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萝卜老鸭汤的滋味

已经离开那个成长的小城三年了,来到也只有几百公里以外的城市上学。虽然在饮食上没多大区别,但好歹也算离乡,在嘴巴寡淡的日子,脑子里全是老鸭汤的滋味,在高三的苦日子里给我一丝安慰期待。

整个高中我都是住在二伯家的,周一到周五都是在学校自己解决吃饭问题,高中的食堂不像大学那样让人中意,说起那都不是吃饭的地方,永远只有咸味。一份土豆上往往还有密密麻麻的盐粒,有时还会吃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比如内存卡螺丝钉头发,所以每个周末的饭菜很是令我期待。

二伯家是婶在家,带着自己的一个孩子和我,平时就是做些烧饭洗衣的家务,没有固定的工作,所以平时有充足的时间足够的耐心去烧一手好菜。高三的周六是上上午和下午的课,晚上就是自行安排。最后一节课总是历史课,在受过一个星期的煎熬之后,那一节课甚是难熬,总是在很早以前就准备放学,铃一响就开始狂奔,总是前几个冲出学校大门,路上的人大多以为我疯了,只是不知道家里有一份老鸭汤早已为我准备好。

一阵狂奔之后,回家总是一样的场景,桌上一碗米饭,一双筷子,还有几个其他盘子,而厨房就是婶还是在忙碌的身影。顾不得洗手就抓上筷子开动,总感觉米饭夹杂菜就像润滑剂一般一路滑向了我的胃。而婶这是总是会闻声出来,总说着吃慢点吃慢点,一边让我多吃点这个那个的。

不多时酸萝老鸭汤就该登场了,一个大磁碗里,上面飘着滴滴油星,可以穿透澄澈的汤看到红色的枸杞,切成小正方形的晶莹酸萝卜和干净的带有点焦黄皮鸭肉。食材配料都极其简单,鸭子都是楼下市场普通卖的鸭子,老板说是乡下的,但也不确定,现看现杀,还帮着宰,回家来就是一坨一坨的鸭肉了,皮和肉之间往往有有一层薄薄的黄色的鸭油。酸萝卜是自家泡的大酸萝卜,其他的除了盐就没什么好交代了。总是先喝一碗汤,超烫,就算轻轻喝一口,也会从口一直暖到胃里,那个爽劲鲜劲,感觉一周我都在为这一刻,奋笔疾书的疲惫消失。酸萝卜有一股陈坛的韵味,不是统一的老坛那酸爽,那是混杂着老鸭的味道,酸劲有所收敛,变得含蓄,开胃生津。鸭肉则黄皮淡粉色的肉,夹杂着酸萝卜的陈香酸爽,呆板的鸭肉活了。婶往往都是不停的穿梭在厨房和饭堂之间,不断给我呈上她花了一下午时间做的汤。

来到这个城市,有很多老鸭汤店,品种繁多食材也丰富,也去吃过很多次,汤确实鲜,鲜得多余满是味精的味道,酸萝卜再也没了开胃生津的效果,鸭肉呆板难以下咽。不知道是不是吃过了一道上心满含感情的菜肴,那道菜将永远成为记忆中的菜,其他的再怎样都不是那滋味了。

文  啵剁儿斯基
图  Alpha 循CC协议使用

铁锅炖羊肉

隆冬时节吃羊肉、煲羊汤进补,是食客的欢心选择。陕北铁锅羊肉这两年在西安悄然走红。

一大锅汤浓肉烂的清炖羊肉在大铁锅里炖了几个小时,只见肥的不腻,瘦的不柴,咬一口满嘴流油,鲜美醇香。陕北的羊肉,品种优良,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在冬季进补,无论是红烧羊肉还是清炖羊肉,都是进补的上品。我则更喜欢绵羊肉,脂肪含量更高,口感更细腻。

