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友人,一阵大醉,一场大雪,一煲佛跳墙

窗外冷风呼啸,漫漫寒夜,正无聊赖时,忽想起十七年前的一个冬夜。那时正在一所乡村高中执教,办公室一干人众称兄道弟,呼姐唤妹,好不亲热。那时月薪区区400元,却时常聚餐。原来一众人等皆是饕餮之徒,大家每人拿出几十元,就可一逞口腹之欲。

后来偶然读到梁实秋的《雅舍谈吃》,里面有一篇《佛跳墙》,与众人讲后都馋涎欲滴。奈何乡村小馆,无从识得此妙物,遂起操刀之思,同事们欣然集资。

欲备齐各色食材殊为不易:排骨可于市集购得,然海参、翅尖等皆难寻觅。兴之所致,难于自拔。所幸于某日凌晨乘班车进城采购。彼时夜色正浓,天降大雪,进城时已没脚面。终于购得海参、猪手、翅尖诸物,算一算所余经费,尚可买瓶老酒,果断买下。店家热情荐其红酒,虑及同事中三姐妹尚无着落,遂买下。路费不足矣,只得步行数里,方敢上车,鞋面尽湿。

回到单位已近午时,手脚皆冻木。围炉黙坐,移时方苏。所幸室友已备好午饭,草草吃下,就在煤炉上架起砂锅,将各种食材顺次投下,小火慢炖至近晚。猪手、海参皆已软烂,汤汁浓稠,在桔黄的灯光下“咕嘟咕嘟”地冒着亮晶晶的大泡。

同事家中已备好饭菜,与室友端锅携酒而往。宾主齐集,斟酒已毕,掀锅盖视之,浓油赤酱,汤汁微沸,猪手、海参于上层轻轻颤动。众人发一声喊,一时筷子与酒杯齐飞,笑脸共灯火一色。

其时窗外正大雪纷飞,屋内暖意融融。只记得白酒、红酒喝干,主人又拿出一瓶白酒、一瓶啤酒,喝完不得尽兴,另一同事又回家取一瓶白酒,方宾主尽欢。散席时都已近酩酊,大雪已住,江山尽白。

文/ 王超

红苕一直热着呢

我这个人嘴巴刁,几天不整点妖艳儿的东西心里头不舒服。就算被学校食堂嬢嬢只一勺番茄炒蛋就实实在在包含两个蛋的诚意深深感动,也阻挡不了我义无反顾下山的决心。出校门往左转,就看得到一群叔叔嬢嬢装的橘子葡萄的车车已经在外面摆起了,本来容得下三辆小车横起开的人行道现在挤得人只有卡起卡起走。

我一眼就看到站到地下通道旁边卖烤红苕的叔叔了,炉子旁边还围了几个人,我站到旁边等,能闻到伴着炭香的甘甜味,这香味是均衡的,考验卖红苕人的手艺,火候必须要拿捏得到位,这种香味才站得住脚。

我想起以前在外婆屋里,过年大鱼大肉吃得人肝椒火旺,想吃烤红苕,就和我表哥爬到后面山上去掏红苕,把几个只有小娃娃手腕粗的红苕抱到怀怀头,喊外婆帮我们烤。我外婆把红苕往柴火堆里面风轻云淡的一戳,就摆手喊我们出去耍,过一阵回来拿。

我一摸那灰堆堆不够烫,非要烧团火起来烤,我外婆犟不过,就由我去。我巴心巴肝地守着火堆堆等着我的红苕熟,结果拿出来一看,外面皮都焦了,里面还是生的。就因为这个我把嘴巴瘪了一下午,到了晚上快睡觉的时候,外婆把我喊到厨房里去,从灰堆堆里面刨出来一个红苕,掰开递给我,那股热气在晚上的灯下面,像直溜溜的袅袅烟。

今天在买红苕的时候看到红苕是放到一圈竹篾篾上的,不能直接看到炭,顺口问了句“是用啥子烤熟的喃”,师傅乜了我一眼,一边夹红苕一边很老江湖的说“焦炭撒。”

我把我的红苕抱起,挖了一勺来吃,旋烤的红苕吃起来最舒服,捧到手里热嚯了,嚼起来黏跺跺的,看到嘴里漏出来的热气飘到空中,就感觉冬天完美了。但是这个红苕不够甜,水分也不够,吃多了口干,可惜了。

