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四观,美食占一

“挑食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疾病。”

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对那些美食前无动于衷的人,我觉得他浪费了人生。

人有三观,可我认为,人除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还须单独把美食观拎出来。

如果男女之间,在美食享受上没有高度的一致,该会多么索然无味!且不说人一天三次要在饭桌上进行仪式,连约会、红白喜丧、谈判交易也须在餐桌上过招。而夫妻二人,你爱吃生煎包,可我嫌它寒酸,我最爱的黑松露,你觉得它有脚臭味。久而久之,就如分水岭般,让人如温水煮青蛙,骆驼背上搁稻草,总有一天觉得没法再和你共度晚餐(人生)。

《寂寞东京塔》里说:“结婚的好处就是能有人陪你一起吃饭。”遇到臭味相投的伴侣,共同研究美味,共同觅食,连心血来潮的馋意也能契合的话,婚姻的质量翻一倍也不为过。马家辉不就因为一条蒸鱼追到了现在的妻子吗?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在蒸煮焖烤煎烩中体会到一点艺术的美感,那活该你天天吃快餐地沟油。

还记得麦当劳第一次在中国上线瞬间让数亿小孩成为它的脑残粉,并成为了儿童节和孩子们生日时的开趴固定坐标。孩子觉得它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厅,拥有你最可口的佳肴。我的表弟,正处于一个除了M记、K记和必胜客之外啥都不爱吃的阶段。

小孩子没有美食观,会单纯被口味吸引,而更深刻的,亦或是更浅薄的,肉质、鲜度是无法辨别的,但M记能在流水线上面对众口难调的顾客,仍然保持高销量,必有它的价值所在,但却不能被称为美食。我小时候也曾迷恋过这些快餐店。并且内心,开始对母亲的家常便饭和父亲常去的大排档感到乏味。我心里惦记着的是它香脆酥软的炸鸡、甜筒、薯条和那个性价比极低的玩具。小时候,不知是否处女座毛病使然,我觉得大人口中的“好吃的地方”都是没有空调的街边档,铺着塑料桌布,地上全是油腻,胶凳子咯得屁股疼,这些地方,怎么比的上麦当劳那香香的、干净的环境呢?在那个年代,M记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奢侈品,和一顿米其林五星的晚餐。

但如今我长大,我也成了一个爱去没有空调的大排档,坐在胶凳上任凭屁股被咯得麻木也怡然自乐地吃饭的饕客了。

高中寄宿生涯的开始,是我的美食观的转变。那时候饭堂的饭菜难吃到了即使饥肠辘辘也难以下咽的地步,我开始思念母亲烧的菜,开始对那些口味独特食材新鲜的食肆留恋不已。而M记,逐渐成为了一个上厕所的地方。

成为吃货,需要天人合一的释然,需要细嚼慢咽的耐心,也需要情怀。小时候曾认为平常的食物,竟然成为了吃一次也觉得异常开心的盛宴。譬如家对门的肠粉档,用蒜蓉和豉汁爆香,淋上裹着厚厚肉末的肠粉,普通,却好吃到令人惊讶。它的煲仔粥,在石锅里成米黄色,黏稠的粥皮又厚又香。譬如初中旁边巷子里的云吞面档,里面只能坐三桌人,一家店只有一道菜。这些店,没有微博炒作,没有年轻人为它发朋友圈,没有任何美食评论提到过它们。可是那些自然而新鲜的味道,在我初到外面的世界,尝到了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难吃的云吞和肠粉时,成为了我心中最有份量的所在。

吃货,如果不能做到在清淡茶饭中怡情,也不能在重口味食物中朵颐,就不算是合格的吃货,四川火锅,长沙臭豆腐,榴莲披萨,蝉蛹猪脑,百无禁忌,各取其味。

有人曾和我说,最爱和你吃饭,因为你不挑食,不减肥,不忌口。可以蹲在路边愉快地吃烤串,也乐于寻找环境优雅的料理店。生命在于尝试,去东南亚不要吃法国菜、去欧洲不要吃中国菜,无论去哪里,尝一尝本地菜,即便口味诡异到令人发指。想起第一次吃榴莲,第一次吃生蚝,第一次吃长得很丑的濑尿虾,都仿佛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和恋人在国外一个美食匮乏的穷乡僻壤旅行时,为了订到一家好吃的料理店的位置,不辞千里周折往返,最后一块儿满足地打一个饱嗝。

