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番茄炒蛋

当一个人告诉你他会做菜的时候,并告诉你他会做番茄炒蛋的时候,一般会被你一脚踹到伪厨子行列。因为估计在大家心中会做番茄炒蛋比会煮方便面会做三文治也高级不了多少。不过虽然简单,这个菜也真的是很神奇的存在着。有句话说多少个人心中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到底多少个人来着……),在果果姐姐的眼里番茄炒蛋就是饮食界的哈姆雷特啊!

尽管菜如其名十分简单明了,但不同的人真可以炒出不同的味道来。果果在地球上生活了也二十几年了,吃过好多个版本的番茄炒蛋,也听过小伙伴们关于番茄炒蛋的各种争论,比如番茄是用酸的还是甜的,去皮的还是留皮的,番茄块儿还是番茄酱,一个番茄几个蛋,先放蛋还是后放蛋,加糖还是加盐,加酱油还是不加酱油,鸡蛋要不要二次下锅,鸡蛋老了好吃还是滑嫩的好吃,辣的还是不辣的,加葱姜蒜还是不加,出锅是支持葱花版还是香菜版还是净版的……不过既然没有绯闻的明星算不得明星,没有争议的美味也就算不得经典啦。

我喜欢番茄炒蛋这个事情基本上是小伙伴们都知道的(在食堂吃自选基本是选一个菜配番茄炒蛋就可以了),源头嘛要追溯到我还是个小孩儿的时候。很多人说口味是会遗传的,小时候我听说母亲大人十分喜欢番茄炒蛋,我又总是跟她统一战线的,所以也爱吃番茄炒蛋。不过现在爱它的理由就丰富了许多,爱它的简单,爱它的随和。

简单,不仅体现在做番茄蛋的厨子你可以随便抓一只。据本人所知,这个菜随便什么水准的人基本都能做,身经百战不容易失手。嗯,如上文所说凭借吃番茄炒蛋的丰富的实战经验,果果姐姐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番茄炒蛋这个菜啊,属于好吃无上限,难吃有下限的经典菜。

比如这其间吃过有做的稀稀拉拉的番茄炖鸡蛋,还有番茄是番茄蛋是蛋的番茄拌鸡蛋,黑暗料理派带着铁渣子味的番茄糊鸡蛋,但难吃程度都可以接受(我真的是有一颗包容的心和博爱的胃)。也有特别好吃的版本,比如麦苗版的,哈哈~ 另外材料的获取也不是什么难事,番茄一年四季都能买到,鸡蛋也是随处可见。而且听说番茄的栽培技术不是很难,古人说过小人小女子难养却没说母鸡难养,所以就算是自己搞原材料应该也挺容易。也因为材料随手可得,基本上在任何档次的餐厅都能吃到,点个赞。

这个菜随和之处嘛,你看,有人五行缺面,有人五行缺饭,有人五行缺馒头,无论你缺什么,番茄炒蛋都能跟你缺的主食完美搭配。缺面的可以吃番茄炒蛋打卤面,缺米的吃番茄炒蛋盖浇饭,缺馒头的就来番茄炒蛋泡馍,下饭神器啊。而且这个菜稠了是个菜,稀了算个酱,再稀了可以当汤喝。

另外据我了解,在很多家庭版本中番茄炒蛋可以加入各种其他东西,比如加黄瓜的加辣椒的加丝瓜的加蘑菇的,还有加肉丝的加虾仁的,加你妹的……润土上次做的时候加了土豆,我觉得也算挺不错的。其实有时候都不知道番茄蛋是作为配角出现在其他菜中,还是作为主角诚邀其他菜来友情客串了,总之它很有包容性,点个赞。

有人说这道菜很能激发爱国情怀,我有几个小伙伴出国念书经常做个番茄炒蛋来思念一下自己的祖国母亲。而且,这个番茄炒蛋据说从1949年开始就成了国菜,倒不是因为它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多么普及,主要是它的红底加黄星星,这个颜色看着就很振奋,不用可以摆什么造型就能让人有种想唱国歌的冲动。

在我眼里番茄君和鸡蛋君一直很般配,我指的不是他们的颜色和形状,我觉得他们都是很尴尬的存在,可谓门当户对。鸡蛋算是荤的还是素的?通常我们认为是素的,食堂阿姨说是荤的;番茄算是蔬菜还是水果?通常我喜欢拿他当水果吃。有人爱吃番茄有人爱吃蛋有人爱吃葱姜蒜,还有人爱菜汤……所以这个菜一上桌通常最后只剩下盘子一只,功德圆满的一道菜可以满足不同需求。

