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馃子来一套

如果一定要让我挑一样最喜欢家乡美食,那一定是味美量足的煎饼馃子。早上吃上一套煎饼果子,只觉得口腹满足,能量倍增。

小时候最喜欢排长队看楼下卖煎饼馃子的大婶用木推子摊煎饼。豆绿色的面浆倒在热圆形铁板上,木推子迅速将面浆顺时针推开,然后便是两声清脆的磕蛋声,蛋液在煎饼皮上滋滋作响,再用木推子将蛋液推匀,不一会就成了一张薄如荷叶、蛋香四溢的煎饼皮。待饼皮熟透,大婶会用手掌大小的薄铁皮片将煎饼翻面,刷上面酱、辣椒酱,豆腐乳,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在放上馃子或者馃篦,简单折叠一下,装袋,一套煎饼馃子就出锅了。老板娘一整套动作干净利落,看得我心生崇拜,一度想着偷学这门手艺,长大以后也开自己的煎饼摊。

高三那年每天睡的很晚,早晨起床的最大动力,就是爷爷买来的煎饼馃子。喷香的绿豆面薄皮包裹着炸得酥脆的馃子或者馃篦,一口咬下去,酱香、葱香和蛋香迅速占领味蕾,接着便是一口一口地停不下来了。早上我为了节约时间分秒必争,时常一边咬着热乎乎的煎饼馃子,一边眼睛盯着一会早自习要默写的政治知识点或者补昨晚没来得及写完的数学作业。那时候每天饭量惊人,不知不觉一套煎饼馃子已经下肚,最后再配上一大杯甘甜的豆浆,早餐才算得上完满。学校离家不远,每次吃完早餐便一路小跑的跑到学校,爬上五层的教室,坐在位子上,胃里刚吃的煎饼已经消化了一半,精神百倍地投入新一天的复习中去。

高中毕业,我考上帝都的一所大学。虽然学校离天津很近,但京味的煎饼馃子却让我有点难以适从。我经常忍不住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北京的煎饼,煎饼皮不够干爽和焦香,配料里会加香菜和火腿肠,有时甚至会佐以豆腐丝和炸鸡排,完全掩盖了绿豆的清新和馃篦的香脆。故而天津煎饼果子质朴的原味仍是我心里念念不忘的味道。后来每当假期回家时,爷爷还是会下楼给我买新出炉的煎饼馃子,我一边刷微信一边咬着烫嘴的煎饼馃子,配上香醇的豆浆,自己好像还是高三那副模样。

后来的后来,爷爷走了,家也搬了,楼下不再有熟悉的煎饼馃子摊和摊前长长的队伍。我经常会一时兴起,带上两颗鸡蛋到远处的市场上摊一套煎饼馃子,看着老板娴熟的动作,觉得自己还是当年那个嚷嚷着要吃煎饼的小女孩,那个一心想上名牌大学的高中生,那个爷爷眼中不谙世事的小孙女。想着想着,前面的队伍越来越短。终于轮到我,我一边摸出口袋里的鸡蛋和零钱,一边说:

“老板,煎饼馃子来一套。”

文/Clio
图/Yue Tian  循CC协议使用

嘉峪关深夜的油泼辣子面

作为南方人,对于面食本没有多少可以拿来作为谈资的,却在前年的嘉峪关深夜,吃到了一碗至今念念不忘的油泼辣子面。

当夜到达嘉峪关时已是晚上八点多,安顿好住处便迫不及待的询问夜市的去处。说是夜市,其实不过是一条不长的小巷子,连曲折纵深的想象都没有,更不会出现吹拉弹唱的民间艺人。而最失望的是又脏又旧的小巷子卖的多是烧烤、麻辣烫、兰州拉面等随处可见的吃食。我一个四川人,大老远的跑到天下第一雄关,吃麻辣烫?无奈之下只能和小伙伴随意走进一家小店以求果腹。

作为无辣不欢的四川人,我要了一碗听起来就能冒汗的油泼辣子面。忘记在哪本书中看过,在陕西,丈夫出去干活,妻子就在家做上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热汤面等丈夫回来。光着膀子的丈夫在破旧却能避风雨的屋里,在正午毒辣的太阳底下,大口吸溜着面条,汗水顺着脸颊大滴流下,转眼碗就见底了,连汤也被一清而空。如此场景,真有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杨柳的豪情。

