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秋刀鱼

psb (2)_副本

 

我们公司有一个挺好的待遇,就是在生日的那个月份,可以自己在网上挑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由公司买单,坐等收快递就OK了。别人都是挑选高大上的礼物,比如书、球杆神马的,我的生日礼物却是烤箱。

自从有了烤箱后,倒是减少了去路边摊吃烧烤的机会,但却多了一份理由,烤箱放着也是放着,要充分利用其价值。于是,我上网买了各种配料:孜然粉、烧烤汁、奥尔良烤料,尝试做各种烧烤:鸡翅、鸡腿、韭菜、秋刀鱼……

在菜市场买了两条秋刀鱼,才花了四块大洋!(在烧烤摊一条秋刀鱼是7块大洋!暴利啊)吃晚饭的同时,把盐撒在秋刀鱼上,再用手指的柔软和恰当的力度,把两条秋刀鱼均匀地抹一遍,秋刀鱼在盐的循循渐进地攻占下,也变得感性了。用盐的目的是祛除腥味,待会烤的时候也会比较鲜美。

那么,接下来的半个小时要干嘛呢?跟秋刀鱼唠叨唠叨调调情也行,在美剧里的快节奏生活奔跑也行,要不,给秋刀鱼跟盐单独相处的机会,它们肯定有很多话想对对方倾诉。

因为我是一个超级无敌懒的懒人,懒得下其他的配料了。如果追求味道更美的亲们,可以加拍过的大蒜一起腌制哦~

在烤盘上铺上锡纸,锡纸上涂抹薄薄的一层色拉油,把秋刀鱼过一下水(如果是用大蒜一起腌制的话,就无须再过一次水了。小主儿口味比较淡,所以~),此时此刻盐已经跟秋刀鱼融为一体了。至于它们之间的那点事情,你知我知就可以啦。在秋刀鱼身上浇上少许的烧烤汁,烤箱预热至220度,5分钟的时间。

感受着烤箱慢慢变热,看着烤箱从漆黑到红灿灿,听着秋刀鱼发出的“嗞嗞”声音,烧烤汁借着烤箱的温度,慢慢地渗入到秋刀鱼的每一处……如果说盐是秋刀鱼情窦初开的初恋的话,那烧烤汁就是秋刀鱼一生中那段轰轰烈烈爱情的女主角。它们撕咬着、它们纠缠着、它们闹着吵着却彼此分不开。

5分钟,感觉像一个世纪似的漫长……

把秋刀鱼翻个身,让它们再呆个一个世纪般的漫长吧(前后一共10分钟)。PS:由于鱼皮容易沾粘,所以烤盘或锡纸上一定要抹油,烤的时候要翻面,使秋刀鱼均匀熟透和上色。

慢慢的,闻到了烤箱里散发出的阵阵秋刀鱼的滋味,内心一阵窃喜,忍不住哼了下周董的歌曲“秋刀鱼的滋味,猫跟你都想了解……”。

缓缓地取出托盘,切上两片柠檬片,趁秋刀鱼还在沸腾时滴上几滴柠檬汁,柠檬的酸与柠檬的清新,就好似生活中的惊喜,惊艳了一滩时光。

把它们两放进一个精致的盘子,放在木桌子上,泡上一杯柠檬水,外焦肉嫩美的秋刀鱼,待我拿好筷子将你送进我的肚子里,让你在我的嘴巴里喉咙里肆意地散开……

自此,每当心情不好抑或心情好,必须来两条秋刀鱼,方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虽然没有路边摊吃烧烤的随性,但是穿着睡衣翘着二郎腿,跟心爱的他一边看着美剧抑或韩剧,一边胡扯着,一口一口地巴拉着秋刀鱼,也是一个美好的夜晚。

图&文    BY MISS猫在广州

 

妈妈的红烧家族

妈妈的红烧家族十分繁盛。红烧肉,红烧鱼,红烧排骨……

一个陶罐里面放上八角五香等调料,把切成小块的上好五花肉用小火炖一个晚上。末了换广东人做煲仔饭那样的小砂锅,放入土豆(我喜欢吃土豆),再慢慢地炖上一个小时,放入酱油,耗油,想吃甜的就多加糖,想吃咸的就多加盐。小小的锅,我一人就可以吃一大半。

