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记

老家的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大米就成了胃内的常住客,所以馒头对我来说并没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对它的记忆是小学的大连之行,那时生活还不富裕,大连的老舅家只是喝粥加馒头的主食,馒头是由“海没面”制成,问缘由是粮食船浸了海水,降价处理的面粉自然是会持家过日子人的选择。虽说如此,舅妈的手艺好得不得了,面的颜色虽然因原料的原因发褐色,但发酵的时间和蒸制火候恰到好处,面团的底下垫上玉米叶,使馒头带着淡淡的清香,面皮紧致,口感喧软,空口就觉得好吃。那个大连暑假让我对馒头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更想念家乡东北大米的醇香。

前几年又去了大连,舅妈拖着病体给我包包子,品尝过各种美食的我又猛然品味到了返璞归真的喜悦,那是一种安然的一种感觉,还有一种宠爱,长辈的巧手一下一下地揉进我的心里,临走把特意为我蒸制的馒头带回了北京,浓大浓大的馒头伴着我,想来安检人员面对它,疑惑的猜不出答案吧!

来到北京,全国各地特色纷繁呈现,有2元一个的大甜馒头(超市卖最贵可作供品用),也有老字号丰泽园的烤馒头(原先超市还买得到,现在可能因为贵买的少,超市已见不到了)。更有峨眉酒家的宫保鸡丁包子,都是我的爱。电视上经常有北京人排长队买馒头的报道,可见简单的东西做好了,也是获得认可的。

前一阵子侄女买了烤箱,开始尝试做各种饼干蛋糕等各式西点。同事也买了面包机烤制面包,周围的面食氛围一时红红火火,一方面帮助他们消耗作品,一方面也心痒,想弄出点东西凑个热闹。充分利用“年龄”优势,从最普通的馒头开始(很可能终止于馒头),打造出产品级的作品来。所谓产品级就是质量稳定,次品率低,最好有特色,成本不太高,不需要特殊原材料和器材(因为是馒头)。

于是发扬工作精神,第一步收集资料,根据前人经验形成概念;第二步准备原材料:普通面粉,盐,糖,酵母,鸡蛋。器材:蒸锅,面案,擀面棍等。第三步流程摸索。第四步总结经验教训,反复测试,形成SOP。闲话少叙,结果就是,口感一流,卖相一般,哎,可能Homemade的特点吧。舅妈的手艺好,口感卖相皆佳,馒头包子曾经大卖过,经历过市场的检验,佩服,佩服啊!俺说的口感一流也是经过周围不同人群的现场检验的(大口吞吃,转眼两个馒头被消灭,而且是单纯吃馒头,吃后赞不绝口,人群范围从10-75岁)。

总结如下:做馒头跟做实验一样,要舍得力气,控制好节奏。

文     Lab on Re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