而在那晚的嘉峪关,当我把第一夹面条送进嘴时,那肆意的辣味便从舌尖散开至整个嘴巴并蔓延到当时早已饥肠辘辘的胃——真是无法形容的恣意和满足!店家的碗也是我很喜欢的风格,面条不见得很多很多,但碗却足够大,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用大碗和大勺吃饭很有味道。如同相比于优雅别致的高级餐厅,我更喜欢热火朝天的大排档。高级餐厅固然好,但叽叽喳喳,人声鼎沸的路边排档更充满可以触摸的烟火气。

我们还每人要了一杯据说是当地特色的杏皮茶,但我不太喜欢,没有酸梅汁开胃,比之柠檬水又味甜,总之差了一点。

不过吃东西而已,计较太多就不好。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味道相差甚远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只是如此说来,吃货是生活上必要的,而身上的肉则是愈精炼愈好。

在那晚的嘉峪关,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和老板聊聊天,请教请教此面的做法。二十多个小时的硬座磨去了耐性,来去匆匆,只记得店名叫做老査烤肉——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老査这个名字很好听。

回来之后上网搜索油泼辣子面的做法,才发现产自陕西。

“把面在锅煮熟,然后加绿豆芽、青菜。把辣子放在面上,用热油泼。大火热油到冒烟,关火冷却片刻,不冒烟了端起来倒进辣子盅里。油要多倒,至少要能完全覆盖辣子面。泼好放上个五、六分钟后,给里面滴几滴醋,香味马上就能被勾起来。”

仿佛也不难。

不过说到油辣子,其实四川就有,做法也差不多。记得我在六年级时,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问起好朋友知不知道油辣子怎么做。好朋友就告诉我该如何如何。回到家时只有我一人,便立马“大展身手”。我把辣椒粉装在小碗里,再撒上一些盐,然后在锅里把油烧热直至开始冒烟,冷却片刻就将热油淋在辣椒粉上。随着“嗞拉……”声响,油辣子的香味就冒出来了。后来我妈告诉我,如果碗里有未干的水,浇上热油很容易炸开。所以至今每每想到都觉后怕,不知当时哪来的勇气和兴致。

油泼辣子面既是陕西面食,想来我在嘉峪关吃到的或许并不正宗。但正是彼时彼景,才构成了我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美味。就算以后我再去到嘉峪关,点一碗同样的油泼辣子面,也再吃不出那晚的味道——很冷的街道,寂静的风,六个小伙伴,喧闹的人声,嬉笑的面容,恰到好处的停留和邂逅。

图&文/一路长歌

肉松饼时光

上网买零食时,“热门推荐xx肉松饼”跃入眼帘,于是毫不犹豫地点了购买。只因那时脑海一瞬闪过无比诱人的金黄色肉松,任性的小馋虫便不肯放过了。

说来与肉松饼结缘不过一年时间有余。高三上学期,学校前面的马路旁新开张了一家零食店,门面极小,卖的也不过是山楂饼、水果硬糖一类的儿时零嘴,比起城市里其他高大上的进口零食店实在是寒酸。何况,它的旁边是一家十分吸引我们的手工泡芙店。还好,小店的老板是个慈祥的老伯,总是笑眯眯的,对我们这些学生还会少收些。

小店门前立着一个颇小家子气的“正宗肉松饼”招牌,用粗号美工笔在废弃的纸皮写的罢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也许是被慈祥的老伯打动,也许是好奇心,我与闺蜜上学路过时掏钱买了三块肉松饼。第一次仔细端详这“新颖的”肉松饼,圆圆的金黄色小饼虽然外表酥脆,但看起来并不如蛋糕诱人。

小心捧起送至嘴边,牙齿咬了一口,立刻露出里面金黄色的肉松。如此之多的肉松塞满了这块饼,以至于一旦有了缺口都快要溢出来,每根肉松似乎都在叫嚣着“放我出去”,顿时让我食指大动。以往吃一个大大的肉松包不过是表面一层薄薄的肉松,不像是原料之一,更像是“我叫肉松包”的身份证明,实在是不满足。不曾料想,有一日我会碰见世界上还有一种名为“肉松饼”的业界良心食品,相逢恨晚。

才过完马路,一个肉松饼已经被我消灭殆尽,遗留肉松的口感与香气在口腔中回味无穷,似乎不知何时我竟也会了牛羊反刍的本事。与闺蜜相互对视,都窥见了对方脸上一闪而过的幸福感,那种只有吃货才懂得的幸福感。从此,小巧玲珑的肉松饼成了繁重的高三生涯时时惦念的零食,每每路过小店都与闺蜜分享,也曾带回课室分给住校的同学,毫无意外地得到大家的热捧,心里更是有一丝小小的骄傲,如同哥伦布当年发现了新大陆。

