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牛奶干杯

白底蓝花的瓷杯有两位常住户——淡黄色的蜂蜜水与雪白的牛奶,前者常常透过杯壁传递着暖意,后者偶尔与母亲依旧纵容我这个小孩子吃的谷物早餐片作伴。但是,盛得最多的还是牛奶。

从小到大,我对许多人重复过一句话:“你不知道我最讨厌的就是牛奶吗?”说话的语气是那样的任性与理直气壮。可是,现在独自在外求学的我,却每天为自己倒一杯满满的牛奶,干杯。即便是少了许多甜味的脱脂牛奶,还是牛奶啊,为什么我不再讨厌它了?

记得高二的时候,总是蹭同桌的零食,直到某一天发现他只剩下几盒纯牛奶了。在激烈的喜好与馋虫之争过后,我还是蹭了一盒牛奶。颤抖着插入吸管,视死如归地抿了一小口,随即便是恶心想吐的冲动。粗犷的同桌鄙夷地看了我一眼,似乎不满我糟蹋了他的一盒牛奶或者不满我的“矫情”,于是他演示了一遍简单直接粗暴的喝法——扔掉吸管,撕开一角直接灌。不服气的我也学着他的样子,仰起头大口大口地灌着。

自认为潇洒的一扬手的动作仿佛与空气中的某人轻轻碰杯,然后飞流直下的雪白液体不经味觉的反馈就直接安稳地落户腹中。这倒是个喝牛奶的好方法,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欣喜。从那时起,高中剩下两年内我便用这个法子喝完了好几箱的牛奶。每次用手背抹去唇边的牛奶,感觉自己刚与英雄好汉碰杯痛饮,就差喊一句“好酒量!”,什么烦恼不快通通在这自得其乐中烟消云散。或许给学弟学妹写高三学习建议的时候,我应该加上一条:以牛奶干杯有助于减压。

收拾行李到大学报道前,父母总是念叨要记得多喝牛奶。于是,在精通挑选牛奶之道的小伙伴建议下,抱着增高希望的我开始喝脱脂牛奶,至少它没有纯牛奶那种让我不适的香甜口感。但,我已经不再是坐在堆满书本的课桌前仰头干杯的高三生了,把一升装的牛奶盒盖拧开,倒满瓷杯。一个人捧着一杯牛奶,面对着崭新的书桌和电脑,轻轻地向前送,与空气干杯,然后安静地喝完一杯牛奶,稿子也差不多结尾了。从动到静,也许这就是成长的过程,只是那个讨厌牛奶的任性小孩仍在心底一角蛰伏,安静地睡着了。

还记得暗恋至今的那个少年喜欢在奶茶店点“鲜奶布丁加布丁多糖飞冰”,他说用粤语念很有音韵美。只是,我至今依旧没有勇气尝一口多糖的鲜奶,就像我没有勇气将自己的喜欢大白天下。那么,暂且让这杯甜腻的鲜奶先冷藏吧,让时间决定最后应该开封还是应该弃置,谁能说清楚它的保质期呢?

东野圭吾早期有一部作品名为《以眨眼干杯》,总感觉有些许诡异。还是以牛奶干杯吧,豪气干云,趁着年轻。

文  山下有个小孤村
图  SimonQ錫濛譙  循CC协议使用

好姑娘,我给你做个蛋糕卷吧

关于烘焙的第五个故事,
关于一个叫菜花的姑娘,
我,
总是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都给她。

昏暗的灯光下,菜花躺在我的旁边。我看不清菜花的表情,不过声音也是带有情绪的,我分明感受到一丝胆怯和不安,她轻轻地对我说:"你说,我这个人有优点吗?“我说:“赶紧睡!明天还要早起去景点呢!”菜花轻轻地翻了个身,然后就是长时间的沉默。

