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小小美味大快乐

螺,种类很多,而一般江浙人食用的称之为田螺或螺蛳。

我以前一直认为螺蛳和田螺是同一种东西,后来才发现是不一样的。田螺要比螺蛳要大些。螺蛳有两种一种是螺蛳属动物的通称,学名Maygarya,中国特有,分布在云南。二是方形环棱螺的俗称(学名Bellamya quadrata)这种是江浙人爱吃的食物了。我要说的便是这第二种了。

螺蛳以夏季餐桌上较为常见,仲夏夜,凉爽的晚风,轻轻吹拂。一些啤酒,几碟小菜。花生米,螺蛳便惬意不已。

螺蛳个小,肉不多,可吃的就是那个味。

通常,吃的时候须准备一些牙签,将螺肉从中挑出。而会吃者却直接放入口中,一吮吸,那螺肉便已到嘴里。我却喜欢不用筷子直接伸手入盘中拿起一枚,放入口中先吸去留在螺中的汤汁。那味有些辛辣还些许甜。吸完汤汁,在将螺捏住用牙签挑出螺肉,肉小不尽兴,便一个接一个的吃。螺肉小,每每吃完面前螺壳便堆满和小山似的。吃到最后,见底,手指已沾满汤汁,便将手指放入口中吮吸。那滑稽的模样,现在想想仍十分可笑。当然,不用牙签仅靠吸力来吃这技术我是不会的。

吃螺蛳的时间大多是一天繁忙的工作结束后聚在一起才有资格享用的美味,因其个小,非悠闲时光不能享有。

大些的螺是不好吃的,徒有其表。螺虽大,肉虽多却没味。

一次在饭馆看见有卖大的螺便叫了一盘。待螺上桌,一吃,失望不已。螺肉没味又老。全然浪费,看着到挺不错,也许是馆子没做好吧!后猜想那应该是田螺了。

吃螺蛳,吃的是一种乐趣,一种悠闲。一种吮吸的乐趣,家人朋友聚在一起的悠闲。

记得小时候,每逢家中吃完螺蛳便会将它洗净,带到学校中和小伙伴们一起将它夹在手指中间当作口哨来吹。遗憾的是我能够将它吹响的次数是少之又少。  

现城市人生活节奏已然加快,又有几人能够闲下心来去慢条斯理品尝这些小小的美味,理解这些大大的快乐。

我,如今能够全家闲下来聚在一起吃螺蛳机会是越来越少,只能期望下次一起吃到螺蛳味还没变,快乐依旧!

文 石楠
SimonQ錫濛譙循cc协议使用

东星耀扬和日式咖喱

喜欢看日剧,从小就是;喜欢打游戏,从小就是。无论是日剧还是日本的游戏,都会多多少少出现吃的部分。比如拉面,比如咖喱。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文化侵略”,不过我倒不是什么精神日本人,反倒是在最开始有着很多的不解。比如:这卖相如此不堪的日式咖喱,凭什么就那么受欢迎。这个答案,直到遇到一位朋友之后,才找到。

这位友人,最初是在论坛认识的。我喜欢上论坛,小众论坛,用现在调侃的话语来说就是“全国最大的同性交友论坛”。当然,必须是调侃,这点我爱人最清楚。大概在10年前,第一次上这个论坛,遇到一个头像可人的姑娘,兴趣爱好相近,相谈甚欢。也没什么后续,更是没有见过本人,纯粹就是相谈甚欢。过了几年,一位借住在家中的论坛友人突然提起这个姑娘,说是要来上海发展,我这房间还有地方可以凑合一下。当时在我心中,并没有窃喜,真的。只是觉得,小镇姑娘孤身一人来到大城市,该帮则帮,男人,要有担当。

见了面后,发现是一个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头发酷似八神庵(但是是黑色)、长得很像古惑仔的“东星耀扬”的人。对,这还是个男的,还好是个男的。现在,我还在窃喜当年得知他要来借住时没有窃喜,是多么正确的决定。

