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温暖—烤红薯

下雪了,冬日里最冷的一天,好多城市都飘起了雪花,大地银装素裹,瑞雪兆丰年,预示着来年丰收的样子。

正如上一个关于她的故事所说,大家庆祝新年的时候,我去看她了,虽然不像歌中唱的那样“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飘洋过海的来看你”,却也是在火车上漂泊了两天,第一次感受到,在餐车上从头坐到尾的那种坦然。

4:55情人的歌总是醉人来自深夜谈吃

出行的人们,百态的人生,不可控的喧闹。有人说,旅行最能考验一个人,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喜欢和乐于旅行的人一定是乐观的人,想必运气也不会太差吭,因为用心去看世界,更能使内心丰富和充盈起来。

天未亮出发,天已黑到达,冬日里的寒风中,走在陌生的城市,格外凄冷,看到熟悉的街角,又是久违的温暖。再一次,让你感到,那么远,却又那么近。时暗时明的路灯,映照斑驳的街巷,稀少的人群,来来往往,当你的内心装满一个人,身外的世界就像是映衬般的存在一样,视而见,不视而不见。

寂静的夜幕下,可以听到匆忙的脚步声,有的脚步也许是在追赶,有的脚步却是逃离,追寻什么也许心里比较清楚,但要逃往哪里,就只能问那份内心里的恐慌吧。五味杂陈的自己,迈着坚实的脚步,怀揣着内心的笃定,对追求的坚定,与匆忙的脚步擦肩而过。

啊哦,这是什么气味?十分浓烈,却又显得源远流长,没有蔓越莓曲奇的酥香,没有戚风蛋糕的醇香,没有西红柿鸡蛋面的清香,没有茶叶蛋的酱香,嗯嗯,是一种好似回到童年的味道,是一种让人追赶时,内心温暖的味道,是一种让人逃避时,内心安稳的味道。

三步并两步,好耶,就是烤红薯的味道,昏暗的街角下,一盏简陋的灯,散发出微弱的灯光,灯下圆筒般的烤炉,映照着红彤彤的烤薯人,嘿嘿,就是她喜欢吃的烤红薯啦。冬日的寒夜里,她想要吃的烤红薯。很多人会认为红薯的美味不言而明,然而对她而言,也许并不是在意这红薯多么的美味,而是感受着冬日里有人惦念的温暖。

走上前去,跟阿叔打了招呼,“请给我挑一个大个的”,阿叔边挑边跟我唠嗑,“这个红薯好啊,又甜又大,纯正的黄瓤的呢”。我也跟着应和着,聊聊今天的雪,聊聊今年的生意,看着阿叔熟练的把红薯放到烤炉上,不时的翻一翻,捏一捏,而我开始闻着香气流口水,这才感觉一天没吃东西,饥肠辘辘的肚肚在开始抗议了呢,不一会儿的功夫,鲜嫩热乎的红薯出炉啦,阿叔还不忘补一句:绝对比你们年轻人用微波炉烤出来的好吃。

嗯呐,向阿叔告别,嘱咐他早点回家,拎着沉甸甸的红薯,感受到了这承载温暖的食物别具分量。这么香气诱人,要不先咬一口,哈哈,还是等着和她一起吃吧,也许到时是我一直看着她吃呢,我喜欢这样子,喜欢看她吃东西的样子。

天尚未深,雪花儿还在不停的飘着,在街头的尽头,她已早早的矗立在明亮的路灯下,昏暗的街道,就数她站立的灯光最亮。看到对方,我们开始向对方走来,跑来,紧紧的相拥在一起。

“王小胖,很高兴见到你。”

“嗯嗯,我也是,给你带了烤红薯。”

“小胖还是个暖男嘛。”

“嘿嘿。”

“好吧,让我陪暖男,像这样,在雪地里,一路走下去,走到白头哟。”

“啊,好耶,好耶。”

“你想得美。”

“我想你变的更美”。

“哈哈”。

“哈哈”。

“小胖,要是走着、走着下雨了怎么办?”