那个晚上我并没有睡好,我佯装自己已经睡着,却开始认真的思考起菜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菜花,是个可以一起旅行的人,和她一起旅行绝不会争吵。在我看来,她心如明镜,可以轻易洞察到所有肆意靠近的荒唐和歹意。可是她却从来不说破地留有一线。她倾尽自己的所有认真付出,却从来不为自己冠上巨大耀眼的光环。

与她相处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舒服的事情,和她一起的时候,感觉由衷地放松。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就算这个世界与我为敌,她也会愿意再听一次我的辩解,就算最后她也觉得我是错的,也依然会愿意包容我,接纳我。

她绝不是单纯如水不知世故的姑娘,她深谙尔虞我诈,却依旧愿意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她胆战心惊地面对这个充满猜忌的世界,却心存善念不断否认自己的判断。

她是一个极端纠结的人。有些时候,她揣测出某些肆意靠近者的黑暗面却不断否认自己的判断,然后就陷入一阵一阵自我折磨的怪圈。

在这个略显嘈杂的世界里,她看起来尤为可贵,这种刻意为之的心存善念比起毫不知情的满心美好更为难得,这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良吧。

她从来学不会什么叫做对自己好一点,明明那么好却浑然不觉。她就这样兀自超脱在这个看似浑浊宇宙之外,恍惚间我总是以为她才是这个宇宙的中心,顷刻间释放出照亮世界的光亮。

她真的很神奇,就算很长的时间没有见面,再次相见的时候依然觉得亲切得就像昨天刚刚见过一样,她浑身释放而出的那种温暖不同于故意为之的热情,那种温暖在盛夏的天光下都让人觉察到舒适。

遇见菜花以后,我丝毫没有觉察出自己有什么改变,只是平白无故地觉得自己更温暖了,好像对这个世界更加充满希望了,这种直抵内心的坚定或许就是菜花带给我的浑然不觉的改变吧!

心疼菜花的美好和善良,可是却找不到言语正戳红心地告诉她。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菜花的好,于是就长时间陷入了无法组织语言的焦虑,后来就索性回避了这个话题。

对于菜花,我其实是想把我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都给她的,可是想来想去能给她的不过也就只有一个发自内心烘焙的蛋糕,除此以外我好像没有什么更好的东西可以给她了。

菜花外表看起来平凡无奇,就是那种扎到人堆里会被淹没的存在,所有认识菜花的人或许都很难看出菜花内心所暗藏的漩涡,在他们看来菜花不过就是个内向安静的姑娘,可是在如此平淡的外在之下所包裹的细腻内心却是真实地存在着的,就像是一条内馅丰富的蛋糕卷,

然后,我就打开微信给菜花发了一条信息。

我说:“菜花,我给你做个蛋糕卷吧!”

菜花说:“好啊!不准做得难吃!因为难吃我也会全部吃完!”

看着菜花发的信息,我觉得有些好笑却也有点隐隐约约的开心。我做蛋糕一向都是肆意妄为,从不参考各种各样的方子,随手抓取着分量,所以也经常失败,或许因为这样随意也一直没有得到什么技艺上的飞速长进。不过我乐得自在,也享受这种依靠着一点想象力,带有一些不确定的烘焙过程,菜花一直看在眼里,刚开始做蛋糕的时候,她也在我的逼迫下吃过很多并没有那么美味的蛋糕,菜花总是说:“不要浪费啊,不好吃也要吃完啊,有的时候吃着吃着也挺好吃的!”

