打电话沟通这种情况在我家从没出现过。学习上不怎么管我,看电视也不怎么管,爱好也不强制培养,我突然对围棋感兴趣了,我爸会教我,但某天突然不愿意下了,也不会硬逼我学。那时候成绩一直都还不错,高中也没掉出过“奥班”。后来我想,可能是时间过得太快了,比过隙的白驹还快,快到我叛逆期还没来得及出现呢,青春期就过去了。再后来,长大了,懂得的多了,又觉得是有足够多的爱。

那时候因为有你和大丁,让我觉得一切还很美好,又有所期待。虽然没能和大丁一起走下去,挺遗憾的。假期去你家那天,和你说了好多好多,你也和我说了好多好多。我其实一直很忐忑,怕你问到他,怕你觉得你一直以为会在一起走很久很久的两个人为什么这样了。但是自始至终你默契的什么都没提。我饿了,你去厨房给我煮了碗面。这么久了,我不记得面的牌子,甚至连面的味道都回忆不起来了。我只记得那时候你煮了面,还加了蛋,然后两个人一起安安静静把面吃完。

那时候的我别扭又词穷,从来不跟你矫情,也不说谢谢。如今,我依然词穷。但是却想和你说声谢谢。虽然不经常联系,但也偶尔会在朋友圈状态下聊开。你觉得我过得不错,我其实也觉得还算不错。一切都井井有条的,健身单车没有扔下,烘焙烹饪的爱好也没有丢掉。我也希望身处异国的你,也过得很好,能遇见一些好人。

不知道此刻在读这些文字的你,会不会在他乡的冬天里,觉得暖,我希望会。

还有,暖姐,谢谢你当年的鸡蛋面。

文  秃秃
图  vinwim  循CC协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