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你对月饼,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

我在广东的小镇长大,中秋节隆重又繁琐的祭祀无比迷人,鲜肉的大月饼也是节日恩赐。然而长大后,月饼越来越甜,节日却越来越淡,就在刚才因为台风导致高铁退票,我竟然懒得再想回家的法子,准备好好睡一觉。

你呢,这个中秋节如何过,曾经的中秋节有什么美好的回忆么?欢迎在评论区跟我们说说,愿节日安康。

——主编sake

                                                                   

-正文—

中秋了,又到了吃月饼的日子。

记得小时吃的月饼,来自家乡一个老字号糕点铺,爸爸排队去买的。当时脑海里也没月饼种类的概念,现在想来,应该算苏式的。

饼皮特别酥,馅料丰富,有豆沙、椒盐、百果、五仁等,甜咸都有。

家乡小,主顾都是老相识,月饼都带着人情味儿,料用得特别足,味道也尤其正。

***

月饼皮儿好

我最爱吃月饼皮。小心翼翼揭开包装的油纸,闷头一咬,饼皮酥透了,层层叠叠,碎成屑,撮在纸上,舌头一卷,尽是烤过的麦香。

只是月饼被我这样祸害,每每只剩下馅疙瘩了……所幸爸爸恰好爱吃馅,正好组成默契的月饼搭档。

***

广式月饼甜

渐渐,家里出现了礼盒装月饼。饼皮精致油亮,内馅细腻,以甜为主,是广式月饼。

我喜欢把它切开来,一瓣一瓣吃。皮薄,松软,与馅紧紧相贴。好的广式月饼,吃在嘴里,润滑,浓郁。差一点的,比较粗糙,嚼起来沙沙的。

或许因为广式月饼易保存,后来发现市面上月饼多是广式。馅料也更丰富,水果的清甜,鸭肉的咸香。

***

滇式月饼脆

近年又流行起滇式月饼。滇式的饼皮是硬壳的,老牌糕点铺吉庆祥创制。

它也酥,却与苏式京式酥得各不同。苏式酥得掉渣,京式酥得松软,滇式酥而不散,有钝钝的松脆感。

滇式月饼以鲜花饼和火腿饼为代表。鲜花月饼清香适口,掰开能看到玫瑰花瓣,受很多女生的欢迎。

火腿月饼听着就想流口水,云南的火腿可是一绝!不过吃过朋友带来的云腿月饼后,发现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咸津津香酥酥,甜味儿还是蛮足的。

看下馅料,由火腿、蜂蜜、猪油、白糖制成,怪不得甜香甜香的。我爸近来血糖略高,已经不适合带给他吃了,略遗憾。

***

新式月饼巧

好在新种类的月饼总是层出不穷。冰淇淋月饼,伙伴们都爱,不过我总觉得他们是爱冰淇淋所以爱屋及乌,其实跟月饼关系已经不大。

还有好看的冰皮月饼,从冰箱里取出,凉丝丝软糯糯。更有很多奇葩口味的月饼,不能一一尽数,我爸看了,估计要皱眉头。

***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馅

曾几何时,还流行过月饼券,或者礼盒月饼,在各户人家里流浪,发生过不少故事。很多时候送出去的月饼,转一圈又回来了。这个时候,月饼的口味已经不重要,只是作为一种中秋的节礼而存在着。

我为这样的月饼感到悲哀。月饼若有情,怎堪这样的对待?

苏东坡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馅”。月饼,一是纪念圆月,二是作为美食的存在,也在以后的岁月里承载了人们对团圆的寄语。月饼,不在于多贵的价格,多高档的包装,甚至多美观的造型,在那饱满的圆里,寄托的是对家人最热切的想念。

对你说一声,中秋快乐!愿你今夜吃到的月饼,都是真诚的。

文 / 百事逍遥子

图片 / 视觉中国、图虫网、百度图片

你想与20万吃货分享你的美食故事吗?欢迎给我们投稿~投稿邮箱等待着你的故事:tougao@tonightfood.com(点击原文获得更多信息)