不过就这样不能分手的两种食材,食堂的某些无节操的厨子却让他们分开,所以当出现番茄炒自己这个菜的时候真心让人忍不了,你没听到番茄在急切的呼叫自己的小伙伴么?不过食堂也有自己的理由,为了配合国旗图案,鸡蛋不能多加,但虽说如此也得让我们找得到星星才行啊,你配合的又不是红领巾图案……

不知道有多少人进厨房学会的第一道菜是番茄炒蛋,有多少人对番茄炒蛋有美好回忆,又有多少人小时候被语文老师逼迫写作文的时候用开心地做了个番茄蛋给妈妈吃来敷衍……对于我来说,我觉得番茄炒蛋真是我这辈子都吃不腻的一道菜,简单平淡又随和,特别能给人家庭的温馨感幸福感的一道菜。我爱番茄炒蛋!

图&文  果果

一碗姜薯,继续前行

姜薯,只有在潮汕地区部分滨海地区的山地上种植,外形和口感均颇似山药,单从粗糙的土黄色表皮来看,完全不具吸引力。跟番薯一样,姜薯的大小、长度、形状无一相同,与番薯不同的是,姜薯较为细长,类似缩小版的红萝卜,但并没有萝卜那般鲜艳的颜色与光滑的表面。

那天第一次自己动手削姜薯,削去那有黑色点点的皮,白色的肉就会慢慢显露出来,但白色的肉会分泌出一些汁液,使得姜薯在手上一直向下溜,因此经常要停下来重新调整姜薯、手以及刀的位置。要吃上一碗姜薯糖水,需要很多准备工作。削去表皮只是第一个步骤,接下来,便是要将白色的润滑的姜薯继续削成薄片,但由于姜薯放置在空气中不一会儿便会开始发黑,因此就需要将它泡在水中。润滑的姜薯使得削片的过程非常顺利,只需要稍微几分钟就能处理好一小根姜薯。

削姜薯的过程实际上是考验人的耐力,而煮的过程实际上更考验人的判断力。我家的传统是姜薯搭配鸡蛋,首先,先把清水煮开,待水沸腾之后便将姜薯片儿倒入锅内,然后直接往锅内打蛋,这两个步骤必须滴水不漏,姜薯的粘稠使得其很容易粘锅,因此在放入所有材料之后要马上用筷子不停地在锅里画圆使姜薯、鸡蛋、水处于不断运转的状态。原本是直的姜薯片儿在煮的过程中两边慢慢向内卷,而颜色由白稍转透明,这个过程中需要开始放冰糖,而锅内还是需要处于不断运转的状态。当水再次沸腾的时候,就可以熄火,整个过程实际上只花费大约5-8分钟的时间。

实际上,姜薯凉热皆可,个人更偏爱在冰箱里冷藏过的。舀起一勺,勺内有蛋花碎散布在半透明的姜薯附近,嘴唇靠近勺子的时候,甜甜的清水里夹杂着鸡蛋的香味,接着姜薯慢慢滑动流进嘴里,唇齿之间首先感受到的是表面的嫩滑,然后再是咀嚼时的爽脆。姜薯与其他红豆、绿豆、西米露糖水的不同在于,它并不浓墨重彩,而是让你甜入心扉却又如沐春风。