陕北羊肉属横山出名,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横山羊肉具有肉质鲜嫩、肥瘦相间、高蛋白低脂肪、无膻味、香味浓郁、风味独特的优点,被誉为“肉中之人参”。肉的品质好,所以陕北的羊肉炖的香,满街的炖羊肉都声称自己是秘制,这秘当然不能对外泄露,可是我知道其中两味重要的调料是陕北羊肉好吃的保证,正宗的陕北羊肉离不开这两样:沙葱和地椒叶。

沙葱是西北地区人民喜爱的优良调味料,用沙葱烹调的各种菜肴,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沙葱无论是凉调还是热炒,都可入馔风味极佳,作为羊肉炖料也是绝配。地椒也叫地花椒、百里香,是我国西北地区出产的百里香属植物,宁夏当地人还用来冲茶解渴。元朝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用百里香加入驼峰驼蹄调味。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味微辛,土人以煮羊肉食,香美”,可见自古我国就以地椒叶入味烹羊,正是这两道独具西北风味的调味品,才能烹煮出陕北羊肉特有的香郁。而在西方,百里香则是一种家喻户晓的香草,为法国菜必备的香料。欧洲传统上认为百里香象征勇气,所以中世纪经常用它赠给出征的骑士。

有个陕北后生创作了一首《炖羊肉》的陕北民歌:大炖羊肉离不开葱\酒曲不酸不好听\……

先炖羊肉后放葱\先谈恋爱后提亲\几时你上了我家的门\好比一对对鸳鸯不离分。陕北民歌里随处可见“手提上羊肉怀揣糕\我冒上个性命往你家里跑”(兰花花),陕北人对羊肉的感情,都融入到信天游里,融入到这片充满爱与生命热度的土地上。

那一年去陕北出差,在榆林品尝了正宗的铁锅炖大羊,晚宴上一位当地媒体的姑娘现场献歌,唱的是著名的《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六月的日头腊月的那风,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三月的桃花满山山红,世上的那男人就爱女人。天上的星星配对对,人人那都有一个干妹妹。骑上那骆驼风头头高,人里头数上那咱二人好哟”。信天游电视听的多了,这首歌却是第一次听,瞬间就懂了陕北,懂了黄土高原上的爱情;那千回百转、情意缠绵的恋情,走西口的男人们,赶牲灵的哥哥,黄土地上的妹妹,毛苏苏的眼睛,塞上的柳。白气蒸腾的铁锅,正好掩盖住欲夺眶而出的眼泪,不吃这羊肉,不在这塞上,怎能懂这真正的思念、真正的幽怨。

文  青衫
图  Souvis das Gupta  循CC协议使用

吃碗台湾鲁肉饭‍‍‍‍‍

走在台湾古旧的小街道上,无数个小小的餐馆,窗户上摆着手写的菜单牌子,大多数都能看到鲁肉饭的身影。初至感觉奇怪,认为“鲁”字应为“卤”,因为是把原料放进卤汁里煮至软烂入味。后来听说是许久之前一直用错,商家们也就习惯了如此沿用。

记得在某本台湾作家的书里看到过,许多台湾人从刚刚长牙到牙齿脱落,餐桌上一直都有鲁肉饭的身影。上溯至经济拮据的年代里,人民对于吃的智慧总是源源不断,哪怕是得来不易的猪肉,也能用酱油等佐料,烹饪出一锅下饭的浇头。

可见鲁肉饭在街头巷尾如此多的“抛头露面”也是情有可原。

民以食为天,了解一个城市,大抵是应该从寻常家中最常见的食物去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是一种怎样的民间况味。

听说台湾的北部和南部制作鲁肉饭习惯略有不同,南部有些店家在卤汁里会添加黑糖,所以味道是偏甜口的。无论南北,上佳的味道都来自老卤,味道随着时间的沉淀,香味越发的香醇悠扬,那是任何的添加剂都无法调制的情怀。