深夜谈吃
你与吃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q群:344547537 | 暗号「深夜君开门」

▲长按扫码关注

深夜谈吃是覆盖千万受众的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

相信我,食物真的能偷窥人心

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

说真的,在邮箱看到这篇投稿时,我是一个呆滞状态。

作为一个从小就认真对待美食的天真boy,我就常常在饭桌上遭受各种灵魂式的拷问。

比如九年义务教育期间,被老妈子套出:英语考试不及格、早恋小女友、逃课打游戏…大学期间,被女友套出:前任、前前任、前前前任的故事…

唉,这年头套路太多防不胜防,没有一技之长怎么行走江湖呀。总之,读完文章你就懂了。

——深夜君

                                                    

- 正文 -

讲真,在这个职场情场什么场的剧情都一分神就错过更新的年代,你敢说真的了解一个人吗?
语言?不可靠!行为?噢,行为常常因着种种目的而发生,也变得真假难辨了。
不过,还是有一个对99%的人适用的判断本真捷径,那就是和TA一起用餐。越是非正式越好,越是不经意越好,越是人数少越好。

***

卸下防备的那一刻,就是观察的好时刻

除了食物禁欲主义者(这种人在人群分布中极为罕见),一个人在累了一天饥肠辘辘时最容易放下防备。对了,此处放下防备不是卸下对你对世界的全副武装来个说清楚道明白的意思,没那么简单。而是,TA对食物,卸下了盔甲,流露出神经里骨髓里对食物的种种爱恨情仇来。

而我们要做的,只是观察。读取那些真实流露的海量信息,筛选出有趣有用的部分。

***

观察前,有个小前提

重要的事说前头,要想达到以上目的,请尽可能避免许多人的社交用餐,既社交。

对于大多数身份感贵重的人来说,社交场合的用餐不是用餐,那是人脉搭建时刻,忙着结交各路人等都来不及。全程只要有酒,哪里管得今天在哪儿吃什么。

曾经见过一个前卫设计师的无题作品,画面很简单。一把椅子,两把椅子,三把椅子。然后,并没有然后。设计师说,你心中有什么,就看到什么,所以,不用题目。要是那是餐椅。我来做题目的话,要给它《独处》、《朋友》和《社交》的名头。

一个人是自由的、孤独的、无边界的饕餮,口舌和精神的;两个人是好友相聚,灵魂碰撞,享受美食,快意江湖;三个人,或以上,噢,那是吃着喝着走着,许许多多的small talk(寒暄)如漫天星辉闪烁着,许许多多的精彩纷呈的表演应接不暇,而你想看一个紧绷着的人与食物自在对话,有点难。

***

几种常见的姿势解锁

吃辣的人常常被冠以性格爽直的标签。他们口味重,他们喜欢直来直往,因而人们对他们有能掏心掏肺的期待。这确实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不过,为了探究一下他是不是真的真性情放下了心防,不妨在沸腾鱼片麻辣牛腩毛血旺香辣蟹等等重头戏在他期待的小眼神中上桌的时候,最好是第一口麻辣鲜爽还没入口刚要入口的时候,问一个你想问的既有点突破边界又不会太超过的走心问题,看就着这人间美味他要如何应付。

倘若眼前的食物确实被他满心满意地爱着,他决计不会生出谎言堆砌的答案,这是属于他的快乐时刻,没空恶心自己。

在第一个试探结束后,你和他一起酣畅淋漓地大吃特吃,在进行到中段时再循序渐进地来点你想问的你想聊的,会是个真正彼此了解探索真心的好时刻。

另有一种嗜辣者,完全后天养成。他们是大公司的中级管理者,小公司的顶梁柱,被人重重压着的万能小员工,看着过着不错的生活,其实往往不堪重负。想抽离环境不舍得,也怕找不到更好的所在,而回归现实又甚是辛苦,主要是心苦。所以,隔一段时间,他们需要那最简单的身心双重刺激做疗愈……食物至少算没有后遗症或后遗症最少的一个出口。