然后,我们就开始了三个男人的“同居”生涯。刚毕业没几年,囊中羞涩,又都喜好游戏,不是买点卡,就是买显卡,于是乎吃货的优先级就自然地下调了。吃的最多的是楼下拉面馆里每次烧出来口味都能迥异的牛肉盖饭,以及四块钱一份的麻辣豆腐盖浇饭。但偶尔,周末也会打牙祭。吃的最多的,还是咖喱。

东星耀扬,虽然相貌张扬,走在街上可以直接冒充保镖,但心思是细腻的,也会烧菜做饭。但你也要知道,大老爷们儿为大老爷们儿做饭,一般获取不到特别多的愉悦。所以在东星耀扬的美食哲学里,伺候我们几个男人的三原则,就是:好做、好吃、够吃。于是,在一段时间里,日式咖喱成了主角。

在他的教导下,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日式咖喱,是无论怎么做也不会难吃的东西。在超市买两盒咖喱块,选三四个青椒,有钱的加俩彩椒着色,爱吃马铃薯的多拿几个,不爱吃的一个不放也行,一根茄子,两个白皮洋葱,一根胡萝卜、半个苹果。素菜基本到这就算完事儿了。肉就得看你喜欢吃什么肉,有时间也愿意煮的,牛腩总是王道,但也别选油花太多的,一煮就缩。不怕肉柴的可以选牛腱子肉,切大块儿,咬起来最满足。买牛肉,想吃一斤就得买一斤二三两,遇到前几年几个狗大户没进局子的时候,想吃一斤还得买一斤半,水的厉害。要是不爱吃牛肉,对热量有考究,鸡胸肉便宜量又足,也好处理,总之丰俭由人,肥瘦皆可。

全买回来了,素菜过水洗,切块儿。不会滚刀块儿的做咖喱最不担心丢份,最后出来都是糊里糊涂的一大锅,也没人惦记造型。牛肉就先放锅里煮开,冲水去沫儿,重新开煮。另起一个炉灶开始炒素菜,必须是洋葱先入锅爆香,然后再挨个儿放胡萝卜、茄子、青椒等等。炒菜的味道稍一浓郁,便可将肉混到一锅开煮,煮开,关火,掰开咖喱块儿,搅拌均匀,开火。接下来,就是等待了。

说是等待,但这咖喱,其实容易粘锅底。我们的东星耀扬,又是个心思细腻的人,所以他总会守在炉灶旁,没事儿搅拌几下。大火烧开后继续中火熬煮,持续大约40分钟,开大火收汁,汤汁逐渐粘稠、挂勺,大功告成。有时候,他也会用一些歪门邪道的办法来加速收汁这个过程。比如说用油咖喱等。不管如何,最后整个房间里,都已弥漫着咖喱的幸福,我们两个吃货,就看着东星耀扬不慌不忙把咖喱端进屋,开吃。

一般情况来说,吃一顿三人份的咖喱,食材用不了五六十块钱,但满足感却是无与伦比的,吃不完剩下的,那更是美味的存在。咖喱冷却后,会在表面结成一道隔离空气的油膜,隔夜之后的咖喱,有一种异样的美味。

有时候,东星耀扬也会从千篇一律的咖喱食材里尝试新的搭配。比如他会在超市买上一包小螃蟹,解冻后熬制咖喱的汤底,又或者是放一些不容易煮化的海鲜。虾仁是万万不可尝试的,个头没到一定程度的虾仁,经过了长时间的熬煮洗礼,最后的个头会让所有人失望。

但不管如何,日式咖喱,是如何做,也不会难吃的。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受此影响,对咖喱这个更广义的存在也产生了错误的好感,后来有一年和同事穷游迪拜,在去往阿布扎比的汽车站边上鬼使神差地吃了一份巴基斯坦,里面就有咖喱。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只要不是日式咖喱,那还是有不好吃的可能。