该怎么形容那种味道呢?就是妈妈的味道吧。肥肉里面的油经过长时间的烹煮大半已经被逼出来了,瘦肉一点都不会柴,肉皮还带有一丝弹性,一口咬下去,瘦肉和肥肉相得益彰,肉皮软糯甚至会有一点黏牙,酱汁与肥油会充斥整个口腔,却一点都不会感觉到腻。然后夹起一块土豆,已经软烂,用筷子轻轻一压,让肉汁渗到里面。配上一碗白米饭,啧啧啧,真是人间美味。

后来出来上学,更多的是到外面吃饭,刚开始进餐馆看见红烧肉会忍不住来两筷子。有的一咬下去满口流油,感觉油脂直接灌进胃里;有的咬下去软趴趴的黏在牙齿上,得费劲才能将牙齿分开。久而久之,再在饭桌上看见红烧肉就会直接跳过了。想念的只有妈妈做的红烧肉。

除了红烧肉之外,还有一道菜,长这么大,只见妈妈做过一次,也只吃过一次,那就是红烧蹄髈。

那次是为了给上高中的表姐加餐。步骤跟红烧肉的做法差不多。一整个蹄髈放进装满调料的陶罐用小火炖一整晚 ,第二天用适量的盐进行烹制,整只蹄髈呈熟褐色。如果说妈妈的红烧肉是瘦肉、肥肉与肉皮的完美结合的话。那么这道红烧蹄髈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的肉皮。已经烂熟的肉皮用筷子已经很难夹起来,在整个肉皮上用筷子扯下一小块后,要用勺子送入嘴中。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不需要牙齿出马,用舌头把肉皮轻轻的往上颚一顶就感觉肉皮消失在了喉咙里,对是消失。褐色的肉皮里面包裹着白色的脂肪,却没有半分油腻的感觉,只是那么一口就完全夺瘦肉的光彩。

距离那道红烧蹄髈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了吧。这十几年里吃了无数次红烧肉,却再也没能见到红烧蹄髈。曾经也央求锅妈妈再做一次。

“已经不记得做那道菜的感觉,做出来也不是那个味。”妈妈利索地答道。

文    啊顿
图   vinwim 循CC协议使用,经裁剪

馒记

老家的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大米就成了胃内的常住客,所以馒头对我来说并没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对它的记忆是小学的大连之行,那时生活还不富裕,大连的老舅家只是喝粥加馒头的主食,馒头是由“海没面”制成,问缘由是粮食船浸了海水,降价处理的面粉自然是会持家过日子人的选择。虽说如此,舅妈的手艺好得不得了,面的颜色虽然因原料的原因发褐色,但发酵的时间和蒸制火候恰到好处,面团的底下垫上玉米叶,使馒头带着淡淡的清香,面皮紧致,口感喧软,空口就觉得好吃。那个大连暑假让我对馒头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更想念家乡东北大米的醇香。

前几年又去了大连,舅妈拖着病体给我包包子,品尝过各种美食的我又猛然品味到了返璞归真的喜悦,那是一种安然的一种感觉,还有一种宠爱,长辈的巧手一下一下地揉进我的心里,临走把特意为我蒸制的馒头带回了北京,浓大浓大的馒头伴着我,想来安检人员面对它,疑惑的猜不出答案吧!

来到北京,全国各地特色纷繁呈现,有2元一个的大甜馒头(超市卖最贵可作供品用),也有老字号丰泽园的烤馒头(原先超市还买得到,现在可能因为贵买的少,超市已见不到了)。更有峨眉酒家的宫保鸡丁包子,都是我的爱。电视上经常有北京人排长队买馒头的报道,可见简单的东西做好了,也是获得认可的。

