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谈吃:厚蛋烧与强迫症

IMG

大学专业是日语。今日讲吃的,所以都别上升到爱国层面,好吗。

四年的“阿衣乌诶哦”中,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连饮食也被日化。犹记得外教还带着紫菜、腌黄瓜条、寿司醋,堂而皇之地与我们一起在课堂做寿司卷。有同学做失败了,破罐子破摔干脆捏成三角饭团。在日本,每一位以家庭为中心的主妇若连紫菜寿司都学不会,那么就如广东媳妇不会煲汤一样,是一件奇闻。

很多人爱吃日本料理,大概都是喜欢它们小巧玲珑、摆盘精致、样式繁多,再来就是口味清淡,推杯换盏间有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感。不过在我眼中,这一切都幻化为仨字:小清新。

着实,帮助我在装*路上走得越来越远的,就是这日本料理。从名字到料理过程再到上碟,这一路走来始终保持一种唯美感,稍微拿个大锅蹦出点油烟,或者拿个不锈钢碟盛着都嫌它破坏了这股意境。对,日本人活着还挺累,不过我这个被日化了的小妮子倒也挺喜欢这些小花样。厚蛋烧就是我的招牌料理。

如果说寿司卷是入门级,那么厚蛋烧就是欺负穷人的入门级日本料理。它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典型例子。要做好一个成功的厚蛋烧,必须有一个锅面异常光滑、受热均匀,保持最佳备用状态的不、沾、锅。

具体做法:

1 将你想要加的配料切丁。适合厚蛋烧的切丁材料有火腿、胡萝卜、豆角(切成薄薄的圆片)、葱等。
真心话是,色彩丰富一点更日系。

2 将切丁的配料混合到平底锅翻炒,熟透后铲起备用。
真心话是,葱粒不必炒。

3 至少两个鸡蛋打成蛋液后加盐调味。
真心话是,鸡蛋太少是薄蛋烧,名不符实。不能加水否则鸡蛋会太嫩,卷不起。

关键步骤:

炒完配料,平底锅大概还留有一层薄油。开中火,将1/3蛋液倒在平底锅上,铺满整个锅面。趁蛋液未干将1/3配料撒在蛋面上。蛋饼煎得七八成熟,可以开始翻卷。卷好的蛋卷安放在平底锅一边,旁边再倒入1/3蛋液,做法相同,如此重复3次。

傻子都知道的真心话是,重复次数越多,厚蛋烧的海拔越高。

这道料理,避不开浓郁的鸡蛋香——真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远离了水分子所以这鸡蛋的独特芬芳被放大。如果你做的是火腿和豆角料的,那将是软脆结合,蘸一点西红柿酱或者辣椒酱都那么地般配。侧面咬一口,黄白与红绿夹在千层间,那种感觉就像在家吃着什么高级料理般。其实你呀,不过是在吃咱们土的掉渣的“鸡蛋饼”,只是它被患了强迫症的人叠了一千层。

图&文 Jacqueline Yeung

拉面物语

朋友的拉面店开张了,合作方是日本排前6位的某拉面店。提起日本料理,常人想到的可能是鱼生、寿司等等,其实来到日本才知道,以平民大众的味蕾来评判,拉面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日本人对拉面的执著常常令我等“外人”不可思议。只要看到哪家餐厅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十之八九是拉面店。每年各家电视台收视率的重头戏,少不了各种拉面的排名。

日本拉面,精髓在汤。好的拉面,猪骨汤或是海鱼汤都得熬上10多个小时,再放入各种“祖传秘方”机密汤料,熬出来的高汤是浓浓的金色或是乳白色。再加上两片厚厚的肥而不腻的叉烧、一个熏鸡蛋,撒上芝麻,叠上一片紫菜,一碗令日本人神魂颠倒的拉面就成了。当然面的韧性、粗细等等的讲究,就不是我这个外行能知道的了。

也许日本人的”魂”就融合在这经过10多个小时熬出来的汤里了。

地道的吃法是呼哧呼哧地大口喝汤、大口吃面,当然还要不停擦汗。在日本人的眼里,这是何等的“幸せ”(幸福)。虽然不是山珍海味,鱼翅,鲍鱼,能够美美地吃下一碗拉面,也是一种常人的幸福。在外国人眼里,吃东西发出声音是缺乏修养,在日本文化里,此起彼伏的“吱噜吱噜”的声音却是一种充满食欲、生命力、诱惑力的优美乐章。