出发前安排好了行程,到中正纪念堂参观完整点的交接仪式,步行穿过一个十字路口,走到捷运站旁的金峰鲁肉饭。旧旧的门头,简单的红色楷体书法写着店名,倒也显眼。并不像大陆某些店家,在名声远播之后,便转变成精致华丽的装修。

还没有到午饭时间,外面已经排起了队。店堂并不大,摆着正方形的小木桌。颜色旧的黯淡,在翻台时服务员都擦拭的很干净。

可点的菜品不多,菜单只是巴掌大的薄纸,左边写着菜名和价格,右边用铅笔自行填写数量,写好交给服务员,待不多时就会端上。

台湾的鲁肉饭是小小的一碗,粒粒晶莹的米饭上面浇着肉燥,还贴心的放了一小截腌青瓜用来缓解唇齿间的油浊感。

切成细长条状的猪肉,每一条都带着猪皮、肥肉、瘦肉,被卤制的入口即化,口感层次丰富。搭配的卤汁不多不少,刚好让每一粒米饭都不是枯燥无味。

当中也有吃的心机,鲁肉饭的浇头不宜过咸,肉与饭不知不觉吃下太多会给消化带来压力,若太清淡,又难以遮盖油脂的腥气。

这又要求在卤制猪肉的时候,在去脂工序上也不能疏忽,多一点太腻少一点乏味。

用筷子把肉汤与米饭拌匀,米粒的湿度调和的适宜,没觉得口味过重也没觉得干涩。搭配着撒了蒜末的烫青菜,一碗下肚刚好饱腹,亦不会过撑,带着点意犹未尽的回味,结账离开。

多么好,就这样一顿午饭,里面有时光和世俗的味道。

图&文 残小雪

喝的不是可乐,而是意志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说到饮料,第一个想起的肯定是可乐。有事没事想去买点什么喝的时候,也总是下意识地去寻找可乐的踪影,看瓶身上印着的五花八门的歌词,挑一个喜欢的,带走结账。

可乐又回到了生活里,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犹记得初中时,每次打完球都要到小卖部或者超市买一瓶可乐。一定要够冰,才能把身体里那股热气给退下去。后来听说可乐不适宜在运动之后喝,就慢慢地停掉了,改喝其它。高中基本上没有多少关于可乐的记忆。

直到大学,进了茶室,遇到自称垃圾食品专家的Y老师,不幸被传染了。被传染的貌似还不只我一个。

Y老师极爱可乐。这事在茶室大概算是人人皆知,其传播之广甚至可能甚于Y老师其实是已婚人士。那天一个师弟问我们Y老师(其实已婚多年)是不是快要结婚了,一群人都要笑疯了。而这位师弟却知道要给Y老师带可乐。

当然,如果你总是在茶室某个角落发现可乐,就算你本来不知道那是属于谁的,问多了,也就知道了。十有八九,不是Y老师自己买的,就是别人带来给她的。为什么不是别人的?因为,学生们是不会那么大大落落地把自己的饮料放在茶室的。

Y老师迷上可乐的历史我们无从追溯,目前知道的最早的文字记录来自老师大学的日记。那时她写饭堂卖汽水,说亚洲卖一块,“可乐却要一块五”。据说因为买可乐,当年她还被当作了土豪。从那时到现在,咳,不知道已经过去多少年了。

据Y老师说,可乐是她的力量源泉。累的时候,喝几口可乐,就可以重新振作继续奋战了。茶室有活动的时候奋战到深夜是常事,老师需要统筹好各项事务,而且很多事情只有她才能做,没有办法放下来休息一下。所以,大家一边吐槽Y老师可乐成瘾劝她少喝的同时,一边还是会在她工作辛苦的时候,给她带一瓶可乐。嗯,有时还会顺手多买一瓶给自己。

于是,即使大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Y老师可乐成瘾的吐槽,Y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喝着可乐。受她影响跟着她喝可乐的人也多了起来。想想这风气真得改。