几个穷小子,在有一顿没一顿的情况下,断断续续合住了几个月,咖喱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总也觉得难以割舍。后来,另一位朋友因家人身体原因回到了故乡,东星耀扬则讨了个漂亮能干的老婆,还在今年的初夏生了个儿子,健康活泼。想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怕也是再难吃到东星耀扬煮的咖喱了吧。

当然,在最后的最后,我还是得申明一下,我怀念的只是,那无论如何也不会难吃的日式咖喱饭。

文  Jokery

图  More1123 循CC协议使用

砂锅滋味

潮汕人喝粥是出了名的,小到清晨的一碗白粥,配上自家腌制的零星咸菜或橄榄菜,大到深夜大排档的一锅砂锅粥,几个人围着一起,看着电视上的实况足球直播,畅怀开饮,处处浸透着潮汕人独有的粥文化。

没搬家之前,老家邻居就是一大排档,每天下午两点开始洗菜切肉,准备功夫做到四点开始正式营业,一直到凌晨四五点。主打砂锅粥,尤其是番薯粥,零星散落的番薯呈现美味的金黄色,让人看着直流口水。

来大排档吃饭的客人看起来并不多,但来来往往,生意倒也做得红火。店主夫妇几年下来还是将自己几个孩子一一拉扯大并送出去读大学。依稀记得这样的场景,“乒乒乓……”啤酒瓶的撞击声,以及伴随那砂锅粥飘出来的清香,看着闻着想着,难免让人心动。

不到几年,我们便搬家了,老妈索性将老屋租给了隔壁的大排档,一墙之隔随后被拆除,和原来的屋子一起,又增加了另一个店面,十几年下来,生意不见多大起色,倒也依然。

潮汕人不仅重视吃粥,而且连煮饭时也喜欢多放水,老妈就喜欢喝刚开锅的粥的汤。据说饭热后捞起饭粒留下米汤,可以作饭后饮料或其他用途,悭省又讲营养。而砂锅粥是潮汕人家常吃的主食,多以海鲜为材料。煮粥用的是南方那种宽口、沙孔比较大和粗糙的砂锅,海鲜是主打,当中的米粒必须火候足,软烂成泥,加入海鲜、干贝、虾、蟹同煮, 将其鲜味融到粥水中,同时又保留本身的嫩滑,鲜美无比,为之熟!

如果想砂锅粥更鲜美,不妨用这煲制许久的老鸡汤、龙骨汤代替传统的清水煮米,再选用经过特殊处理的东北“珍珠米”,水米按比例要求下锅,砂锅旺火滚几分钟后即熟,但也需恪守在炉子旁边,不断将米上下舀动,把米的黏性拉出,从而保证了米的颗粒分明和汤的香滑可口。

小时候好几次,我都央求老妈去隔壁大排档吃一顿,但老妈始终不依,理由是自家也能煮粥,何必去吃大排档。她也不让我去,说去大排档吃饭的人杂,怕我学坏,终究在老屋的那段时光,我没能去到隔壁大排档吃上一顿,尝尝那砂锅粥到底有多美味。

后来到最近的一次大学毕业聚餐,深夜约上几个好友一起去K一顿,算是为学生时代告别,又逢世界杯,索性做一回伪球迷,边吃边看球。知道广州员村附近有家潮汕大排档,便努力说服其他人一起过了去。特有的虾蟹粥,滋味鲜甜入口,再来上几瓶啤酒,上菜的服务员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朋友,询问才知道是帮衬家里生意。

一起碰杯的时候,由然想起小时候羡慕隔壁大排档吃饭的场景,忍俊不禁,不知道我现在是否已成为了老妈口中的“坏人”,又或者,是否现在有小朋友被我们这样的场景艳羡吸引,同时也被老妈呵斥住,“别跟那些喝酒的人学坏”……我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催促,一夜长大,这一勺一勺的砂锅滋味,只能一遍一遍地尝到舌尖上,最终萦绕在心田,久久难以散去!