离家之后,常常会在半夜丧心病狂地想起一碗姜薯,却只能咽咽口水,在舌尖寻找那缕清甜。何日回家,再吃上那一碗姜薯,留着念想继续前行。

文  雾小寒
图  木子王旋

芬芳棉花糖

窗外是圆如棉花糖的月亮。

暖黄的路灯下,一个女孩坐在广场的台阶上,身旁是散落一地的五颜六色的棉花糖,眼里是似曾相识的温暖。

六年了,我终于没有再拥有这样的芬芳。

六年了,我终于没有再遇到这样一个你。

作为嗜辣如命的湖南妹纸,我从来不爱甜食。却因为你,莫名地爱上棉花糖,爱上那甜而不腻的味道。

那时中考失利的我,带着逃也似的心情,一个人来到异地上学。好像人总是这样,不敢面对便只好逃避。

我一向怯懦却也固执。习惯在自我的世界里“成王败寇”的我,竟然对你的名字发生了兴趣。比这种兴趣更令人惊讶的,是一向羞于搭讪的我,径直走向了你。

六年后的今天,我早已忘记和你说的第一句话,却从来不曾忘却你抬头那一刹那的微笑,就像后来的棉花糖,温暖而芬芳。

像所有可知或不可知的故事,我们一见如故。

于是,去和班主任请求成为同桌。

虽然代价是我们被排到了入学以来最靠后的位置,总觉得与黑板之间隔了好几个光年。

和你成为同桌后,会一起在数学课上偷偷写下年少的感怀,会在午睡时偷偷跑出去走廊吹风,也会在晚自习后漫步香樟芬芳的校园。

少女情怀总是诗,而你便是其中最温暖的注脚。

每个早晨,我最期盼见到你,从晨曦中款款而来。当然,还有与你一同到来的棉花糖,蓝的蓝莓味、红的草莓味、黄的橙子味……青春的颜色、青春的味道,都在了其中。

就像张国荣所唱:你吃了棉花糖,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却也感觉到时光过得很温馨。

好像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喜欢上棉花糖。也好像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知道有些人终究是不可替代。

我是一个不习惯把坏情绪带到第二天的人,而你的棉花糖,也让我每天都有一个甜美而不张扬的开始。后来,我们有过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冷战,两个无比逞强的人,在一个星期的坚守后,终于还是“弃甲投降”。终于可以像从前,吃着棉花糖迎接晨曦,也伴着绵延而持续的芬芳入眠。于我而言,这便是幸福。

后来的分班,我们始终缺少运气;后来的大学,我们终是零落天涯。

我终于没有再遇到这样一个你,揣着色彩缤纷、味道各异的棉花糖,从晨曦中款款走来;我终于没有再遇到这样一个你,在零下的冬天,为我一遍一遍搓着冻红的双手;我也终于没有再遇到这样一个你,在每一个看似平常的细节里,捕捉我的小情绪。

可是,这样的你,一个就足够了。

“然而你永远不会知道,我有多么的喜欢,有个早晨,我发现你,在我身旁;然而你永远不会知道,我有多么的悲伤,每个夜晚,再也不能,陪伴你。”

陈升的《然而》,送给我最亲爱的妙菇凉。江南江北长相望,有爱不觉天涯远。

若是再相逢,只愿棉花糖芬芳依旧。

而你我,初心依旧。

图&文  夏晓

家的平淡本味

上午去超市买菜,意外地看到了韭黄。之前总是在芥蓝、生菜、通心菜之间转悠,这么一抹嫩黄突然闯进来,心跳都不经意漏了一拍。在家乡很常见的菜,在南方却卖得很贵,但丝毫没有犹豫,我就把它丢进了购物篮,远离家乡的孩子,总是固执的用食物来强调归属感。

简单把韭黄摘洗干净,切寸段儿,两颗鸡蛋磕进碗里,加少许清水打散。热锅宽油倒入蛋液,用筷子迅速划散,空气进入到蛋液里,会使鸡蛋更加蓬松。我喜欢嫩扑扑的口感,所以不等蛋液完全凝结就关火盛出了。再次热锅下油,放入韭黄大火翻炒,炒制的时间其实没个定数,等到香味儿出来,就是韭黄在召唤你把鸡蛋倒进锅里一起翻炒了。

中餐其实最有爱,食物会一直全身心陪你完成整个烹饪过程。把鸡蛋重新倒入锅里后,调入少许盐调味儿,翻拌均匀就可以出锅了。切记不要过度翻炒,一来会把这股鲜劲儿耗完,二来鸡蛋炒老了会不好吃,三来容易把鸡蛋块儿搅碎,少了美感,也不好夹。就是这么一盘简单的韭黄炒蛋,没有任何技巧,没有特别的调料,没有精致的摆盘,但也正是因为这么一盘简单的韭黄炒蛋,让我在这个简陋的出租屋,真真切切地嗅到了一股家的味道。

忽然想起来,这种需要两次甚至多次下油制作的菜肴,是妈妈的最爱,譬如木须肉,譬如地三鲜,土豆、茄子、鸡蛋等食材都需要二次烹制,才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正是这种对食材的预处理,让整道菜有了更丰富的味道。这么看来,并非所有的一气呵成都是最好的,若为追求更好,多折腾一次又何妨呢。

王胖儿中午赶回来吃午饭,见到韭黄炒蛋和蜜汁排骨眼睛都直了,完全忘记我准备这么一桌子菜是因为之前俩人说好今天提前给我过生日,看他大口啃排骨的样子,我也没再提这事儿,生活嘛,平淡如水才是本真吧,也正因为如此,偶尔的小惊喜才会让人觉得幸福感爆棚。