这种人享受的是辣带来的放松,痛快,味觉的痛,和精神的快互联着。这种聊天,你能听到各种吐槽,稍加附和追问,可知很多日常掩盖下的真相。是各种奇葩段子故事的高质量源发地。

清淡

讲真,我不怎么相信一个人的口味没经过种种洗涤,会从一而终地发自内心地只喜欢清淡口味。就像一个人没经过千山万水没经过遭难难堪,就甘于并发自内心地享受平平淡淡的感情和一点波澜没有说不上好坏的生活。

那无欲无求的口感偏好背后是什么?直接问的话,愿直接说的人不太多。

其实主要是这么几种:第一种,以前追求口感刺激过,胃坏了,或者,胃口坏了,为着养生。第二种,以前在平民阶级待着太久了,好不容易上层次了,于是里里外外衣食住行忙着完全换一个人,表示忙活半天没白忙。食物正如衣服一样,是阶级趣味的外在表征。所以……第三种,当然,还有Keep fit。如果没那个吃了不胖的命,只是锻炼锻炼照旧胡吃海塞放纵胃口吃垃圾食品,呵呵。

第一种人,适合聊聊人生真谛。尽量问实操层面的问题,他们有经验可以解答。

第二种人,问别的怕是不行,对于阶级跨越成功者来说,两件事最重要,继续向上,不行的话,至少保持住,不掉下。倒是问些新阶级的见闻,他们会非常乐意分享他觉得他才能看到的风景。就像好不容易从标间搬到海景房的人,你问他如何做到的,他有可能语焉不详,而你问他海景房真有传说中那么好view吗?放心,他100个愿意回答。

第三种人,他也许并不是特别矜持,你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所以,为了厚道,不要深挖太多这个不吃那个不吃的理由啊。会说的自然会向你倾诉,不会说的问了也得不到真实的那个答案,这又何苦。除非他要向你贩售素食理念清淡饮食的理念,不停安利你他以为的高端饮食价值观,否则,干脆别在用餐时间聊用餐话题,还比较愉快。聊什么呢,美好生活,生活美学,这些精神内核同样是克制之美的任何东西吧,他会觉得你懂他的。

酸爽的两级体验者

不要怀疑。就像极致的清纯和极致的性感可以在一个尤物身上共存,带来意外的冲突之美。一个偏爱清淡极简健康饮食的他,也可能同时是变态辣的嗜好者,能完成一众自诩重口味者不能完成的挑战!

这类人爱的便是游走于两极的极致快感。他们的味蕾敏感而多情,懂得各种好,知道哪些对身体好,哪些对精神好。他们是自己味蕾国度的国王,噢,如有条件,没有的话他们会创造条件,做自己生活的国王。他们不会放弃哪一种挚爱,但会理智分配各自的比例。
和他的用餐时光,你可以放松地聊对各种食物的见解,基本上他会宽容看待一切看起来像是异端学说的东西,而是流露浓厚的好奇心。
除了食物,这也是你绝佳的探索他在任何领域价值观的好时候,基本提问方式是具体事件观点切入,然后彼此分享个人观点。常常,你们都会收获更大的视界。这将是次美妙的旅程。

猎奇者

有一类人,吃东西要看大众点评之类推介,或者公众号推介,或者别的什么推介。

有部分人是为了保障好吃,但这部分人算不得最正宗的猎奇者,他们仅算上是做了功课的从众者。

另一部分人呢,是真的把每一场吃喝都不只是当吃喝而已。这么说吧,他把吃喝看成绝不能马虎对待的盛宴。噢,不是说一定要去大饭店,也可能是不为人知装修一般的小店。但他做了深入研究,不是为了向朋友圈炫。而是真的对自己生命负责。决定自己的每一餐,要讲究,要尽可能在味蕾上猎取更多更好更丰富。

这其实和旅行重度患者本质并无不同。不为了什么而去。只为去,拿上包,就去。不为了什么而讲究味蕾的猎奇。只为他觉得,每一餐马虎不得,所以讲究,所以猎奇。

和他的用餐,请千万由他选址,他很专业,你只要跟随,就能最大程度优化这次一起用餐的体验。聊天时,可以像访问那样问他的各种饮食体验,只是听这些也足够丰富你的饮食知识了。当然,顺带问问他每次味蕾猎奇之余发生的别的故事,那是对他最大的褒扬。

下一餐,你要约谁一起用餐?