烤红苕最好吃的一部分就是连着皮的那一点料,一般烤得好的红苕,边边吃起来先脆嘣嘣然后又软耙耙,口感不摆了,安逸得很。

以前在老北川,菜市场旁边有个叔叔,夏天跟他老婆两口子卖春卷,冬天就只有他一个人在那卖红苕。那时候我妈也在那旁边开了个店店卖童装,几个大人经常就坐到店店门口吃瓜子冲壳子。每次那个叔叔看到我都说要把我甩到炉子里面去,我回回都不信,结果有次他真的把我抱起来杵到炉子口,我看得到炉子里面烧得火红火红的炭,热气一哈就冲到脸上来,吓得我惊叫唤。过后几天都没理那个叔叔,后面他用几个春卷就把我讨好了。

快十年过去了,我还记起那个叔叔烤的红苕。他烤出来红苕,两端外皮是焦黑的,把那外皮撕掉,两端的红苕吃起来又嫩又软,仅一口下去,一股香甜味儿就可以立马盈满整个口腔。中间部分就要比两端吃起啦要硬一点,但难得的是不干口,有水分,很考人的手艺,火候要拿捏到位,才能烤出这种红苕来。

比火锅,北川比不上重庆惊艳;比烧烤,北川又实在是平平无奇;但把红苕春卷这些小吃一拿出来,那就说得上话了,这些都是占据我心尖尖位置的吃食,它们对我来说都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一想起就冒口水。

后来搬了家,一直没听到过他们两口子的消息。08年地震过后没几天,就听到我妈说他们两口子还有他们娃娃都没跑出来。

唉!

文/ 尧叁
图/ 尧叁

带娃,会把每个女人都练成大厨

对于吃这件事,我向来都是有啥吃啥:高中以前都是在家吃,高中和大学吃食堂,工作后外食、外卖和自己凑合做三分天下,总结来说,从未想过要认真学个厨艺啥的,直到自己当了妈妈。去年宝宝开始添加辅食,当一勺一勺喂她吃米糊时,我突然意识到,再过些时日,宝宝就要吃饭了,可我能做什么给她吃呢?中式的粥饭米面汤菜,还是西式的面包蛋糕小点心?很显然,无论哪样,我都不会。

就那么一瞬间的自问自答,让我有些慌张、自责,然后就告诉自己,是时候得学点什么了。

也许是母爱的激发,再加上探索未知领域的小兴奋,一切就那么开始了。

过了吃米糊的阶段,宝宝就开始喝粥了。或照着食谱,或跟着视频,一个个现学。先是从简单的紫薯大米粥、南瓜小米粥熬起,慢慢地到熬咸粥:香菇青菜粥、皮蛋瘦肉粥、猪肝菠菜粥、虾仁青菜粥……

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为了给宝宝熬一小盅虾仁粥,居然要忙那么多道程序:先要赶早买新鲜的虾,然后洗虾挑虾线,再肉壳分离,壳和头炒虾油,肉剁碎加料腌渍,先煮米,然后加虾油加虾肉加青菜碎……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为了让自己在乎的人,吃上一碗有营养的粥,花时间、花精力在厨房叮叮当当……

除了熬粥,接着就是学煲汤。我以前知道煲汤讲究,却没想到在买食材选骨头上这么讲究。原以为随便买猪骨头就行了,后来卖肉大叔扫盲后才晓得,原来骨头分精排骨、筒骨、扇骨、脊骨……筒骨煲的汤骨髓多,油脂也多,味道会更香一点,而猪脊骨会带点肉,骨髓的含量也没那么多,煲出来的较为清淡一些,精排通常适合用来红烧……

搞清楚了骨头的区别,然后就是变着花样配各种食材:莲藕、萝卜、山药、玉米、海带……不得不说,煲汤的世界真是博大精深!虽然自认为只学到了皮毛,但应付宝宝足够了。

学了中式的粥汤,我开始琢磨学一些小零食。后来我发现,小零食虽不及主食那般顿顿需要,但做每成功一次,成就感就爆棚一次,这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

不管蒸的,烤的,煎的,全都尝试着做:南瓜饼、绿豆糕、红豆糕、桃酥、玫瑰花馒头……尽管当下宝宝吃不了,但等她大了些,我想她一定会喜欢模样可爱、口感多样的它们!

厨房确是个神奇的地方,只要你愿意,一通噼里啪啦的忙碌,便可幻化出可口倾心的食物,而且创意无限,永不封顶。

多日下来,自己的成功不止来源于厨艺的提升,还有老公的肯定和夸奖。有一次和朋友聚餐,提到水蒸蛋,老公直言我的蒸水蛋水平已相当厉害,不输饭店;还有一次吃了我的独家红烧肉(没用一滴油),便说这做法好,有卖相,口感好,还不油腻,健康到家了。

记得有句话这么说的,“厨房是爱的最温馨的沸点,在五味飘香的锅碗瓢盆处,存着最真实动人的人间烟火”,以前老觉得这话太矫情,现在想想作者无非就是想表达为爱下厨这个意思吧。