“细雨长流,有爱,有阳光呀!”

“嗯嗯,有爱,有担当!”

“那,情人节,我再来看你。”

“啊,那天小胖应该在上班吧,我去看你好了。”

“好耶,嘿嘿,礼物我都准备好了呢。”

“情人节快乐,快乐情人节。”

“哈哈。”

“哈哈。”

文/王小胖

游走腊肠节之后,我为何想热爱生活

我打小爱吃香肠,但自从吃了绍兴安昌古镇的腊肠后,便觉得其它各类肠等逊色许多。冬日,是去安昌古镇吃腊肠的好时节。 上杭甬高速,柯桥口下,三五公里便到。

安昌的游人如织着实吓着我了,拿川流不息、比肩接踵来形容毫不为过。但是,更让我受惊的是古镇中满目的腊物,毫不夸张地说:腊货远比游人多。狭窄的街巷两边,家家户户的门前廊下,密密麻麻地挂着一串串腊肠、一条条鱼干、一只只腊鸡腊鸭腊鹅,一块块腊肉,间或还有腊猪头腊猪舌腊猪耳。

只要能想的到可酱可腌的吃物,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晶莹剔透的黄和油脂欲滴的酱红,浓墨重彩地涂抹着这个不大的市井之镇。而我,我和游人不得不放满脚步,百般乐意地做冬日里一根游走于古镇的腊肠,恍惚间,已经分不清是我们还是腊物,正于暖风下散发着挥之不去的腊香。

与所有的江南水乡一样, 安昌老街也是傍水而建,那条不时有乌篷船漂过的依河,其上横跨着十余座古朴细巧的石桥,依河的东西两旁各建有一条长不过2000米的廊坊,廊坊下张弛有度地散落着古色古香的民居、各具特色的作坊、错落有致的骑楼、深暗凝重的台门以及铺了青石板一路曲径通幽的小巷。 

从元旦开始,安昌老街就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腊肠风情节”。说实话,我对景点设计的各式节兴趣淡漠,但唯觉得安昌这腊肠节设计的恰到好处且真实,它咄咄逼人地唤出了年的气息。据说腊肠是安昌人年夜饭必备的下酒菜,那一圈绕着一圈的肠,寓意了“长久团圆”。 

安昌腊肠制作历史悠长,始于明嘉靖年间,传闻当时镇上一位老爷喜肉食,雇佣的厨子因变化不出新的烹制方法而被屡屡辞退,倒是新来的丫鬟情急之中将日常做菜留下的猪下水和肉末做成、本留给自己食用的肉肠拿出奉上,不料老爷食后大喜,百吃不厌,于是腊肠的制作方法便得以广为流传,由此成为今天的安昌特产。

在冬日的廊坊下,安昌人支起桌椅板凳,不紧不慢地做起茶点酒饭的生意,家常的茶和家常的菜,价格公道、份量充足;外乡人就在这一派拥挤聒噪又垂了腊肠的帘下不紧不慢地享用着,其中腊肠是必点之物。那份人气尽喧,让成人也生出孩子心,不知不觉中对年有了期盼,过年其实要的就是这般灯红酒绿、人气兴旺、人声鼎沸。     

安昌的好处就在于这份真实,它与那些浸润着商业气息的古镇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骨子里透着地道的市井气和烟火气,它小,它便不会店大欺客;它不吆喝生意,它便不会为五斗米折腰。

一路行来,无论是做腊货做糖人的,还是操着酿酒酿酱等营生的,所有店家都行事低调,没见一个掌柜是扯着嗓子与客人讨价还价的。我长久地驻足在翻丝棉和纺棕线的老妇身旁,只听她们对客人轻声细语、有问必答,却没听见过一声王婆卖瓜的炫耀,她们平和的笑容和干净的眼神让我心动。

我打心底感叹,纯粹的市井真是一个好地方,而被人间烟火包裹着的安昌仿佛不是在出卖手艺,而是在传承生计,就如同古法腊肠制作工艺的传承。我素来对原汁原味的古镇古村没有太大的抵抗力,与它们不期而遇、擦肩而过,都会让我很受伤。

在安昌垂吊的腊肠下,受伤的感觉再次油然而生,真的不知道身处浮华世界的我,何时才能渡到市井的彼岸?

