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碗台湾鲁肉饭‍‍‍‍‍

走在台湾古旧的小街道上,无数个小小的餐馆,窗户上摆着手写的菜单牌子,大多数都能看到鲁肉饭的身影。初至感觉奇怪,认为“鲁”字应为“卤”,因为是把原料放进卤汁里煮至软烂入味。后来听说是许久之前一直用错,商家们也就习惯了如此沿用。

记得在某本台湾作家的书里看到过,许多台湾人从刚刚长牙到牙齿脱落,餐桌上一直都有鲁肉饭的身影。上溯至经济拮据的年代里,人民对于吃的智慧总是源源不断,哪怕是得来不易的猪肉,也能用酱油等佐料,烹饪出一锅下饭的浇头。

可见鲁肉饭在街头巷尾如此多的“抛头露面”也是情有可原。

民以食为天,了解一个城市,大抵是应该从寻常家中最常见的食物去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是一种怎样的民间况味。

听说台湾的北部和南部制作鲁肉饭习惯略有不同,南部有些店家在卤汁里会添加黑糖,所以味道是偏甜口的。无论南北,上佳的味道都来自老卤,味道随着时间的沉淀,香味越发的香醇悠扬,那是任何的添加剂都无法调制的情怀。

出发前安排好了行程,到中正纪念堂参观完整点的交接仪式,步行穿过一个十字路口,走到捷运站旁的金峰鲁肉饭。旧旧的门头,简单的红色楷体书法写着店名,倒也显眼。并不像大陆某些店家,在名声远播之后,便转变成精致华丽的装修。

还没有到午饭时间,外面已经排起了队。店堂并不大,摆着正方形的小木桌。颜色旧的黯淡,在翻台时服务员都擦拭的很干净。

可点的菜品不多,菜单只是巴掌大的薄纸,左边写着菜名和价格,右边用铅笔自行填写数量,写好交给服务员,待不多时就会端上。

台湾的鲁肉饭是小小的一碗,粒粒晶莹的米饭上面浇着肉燥,还贴心的放了一小截腌青瓜用来缓解唇齿间的油浊感。

切成细长条状的猪肉,每一条都带着猪皮、肥肉、瘦肉,被卤制的入口即化,口感层次丰富。搭配的卤汁不多不少,刚好让每一粒米饭都不是枯燥无味。

当中也有吃的心机,鲁肉饭的浇头不宜过咸,肉与饭不知不觉吃下太多会给消化带来压力,若太清淡,又难以遮盖油脂的腥气。

这又要求在卤制猪肉的时候,在去脂工序上也不能疏忽,多一点太腻少一点乏味。

用筷子把肉汤与米饭拌匀,米粒的湿度调和的适宜,没觉得口味过重也没觉得干涩。搭配着撒了蒜末的烫青菜,一碗下肚刚好饱腹,亦不会过撑,带着点意犹未尽的回味,结账离开。

多么好,就这样一顿午饭,里面有时光和世俗的味道。

图&文 残小雪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