不知道网上热门推荐的与那家小店所卖的是不是同一个牌子,当收到快递、拆开包装,迫不及待地咬开时,还是挤满了金黄的肉松,味道依旧。

那天给某人买零食寄去,问道:“你想吃什么?”,屏幕那头出现的三个字让我心情大悦——“肉松饼”,随即条件反射地回复:“你也想吃这个?”。倘若那时是面对面,他必定会看见我眼中藏不住的惊喜,以及嘴角大大的弧度。他发来一个嘚瑟的表情,我一边笑出声一边点击了“购买”。那时方知,肉松饼的时光除了分甘同味,还有心有灵犀。

文/山下有个小孤村
图/Alpha  循CC协议使用

白色情人节的小浪漫

周五的时候,本来说好要去红砖厂每周一虐的——羽毛球,可是你说有个冥想的体验课,要不一起参加吧。闲聊中你说收到了好棒的生日礼物,吉他,而且周六要去同事家吃饭。我又按耐不住了,即使周五晚上回到家已经是12点多。第二天又跟打了鸡血一样,9点半就起床穿衣整装待发准备出门。

从黄岐倒了两趟公交,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大男生家里,房间的整齐程度让我这个自以为勤劳的女汉子瞬间自愧不如,不管是哪个角落,似乎都可以察觉到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除了要向他们学习外,脑海里碰蹦出的第一个想法居然是,赶紧去宜家买一些储物盒回来。这买买买的大神经,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原因都能被触发到,我也是醉了。

南瓜已经切掉头部,清洗干净,排骨也已经准备妥当。

鱼还在水池里躺着,不过似乎已经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不再翻腾,反而静静地享受着短暂的安静。

牛肉已经切好,海哥正在切苦瓜,一闻到苦瓜切开后散发的苦味,我也开始欢腾起来了。

砂锅里的汤已经慢慢散发出味道,有排骨、枸杞、当归、红枣、北芪、桂皮。

看到了粉嫩嫩的土豆,不过这土豆最后成了打球回来的战利品了。

还惊喜地发现酿豆腐,这白嫩嫩的豆腐上面点缀着少许的玉米粒肉碎,仿佛是一个个准备出阁的黄花大闺女,娇滴滴的让人忍不住想上前捏一把。

翠绿的青菜还装在袋子里,也许是因为忙碌还没来得及清洗,“要不要我们帮忙呀?”“你们边上坐就行了,玩手机啊看电影啊都行。”海哥一边切菜一边回答着。“对了,冰箱里有零食,饿的话自己拿啊,还有茶具,想喝茶就自己动手啦。”

蜷缩在沙发上看着Running Man,李光洙还是一如既往地逗逼,吃着从冰箱里搜刮出来的小零食,喝着精致的茶杯里清新甘甜的功夫茶,听着厨房里传来的锅铲翻炒的声音,闻着浓郁的骨头汤味……任何人在这个如此美妙的时刻估计都会沉醉其中,情不自禁又想夸奖这两位大男生了。

本是一次普通的家宴聚餐,却被你们两个的神之手摆弄得如此精致。亲爱的生日可以享受到如此优越的待遇,我也想就此生日一次好了。

中午的家宴海哥似乎不太满意,三个人打完球回来,海哥在菜市场买了半个芋头,又在超市买了瓶牛奶,“回去给你们弄牛奶香芋糖水。”海哥每次发话我都特开心。牛奶香芋糖水、清蒸黑子鱼糕(湖北特产)、土豆咖哩鸡(虽然咖哩汁是看不到了,但味道还是很赞)、清炒青菜,蒸了条海哥从老家带回来的茂名粽子(第一次吃,虽然没有肉,比潮汕粽子差了些),三个人又小酌了杯红酒。

看似一天都在吃吃喝喝平淡出奇,内心却无比的充实,也许是食物的美味充斥了整个胃,也许是因为身边有你们。还想着下次有机会再去海哥家里玩,我想听海哥弹吉他呀~

本来无白色情人节的概念,但却因你的生日而多了一份深情,因海哥和舍友的盛情款待而内心饱满。

文/MISS猫在广州
图/铮 燕  循CC协议使用

我之面食

我喜欢面食。然而这种喜欢未曾到每隔一段时间非吃到面食不可的硬气。作为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士,也不晓得这种非常态的心理活动何时形成,并固定化了。或许跟幼时,看到电视画面里主人公一溜溜地吃着面有关,又或许跟小时,经常期盼母亲做些面食吃而滋生起对面食的喜爱。