可同行的一对情侣告诉我们,他们吃了七天的杯面。

请一定不要与“乏味”的人谈情。

最近回家,我对我妈说:你烧的菜,世上最美味。蒜香排骨,药材鸡煲,鲜到透顶。其实我吃了那么多年,从未好好赞美过妈妈的手艺。

也许小时候你认为平常的食物,会在未来的某一个瞬间,成为你魂牵梦萦的美味。

诗人黄庭坚曾在年老时偶然吃到家乡的面,热泪盈眶,一碗面如吃了一个世纪。“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王箸惜”。

那些真诚的食物,无论朴素精美,皆是世间最高贵的美味。

文  钟婉仪
图  TMAB2003  循CC协议使用

家常只道是寻常

做个蒜薹炒肉,手抖倒多生抽,却莫名做出了老妈做的那种味道,中秋前后,不免伤感。

家里常备的菜总是肉丝,酒花肉丝,蒜薹肉丝,芹菜肉丝,青椒肉丝……它们都有一样的色泽:青菜的嫩绿,炒时裹上热油,焕发出亮眼的新绿,光一照,堆得浓密的绿恨不得滴到锅里碗里。肉丝的酱色,用生抽和淀粉调和静置,加一些料酒,镀上浅浅的黄,烫锅翻滚,熨帖出密实的褐,也是油亮。二者混合翻炒,老远就闻到鲜香。

上桌还冒着白气,烟雾缭绕的,微风招摇,吹散到房间每个角落。大口夹菜大口刨饭,剩的汤汁还倒进碗里,肉味菜味大米味,囫囵送进嘴里,没来得及细嚼便滚进胃里,留下一路回味。

老妈很少做大菜,水煮牛肉辣子鸡,干锅排骨来凤鱼,所有耗时耗力的菜我粗暴地将其归为大菜。在我的印象中,那些是“专属于饭店的菜”。逢年过节或许能吃上,倒不是昂贵,而是流程复杂,步骤繁琐,做一顿下来废掉不少时间,还极有可能失败。

家里桌上的菜就容易多了,放学回家放书包,厨房一阵噼里啪啦,做两道题就听到外面喊:吃饭了。老妈说这类菜很好做,又好吃,来广州一周多,首要的事情便是教会我做酒花炒肉,料酒酱油淀粉和上,酒花切断,生姜切丝,红辣椒去核切丝,热油倒肉,断生变色倒酒花姜丝和辣椒,闻到香味就好了。我也终于得以弄清了酒花韭黄韭菜和蒜苗的区别,也因此类推出了若干炒肉的做法。

连着买了几天菜,突然明白了每天做菜的不易。在偌大的菜市场站着挪不动步,脑袋里飘过各种菜式,荤素搭配云云,鸡鸭鱼肉云云,绞成一股绳,头疼得紧。最后多是炒个肉丝炒个素,做个净肉做个汤了事,一个小时搞定一桌菜,顿觉如此安排的简便。

中秋当日,和室友各赶一稿,眼见暮色将至,菜市场该关门了,原想的一桌小菜也没时间做了。抵不住肚饿叫了麦当劳,联想起中午为了赶稿囫囵吃的泡面,望着面前一堆鸡翅汉堡,心生愤懑。室友给我塞了块午餐肉,说,我们吃了一天的垃圾。我唯唯,突然想到各种肉丝的味道,勾得味蕾倾巢而出。

那都是再家常不过的菜,甚至连菜系都没法归类,从小吃到大,离开才明白,那种味道叫做质朴。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自己也能炒出来了,才发觉家常中那一丝不易,绵延在日复一日的变化中,颠簸不破,静水流深。

文  鸥鸥鸥
图  Jacqueline Yeung

才饮功夫茶 又叹绿豆饼

中秋节已过,几款暗黑式月饼却印象深刻:酸辣口味、腐乳口味、韭菜鸡蛋馅、普洱菊花等等。口味引爆眼球之外,做法也是各出花招,比如爆炒月饼、凉拌月饼、炸月饼等等。吃饱喝足之余,这些充其量也只能当做娱乐度日,对我而言,中秋标准的月饼,还是传统的绿豆饼。