文/我心在高原

他从来不说想我

破天荒的,终于在这几天看到了重庆的太阳,穿得厚厚的坐在二楼阳台晒太阳,家里的猫止不住的在你身边打转,屋内厨房传出清脆的瓷器放在大理石上的声音,接着“刺啦” 一声,我知道是茄子下锅了。

记得还小的时候,家里面并不富裕,借住着舅舅的房子,城市老街上破败的居民楼,昏黄的冬天放学回来,一开门就能听到厨房里忙碌的声音,爸爸探出头来,举着手里细长的茄子说道,“老爸今晚就给你们露一手”。

此后,我总是惊讶于茄子的味道,以至于我都忘记了我以前是只吃皮不吃茄子肉的人,只因为我觉得茄子肉长得丑,满满一盘的红烧茄子,在老房子的暖黄色灯下发散出饱满的光泽,白净香甜的米饭上搭一点红烧茄子,最好捎带一点汤汁儿,一口送进嘴里,米饭的香甜软糯带着茄子的咸香鲜美,最后还有肉末粒儿增加嚼劲。自此之后,每每遇上红烧茄子,总是逃不过两碗饭的。

长大后离家越来越远,忙起来的时候周末也不一定能回家,但每次回家,妈妈做饭的工作都会被爸爸主动接过来,一大清早就跑去挑选新鲜的茄子和肉。我越长越大,爸爸也变得越加忙碌,我们回家的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错过,有时候在学校总会接到妈妈打来电话说,你爸爸又在念叨,好久没有给你做红烧茄子了,其实我知道,爸爸是想我了。

年节的时候,一家人围着圆桌吃饭,一边是翻腾的火锅,一边是烹制的家常菜,妈妈吆喝着端上红烧茄子,硬声声把我从吃火锅那边座位换到了家常菜这边,一口下去,水分太多,咸鲜不足,我狐疑的看着妈妈,她却一笑对着我爸道:“她这嘴是被你喂惯啦,我做的她都不吃”,这么多年下来,这道菜的口感已经不知不觉记在了感官里。

外婆养育了三个孩子,我妈,大姨,舅舅,从小他们感情就好,家里甚少为了钱过不去,总是你宽裕时给我一点,我宽裕时给你一些。新年前一天,舅舅突然生病住院了,除去大姨工作走不开,舅妈一个人上班,照顾不过来,我妈妈便回到老家照看舅舅,那段时日做饭的工作便全在我身上了,突然心里念得红烧茄子得紧,便开工自己做了。

把茄子洗净,从中间切断,把茄子分成两节,再从中间把茄子剖开,一面是茄子肉,一面是皮儿。在皮上切出菱形的花纹,不能切太狠,把茄子斩断了,也不能切太浅,不好入味,烧一锅热油,油一定要多放一点,这样才减少茄子的水分,让汁儿更浓郁,先下准备好的肉末,变了颜色便盛起来备用。

再将茄子在锅里过一次,等茄子肉沾了油变软了就盛出来备用,此时若有剩余的油便用剩余的,若没有了就倒一点点油即可,放入豆瓣料,大蒜片,花椒,酱油,干红椒,在油里炒出香气后放入茄子煮一会儿,再加盐、些许耗油调味便可以出锅了。

在外面是吃不到这种味道的红烧茄子的,寻求无果之后也便自己来做了。一个人吃总觉得是少了些味道,总是想念暖黄色灯光下,冒着腾腾蒸汽的红烧茄子,身边有爸爸,也有妈妈, 更多的,是家的味道。