所以这次菜花也是抱着要吃一大堆失败品的心态啊,她并不知道,在我们分开各自努力工作的日子里,我已经慢慢地变得不再有特别大的失败了,即使不太成功也不会难吃了。

为了保证充分的打发,我拿了一个大盆加了一些热水,把打蛋盆放在热水里,加入鸡蛋和绵白糖开始搅打。搅打到某个我自觉不错的状态就把略微融化的黄油加进去,然后继续搅打,搅打到整个蛋糕糊都呈现出一种稍稍搅打就能形成不是很容易消失的纹理的时候,把面粉慢慢筛进去了,从大小结块里恢复成单独个体的面粉和蛋糕糊融合,在搅拌棒的施力下成功合体,达到细腻顺滑又不粘稠的状态就可以倾倒到烤盘里了,在倾倒之前在烤盘上垫上一张油纸,这样等蛋糕烘焙好之后就比较容易剥离下来了。垫好之后就辅助着搅拌棒把蛋糕糊放入烤盘里,再用力的震荡几下,挤出蛋糕糊里影响细腻口感的空气。

就这样在预热的烤箱中放入盛有蛋糕糊的烤盘,在差不多160度的温度下烘焙,时间约莫30分钟,在等待蛋糕的过程中我就顺便把淡奶油打发好了,把打发好的奶油一层一层的刷在松软的蛋糕体上,还没有卷起来我都可以想象卷完之后一口咬下的那种满足的口感,那种清爽不腻的天然奶油带有淡淡的甜味融合着蛋糕本身的香气,轻巧的进入菜花的嘴里,想起来就让人觉得开心。

涂好奶油之后,将卷好的蛋糕卷放入冰箱冷藏,大概冷藏半个小时就可以拿出来放进精心挑选的白色蛋糕盒里,整个蛋糕卷和蛋糕盒一起都呈现出一种纯净的气息,像极了菜花所释放出的滋味。

后来,菜花和我一起分吃了一整条蛋糕卷,说起我的手艺真的突飞猛进了,也说起她也想要开始做蛋糕了,然后我们就开心地笑起来了!

我不知道菜花有没有感受到我对她的那种很难明说的喜爱,不过,我会一直喜欢她下去,也希望菜花可以收获她所想要的那种幸福。

真的,菜花这样的好姑娘,遇到一个我就满足了。

文  撒么酱
图  Joanne Cheung  循CC协议使用

阿妈的马齿苋包子

几日前,阿弟来京,阿妈紧赶慢赶地蒸了一锅包子,让他给我带上,结果他鄙弃没带。

我听后恨得咬牙跺脚,“你为啥不给我带?”他一脸无辜,“又不是啥好东西!”他哪里知道对于常年漂泊在外,一年回不得几趟家的我来说,这其实是最珍贵的礼物。

说起来,阿妈其实并不擅长厨艺,为此常被挑嘴的阿爹嫌弃。不过有一样,阿爹却从未挑剔过,那就是马齿苋馅儿包子。我在家那会儿,每逢阿妈蒸这包子,都眼巴巴的等在一边,待一出笼,就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这时的包子是极烫的,狼狈的两只手交互颠着,就是舍不得放下。趁热咬一口,满嘴流油,齿舌间充斥着马齿苋特有的香味儿。很久没吃了,现在想来都直流口水。

这包子的馅料其实是有些上不了台面的,但经阿妈之手却化腐朽为神奇,以致令我念念不忘。

马齿苋,老家的土话叫马蔬菜,夏天在田间或者院子里裸露的地头儿很常见。每逢这个时候,阿妈喜欢将新鲜的马齿苋剁碎,趁着日头好,晒干。晒干的马齿苋便能储存很久,每回吃时,拿出一点,用水泡发。以前在家的时候,觉得采野菜只是寻常小事,离家数年以后,却总是很怀念那段跟着阿妈采野菜的岁月,思来竟觉得甚为雅趣。有次与好友去到北京较为偏远的地方,惊喜得在道路两旁的泥土地里,发现了马齿苋的踪迹,于是一路采摘。到底是数量少,也不值得剁碎晒干,便焯水拌了凉菜,总觉得滋味还是差了一些。