前几年潮汕地区评选十大潮汕美食,入围的就有绿豆饼。以前家附近有间传统老店,号称百年老店,叫啥名字已经忘却,但做绿豆饼很出名。上学放学,有几个零钱,便去买一两块绿豆饼解馋,刚出炉不久的月饼还保留油炸的泡沫口,伴随煎炸刚出炉的声响,直叫人流口水。这样的绿豆饼通常不含防腐剂,保存时间并不长,当天即卖完,第二天再做,有源源不断的街坊以及上学放学路过的孩子帮衬,如此反复,生意倒也红火,买绿豆饼的人除了看重味道的独特,贪的也是其新鲜健康。

偶尔闲暇时,还迟迟不走,站在旁边看看制作过程,小火慢烤,刷一遍油,翻一个身,烤好后外皮极软,略一用力即碎,但又不是脆口的那种,一口下去,绵软的绿豆泥香溢四散,大致过程应该如此,再细节已经不能完全记得。据店主说,这酥皮的功夫现在都还是秘方,放凉后用纸卷好出售或用透明塑料壳装饰好,卖给邻里街坊,用作祭拜之用,到吃的时候最好还是用平底锅略微加热一下,味道最好,如果是微波炉,恐怕味道已经失去。

每逢中秋,老妈都不会买月饼,除了亲朋好友送赠无法拒绝之外,家人对各式月饼都没有偏爱,什么莲蓉月饼,什么双黄月饼,再贵都觉得难以下咽,反而偏爱价钱便宜的绿豆饼,再普通不过,中秋便是这样,有客人远道而来,唠唠家常,泡上一壶潮汕功夫茶,来上一叠绿豆饼做茶配,便是最好的招待。

绿豆饼常见,各大超市都有得卖,不同地方还有不同样的绿豆饼,口味各异,但想吃正宗的潮汕绿豆饼,恐怕不回家是吃不到了。我常常怀念那种粉底红字的纸包装的手工绿豆饼,磨成细细的绿豆沙的馅,呈浅黄色,无壳、无粒、无杂质,松软可口,饼皮由多重薄皮叠成,色、香、味俱佳,握着还有熟悉的温热。食时起酥、绵软、润滑,甜而不腻,凉爽适口,恰到好处。反而超市卖的一些塑封装的,徒有绿豆饼的名称,味道干咽就罢了,中间经常是瘪的,陷的颜色也不太对,还硬,吃不出绿豆味,只是死甜。

不禁感叹,什么时候才能吃到老家的绿豆饼呢?今年中秋恐怕不行了,人在异乡,又不会动手做,总是想回到以前的时光,冲上一壶功夫茶,配上几块来自那家百年老店的绿豆饼,听听长辈们的家长里短,琐碎生活……

文  在云上唱歌
图 Alpha循CC协议使用

垦丁民宿里的清粥小菜‍‍‍‍‍‍

去垦丁的路上,从台北乘高铁南下,又乘巴士辗转而来。沿途尽赏着高山与农田交错的乡镇风景,心中满怀着对这里南部风情的期待和憧憬。

垦丁是个很安静的小镇,初至时还未从繁华都市的喧闹中脱离,尚有些不习惯。天空和海水都是透明的蓝色,走在海边上,热带的烈日毫无折扣的铺洒下来,让眼前的一切都披着艳丽的颜色。


预订了垦丁大街旁的民宿,外面的墙壁用贝壳来装饰,辅之以天蓝色的壁灯,满满的海洋情怀。没有电梯,三层的小楼,由木质的旋转楼梯来连接。每一层的小过道上,照明灯上都有彩色藤编的灯罩,路过二楼的时候,有人在旁边的花瓶里插了一支泰迪熊形状的气球,忍不住看着它笑。

太阳刚刚落下山去,垦丁大街的夜市随着夜幕的深沉愈发熙攘起来。忍不住品尝几种当地小吃,大肠包小肠、臭豆腐、炸花枝、炸鲜奶,边走边吃,短短的一条街逛的有滋有味。满满的都是各地前来观光的游客,混杂着各地的语言。