现在想起来初中第一次住校时留着眼泪给家里打电话说想吃红烧茄子,不仅仅是对红烧茄子的眷恋,也是对家的眷恋吧。

文/黛西酱

天气转暖,我想假装在夏天

除去聒噪的蝉声,夏季让我深刻的,就是那西瓜的甘甜清凉和冰糖般青涩的童年了。

我觉得没有西瓜的夏天就称不上夏天吧。

儿时,爷爷冰会将西瓜泡在凉井水中,等我放学回家才把它捞出。轻轻擦干多余的水珠,露出翠绿油亮的瓜皮,仿佛还像雪糕那样的冒着白气,椭圆的身体敦厚朴实,这时我总会想起烈日下黝黑的农民。

爷爷轻轻地把西瓜放在堂屋的檀木老桌上,那是一张年纪比爸爸还大的桌子。拿起一把同样老的菜刀,缓缓向下,只听见干净生脆的一声,西瓜便“活”过来了。

渐渐露出的鲜红瓜瓤像刚睡醒的小孩子,新鲜好奇的与趴在桌沿的我对望,又傲娇的显示着自己的鲜嫩多汁。切下的第一块被爷爷小心拿起送到我嘴边,只两三口,那透心的甜意便在味蕾融化开,撑起我的整个夏天,连老堂屋的空气也变得凉凉甜甜。

“慢点吃咧——慢点吃咧”,爷爷说。记忆中他的笑容也和西瓜一样凉凉甜甜。

没有西瓜,不成夏天。在我看来,西瓜,冰块和夏天就像是狗血的三角关系,少了哪一个都没有原本的精彩。试想从毒辣的阳光下逃出,咬下甜而不腻脆而不生的一口瓜肉,唇齿却被突来的冰凉袭击,可比人生,真真爽极!

又或者说我们一直在夏天以西瓜的名义爱着某一个人,只是为了等他咬下大大的一口西瓜,咧开笑嘻嘻的嘴巴。

大学的寝室没有冰箱,公寓更没有井水,却有一样的夏天和西瓜。宿舍在夏日热浪的拥抱中显得更加狭小杂乱,连空气也被凝结。和朋友逃出宿舍,沿着黑黑闷闷的小路走到学校侧门的水果摊前。老板是位胖胖的大叔,话很少,只是在橙黄的钨丝灯下默默地切着瓜,小小的西瓜方块,规规矩矩地放进透明的方盒里。一盒盒红红的西瓜,份量如同大叔一样厚实,价格却显得单薄,总让我神经地替他担心亏本问题。

“一人两盒,拿好啰,要分开给吗?”老板说。他不重的外地口音总会让我想起故乡。

一人买好两大盒西瓜,边走边吃,聊起白天的趣闻,教授的八卦和计划了好久的逃课旅行,咽下最后一块瓜肉后发誓明天开始减肥。我们钻进来时的小路,笑声和西瓜点亮了路面,没有冰镇,却和童年记忆中的一样凉凉甜甜。

同样是在夏天,开始新的恋爱。好朋友们都说,两个逗比在一起会过得很逗很开心,这时我总会想起张震岳唱的《小宇》。在提前放假的夏天,想要制造惊喜却坐错开往男友大学城市的动车。迎接我的是这个夏天的第一场暴雨和他一路的“嘲讽”,一路白眼忍住不笑真真难受。路旁夜晚的西瓜摊,成堆的绿皮西瓜寂寞的堆成小山。

卖瓜的大婶正安静摆弄切开的瓜,她的小孩正酣睡于歪斜的瓜棚木板上。我们停下脚步,买了其中小小圆圆的一个。回家后迫不及待切成两半,用勺子吃起来,竟没有想象中的甜意,像敷衍作业的小学生。电视调到直播的世界杯,心情并未被破坏,突然想起学校侧门在钨丝灯下把西瓜切块的大叔。男友抢我手中的半个西瓜,却又用勺子舀取圆心部分的瓜瓤递到我嘴边。我盯着电视毫不客气的一口接一口,瞥见他正一边盯着我笑一边吃着被剩下的边缘。