文 / 心念一

图片 / 500px、花瓣,部分来自网络

BGM / Lexy Panterra-Bloodshot

▼调戏深夜君

在后台回复任一种食物名称

深夜君为你随机定制食物情书

你想与20万吃货分享你的美食故事吗?欢迎给我们投稿~投稿邮箱等待着你的故事:tougao@tonightfood.com(点击原文获得更多信息)

深夜谈吃
你与吃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q群:344547537 | 暗号「深夜君开门

▲长按扫码关注

深夜谈吃是覆盖千万受众的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

减肥,也许并不是一件难事|吃学英语

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

终于不用每天都按照着食谱,小心翼翼地算着每天吃了多少卡路里多少糖分过日子了!合理的厨房摆放能够让你无意识中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Brain Wansink博士,饮食行为学家和心理学家,《在无意安排的饮食中瘦下来》的作者与同样是饮食行为学家的牛津大学Charles Spence博士,他们都提倡“让你的厨房为你减肥”的健康生活方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给出的11种办法。

保持厨房工作台的干净与整洁

根据2016年的环境与行为调查报告中显示,一个脏乱差的厨房工作台会让人不知不觉中吃得更多。

Wansink博士指出当一个人处于一个杂乱无章的环境且思绪混乱时,会吃得更多,Wansink博士指出这跟破窗理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既然全世界都失控了,为啥我还要控制我自己呢?

所以说,保持的你工作台干净整洁,是很重要哒!

永远在工作台上摆一个放满水果的碗

Wansink教授又拿出一份他做的2015年的饮食行为报告,数据显示,工作台上有水果碗的人,体重会比没有水果碗的人轻。

Wansink教授说,这其实和你喜不喜欢吃水果没啥关系,因为碗就在哪里,顺手嘛,早上起来吃完早餐吃个苹果,午睡前又顺手吃个梨,下班回来剥个橘子,只要你把零食放在要费点儿劲才能拿到的地方就行了。

噢对了,碗还要选一些漂亮的,能让水果更加显眼哦!

把饮水机放在厨房

还是那句,越顺手,吃/喝得越多,大多数人每天的饮水量都是不够的,如果没有饮水机,就在厨房里放一些能提醒的喝水的东西哦!

把零食都收起来!

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把这个东西数据化出来,大家应该看着就更有意思了。

Wansink教授的报告里指出,麦片长期放在工作台上触手可及的地方的女性,平均体重会比那些把它藏起来的女性的平均体重重多20磅(约合18斤)。

常喝汽水的,比常喝水的要重24到26磅(21斤到23斤),由此可见,眼不见为净还是有道理的。

把你的零食尽量都藏在一个地方,因为如果你到处都藏零食的话,你看到他们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很多时候你把持不住口并不是因为你真的很想吃,只是你恰好看到了,零食就在那里而已。

 整理冰箱     

同样的,都是顺手不顺手的问题,把天然、无添加、健康的食品放在前面,把加工过的、多添加的多糖分的食品,放在难一点的拿到的地方。

Wansink教授在2012年的报告中提到,用不同颜色款式碗碟的人所吃的食物会比用一整套同颜色款式碗碟的人少18%,因为颜色款式不想同的碗碟会形成对比,会使你在意你已经吃了多少了,而颜色款式相同的碗碟的对比则少得多。

尽量买一些不同颜色的碗碟

Wansink教授在2012年的报告中提到,用不同颜色款式碗碟的人所吃的食物会比用一整套同颜色款式碗碟的人少18%,因为颜色款式不想同的碗碟会形成对比,会使你在意你已经吃了多少了,而颜色款式相同的碗碟的对比则少得多。