日本人常说,做事要用心去做。喝一碗汤、吃一口面,都能品出厨师做拉面时的心情。拉面店的师傅应该鄙夷我这种品不出大厨心情、喝汤不出声音的人吧。

曾与朋友的日本合作方老板吃过一次饭。从东京市区驱车近2小时,在山亭水榭的和式餐馆里,见到了肥肥壮壮30多岁的社长。这位社长在东京起家,事业最辉煌时,北起北海道、南到福冈,开了大大小小不少连锁店。但是小小一碗拉面,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却不亚于高科技的IT业。一场“拉面战争”下来,能够活下来已殊为不易。

不断收缩本土战线的社长,如今与中国人合伙,把拉面店开到中国来。断定“不加变革的日本本土拉面能否适应中国人的口味”还为时过早。地道的日本豚骨拉面、汤浓,如果在北京也能喝出“认真”两字的评价,这店也许就没白开了。

文 阿元

重出江湖之麻辣香锅

malaxiangguo

我是一个重庆妹纸。重庆人最能吃什么?相信你们都懂的哦!但是,自从我怀上我家宝宝以后,就不沾一丁点儿麻辣。一来我肠胃差,二来育儿书上说吃麻辣容易上火,对宝宝不好。母性泛滥,我便义无反顾投身于反辣的阵营中。宝宝出生后,我这清淡口味也跟着养成,不只不吃辣,所有重口味食品都列入了拒绝往来户。这样过了好多年……

我供职的公司位于带厨房的公寓楼中,隔壁公司就请了个专门管做饭的大姐。这大姐做菜的本事真不是盖的,把他们公司那帮人喂得个个跟小猪似的。我呢,也时常溜过去打个食儿。

话说有一天,隔壁厨房传来阵阵奇香,我怀着好奇的心,寻着味就去了。大姐不由分说,夹了一块藕硬放我嘴里,一阵奇辣袭来,舌头都疼了。慢慢缓过一点劲,那种从灵魂深处突然透出来的对“麻辣”的眷恋却是越来越浓烈。突然忘了自己不吃辣这码事,顾不上眼泪,也顾不上鼻涕,把锅中的菜花、金针菇、鱼丸、香芹们都请进了肚里。

香锅带我重回麻辣江湖,是可以说服自己下厨的为数不多的那几个理由之一。做香锅时,我一般选择这几样调料:火锅底料(一定要重庆产,切成小块便于炒散)、干豆豉、老干妈、花椒、干辣椒、大蒜用刀拍开、郫县豆瓣。

主料可根据个人喜好自由发挥。我喜欢配上藕、金针菇、鱼丸、香菜、土豆等等。把除了带叶菜的所有食材都用水煮到八成熟。香芹和香菜不要焯水,这样香味才够浓郁。把焯好的食材捞起来,滤干水分待用。

热锅里加入食用油,油量比调料的量多三分之一。放入所有调料,小火炒散。待香味散发出来,将焯好的食材放入锅里(不容易入味的先放,比如藕,特别吸味的后放,比如豆皮,以保证味道统一),中火翻炒。等食材的香味也出来,即放入香芹和香菜,快速兜匀。香芹和香菜都是芳香类蔬菜,那种特殊的香味马上会弥漫整个厨房,味蕾也立刻为之惊醒!

赶紧在出锅装盘之前先犒劳一下自己吧。那感觉,就一个字:爽!