前一阵子侄女买了烤箱,开始尝试做各种饼干蛋糕等各式西点。同事也买了面包机烤制面包,周围的面食氛围一时红红火火,一方面帮助他们消耗作品,一方面也心痒,想弄出点东西凑个热闹。充分利用“年龄”优势,从最普通的馒头开始(很可能终止于馒头),打造出产品级的作品来。所谓产品级就是质量稳定,次品率低,最好有特色,成本不太高,不需要特殊原材料和器材(因为是馒头)。

于是发扬工作精神,第一步收集资料,根据前人经验形成概念;第二步准备原材料:普通面粉,盐,糖,酵母,鸡蛋。器材:蒸锅,面案,擀面棍等。第三步流程摸索。第四步总结经验教训,反复测试,形成SOP。闲话少叙,结果就是,口感一流,卖相一般,哎,可能Homemade的特点吧。舅妈的手艺好,口感卖相皆佳,馒头包子曾经大卖过,经历过市场的检验,佩服,佩服啊!俺说的口感一流也是经过周围不同人群的现场检验的(大口吞吃,转眼两个馒头被消灭,而且是单纯吃馒头,吃后赞不绝口,人群范围从10-75岁)。

总结如下:做馒头跟做实验一样,要舍得力气,控制好节奏。

文     Lab on Re

外婆的三鲜暖锅

新年还没有过完的时候,90高龄的外婆终于走完了她那辛苦的人生,吃下最后一碗白粥,去到天堂和外公团聚了。

冬天还没来得及离开,料峭春寒让人格外想念小时候住在老房子里外婆常做的三鲜暖锅。

那是冬季里重要的一道大菜。外婆的老砂锅是家里利用率最高的厨具,土褐色的陶土,内壁因为常年吸收浓汤油脂变得光滑,摸上去是那种粗糙但饱满的触感。里面那金元宝似的蛋饺、炸得酥软的肉丸、洁白Q弹的鱼丸等码得整齐,间或缠着几缕粉丝、一些被浓汤浸得闪闪发亮的白菜、油豆腐以及外婆亲手做的重量级熏鱼,盖上盖子捂一会儿,揭开时是布满整栋楼的香气。这是过年时能吃到的“完整版”菜单,平日里随便选几样搭配也能做出一道让全家人都高兴的三鲜砂锅。

前期的准备工作很多,印象中我能插上手的好像只有摊蛋饺皮,从外婆的草篓子掏出几个鸡蛋,敲敲打打变成一碗金黄的蛋液,在大铁勺上均匀地铺一层,在点燃小火的酒精炉上转几圈,就这样一张复一张。彼时尚操持着一大家子伙食的外婆如每一个勤勉的上海主妇,准确地知道肉馅的肥瘦比例,各种调料的配比,快速而熟练地包好一只只元宝。

在举家搬离老房子之后,这道大菜的满足感也渐渐失去。草篓、酒精炉与明亮的厨房格格不入,外婆日益衰老,直到曾经精明的主妇在菜场里变得无助,不是忘了要买什么,就是拎回一袋糟烂的菜皮……

我们努力地想把这道砂锅保留下来,无奈实在无力完成外婆的手作原料,蛋饺被超市里的速冻半成品取代,虽然更大,咬开却没有饱含汁水的肉肉冲击唇齿的快感;鱼丸和肉丸换成了名目繁多的包心贡丸、芝士鱼丸,砂锅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却总好像缺了一丝鲜味。

直到有一天外婆的砂锅被熊孩子打碎,有心而无力的大人们只能将这道三鲜砂锅变成了三鲜火锅,为了让早已没法下床的外婆吃得尽兴,我们在锅里加入河虾、鱼胶、乳鸽等不菲的鲜货,外婆却也只是撇撇嘴,歪着头吃下一小碗三鲜汤拌饭,很快又陷入昏睡。