除了晒干的马齿苋以外,还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就是油梭子。说起这东西,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未必知道。那是个植物油没有普及的年代,猪油还大行其道。油梭子便是熬猪油剩下的副产品。在猪内脏和猪肉之间富含大量的油脂,俗称板油,凝固的板油看起来有点像肥肉。将板油切块,置于热锅之中,其中的油脂便会慢慢冒出来,抽光了油脂后留下的金黄色碎块,便是油梭子了,趁热撒上盐,凉了以后,吃起来又香又脆,这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零嘴儿了。那时候每逢阿妈熬猪油,我都会搬个小板凳,坐一边等着,就是为了抢到刚出锅的油梭子撒盐。阿妈总是眼疾手快的在我端走之前,预留一些,这可是她的秘密法宝,无论蒸包子还是包饺子,混进馅料里,总能提味儿不少,其中最经典的搭配,自然就是和干马齿苋了。

两种粗鄙之物碰撞出的火花竟是精妙绝伦的,远胜珍馐百味,在物资丰富的现代,可能已经甚少再有人食了,但是阿妈还执拗地保留了这些传统的吃食,我才有缘饱此口福,而我要做的就是把它传承下去,让它有机会成为将来儿女,即使远行千里万里都念念不忘的妈妈做的味道。

那日,将阿弟送上归家的车后,我迫不及待地拨通了阿妈的电话,撒娇地说:“我就想吃你蒸的包子!”语气是那么骄傲,不知电话那端的阿妈听后,可否会心里一甜。

文  流水
图  Alpha  循CC协议使用

浅谈腊蔗

天气一冷,菜市场就可以看到菜贩们拖着一整车的甘蔗在兜售着。看着大叔熟练地挑起一根,去皮,砍成一截截,装袋,一转眼的功夫就可以提着袋子拿回家。又或者,一路走一路啃着甘蔗,似大爷般大摇大摆的,仿佛收了保护费般雀跃着回家蹦跶。

甘蔗除了制糖,还可供小贩卖给人们解渴解馋。潮汕的甘蔗不外乎有两种,一种叫竹腊蔗,较为瘦长,灰黄或灰绿色,质地比较坚韧,现在大街小巷卖的甘蔗水,就是用这种甘蔗榨出来的。另外一种叫乌腊蔗,茎干稍粗,蔗皮黑得发紫发亮,质地较为松脆。小孩子们比较喜欢乌腊蔗,味道虽比不上竹腊蔗清甜,但汁液多,也不会容易伤到牙齿。而我们今天所谈的,正是乌腊蔗。其实,为了读起来更朗朗上口些,乌腊蔗俗称为腊蔗,而竹腊蔗,则被叫做竹蔗。

一说到腊蔗,如同一把钥匙般,打开了通往小时候的记忆大门……

天气一开始冷起来,在家里就可以听到外面又有大叔在吆喝着卖腊蔗了,一斤几毛钱,买了整整一条也就几块钱。大叔帮忙去了一点头部和尾部,用刀子麻利地砍成一小节一小节,就足够一家人啃一个下午了。用清水把腊蔗清洗干净,小孩子比较喜欢腊蔗的头部,因为这是最甘甜的地方,但也是最考验牙齿的坚韧程度,反之尾部相对比就淡了很多。挑一节自己喜欢的,用牙齿撕开腊蔗的皮,在嘴巴里吮吸几口,汁液顺着口腔直淌到喉咙,解馋的同时还想着再咬一口解渴,剩下干瘪的皮当然是弃之,再张大嘴巴狠狠地咬一口甘蔗,饱满的茎肉富纤维质多汁液,嘴巴和牙齿做着充分的口腔运动,直至茎肉的味道无法再吸收而汁液也已完全被我们的牙齿所榨取。清甜嫩脆,食而不腻,吃完一根还想再来一根。