而关于可乐,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却是关于茶室另一位老师——外教CN老师。

那年初入茶室,第一次跟着大家外出到其他校区参加活动、介绍茶道。活动是在晚上举行的,因为要外出做茶,要把道具什么的一一打包妥当、搬运过去,准备工作比起平时更加繁重。我们从下午便开始准备了,晚饭自然是匆匆的。老师更是没有时间吃饭。

直到上了大巴,老师也没有闲下来,车一路开着,她一路站着给我们讲注意事项。我们劝她吃点东西,她却拿起一罐可乐,说有这个就够了。最终我们拗不过她。

那天晚上到了陌生的地方,没有很好的环境和条件,客人数量也多,甚至还遭到了主办方无礼的对待,并不轻松。而仅仅只是喝了一罐可乐的老师,不见疲态,依旧优雅从容地面对一切,带领我们做好自己该做之事。

终于等到活动结束,收拾完毕回到茶室,已经很晚了。老师终于肯吃东西。仅凭一罐可乐竟然可以撑那么久,我深深佩服,深深记住。

纵然可乐里含有咖啡因,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可是一罐可乐、一瓶可乐,又能有多神奇呢?真的能神奇到一直支撑着自己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杀怪升级吗?

其实,比可乐更强大的,是人的意志力吧。

文  Plane Cheung
图  BFLV  循CC协议使用

记忆里飘香的味道——酱油汤

在我们家的餐桌上,无论多少菜,必须要配上一个汤,哪怕只是一菜,也要有一汤。这桌饭菜如同文章,汤的作用就好比最终结束的标点符号,平淡些就是句号,要是灰常好喝就是感叹号了。如果没有汤,就好似文章没有结局,无疑是留下很多遗憾的。去了南方一阵儿,他们的例汤在餐前,就跟文法的倒装句一样,未必不是好文章,不过只是有些不习惯而已。

说起汤,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智慧,任何急就章也是有说法的。小时候,父母都很忙,往往下班都快饭点了,没有时间再去炖汤,没事,还有江湖救急的酱油汤!那会儿的酱油都是正宗黄豆制成的,比较鲜,也掺不得假,在锅里倒上少许,添上一瓢开水,扯两段香葱漂进去,再挑上一块猪油(话说以前家中的常备,现在基本都看不到了),点起火,待得油香四溢,洒上点味精提提味儿,酱油汤就飞速出锅了。端上桌子,从舀起第一勺一直到酱油汤泡饭,只需搭上两口小菜,就是无比幸福的一餐。那时生活达成满足,真的好简单!

酱油汤的作用很大层面就是江湖救急。时间不够,材料没准备充足,厨房里酱油总归是有的。就跟板凳一样,作为七种武器之一,看着不起眼,哪哪儿都有,抡起来还是破坏力惊人的。但是它又举之不易,像鲁智深的禅杖,要是想使好,非常人能舞也。酱油汤亦有轻重之别。可见酱油汤的发明还是蕴含着相当的智慧。

但是板凳总归算不得神兵利器,酱油汤亦是难登大雅之堂招待宾客。相比较起来,日本人才是具有小题大做的本事,同是“酱油汤”,日本人的味增汤居然上升到国汤的地步。事实上味道确实不咋地,当然,这个汤的地位并非美味到无以复加,而是因为每个人都吃着这样的汤成长,汤代表家庭的味道以及对父母的怀念。有一首歌Miso Soup唱道“那烹调着味增汤的双手满载着温柔”,这样的温柔,我们一样的想念,但是被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羁绊着。

家,很远很想很想很远,或者只有无意间的某个刹那,勾起似曾相识的记忆。有时候会想起一些食物,想想,又觉得好像有些模糊,总想不出具体的事迹。但是确定的是,这些东西,曾经是经常吃的,不仅经常吃,每次吃或多或少还有些惊喜。那些食物带着时间的痕迹,在恍惚之间,还记得那一碗酱油汤淡淡飘香的味道。

图&文   游荡到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