外婆走之后,即使天气依然寒冷,家人也默契十足地不再煮这锅早已失去了精髓的三鲜砂锅。

最近在追的韩剧里有句台词,说是把陷入困境的心当作饭一样咀嚼。有时候我想,在外婆长长的人生里究竟咀嚼了多少困境呢?没有答案,反正人生都是由自己来消化的。

文    周久意

煎饼的前世今生

viewfile

煎饼就是将五谷杂粮磨成面糊,倒入烧热的鏊子,用煎饼筢子摊平烙制而成,为汉族主食,以山东为盛,起源甚早。山东又以临沂、泰安、济宁等地较为出名。临沂一带上学的孩子有句趣话:“麦子煎饼卷鸡蛋,不给我吃俺不念。”新泰有民谣曰:“吃煎饼,一张张,孬好粮食都出香。省功夫,省柴粮,过家之道第一桩。又卷渣豆又抿酱,个个吃得胖又壮。”滕州的民谚:“煎饼卷辣椒,越吃越添膘。”还有类似“煎饼卷肉,吃了没够”等。

煎饼从原料上看,有小麦煎饼、玉米煎饼、米面煎饼、豆面煎饼、高梁面煎饼,还有地瓜面煎饼,山东济南还特制了糖酥煎饼,配以各种精美包装,成为特产佳品。

煎饼的历史可追溯到晋代,起源传说更是五花八门,我最喜欢的是传说有两个,一个是诸葛亮创制为军粮,不仅携带方便,而且曾在赤壁大战前与东吴外交宴会上展示并当众卷菜而食,引起孙权惊呼:“先生欲席卷天下乎?”,颇有政治气势。再一个是古代蒙山有一个仗义书生专替百姓作文写状鸣不平,被当地坏吏关进监狱,且只准家人送笔墨用具不准送饭,他的妻子将粮食磨成粉,用铁盘熬制成薄面饼,裁成四方为纸,将小葱剥成笔,将酱料充为墨,送入牢中,帮助丈夫度过生死难关,这个煎饼的传说透着浓浓的文化意味。

前世的煎饼在历史上是军粮、是特产,更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在清代作家蒲松龄的《煎饼赋》中,作者介绍了当时煎饼的吃法:“夹以脂虞相半之豚膏,浸以肥腻不二之鸡羹晨一饱而远幕,腹殷然其雷鸣。备老饕之一啖,亦可以鼓腹而延生。若夫经宿冷毳,尚须烹调。或拭鹅脂,或假豘膏,三五重叠,炙烤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更有层层卷折,断以厨刀,纵横历乱,绝似冷淘。汤合盐豉,末锉兰椒,鼎中水沸,零落金绦。” 描写得细致生动极了。

今生,煎饼已经成了民俗的代表,在山东只有特色餐馆才能吃到精心烹制的煎饼,只有深入乡村民居才能买到非机械化生产、不添加混合物的煎饼,也只有在60岁以上的当地老人那里才能有机会知道煎饼的制作方法,恐怕年轻人很难对煎饼有什么深刻的记忆和情感。

其实,我并不喜欢吃煎饼,不管什么粮食的,玉米面的微酸,小米面的偏黏,麦子面的太散,所有煎饼都很干硬,咬着费劲,嚼着伤神,咽下伤心,就像在回味过去的艰难岁月,因为这毕竟在过去叫做:干粮。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煎饼是主食,早中晚都可以吃,姥姥给我卷上几根自家腌的香椿芽咸菜,抹上些芝麻酱,细细的一长条,让我坐在院里树下认真地啃吃,舅舅从公社食堂挑了好吃的菜卷到煎饼里专门留着带回来给我,生病时妈妈把煎饼撕碎泡在开水里,倒上酱油淋上几滴香油,端在我面前,幸福却也苦涩。直到长大后,回老家时偶尔还能围在亲戚家的煎饼鏊子边上,揉着被柴火烟熏的眼睛,吃着刚烙好揭下的煎饼,觉得香甜更感到难得,对于我来说,吃煎饼不是享受,只是对过去生活的辛酸回忆,对每一个吃煎饼的人都是。

但是煎饼毕竟是一种美食,有营养价值,有粗粮功效,常吃还能健牙养胃,配上现在的各种食材,如咸鱼、野菜、禽蛋甚至是肉脂海鲜,味道也是千变万化,加上手工制作复杂,也成了食尚界的珍馐美味。

民俗是文化,吃煎饼吃不出阳春白雪,但一定五味俱全,流传长远。

图&文   lice2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