碟子尽量买小

传统的碟子大多都是直径12英寸左右(约合750px),而一个10英寸的碟子,则可以有效地控制每日食量,因为同样分量的食物,在10英寸的碟子上面会显得大许多。

全家款碗碟,还是留着全家吃饭的时候用

很多人在做完吃的之后,会把饭菜全部装出来,吃完再装。但如果你是单身狗的话,建议在厨房做完菜,就装进碟子里,吃多少一次性就拿多少,把剩下的留在厨房。还是那句话,越难拿到就越不想吃。

 看电视、电脑、聊电话的时候不要吃饭

因为看着电视电脑聊电话你的注意力会被分散,会无意中让你的用餐时间变长,也会影响肠道的消化。

如果可能的话,在餐桌上吃饭

正正经经地坐在餐桌旁边吃饭,会让你更正确地对待这顿饭,从而让你少一点机会吃别的东西,简而言之,就是妈妈以前教育我们的,正经吃饭!

配点音乐
播放一些节奏适中的音乐,有许多研究表明,节奏会影响人的进食速度,但音量不可以太大,因为在一个人吃东西的时候,有另一种声音盖过了自己吃饭的声音,那么他吃得会比他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吃得更多。所以说,吃饭也是需要专注的哦!

大家都学会了吗!

吃货学英语
advocate
英 [ˈædvəkeɪt]  美 [ˈædvəˌket] 

vt.提倡; 拥护; 鼓吹; 为…辩护n.(辩护)律师; 提倡者; 支持者;

unclutter
英 [ʌn'klʌtə(r)]  美 [ʌn'klʌtə] 

vt.使整洁,整理

accessibility
英 [əkˌsesə'bɪlətɪ]  美 [əkˌsesə'bɪlətɪ] 

n.易接近,可到达; 学习资料利用率; 可诣达性; 可达性

cabinet
英 [ˈkæbɪnət]  美 [ˈkæbənɪt] 

n.内阁; 柜橱; (有特殊用途的)小房间; 展览艺术品的小陈列室adj.内阁的; 秘密的; 通常陈列于柜橱内的,可保存的; 细木工制作的

particularly
英 [pəˈtɪkjələli]  美 [pərˈtɪkjələrli] adv.特别; 尤其; 异乎寻常地

▲截图保留,随时学英语

标题 /11 Lazy Kitchen Tricks That Might Help You Lose Weight

作者 /Annie Daly

翻译/ 方外英语(微信搜索 favorfavorEnglish)

你想与20万吃货分享你的美食故事吗?欢迎给我们投稿~投稿邮箱等待着你的故事:tougao@tonightfood.com

深夜谈吃
你与吃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q群:344547537 | 暗号「深夜君开门」

▲长按扫码关注

深夜谈吃是覆盖千万受众的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

食物纪 | 你与大神级日料吃货之间,隔着一个芥末之谜

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

没想到编辑部信手拈来的专栏《食物纪》今晚出第二期了, ,上一次我们写了温顺美艳的三文鱼妹子(戳看这里回顾),就有粉丝高呼说要看芥末的科普,所以今晚深夜君就满足你们哈。

对了,读完文记得来留言区聊聊天,告诉我们下一篇想看啥?

钟爱日料的吃货,都对“芥末”这个磨人的绿妖精甚是喜爱。

直冲鼻腔的辛辣气息与神似抹茶的清新外表所形成的反差萌,虐得抖m同胞们痛并快乐的嚎叫着。

▲曾小贤吃芥末汉堡

但是,高级日料迷妹与普通日料迷妹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她们能否解开“芥末”的身世之谜了!