图&文 Amy He

最佳宵夜:莲藕排骨汤

lianoupaigu

仲春早过了,窗外阴雨绵绵,气温低了几度。偶尔路上经过某个行人,紧紧捏着手中的伞,神色匆匆的走。

在每一个等待微信小秘书审查的晚上,都想来一碗藕汤。拿在手中慢慢的吸溜,用勺子拨撩汤中细碎的浮油,让香浓的排骨味道萦绕在唇齿间。挑出几块排骨,细细剔着吃,便可解馋,但最大的主角仍是在汤中潜伏着的藕块。若微微撒些胡椒和香菜,味道更好。桌边一本旧杂志,随便翻翻,看完去刷碗洗锅。

排骨和藕是一对很搭的伴侣,湖北人尤其知道。老话“天时地利”,有好藕的地方,才能精心做出这一锅好汤。只有煨后会“粉”的藕,才能充分与排骨的味道拥抱和融合起来,去除肉的油腻,净化汤底,将自身的清气隐藏起来,带来绵密而饱足的口感。此外,太老太嫩的藕都不好,如果是足够讲究的人家来做,必然要选当季的九孔藕,且越新鲜越好,保存时间不要超过3天。

此外,要想煨出好吃的排骨藕汤,其他选料也要精细些。排骨、筒子骨不拘,但食材一定要新鲜。如果用少量的盐稍微腌制一下在入锅,可以达成久煨不老的效果。

如果在这个饥饿的夜里,孤独的站在漆黑的厨房里,透过窗户,闻见邻居家传来的排骨藕汤香气,你会不会感觉到更加饥饿和孤寂?

一锅好汤,才是斯文派食肉兽的最佳夜宵。

文  Bamboo Wang

图片来自网络

童年味道

fands

如果童年是一种味道,必是混杂了许多味道的一种味道。那些,或者说那种味道,错综复杂,超乎是与不是、似与不似,深埋在识海一隅。

是一封绿豆糕的味道。父亲骑单车驮了他,去温泉浴池洗澡。回程,漫坡,大太阳,照得马路上白花花一片。骑得累了,寻个阴凉茶铺坐定。两杯茶,普通茶种,正经是雨前新茶。杯也是普通玻璃杯,看得见开水中浮浮沉沉舒舒卷卷的叶片。绿豆糕是「月中桂」的,重油重糖,入口却甘凉沁香,暑气消散。

是一罐麦乳精的味道。假期作业拖着不想写,只呆呆坐着,目光越过窗外花架,看远远有鸽子飞。闲得慌,也馋得慌。偷偷用起子撬开麦乳精铁罐,舀一勺含着。一颗颗一粒粒,粗糙,力气用大了,舌尖生疼。用口水濡湿化开,甜,也香。

是一个肉包子的味道。鲜肉馅,破酥千层皮。大笼屉蒸出来,一只手抓不住,烫。骑在父亲肩头吃,却只啃了爱吃的肉馅。想想,低头问:「爸爸,你要不要吃包子」。递过去包子皮,父亲愕然,然后大笑。

是一碗汤泡饭的味道。父母要上班,一户老人帮忙照顾,全托。老人家节俭,又怕娃娃吃太多坏肚子,每顿只喂一小碗汤泡饭。长大了,碗大碗小,每顿也只是一碗。瘦,母亲一直埋怨那对老夫妇。可那段时光也特别值得怀念。那户人家门外,是热闹的「挑水巷」,古玩铺、写字档,在青石板路两侧林立。挑担卖糖的敲着锤子凿子,叫唤「叮叮糖」。一分钱,只要一分钱,小贩就放下担子,敲下一小块麦芽糖给你。不能咬,粘牙。含着,甜好久。

是一个口酥饼的味道。也重油重糖,却是酥脆易碎,咬下去,清脆一声响,香味儿能直透到头顶三尺开外。幼儿园排练「寒号鸟的故事」,要跳要唱,「寒冷的冬天来到了,我们都已准备好」。排好了,去花灯团演。演完下台,一人发一个酥饼,算是慰劳,也为让娃娃们能安静坐着。想起妹妹爱吃,卷起毛背心下摆包起来留着。小心捏了一路,回到家,酥饼已裂成碎片。多年以后,每当妹妹打电话说不开心的事,他就想起那块酥饼。总想着奉献给家人的那点心意,捂着藏着,等拿出来,也会已经碎了吧?

​如今他饭局不断。有时在饭桌上搁下筷子,嘴里那口突然变得无味,多年前闻过的、咬过的、舌头触碰过的、在喉咙间滑过的,却极其具象地流窜向感官,让他一时出神,浑忘了窗外风雨潇潇,已是由春入夏的季节。

图&文   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