如果说,我最初学做饭烧菜是为了宝宝,那么,到如今,我要感谢宝宝,因为她的存在,才指引着我走进了厨房,在厨艺世界入了门。如果说,爱是一种成全,那么,我的这一段学厨经历便是最好的证明。

宝宝在一天天长大,妈妈也得多多加油,愿自己用心多琢磨,争取从入门妈妈,变成厨房达人,陪伴宝宝和家人一路健康成长,也祝愿天下所有的爸爸妈妈们,和宝宝一起成长,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

文/ 薛笨笨
图/ 薛笨笨

春天来了,最想吃的是你 | 吃货看剧瞎掰指南

天气暖了,又到了万物交配复苏的季节。捂了一冬的生命逐渐苏醒过来,楼下的猫开始叫春,挠得人心痒痒。

三月的好片颇多。冲着新垣结衣去看了《恋爱回旋》,电影里两位各自揣着秘密的男女主角,互相看不顺眼,但居然在女主给男主送便当时互相道出了秘密。

食物总给人以契机道出秘密和心事。爱情啊,大多始于饭桌,氤氲的热气,暧昧的氛围,空气中弥漫着的都是多巴胺甜蜜的气息。

夏天炎热,秋天萧瑟,冬天太冷。而春天,褪去厚重的衣服,最适合甜腻又亲密的牵手和面对面的拥抱了。今夜,深夜君想跟你聊聊春天的爱欲和食欲。

恋爱,不如性欲那般缠绵轰烈,又不如暗恋那般小心翼翼,而是如春风般湿润温和。春天,多巴胺使我们想要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一场恋爱中。而食色,性也。食欲情欲自古以来就是分不开的。通过食物,引起心爱之人的注意,着实是一种笨拙却真心的做法。

火锅在情色食物排行榜里排第一

想带你去吃火锅,等不及了

“火锅在情色食物排行榜里排第一

因为它和情人间的某种亲密行为实在太像

两个人不断要交换口水

还会面红耳赤,心跳加速

唇干舌燥,没醉也醉”

《喜欢你》里的这句台词

让我好长时间无法纯洁地直视火锅

电视剧《小美好》里

不善讲情话的江辰

讲过的最好听的情话,大概是:

“听说有个情侣锅特别好吃,

想带你去吃很久了,等不到冬天了”

有人说

能一起吃火锅的,才是一路人

而情人间的温度

便在这锅炉里

沸腾翻滚 彼此追逐

麻酱和面要分开

记住我的饮食怪癖,记住我

“麻酱和面分开,面里不加葱花,不打蛋花。”

《我的少女时代》里的徐太宇

脑子里尽是捉弄林真心的把戏

最痞最坏的是他

然而最深情的也是他

“麻酱和面分开”的饮食怪癖

不过是为了提醒林真心,记住他

以至于二十年后两人的再次相见

仍然是那句

“好久不见,麻酱和面还是分开放吗?”

每天给你送早餐,你会不会喜欢上我

抓住一个男人的心,先抓住他的胃?

“江辰,我喜欢你”

“可是我不喜欢你”

“那我再想想办法好了”

陈小希想的办法,就是最老土的送早餐

每天早上在楼下的等待

提前买好的早餐

一颗惴惴不安又满怀期待的心

大概是每个怀春的少女

都经历过的

你就像是我面包上的黄油

是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空气

在《朱莉与朱莉娅》影片里

茱莉娅与丈夫的爱情

始于饭桌之上

温柔缱绻

一不小心就与君携手到老

有朝思暮想的爱人

有为之奋斗的事业

就像茱莉娅说的“Bon Appetite”一样

好胃口与爱

缺一不可

春天啊,总让我想起《蓝色大门》里的张世豪在阳光下向喜欢的女孩大声说着:“我叫张世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想起他为了更靠近心上人,每晚到女孩家的小吃店吃晚餐的小心思。

春天来的时候

胃口和多巴胺都释放了

春天遇到花开

而我遇到贪吃的你

然后一起吃掉四季

这样应该很美好

吃货看剧瞎掰指南

“你吃饭的时候都在干嘛?”