❶ 日本人吃的绿色调料wasabi,其实不叫芥末,人家叫山葵酱;

❷ 中国95%的日料店用的wasabi,不是山葵酱,而是冒牌货辣根酱;

❸ 那个叫“芥末”的正主,人家现在是西式快餐的宠儿,人称黄芥末酱,不能与刺身同吃。

现在就让深夜君来帮你解开这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

 让刺身更鲜美的 wasabi 

☞山葵

将山葵根在木质的鲨鱼皮擦板上旋转跳舞~所摩擦出来的绿色膏状物就是日料中的wasabi,在新鲜柔嫩的鱼生上抹上些许,那口感仿佛天作之合般完美。

新磨好的山葵酱,在空气里醒过4-6分钟后,是它最美好的时刻,入口丝滑柔顺,散发着植物由内而外的清甜,而放置超过15-20分钟以上,口感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很难制成酱广为销售。

要尝wasabi的真味,可去高级日料店,师傅会在你面前卖力的磨着山葵根,并告知你搭配不同刺身应如何吃~

▲亲制wasabi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好奇这新鲜山葵酱到底是什么滋味的呢?与我们平日里吃的“芥末”有何差异?

二者有相似之处,但新鲜的山葵没有那种呛鼻的味道,取而代之是更精致更温和的冲击感,有人说那是种用植物香气缓缓按摩鼻腔直至醍醐灌顶的感受,有使鱼生、寿司更鲜甜之效。

▲《孤独美食家》大吃货五郎吃山葵时的陶醉范

而且!真正的吃货是绝对不会将wasabi混入酱油的,这种吃法会大大损耗山葵的辛香味,正确的吃法是刺身的一面抹山葵,另一面蘸酱油。

记得第一次吃寿司时,惧怕wasabi的我特地绕过了它点了酱油,结果口腔一阵暴击,我愤怒的扒开了寿司,发现罪魁祸首正是刺身和米饭之间躺着的那一坨wasabi!!!

当时年幼无知,以为那是来自料理师傅恶作剧,现在想来,那才是有所讲究的料理方式。

  wasabi 的完美替身 

☞辣根

所有因日料而狂热爱上wasabi的吃货们,其实你们爱的不是山葵,也不是芥末,它是辣根。就像英雄爱上性格落落大方的贵族小姐,其实是由丫鬟假扮的言情故事一样。山葵与辣根的爱恨情仇,起因于山葵娇滴滴的本性。

要养成一根优秀的山葵,是要投入极高的成本,美食漫画《将太的寿司》中提到:山葵长在水田里,而且必须在清澈的水里才能成活,成长得很慢,栽培一人份的wasabi,至少要花15个月!好点的山葵则需要种5年以上。

▲五郎去的静冈县,就是山葵的产地之一

需求高、养殖难、产量低,使得山葵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平价的日料店根本难以负担。

而与山葵有着相同辛辣成分,价格堪比萝卜的辣根就成了商人们眼里的香馍馍,他们将辣根制成酱,染成了绿色,装进牙膏管里销向全球。从此,便宜大碗的辣根便以wasabi之名坐镇了90%的日料店。

辣根原产于欧洲,欧洲人称“马萝卜”,最初用来做烤牛肉等菜肴的佐料,后传入日本后被称做“西洋山葵”。

严格追究起来,新鲜的辣根与山葵最大的区别在于辛辣程度的高低,辣根辛辣度是山葵的1.5倍。

但部分由辣根所仿制的wasabi ,因添加了化学调味品,尝起来非常呛鼻,廉价的甚至灼人耳鼻使人狂冒冷汗。

▲辣根酱本是黄色,常被染色销售

拿这类“wasabi”与寿司同食,别说提味了,怕是连刺身的本味都尝不到了。

但为什么山葵酱,或由辣根仿制的调味品,在中国被称作芥末呢?

有人说是由于辣根酱与芥末有相似的味道,也有人说是因为仿制的wasabi除了添加了辣根,还有少量的芥末。那什么是芥末呢?

