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这碗绿豆粥,我们就分手

“下次一起去吃XX吧”很容易酝酿一段约会到另一段约会的期待,绿豆粥从来没有上演过这样的主角,可常常就出现在点餐环节最后的“喝点什么吧”之后。明明没有胃口,却又不忍糟蹋了难得相聚的时刻,就来一碗吧。

绿豆粥百搭的像是感冒时朋友嘴里不冷不热的一杯白开水。它出现在青春时光里的学校食堂,和那时的生活一样淡而无味;出现在朋友家庭聚会的末尾,要让肚子再饱足一点才不能辜负这份浓情;也出现在周末时分的居家厨房,毫无胃口又不忍挨饿,电饭锅里的暖意融融让人感知家的痕迹。

奶油蘑菇浓汤,它值得一个化了精致眼线和睫毛的晚间约会。

罗宋汤,常常客串老友聚会的八卦叙旧加点浓稠的火热。

八宝粥,它只是年末里盛装出席的放纵借口。

而绿豆粥,它更匹配一个蓬头垢面身着印有幼稚图案睡衣的自己。也可能是伤心时的一支滚烫的黏合剂。

曾经住过一间空荡荡的老房子,和一只泰迪狗共同生活,冬天里冷风从阳台袭击进来,深夜裹着棉被在房间里加班,时不时也把泰迪抱在怀中放松片刻。睡前一小把大米和一小把绿豆,放在碗里浸泡冲洗干净,惯例般的动作,直到将它们放入锅中定时,一天当中最后一项任务才算完成,方可安心睡去。

连清晨醒来的呼吸都是一团白雾,泰迪毛绒绒的脸趴在床沿,无辜的眼神期待例行的散步玩耍。

可起床化一个妆的时间,刚刚从压力锅里盛出的绿豆粥温度已渐趋消失,速度比变心还要快些吧。

过去两个人一起聊天等待锅中的粥从冰冷变成浓稠,那份期待胜过一切调料般让原本带着些许涩味的绿豆也变成极致好味道。只因结束了单单吃白粥的凄凉苦楚,如今新添的色彩也绚烂如雨后彩虹。

李宗盛唱到“我终于失去了你,在拥挤的人群中”,好吧,你终于厌倦了这味道,在日复一日的平淡里。往日的好味变成了多吃一口便丧失一天食欲的毒药。

从此,再也无缘相约共进早餐,也没有一同迎接一日全新希望的力气。如果他喜欢街边肮脏肉末做成的油腻包子,还是随他去吧。

多年以后,已熟练掌握一人份粥的精确水量和米量,再也无人共享一餐淡淡绿豆苦涩与大米浓香。自制早餐的菜单的形式与品类渐次丰富,一句“早安”再也无从说起。

若是婚礼上,一句“无论富贵与贫穷,疾病或衰老,我愿意和你喝一辈子相同味道的绿豆粥”,那也许是一种比地老天荒更真实的誓言。

直到厌倦那一天,干了这碗绿豆粥,我们就分手。

人生苦短,好吃好散。

文 残小雪

宁吃家常布朗尼

“第一次做甜点,什么最上手?”
“绝对是布朗尼错不了!”
是的,简单而不昂贵的原料,便利而无须工艺的制作,无疑都使得这款四四方方的朴素版甜品成为新手的最爱。成功的秘诀无非是上好丝滑的黑巧,天然醇香的黄油,稍加细心的准备工序,噢!千万别忘记撒一把为柔软的蛋糕体提供酥脆口感的能量坚果。这样毫不费力矫情的组合便成就了最经典的美式甜点。
布朗尼之所以如此简单上手,与它的由来有几分相关。布朗尼并非由大师精心调配制得,也不如许多西点那样源于皇室血统高贵。它来自于普普通通的平民阶层,来自于一个错误。
曾经,一位美国的黑人胖嬷嬷在厨房烘焙着美味松软的巧克力蛋糕,她像往常一样,打散鸡蛋,过筛面粉,用量杯细心称量。不过,粗心的她忘记了一个让蛋糕变得蓬松可口的重要步骤—-打发黄油。胖嬷嬷从烤箱端出这个失败的蛋糕,原本应该“长高”变成圆弧形的顶部,现在是又薄又扎实,好似一块拿在手上的黑乎乎的砖头。可是,纵然外观毫不起眼,这刚刚出炉,还热烘烘的蛋糕香气依旧。这块原本要丢掉的蛋糕,嬷嬷一尝,居然十分美味。布朗尼就此诞生!
不难看出,布朗尼为何如此简单易做:一个小小的错误—省去打法黄油的步骤,给了布朗尼蛋糕更加扎实厚重的口感。使得它更像是介于柔软蛋糕松脆饼干之间的产物。隔着热水慢慢融化巧克力和黄油,在浓郁的香气中轻轻将它们翻拌均匀。再在合适的温度下拌入蛋黄,看混合物慢慢变得浓稠,真想偷偷用手指沾一点舔干净啊!好像儿时偷吃白糖的小孩,是那么幸福,没有烦恼。更妙的部分,是进入烤箱的烘焙阶段。180℃的温度,看它缓缓变化,绽放出美妙的裂痕,加重了烘烤的色泽,从一盘巧克力糊便成带着厚爱与热量的美味!家中新鲜烘焙出炉的热烘烘的布朗尼,一定是每个爱家爱厨房的人的心头好。
谁说西点是精致高贵的代名?比起英式繁琐的贵族下午茶,或是法国玛丽皇后的马卡龙,我还是更爱家常亲民的布朗尼蛋糕,能量满满,幸福满满。