母亲,是一位能烧得好菜的江西人士。在嫁给我父亲前,也是未曾下过厨房的闺秀。当年能下定决心,嫁给在我舅舅家做木匠活的父亲,也是一个非常有勇气的决定。这种勇气不仅仅是远嫁到浙江,距离上的远,抛开一个熟悉的环境,并入完全陌生的环境。至今,我母亲的土话仍是带着浓重的江西口音。第一次听到的人,未免听得有点吃力。这种勇气,更是直接面对我父亲那一穷二白的家境。我至今觉得我外婆以及我舅舅家当时肯定是不同意,在当时交通不是很便利的情况下,我母亲嫁到如此远的而且并不是很富裕的地方。然而,我母亲却毅然而然地跟着我父亲回到了浙江。其中缘由,大概便是爱情吧。

记忆里,我是四岁离开江西的。然而这个时间段的事件却一点都不记得了。中间辗转几次,在目前这个地方定了居。母亲在嫁给我父亲前,未曾下过厨房,当然不懂得如何烧菜做饭,也未曾学过各种主妇技能。当然,对面食的各种做法是一窍不通。碍于我们这些小孩,嚷着想吃,也得变着法子给我们弄出来。中间想必是吃了很多的苦,我们这些小孩自然是察觉不到,只会索取。面疙瘩,“须拼”,杨式包子,小麻花……各种花样,不厌其烦,不觉很累。大概从那时起,我便生了对面食的喜爱了吧!

所谓面食,自然是个总称。泛指以面粉制成的食物。面条,麻花,饺子,馄饨,包子,煎饼,烙饼……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宽的、窄的,应有尽有,花样繁多,比国外单一的面包有趣有味了许多。国人的智慧在吃的一面得到充分发挥。同个类型本地化,同一个东西特色化。如之广东云吞,江浙馄饨,福建扁食,四川抄手,大抵上都是可以归为一类的。这种改进,极大地充实了我们的生活。让各种美食家各地奔走,乐在其中。有人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这句话的前半句自然是没问题的,至于后半句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根据百度百科的上资料显示,山西可查到的面食种类多达280种,自然是首屈一指了。

吃面食是个享受,这是我一直认同的事。

瞧那热气腾腾的一碗挂面,飘着葱香,洒着一圈的配料,拌下几许陈醋。若是口味可接受辣感,再下一些辣椒,吸溜一口,鼓鼓的一嘴,轻咬几下,已然入腹,余味口中生。  

看着冒着白气的小笼包,筷子已夹上一个,或沾些醋,或浇点辣,最好的便是原味。张口一咬,便是肉香扑鼻,汤汁满口,一不小心还烫着自己。真可谓是美食当前,奋不顾身了!

通红的炉子上空飘着零星的火花,那是火苗跃出炉子,踩出探戈的旋律,而炉子内壁便贴着美味的烤饼。瞧那烤饼师父,擀面杖轻轻一转,饼已成形,稍粘点水,贴上了炉子内壁,几分钟后,香脆的烤饼就出炉了。脆而不干,香而不腻,和着热气,嚼着干劲。肥肉的腻味被松软的梅干菜全部吸收,夹在微焦的面饼中间,一口咬下,脆香到底。

翻滚的开水里上下翻动着白色的娇影,那是刚下锅的饺子,灵动得仿佛跳动的芭蕾精灵。滚上几滚后,便可以捞出。乘着有汤汁,便可咬上几口。薄薄的皮里是滋味繁多的陷,沾点小醋,黏点酱料,几分钟,就可以下肚十几个。古语有言,大寒小寒,饺子过年。

观之面食,变化多端,古人聪慧,尽得其现。

此可谓。

人间美味,层出不穷,面点之道,渊源流传。起于石器,盛在当代。遍数人间,北有狗不理,南出鸡仔饼。西成拉面,东产汤包。我中华大地,遍地可生花。炸、蒸、煮、炒、炖、闷、烤、卤,样样出精品。

且见那油中一滚,便香逸满堂。待得美味舌尖舞,自有暖意心中升。

或蒸笼一住,便是热气扑鼻,腹中有料,内含乾坤,只道人生有味。

又水中翻滚,汤汁一淋,引得英雄可弯腰。

炖出营养,烤出味道,卤出花样,生命不可没有面点美味。古人有云:美如甘酥色莹雪,一由入口心神融。

我想我给自己找了个可以到处跑的理由了!  

文/午召音
图/Alpha  循CC协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