 芥菜的种子磨成的调料 

☞芥末

真正的芥末,并没有那抹赏心悦目的绿,而是黄色的。它是由芥菜的种子所研磨而成的调味品。

▲芥菜花,俗称雪里蕻,可做成榨菜

传说早在周朝起,芥末便是我国广为食用的调料品,当由辣根仿制的wasabi传入中国后,也许是相似的辛辣口感,让人亲切地把wasabi翻译成芥末,才造成后来的误会。

▲荠菜花的种子,常见为白芥、褐芥、黑芥

芥末,虽有辛辣之气,但远不如山葵和辣根,更没有山葵解鱼蟹之毒的本领,所以刺身是不会与芥末同食的。

▲磨成的“芥末”本色为黄色,也常被染色销售

但芥末能在不同的制法下大放异彩,变成口味丰富、各具特色的酱料,是西式调味品中的中流砥柱。

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芥末酱博物馆里就展示超过了5300种芥末酱,它们分别来自美国50个州和世界上60个国家和地区。

▲芥末博物馆

常见的芥末酱,有美式做法的黄芥末酱,添加了大量的香料,如姜黄粉、辣椒粉、大蒜粉,颜色亮丽酸甜可口的它是热狗面包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除此之外,热量超低的黄芥末酱更是众多酱料中的一股清流,挽救了千千万万以蔬菜水果沙拉为生的减肥达人。

▲美式黄芥末酱

法式做法的第戎芥末酱,以酸葡萄汁镇住黑芥菜籽、灰芥菜籽的辛辣之气,带来层次丰富,口感浓郁的烤肉神器,就连奥巴马都是它的小粉丝。

▲第戎芥末酱,歐系菜肴里常见的酱汁基底

但对于英国人来说,还是更喜欢辣意浓烈的英式芥末。细数下去,还有日式的添加了蛋黄酱的芥末酱与德式甜甜的芥末酱。。。
在中国北方,则常用超级呛超级辣的芥末油,直接与皮肤接触还会烧损皮肤,个性比起山葵来说真是指数倍的彪悍啊。

▲芥菜籽榨油得来,芥末鸭掌、芥末鸡丝等菜肴中都会用到

 如果你想试试正宗的wasabi 

很多知道“芥末之谜”真相的吃货们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但真正的山葵到底是什么味道?与刺身同食又是何等美味?这两大问题成了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谜团。

比起大老远跑去日本寻访高级日料店,更便捷的做法是—买根山葵根自己在家磨。

▲《孤独的美食家》里自制wasabi

山葵的产地除了日本,还分布于大陆、台湾,其实在高端的超市和网店都能找到。

新鲜的山葵,用纱布包裹着放在冰箱里,可以保存一个星期,如果担心储存久了,也可以成根磨成山葵酱分袋装好,放在冰冻柜里需要时解冻即可。

ps : 以上内容由深夜君整理发布,有错漏之处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交流哈。

文 / 企鹅

图片 / 知乎、果壳、《孤独的美食家》、500px、网络

你想与20万吃货分享你的美食故事吗?欢迎给我们投稿~投稿邮箱等待着你的故事:tougao@tonightfood.com(点击原文获得更多信息)

深夜谈吃
你与吃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q群:344547537 | 暗号「深夜君开门」

▲长按扫码关注

深夜谈吃是覆盖千万受众的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

食品系女生的“地狱厨房”

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

每次讨论到我下厨房这件事情,编辑们都是一脸惶恐,感觉我这辈子黑暗料理的名声是难以洗刷。

直到有一天,我们和剪刀手再聊起做饭,她说,在厨房做饭算啥,我做吃的都是在实验室做的好么,要不你们试试!这个食品系女生,带给了编辑们新的恐慌和好奇。

于是在我的怂恿之下,她决定把自己在实验室做的食物拿出来分享。今天,她要讲的是果冻,这是一篇虐智商的文章,淡定的看吧。

——主编sake

                                                        

- 正文 -

“你来打鸡蛋吧,我怕我会把鸡蛋打出锅外。”

“你看看,这饺子熟了没。”

“是先放面还是先放鸡蛋啊?” 