“看剧啊…”

我记得剪刀手第一次跟我见面的时候,我们谈的是《疯狂动物园》,当时我说最有感觉的画面,是看到小兔子一个人打开萝卜便当,然后跟家里说我过得很好的镜头,就像很多次我忙完了,自己一个人路过便利店买一碗关东煮一样。

到最后我都没有拿这个选题写文章,但这件事我们一直在谈。所谓电影嘛,有时候就是帮我们说了不知道该怎么说的话。所以我们开了这个专栏,它不是影评,没有章法,纯属瞎掰。

这是个刚开始的栏目,你可以留言说说希望看到我们写什么,当然也欢迎你来投稿。

文/ 剪刀手

市政大厦中的美食之旅

米其林指南香港、澳门手册中,推介逾200家食肆,其中有人均消费动辄上千的高级餐厅,亦列出十元有交易的街边档口。到香港的内地游客,无论目的是扫货还是看内地不上画的电影,一定也冲着美食而来。

不过,大多数游客只知按图索骥,失去体验普通市民生活的机会。网上流传的攻略,大都指向热门区域的热门食肆。大批游客“围攻”之下,出品与服务双双下降。这种“拔草”、“打卡”式旅游,实在无法体验到真正的本地文化。

其实去任何不熟悉的地方觅食,找本地人多的食肆,一定地道。这类食肆往往出离游客视野范围之外,服务街坊,并不寄望于做游客生意,反而最能体现本土特色。

在香港,各个市政大厦的熟食中心,就是这类街坊食肆的汇聚地之一。

市政大厦通常包括街市(菜市场)、公共图书馆、体育馆、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或食物环境卫生署办事处等设施,乃向社区提供多种服务的综合性场所。街市售卖生鲜及食杂货,满足市民购回煮食之需。若是懒得做饭,或是约三两知己小聚,上楼去熟食中心,寻一大排档小酌几杯,疗饥之余,也可沟通感情。

谈到“大排档”,该是“大牌档”之误称。香港自19世纪中即已开始向街头小贩颁发牌照,至1921年,依固定或流动为标准,分出大牌、小牌。50年代,为增加就业机会,又颁出固定熟食摊位特别牌照。持有大牌的饮食摊档,就是所谓大牌档。流传到内地,不知怎么变成“大排档”,言不及义,谬种流传,一来二去也就习惯了。

大牌档原本在街边经营,“大件抵食”,是工人阶层食堂。六、七十年代,全港持牌大牌档数量高达一千三百多家,其中三分一位于工厂集中的区域。及至八十年代,产业结构调整,加之环境舒适的新式快餐店兴起,大牌档式微,其中一部分,进入政府兴建的市政大厦,联合经营,演化成熟食中心。

造访市政大厦,绝对是有趣的行程。你可以自一楼的菜市场开始逛,莴笋港币五元一斤,芫荽三元一扎。宁夏菜五元至八元一斤,原来分油麦、菜心、生菜等,只是统统产自宁夏,干脆一股脑叫宁夏菜。菜档、肉档、烧味档,鳞次栉比,各自繁荣。

上到二楼或三楼,画风陡变,食肆林立,占据整层面积。早茶点心、烧腊快餐、西式简餐、粤式火锅、海鲜小炒、现炒碟头饭、东南亚风味……粥粉面饭一应俱全,丰俭由人。居住在周边的本地人士常常光顾,也有其他区的客人听了朋友介绍,专程跑来寻味。热门在线论坛“高登”上,专有一帖讨论各区熟食中心美食,跟帖多达十页。

没有很多外地游客,反而令市政大厦中的熟食中心保留了十足十的本地特色。饭点过来,满眼高朋满座,满耳人生喧嚣。一些受欢迎的食肆,常常需要与其他客人拼桌。菜肴各吃各的,话题却可以共享。酒足饭饱,各自埋单离去,有缘再见,也不失为现代都市中的小小浪漫。

价钱而言,不见得比内地一线城市贵。以我记录的一份石湖墟熟食中心大排档菜单为例,烧鹅¥90,红酒烩羊膝¥98,四串烤牛舌¥62,潮州卤水拼盘¥78,胡椒咸菜猪肚汤¥38,泰式咖喱炒蟹¥138,咸柠檬七喜¥18,大支装嘉士伯啤酒¥23,港币计价,折成人民币,再打八折。两个人吃的话,人均百元足够。若是赶时间,吃个烧味饭,单品¥31,双拼¥34,均奉送是日例汤。普通市民也负担得起的消费水准,难怪门庭若市,从清晨早餐一直做到凌晨宵夜结束。

就连蔡澜这样的老饕,也喜欢到熟食中心就餐。某集《十三邀》,九龙城熟食中心,许知远一副食不下咽的样子问蔡澜:“香港人这么注意吃东西,跟性的压抑有没有关系?”蔡答:“没有,是跟拼命工作,要发展,不安性,就是要回报嘛要回报嘛,这种心理。”许评论说:“很可怕。”蔡笑着挥手说:“很可怕,但是,是香港人,也是他们的动力。”

什么现代性啦,弗洛伊德啦,大江健三郎啦,少年的忧伤啦,家国情怀啦,在鱼饭、火锅与白兰地的碰撞中,突然变得完全不重要了。

文/ 韩磊
图/ 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