“边上的一点也不甜嘛,你也吃中间的啊”

“没关系,你先吃——都一样啦” 他说。我想起总让我吃第一块西瓜的家人和老屋潮湿好闻的夏日空气。

爱与被爱都会让人开心,在夏天吃西瓜也会让人开心。我记不清那是第多少个拥有西瓜的夏天,却记得清每个夏天的那些来自西瓜的名义的爱。

你知道吗?我一直偷偷以西瓜的名义爱你。

文/田婉红

吃了这道“肉圆”,才算得上过年

味蕾的记忆很霸道,牢牢占据着我最爱的美食榜单前列的无一例外都是家乡菜。苏北糯米肉圆绝对是名列第一。

“我要做肉圆!”。忙了一周没做过饭的我突发奇想表示周末很想做肉圆,某人不识时务地来了句“啊,不会吧!。”

本想得到老公热烈期待却被浇了盆冷水,此刻我有些恼怒。要知道,为了做出幻想中的家乡大肉圆,我可是花了很多心思琢磨的,称自产自销的作品为“好吃到流泪的肉圆”。

此刻却不被某人期待,哼,再也不做好吃的给你了!

老公连忙解释:“你做的肉圆真的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肉圆,但我更喜欢吃整块肉的口感。做一次太麻烦了,怕你累着,而且我可没你那样的肉圆情结。”

“肉圆情结”?想起来,不知不觉还真有这么一点特别的喜好呢。在我脑海中,香气扑鼻的大肉圆,是被赋予着一种热气腾腾的热闹,是和儿时过年欢呼雀跃的激动、小馋猫时期最爱的味道、走亲访友家长里短的亲情关联在一起的。因为很难再拥有那份心情,所以显得弥足珍贵。

因此,家乡的肉圆便稳居了我最爱的食物之榜首。肉圆不光是有着美好回忆和深厚情谊的念想,还因为它不仅好吃还易消化,老少皆宜。

小时候看《红楼梦》“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这一回中,史湘云大块吃鹿肉而后锦心绣口吟诗作对,黛玉却是不敢碰。当时不理解,觉得黛玉真矫情,干嘛不吃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多豪爽!现在明白了,黛玉脾胃虚弱,运化不了这些难消化的肉食。那么想必我们家乡的这种肉圆倒是十分适合她的。

肉圆是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的年菜。纵使时光飞逝,从衣食拮据的年代到丰衣足食的现在,家乡的人们对于肉圆的钟爱始终不变。糯米、肉糜、荸荠、葱姜、鸡蛋加各种调味品,一个个圆滚滚地飞奔进热油,在咕嘟咕嘟的烫油里热烈的翻滚,然后披上了一层华丽的金黄外衣转身出锅。经过烈火焚烧般的油煎,它们蜕变成了浑身散发着浓烈的肉香与糯米香融合的诱人的“尤物儿”,浓妆淡抹总相宜。

无论是浓油赤酱的红烧,或是清爽落胃的做汤,在席间都很受大伙儿欢迎。比起张扬的海鲜大菜来说,糯米肉圆做工繁细,低调而不失奢华,同样能极大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

在艰苦的岁月因为肉食的短缺而充数的糯米,如今在我看来却变成肉的绝佳搭档。就如化学反应一般神奇,两者结合出了奇异的香味和口感,叫离家的游子们心心念念不能忘怀!

这些年的岁月里,走过了很多地方,品尝过了很多美食,但家乡的糯米肉圆在我的美食榜里始终如一。我爱吃也会做,并且会把它介绍给更多的朋友,让家乡的特色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这不,春节到了,我又可以回家和妈妈一起炸肉圆了。看着一家子其乐融融地在厨间忙活着,顿觉生活美满极了。来来来,吃一个肉圆,把年的祝福顺顺溜溜地一齐吃进肚子,新年安康如意咯。

文/顾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