回到民宿时已是深夜,手里拎着的打包带回的各种零食表达着对这一天残余的留恋。老板站在门口,笑呵呵地问,吃好回来休息啦。

中年的大叔,皮肤被这里炽热的阳光晒的黝黑。说话带着当地的口音,听起来软软懦懦的,像是以前在电影里常常听到的样子。


第二天游玩的行程安排比较紧凑,早晨早早的就起床到一楼的餐厅吃早饭。刚刚下完一场短暂的大雨,空气里带着湿漉漉的味道。

民宿的餐厅比较小巧简洁,布置的精致用心。早饭不是酒店里的花样繁复的自助,而是家常味道的清粥小菜。

老板打开电饭锅的盖子,满满的一锅南瓜大米稀饭。说,刚刚做好的喔,喝的时候小心烫喔。

又给我们介绍旁边台子上摆的各式小菜,肉松、咸鸭蛋、腌黄瓜、玉米沙拉炒鸡蛋、酸笋、清炒空心菜、煎芦笋、面包片和新鲜果酱。

每一种都装在白磁盘里,在一张空桌子上蠢蠢欲动的散发着淡淡香味。

拿小碗盛了粥,坐在还挂着水珠的玻璃窗边,看着外面逐渐在晴天里醒过来的城市。


顿觉这才是最不同寻常的一餐,肚子里一整晚都在消化着煎炸的油荤食物,嘴巴此刻觉得无味。温热的清粥最是适宜,把味蕾渐渐的唤醒。各样的小菜,用佐料细细的调过味,每一个味道的出现都让我感觉新鲜,全部品尝一点,也是饱了。

老板走过来问,吃饱了喔,还吃的惯吗?

我说,很好吃。

他笑笑,拎着水管在外面的花园浇水。

平日里,晚餐可吃的丰富隆重,可如此用心安稳的早餐却不常有之。清淡之中,亦有生活的情怀。听说在台湾,清粥小菜也是夜宵的不错选择,我倒是觉得,用在早餐,刚好迎接这一天的开始。

纵使怀念,终将道别。有些美好风景,注定只能驻足和怀念,却不适宜生活。

有些人也是。‍

文‍  残小雪
图  pelican 循CC协议使用

露水汤圆情缘牵

与露水汤圆的相遇相知,不仅仅是露水情缘。

露水汤圆是广西省柳州市极其地道的小吃,圆滚滚肥糯糯(柳州话,形容极其可爱的胖)的大汤圆。其馅料由大头菜、粉丝、香菇、木耳、黄花菜、五花肉等混合而成,配上骨汤,撒把葱花酸菜花生末,是特别而美味的咸汤圆。

其藏于诸多幽静小巷里的小食店,若非当地小吃达人带路,断然是寻不到的。以上描述可知,露水汤圆是小吃界极其孤芳冷傲又馥郁幽芳的蓝莲花。

对比街市中泛滥的普通汤圆,露水汤圆显得无比个性。你只知道我的咸味,却不知道我的鲜美;你有你的芝麻,我有我的大头菜;你有你的小巧玲珑,我有我的肥肥糯糯;你有你的红糖水,我有我的骨头底汤;你嘲笑我隐身柳州不为外地人知晓,我笑你大众货色买的人多品的人少;你可以轻视我的知名度,我会用味道深深让你臣服。咸味汤圆,是注定小众的姿态,但,那又怎样?哪怕无人问津,也要好吃得漂亮。我是露水汤圆,我为自己代言。

初遇露水汤圆,是小学放学后不经意间的迷路,让我拐入了未曾经过的小巷。小巷尽头处的小食店略显简陋,局促的空间被锅炉和桌凳分割开来,门口用简陋的木板书写着“露水汤圆”几个大字。还是小吃货的我,花光了身上仅存的零用钱买来一碗,并由此开启了与露水汤圆的绵长恋爱。

品露水汤圆是一件亦雅亦俗的美事。坐在街边小吃摊的小马扎上,老板端上来一碗露水汤圆,四个白生生的大圆团浮在微黄的汤面上,撒上一把葱花,缀上一把辣椒,只一碗,白的红的黄的绿的悉数占尽。用瓷调羹(勺子)舀起一个汤圆,咬一口,粘米粉制作的汤圆皮软糯如棉花糖却丝毫不黏牙,肉末的鲜酸汁水瞬间使味蕾沦陷,嚼一嚼,香菇木耳等辅料的原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还可以听到吱吱嘎嘎的大头菜纤维被切割的声音,再舀上一口用骨头熬制许久鲜滋滋的底汤,细细吞咽下去,让底汤的清爽将汤圆馅料中的咸鲜升华到极致。

如若此时微风拂面,街道上路人来来往往,你便是那闹市中静坐一隅品小吃的禅者,乐乎?

文  木子玉
图  Simon A  循CC协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