文  在云上唱歌
图  韩磊

如何用手机拍美食的五个秘诀

和来自国外的朋友吃饭。点完菜开始聊天,他抱怨说,想不明白为什么大家在餐桌上都拼命对着食物拍照,而不是第一时间享用美食,深夜君礼貌地表示认同。聊得开心,眼瞅着第一道菜上桌,我拦住他伸出筷子的手,大喝一声:让手机先吃!

在这个具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像素级别摄像头手机业已普及的时代,社交网络(微博、微信……)让我们迫不及待地要与朋友分享生活中美好的时刻,令人赏心悦目、馋涎欲滴的美食是我们最愿意分享的。为什么别人拍的菜看了食指大动,而自己拍的却黑乎乎乱糟糟?想成为手机拍美食达人吗?深夜君教你几个小秘诀,让你用手机也能拍出漂亮的美食图片。

秘诀一  横幅拍摄

手机最方便的握持姿势是竖向,许多人用手机照相时,也习惯成自然地竖着拍。其实在用相机时,竖拍反而是不自然的做法。横向构图更符合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欣赏习惯。另一个原因是,多数菜式摆盘都是扁平,竖向拍摄,会在画面上留出太多非重点元素。

秘诀二  从侧面拍,不从上面拍

除非有良好的灯光设备,否则不要从上往下垂直拍摄。原因很简单:多数餐厅的灯都在天花板上,手机会挡住灯光,在菜品上形成阴影,阴影会让菜品显得不干净。亦可打开闪光灯进行补光。需要注意的是,闪光灯常常会令画面变「硬」、不自然。此时可用薄层纸巾遮挡在闪光灯前,柔化光线。选择窗边座位,可以得到柔和的自然侧光,给食物增添美妙的质感。

秘诀三  等菜稍微凉一些再拍

蒸汽会蒙住手机镜头,令你得到不清晰的图片。不要眼馋专业摄影师拍的菜品图,那上头缭绕的看起来热气腾腾的蒸汽,其实很可能是在完全凉了的菜品里面,埋上一根点燃的香烟造成的假象。稍微等两、三分钟,待蒸汽不再冒起再拍。

当然也有可能在你焦急等待时,同台的吃货们已将这道菜一扫而空。如果一起吃饭的人互相熟悉,你也可以在举起手机对焦的同时,用嘴吹出一口气,将掩盖在手机镜头前的蒸汽吹散。此招谨慎使用,极有可能让一起吃饭的朋友感觉不卫生。

秘诀四  近些,再近些

绘画可以在一张白纸上从无到有创造一个世界,而摄影则是想方设法从乱七八糟的世界中摘取值得突出的主体。换言之,绘画做加法,摄影做减法。摄影师的眼睛和思维也要做减法,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删减不重要或影响主体表现的元素,最终得到不能再精简的主体及配合主体的元素。

拍美食也一样。由于拍摄环境限制,通常很难又拍全整道菜,又不会拍到旁边的菜式。这时就该放弃整盘构图,将注意力放在食物最吸引人的部分。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一定是离拍摄对象不够近。所以,近些,再近些,近到画面中只有这道菜,甚至只有这道菜的一小部分。智能手机通常有选择对焦点的功能。对准菜式后,点击屏幕上色彩最漂亮、最吸引人的位置(通常应置于前景)进行对焦,焦点后面的画面就会适度虚化,这样出来的效果非常诱人。

秘诀五  善用相片调整软件

有些拍照手机,自带实时滤镜和更专业的手动对焦、快门速度、白平衡、曝光补偿等调整手段,在拍照时就可以即可获得满意效果。如果你用其他手机也不要紧,只需要在后期花一分钟调整,同样可以得到漂亮的美食相片。