可现在,城市里的小商贩都会帮我们把腊蔗的皮直接去掉,仿佛少了一部分的乐趣在里面。

在潮汕,也有一些关于腊蔗的俗语。“立冬食蔗齿卖痛”(立冬吃了腊蔗,牙齿不会痛),据说立冬那天进补,营养成分会被人体百分之百吸收。而这个俗语却让我想起了我的邻居,也是我的好朋友,有着一口白而且坚韧的牙齿,而每次有大人问他为什么牙齿这么健康这么白时,他总是很自豪地说,吃腊蔗吃多了,牙齿就白了而且没有蛀牙。

除了解渴解馋外,甘蔗还可以用来煲汤。不过,煲汤用的甘蔗,绝大部分是指竹蔗,煲汤时丢几薄片下去,既能清除一些腥臊,还能给汤水增添一股清甜甘香,清淡天然,原汁原味,颇符合当地人喝汤的要求。

末了,再来条关于甘蔗的方言歇后语。

二控蔗——坐食

旧时乡间在甘蔗收获季节有一种劈蔗比赛,民间称“控蔗”,“二控蔗”即比赛第二名,按规定,第二名可获一份甘蔗做奖品,故曰“坐食”。谐音双关指稳操胜券。

附上苏轼写的《甜遍江南》
老境於吾渐不佳,
一生拗性旧秋崖。
笑人煮积何时熟,
生啖青青竹一排 。

这里所说的青青竹,大抵是指竹蔗吧。

牙齿允许的情况下,试试不去皮的腊蔗,也许会别有一番风味。

图&文  MISS猫在广州

咖喱鱼蛋对你爱爱爱不完

咖喱鱼蛋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就闯入了我的生活。那时,每天放学还没有走到校门口就能闻到从小卖部飘来的鱼蛋香气,浓郁的海鲜味,总是让人垂涎欲滴,有一股承包小卖部里所有鱼蛋的冲动。由于零花钱少,所以小学几年下来,我吃鱼蛋的次数,屈指可数。那个时候,小卖部的鱼蛋是一元一串,一串三颗,便宜好吃。那里的鱼蛋鲜美清脆,脆而不腻,入口弹牙。咬一口,一股鲜甜浓郁的味道龙卷风般地席卷整个口腔,让每一个味蕾都苏醒了;咽下去,舌尖还留有美味,胃部早已迫不及待地迎接美味的到来。吃完第一颗鱼蛋,就忍不住咬第二颗,咽下第二颗后,要磨蹭很久才恋恋不舍地开动第三颗。因为要和这一串鱼蛋说再见,所以内心总是不舍,就像舍不得和恋人分手一样。

上了大学,每次和杰小华在一饭二楼吃饭时,我都会加菜—-在鱼蛋窗口点一份咖喱鱼蛋。那里的鱼蛋是三块五一份,一份六颗(不得不感慨物价上涨)。透明的盒子里盛着金灿灿圆滚滚的咖喱鱼蛋,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还没开始吃,就已经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了。他总是嘲笑我被鱼蛋从小学坑到大学,而我也会默默嘲笑他不懂鱼蛋的美味。一边吃饭一边咬着鲜嫩弹牙的鱼蛋,内心喜滋滋的,感觉整个世界春暖花开。

最近,对鱼蛋的痴迷更深了,每次回家,就会提前叫老妈煮好咖喱鱼蛋等我回去开饭。鱼蛋成了我整个假期的主食,我一天可以消化掉一斤的鱼蛋,按照老妈恶心的说法就是“简直就可以拉鱼蛋耙耙”。虽然假期在家里吃了好多鱼蛋,可是总吃不厌,一回到学校,就会想念一日三餐与鱼蛋相伴的时光。

夜深,吃炒河粉,怕油腻;吃猪肝瘦肉粥,怕太饱。咖喱鱼蛋是我夜宵的最佳选择,不会太油腻,不用担心吃太饱。点一份鱼蛋边吃边走回宿舍,吃到宿舍楼下刚好咽下最后一口美味。本来饥饿的胃,瞬间被鲜甜可口的鱼蛋填满,感觉整个夜晚都是棒棒哒。

图&文  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