“还是我来煮吧……你看上去应该是心灵手巧的,没想到你居然是个手残党。”同住一个星期后,同伴对我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我仔细想了想,好像确实是这样的。怀有厨子的心却长了笨拙的手。 但即便如此,还是改变不了我是个食品系女生的事实。确切来说,应该是个暗黑系食品专业的女生。 

而实验室,就是我的地域厨房。

 

当平日的食物被搬到实验室制作时,没有往日的锅碗瓢盆、汤匙筷子,取而代之的是烧杯、玻璃棒、布氏漏斗、抽滤瓶、胶头滴管、表面皿……

见惯了带有烟火气的厨房,直到现在,实验室冰冷的器材与食物的碰撞对我而言仍是新鲜的。即使是黑暗厨房,在实验前我还是会期待,最后的成品是什么。

文章会出现理工科学生专用的“性冷淡式”数据及药品名称,如果你有兴趣,欢迎来到一个食品系手残党女生的地域厨房,围观她在实验室中并不是很专业的别样“料理”。  

ღ  果冻篇  ღ

自打曝光了皮鞋果冻,我就对果冻有种挥之不去的阴影,觉得吃果冻就像是把一只皮鞋塞进嘴里一样。 再吃果冻,是在大一下的实验课上,那天的实验课题是:从果皮中提取果胶及果冻的制备。

▲部分实验报告(不准嫌弃字丑)

在实验室,我挑了一个橘子,把橘皮剥下来,洗净后,成小块,称取10g,放入150mL的烧杯中,再加入60ml水以及2mL6mol/L 盐酸, 在沸水浴中加热搅拌30min。

▲实验室提供的橘子

▲橘皮切成小块

加入盐酸的目的在于,用酸从植物中提取果胶时,原果胶可以被酸水解成可溶性果胶。而水解后的果胶不溶于乙醇,在提取液中加入乙醇,就可使果胶沉淀下来而与其他杂质分离。

 搅拌后的溶液趁热用纱布过滤,再在滤液中加入活性炭,于80°C加热20min进行脱色和除异味,趁热抽滤,得到黄色滤液。

可能没有学过化学的人都会觉得加入活性炭很可怕,但其实活性炭在食品行业中能用于饮料、 酒类、味精母液及食品的精制、脱色、提纯、除臭。和我们平时烧得煤炭不、一、样!

▲左:煤炭 & 右:活性炭

滤液转移至100ml烧杯中,在不断搅拌下加入95%乙醇,加入乙醇的量约为原体积的1.3倍,静置10min。

▲正在静置的果冻

静止后过滤,果胶用95%的乙醇洗涤2次,在60—70度烘干,即得果胶固体。将果胶浸泡在20ml水中,软化后在搅拌下慢慢加热至果胶全部融化。加入柠檬酸0.1g,柠檬酸钠0.1g和蔗糖20g,在搅拌下加热至沸,继续煮5min,冷却后成果冻。

由于我和我的实验搭档对自己的实验有着谜一般的自信,所以我们做了原定数据三倍的量!

▲实验数据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耗时长,我们是最后一组完成实验的。

 

实验室自制的果冻没有添加防腐剂,味道酸甜夹杂。作为一个手残党,虽然做出来的成品在颜值上和别人的相去甚远(微笑脸),但是老师吃了也说好吃啊!

▲左边才是我的(微笑)& 右边是舍友的

很多人不理解理工科学生,认为理性的世界只有冰冷又无聊的数据和标准,没有文科生浪漫的诗与远方。但有时候,化学让人感兴趣的原因是它能让一些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 

比如植物中原果胶与酸的相遇,使原果胶水解成可溶性果胶。就像一对冷战的恋人,当他们遇到对方一个拥抱、一句掏心窝的话、一顿浪漫的烛光晚餐时,彼此竖起的尖刺便褪去了。 今天,化学的浪漫是,我对你的爱就像那杯果冻,虽然酸甜夹杂,但却自始至终都纯粹到不添加任何防腐剂。

文 / 剪刀手

图片 / 豆丁网、500px、剪刀手&她可爱的舍友们

▼专栏作者


你想与20万吃货分享你的美食故事吗?欢迎给我们投稿~投稿邮箱等待着你的故事:tougao@tonightfood.com(点击原文获得更多信息)

深夜谈吃
你与吃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q群:344547537 | 暗号「深夜君开门」

▲长按扫码关注

深夜谈吃是覆盖千万受众的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