先装个调图软件。我常用PixlrExpress+,市面上也有其他应用,功能都差不多,就选你自己看着顺眼那款好了。然后这么调图:

1. 提高曝光度。如果调图应用没有这个选项,那么,提高亮度,直到画面中白色盘子的部分失去细节;
2. 略微提高对比度,10%左右就差不多了;
3. 提高锐度,10~20%,看你自己喜欢;
4. 提高饱和度10%左右。喜欢糖水片感觉的话,不妨去到20%。

来看原图和调整后的图片对比:

经过这几个步骤,相片是不是显得更加高大上了呢?掌握以上五个秘诀,能让你的美食图片在朋友圈中脱颖而出,真是深夜谈吃报复社会的绝佳手段。

图&文  韩磊

有些人聊得很开心,可是再也没见过‍

朋友说,火锅的社交属性,永远强过手机里五颜六色的社交软件。

可它和社交软件都有一个令人沮丧的缺点:在那里遇见过一些人,你们聊得很开心,可是再也没见过。

深夜里吃火锅的原因,强烈的孤独感胜过抓心挠肺的饥饿感。是啊,饥饿明明是用一包泡面就能解决的问题,你为什么还要穿衣打扮不辞辛苦的赴这一场过程曲折的聚会。

于是呼朋引伴,围坐一圈,吃一次热腾腾的火锅。胃里暖暖的,凉下来的心也就不那么难过了。有初来中国的老外朋友,谈起聚会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喜欢这种不分你我的用餐形式。

他们可能也不会懂,几个陌生人,在火锅当中逐渐热络起来的感情,比如多人在夹一块肉片时互相礼让的谦让情怀。在吃货的世界里,最后占有肉片的,一定是在某方面“德高望重”的强者。

夏天也有勇气奔赴火锅局的,那定是期待某种餐桌前的交流。朋友们介绍着各自叫来的新伙伴,趁着眼前的底料还未沸腾,几杯冰镇啤酒下肚,算是这次饭局的正式开场。

每个人蘸料碟千姿百态的搭配,把各自的真实口味展现的一览无余。传统的葱花麻酱,热辣的纯净红油,亦有选择恐惧症患者把每一款佐料都添加进去。大家端坐在饭桌前,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放眼寻找着和自己口味相似的人,沉默的触角连接着眼神,不动声色间,有些人已经成了朋友。

放入一次食物,等待煮熟的间隙,总有耐不住无聊的人,主动抛出话题。一个又一个看似跳跃又毫无逻辑蹦出的对话,给嘴巴空闲的时间润了色。

时而大家都忙着聊天忘记了正在沸腾的锅,那一定是个足够让人动情又愿意分享的爆发点。对某一事件的不同观点的表达,在各自的发言期间,已经默认的选择了自己所属的队伍。

然后我们愉快的说着悄悄话,一拍即合的碰着杯。能够记得那种熟悉温和的笑容,还有嘈杂环境里侧身交流的亲密动作。可是谁都没有记得饭局开头自我介绍时对方说过的名字,又觉得询问不够礼貌,于是无论男女称呼都变成了“兄弟”。

当酒足饭饱,大家放下筷子,锅中的底汤逐渐变成蒸汽挥发,手机中的时间已提示到了凌晨时分,热闹的气氛让人忘了正确健康的作息。

意犹未尽,但到这里必须局终人散。

带着心动和饱足离开。事后回味那场饭局中的种种的细节,才发现忘记了留下那个人的联系方式。

于是我们愿意参与到下一次的聚会,带着不可言说的侥幸的期待,可是那个人再也没有遇见过。

不记得他是哪个朋友带来的伙伴,不记得他关于自己身份的任何介绍,只得作罢。

也许关于深夜聚会的美好记忆,一大部分在于对那些人的怀念。正如看一场结局并不圆满的电影,总期待着没有定期的续集。‍

文  残小雪 
图  focus on aperture 循CC协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