说到这个,最近好像越来越能体会到这种平淡之中的生活味道,比如昨晚王胖儿加班回来给他做的一碗西红柿煎蛋面。鸡蛋煎到边缘焦黄,沿锅边倒入开水,水再次煮滚后下挂面,面条快熟的时候丢几块儿番茄丁、一小把虾皮、几片香肠进去同煮,然后加盐调味儿,出锅以后淋上几滴麻油,那股家的味道就出来了。

不等王胖儿把电脑打开继续未完成的工作,一碗香喷喷的面就出锅了,再配上一杯健脾祛湿的薏米红豆水,一份快手夜宵就做好了。对于这么一份家常夜宵,相对于新奇和精致,我更看重这些东西——快手,让饥饿的肠胃不至于等太久;营养,简单几种食材,却几乎囊括了人体所需的各种物质;变通性强,往往是家里有什么食材就用什么食材,不会因为缺少某种特殊的食材而没办法制作。而这所有的一切,正是“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的原因所在。

图&文  丫米的小确幸

不只有批萨和乳酪

美食爱好者要常常读食谱。阅读食谱,而不是阅读烹饪步骤。好的食谱传达出烹饪手艺中的态度。阅读食谱修炼的是个人的食物修养。一个人对食物的理解某种程度上代表他对世界的看法,是充满爱还是怀疑。

除了中餐之外,我最喜爱的烹饪是意大利美食。相较之法式大餐,意大利饮食是平民化的,意大利烹饪是简单的。它的精髓,在我看来是“新鲜”。一生围绕着食物和美酒而生的意大利人,每一餐都从新鲜食材开始,切配、烹煮,配上葡萄酒,开饭一气呵成。意大利食材讲求就地取材,番茄、洋葱是必配,大蒜、香料就是意大利人的盐和胡椒。不能忘了葡萄酒。不如法国人那般追求葡萄酒的酒庄产地,意大利人用后院的葡萄就能酿酒。“你喝的葡萄酒就是你用来烹饪的葡萄酒。”[1]世界上没有烧菜用的酒和品尝用的酒,葡萄酒就是葡萄酒。

有一道令我印象很深的意大利食物,“猪血可可布丁”。在意大利乡村,杀猪可是大事。家里的男人都来了,烫猪、煎毛,切剖,当然还有很重要的是放血。中国人把猪血凝结成块,而后烹饪。意大利人同样认为,家养的猪,如此珍贵,为了表示对猪的尊重,它身上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浪费。放完血,意大利人就要不停地搅拌,不能让猪血凝结。起一空锅,倒清水加入面粉、可可和牛奶,然后注入新鲜的猪血,搅拌成布丁肧子。而后加热,趁热的时候就吃。我没有尝试过,可我总想像新鲜猪血与牛奶可可的融合,定是鲜美。

食物对意大利人象征着“家”。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是。真正的意大利面都是红酱,少有奶油的。我妈妈也跟我说过“番茄是好多西,吊鲜味着呢”。兴许是番茄带我爱上吃意大利菜、煮意大利菜。调动食物鲜味的能力,意大利烹饪逻辑与中华民族不谋而合。

这些年来,独自生活,坚持常年自己下厨,也捉摸出了我对意大利烹饪的小小体会。除了意大利面以外,意大利人还是吃薏米的民族。然而做法和红酱意大利面如出一辙。食材包括新鲜番茄、洋葱、蘑菇、青豆、西兰花,加上欧芹叶, 足以鲜翻你的炒锅。如果有上等橄榄油煸炒洋葱,功效可与新香的豆油媲美。

当香味四溢于厨房的时候,焯入番茄块,加水大火烧旺,薏米下锅。顿时,你看到扑腾的薏米吸收了葱香并在茄红中透出珍珠般的诱人色泽。随后放入青豆、蘑菇、西兰花,大约二十分钟后,所有的蔬菜融合到了一起。厨房里温暖如心,无论你身处何地,离家有多远,这顿美餐带给你“异域”的温暖。我保证不辜负你对家和美食的期许。最后,关上火,撒上鲜欧芹叶,给自己斟上一杯白葡萄酒,美满幸福的一天。

食物和家,两者充斥着回忆,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生活的热爱。

[1]From Gennaro Contaldo, “Two Greedy Italians Series 2. Still Hungry. Episode 1”

图&文  甄艾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