文 candice

只要一口汤头的鲜

昨夜食菠菜面,让我想起去年寒假某个清冷安静的夜晚,我窝在沙发里,食欲好像翻山越岭来到我面前喘着粗气。爸爸即刻起身,到厨房用晚饭的鸡汤做汤头,下了碗菠菜鸡丝面。碧绿澄清的汤水里漂浮着生翠柔软的菠菜,鸡汤的鲜美和蔬菜的甘醇气味美妙优雅地从鼻腔进入我的肺、我的大脑、我的血液、我的全身。贪婪地深呼吸,想要带有这美好气味的氧气交换到全身的红细胞。

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心中充满感激,对父亲,对食物。后来看了《菜根谭》,才知道这菠菜面在当时给我的是“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这种感觉。

我从初一开始看《满汉全席》,央视的一个烹饪擂台节目,一集不落。用个小本子专门记节目里的食谱,还会认真地打上标记:煸炒直至颜色金黄。

那时候,奶奶家楼下有两颗桂花树,金桂。九月十月中旬,花期过去,奶奶就拿报纸铺在树下,一晃树干,下一场花雨。把落下的桂花用水冲洗,滤掉花蒂,再晒干,再滤一遍花蒂,取一只玻璃大罐子,最底下是一层白糖,两公分厚,再是一层桂花,如此交叠,至齐平瓶口,阴凉处存放一个星期,再开盖,扑面而来的便是记忆里最甜的香气。醇厚馥郁弥漫开来,再多吸一口就会醉倒。后来那两棵桂花树被物业挖走,别处的桂花似乎再也没有这样的魔力。

小时候的冬天,总有那么几天父母疲于料理,于是电锅里热乎乎地炖上黄芽菜、油沸肉、草菇、大虾和粉丝,海鲜酱一定要是川崎的,热汤两碗下去,从胃暖到心里,留下大虾剥剥,佐以琐碎闲谈,升腾的热气缓缓冲到头顶正上方的花瓣灯上,爸爸说:“啊,你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了。”说完就有热气凝结的水珠从花瓣灯的尖上滴下来。

说到底人还是种感性可爱的动物,会因为游离在记忆里的一丝香气而记得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

像我这样妄念纷繁的人,随时都想从眼下平凡的生活中抽离出去,去认识世界,把心放在路上。可是心连结住的食物一直在提醒我,真正爱你的人不苛求你成为英雄,他们只要“你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了”。

退一万步说,就算成了英雄,海马体也忘不了曾经那口汤头的鲜。

文 147

九龙城有个小泰国

0

寻吃香港,不在旺角,不在油麻地,而在九龙城。或许这也被很多人知晓,只是仍不禁问一句,为何偏偏这里有那么多好吃的?土生土长的先生告诉我,因为这里以前是机场,一下飞机就要找好吃的。姑且是个答案,我也不深究,反正有好吃的就够了。

现在的九龙城,主要被两种菜系垄断:潮州菜和泰国菜。潮州菜容易理解,毕竟潮州美食本就大名气,在街头巷尾有几间“打冷店”不属稀奇。倒是这小小一块领域聚集了全港最高水平的泰菜馆比较惹人好奇。走几步就能遇到一家的泰国菜馆,充满泰文译音的店名,中英并排还有弯弯曲曲的泰文招牌菜,不时还从店里穿来泰国歌曲,俨然自成“小泰国”。

想要高级泰菜或是新派泰菜,想要电视节目的推荐还是蔡澜先生必去的100家菜馆,九龙城里的泰菜馆都能满足。午饭时间,我喜欢来一盘香芋海鲜焗饭,配一杯冰爽青柠汁,实惠又解馋。有别于传统泰式炒饭,师傅把鱿鱼粒,虾仁用些许葱苗爆炒后勾芡,立马淋在装在瓦煲的熟透的芋头饭上,盖上盖子焖一焖,那酱汁全都渗在芋头饭里,原本已经很松化的芋头在鲜甜的酱汁里沾了一层魅惑的香气,每一勺饭都变得性感起来。不辣,一点都不辣,却又很本事让你停不下来,这才是真正的送饭啊。

下午茶,炸鸡翅和蛋挞都已换了各种花式毫无新意,倒不如随便选一家泰国烧烤档来一串沙爹鸡肉或者一串牛肉就能造就美好的三点三。那带有一层浅红油的沙爹酱抹在热辣辣的鸡肉上,本就有蜜糖的鸡肉多了一份香甜。已经在香港生活了几十年的泰国人老板用泰式粤语和你聊聊天,偶尔同乡经过听到她们“隆啊,帕啊,挪啊”的好玩泰音,彷如置身泰国街头。

如果在泰菜馆吃得不过瘾,这儿还有不少售卖泰菜食材的小店让你回家继续。那贴着泰国航空标签的泡沫箱就是当日空运来的海鲜;还有独具泰国特色,用透明塑料袋装好的一包包胀胀的酱料。芒果糯米饭、椰汁糕这些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则最喜欢买冬阴功的酱料再加一份新鲜的冰冻香茅,这在超市都买不到非得到这里呢。小店照顾泰国同乡,可以用泰币直接付款,小圈子的生活连外人也觉得温暖。

文 Jacqueline Yeung

揪面片儿

在南国十年,每遇深冬将至,突然降温,大侠总会在下班的时候来电话,要预约吃“揪面片儿”。

自幼在南国长大的二侠对这种食物本来是将就着吃的。后来,随着父母的不停地吃,竟也喜欢上这食物。但她还不能到位地把握这吃食的时间和表情。

比如,大侠在看到冒着热气和香气的面片儿上桌后,即便电视是在直播CBA,也顾不上抬头去看,只顾边吃边嗯咽啊啊地,一是饭还太烫,二是赞美食物,感谢天地君亲师吧。

现在生活较以前我们小时候有较大的变化。小时候,生病了,或者是妈妈想孩子们日久没见过有油水的食物了,才会吃上面片儿。我妈本来喜吃手擀面,但皆因劳作一日,太辛苦,吃面片儿,制作起来相对较省力气。是我们打牙祭的好食物。要好长好长时间才能吃上一顿面片儿。

现在也是要好长好长时间才能吃上。原因不外是本人我厨艺不精。

大侠和我虽贵为北人,吃面食儿长大的。但对制作面食的精准掌握,都没有。前一个星期,蒸馒头又失败了,虽好吃,但卖相儿难看。

说到揪面片儿,也不是有一捧面就能吃得上的好食物。

一是要对时节。就像开头我说的,天冷降温是吃面片儿的好时节。相较于吃火锅,面片儿是省钱又实用的好食物。

二是要对的人去吃,比如大侠,能吃出汗来,能眼瞅着一碗面不离神儿,能一口气吃下去一大碗。二侠则不然,面太热了吃不下,要放凉了吃,面片儿放凉了就没吃头了,大侠这样认为,我也深以为然。

经常在网上看到各家晒揪面片儿的做法。真是一家是一家的做法,各有所长吧。

杨氏做法大体上是这样的:面是超市里买来的中筋粉。面条,饺子,馒头都是用同一种。吃面片儿,须下班后有一颗我要早早回家的心。收拾好一切打道回府后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和面。放下包包,筛面(这一节不要省,不要以为做面包才要这样),然后是和面,最好放一点点盐进去,如果是有钱人家,磕两个鸡蛋进去也无妨。和面时是一点点地倒水进去,不需要温水,据我妈说温水和出的面弹性变小了。这本人还没有相关的经验,只是把我妈的经验说出来。所以我是用冷水直接和面,和面要温和一点,不需要太硬,握起来如握着婴孩的皮肤就好了。

接下来是醒面时分,二十分刚刚好。期间切肉肉,削土豆皮,西红柿洗好去皮切丁。土豆切麻将块大小即可。有青椒也来一个,大白菜有也好,最好是菠菜了。

一切准备好后,再用心揉面。一定要二次再揉。再醒面。时间十五至十分不等。这时可以去阳台上收收衣服,也可以拿起当天的报纸看看。十五分钟后再揉面,并且要把面分成等份的面饼,擀薄了,再沾油,而饼身上多放点油,一个个面饼都抹油后再放好,用盆盖好。

那么开火炒锅下猪肉,猪肉炒好,放土豆儿块儿,放西红柿丁儿,白菜的话,如是白菜帮,现在就放。若是白菜叶子,可等面片儿快熟时再放。

水开即可揪面片儿进锅了,经过油浸的面饼儿此时非常听话,若是面食功夫了得,吃裤带面也不在话下。稍用力一抻即是一片面片儿。揪面片儿功夫了得的还是大侠的外婆,老太能把一面团握在手中,只面片儿上下翻飞,一片片面片均匀入锅,且和的面恰好够一家人吃。可惜老太年事已高,再没这口福了。

功夫不行也不怕,只要多做几次,虽不能一气呵成,但做出的揪面儿也能吃倒一家人。饭后捂着肚子叫吃多了。省下多少零食儿了。

一般在面片儿全部下锅后,我才会磕鸡蛋下锅,鸡蛋开小口,沿锅边慢慢溜,一个两个鸡蛋随意。这样做出来的面片儿才不仅好吃,也好看,汤汤水水皆中看也中吃。

此处口水流着。现在是周末晚上八点,加班的大侠还在加班,我只好饿着肚子打字了。

想想这揪面片儿,安慰了多少寒冬奔忙的人啊。也安慰了多少七十年代生人,吃食儿不多,吃面食的机会更少,一碗面片儿上桌,该是多少那时候孩子们的天堂时分呢。

文 杨燕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