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糊葱花的腊八粥

“花生,黄豆”,我随着妈妈的指示把明早腊八粥的材料提前备上,“粉条,白菜”,嗯?

“妈,你弄错了,不是胡辣汤,明儿要喝腊八粥。”

“对呀,这就是腊八粥,花生,黄豆,粉条,白菜,炸豆腐条,海带丝,玉米面,最后再浇个糊葱花。”

如果不是因为我已经见识过他们做出很多闻所未闻的奇葩料理,我一定会以为他们是在开玩笑。腊八粥,粥啊,不是该红枣桂圆糯米什么的熬一起吗?怎么还要浇糊葱花?况且我记得当时还说腊八粥是蛮能彰显身份的一种吃食,有钱的讲究人会在里面放杏仁莲子之类的贵重干果,难道这和豆腐花放盐或糖一样是有地区差异的?

在下厨房网站上搜了搜,还真的长了见识。虽然甜味腊八粥占了多数,但也不乏放了腊肉之类的咸味粥,但米都是必备的,像我家这种放玉米面的是闻所未闻,只好再去问度娘。百度的结果和我在下厨房网站上看到的差不多,以《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上的记载为例,“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当然,根据各地口味不同,也会有人做成咸口,但基本的材料是差不多的,这腊八粥和腊八饭一样,是古代蜡祭的遗存。

查完资料,我就更确信我家这碗腊八粥绝对是和传统意义上的腊八粥是不一样的,原以为是我家传下来的吃法,问过其他人才知道在我们清丰这边,很多人都是这么吃的,也就是所谓的咸玉米面糊涂。

“哧啦!”随着葱花入油锅,一股特有的糊香味儿扑面而来,妈妈把炸好的糊葱花倒入饭锅里搅拌均匀,腊八粥就算是做好了。盛出一碗盯着看,怎么也无法把这个浓汤一样的东西和腊八粥联系到一起,但馋虫却早已被葱油的香气勾出来了,也罢,先吃再说!

熬到粘稠的玉米面粥里掺杂着滑溜溜的小鱼般的红薯粉条,吸溜一下就进了嘴巴里,玉米面散发着谷物质朴的香气,切得细碎的白菜丝甜甜的,花生也被煮得酥酥的,喝口汤,嚼几粒花生,然后又被香香的葱油味儿勾得再多喝几口。玉米面本是粗粮,有着粗粮特有的涩感,不如米糊那样顺滑,但葱油的加入刚好调和了这一点,油脂将磨碎的玉米粉末轻轻包裹,大大的喝上一口,滑!

喝完粥正准备起身去厨房刷碗的时候,无意间瞥见小厅的桌子上摆着的满满两罐的腊八蒜,白嫩的蒜静静浸泡在深褐色醋汁里,直勾得人想要煮上一碟饺子配着吃。蒜是妈妈昨天晚上腌上的,据说初七晚上腌上的蒜才叫腊八蒜,用妈妈的话说,就是“一切都按着老祖宗的规矩来”。 爸妈也都算是他们那一代里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在这些老规矩面前却守得相当严格,什么节气该吃什么,又要怎么吃,这都是不能破的。

腊八蒜罐子旁边,是妈妈前几天做的萝卜豆糁酱(豆糁就是舌尖二里做西瓜酱的原料之一,也是黄豆发酵而来,和日本的纳豆原理类似),这种原料超级便宜、耐储存,又极下饭的东西也是世代沿袭下来的。看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今天早上喝的腊八粥,玉米面、白菜、花生、豆腐,全部都是在冬季极便宜又很易得的食材,而我们这个小县城好像也素来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地,大米更是我们很少接触的食材,那么这碗腊八粥是不是当年严守老祖宗规矩,却又苦于物资匮乏的老一代人所创的呢?或许对他们而言,相对于奢侈的松子榛仁儿,玉米面和花生更是需要祭拜和感谢的谷物神灵吧。

后记:

清丰隶属河南省濮阳市的一个小县城,古称顿丘,三国时曹操曾任顿丘令,因隋朝境内出大孝子张清丰,唐大历年间,钦定更名为清丰县,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孝子之名命名的县。2009年,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孝道文化之乡”。

图&文 丫米的小确幸

汤汤水水,山山水水

我爱喝汤。

说实话,小时候,我喝汤多,却并未衍生出所谓的喜好。作为儿童,我理所应当地爱好街边3块钱的炸鸡柳,与甜得可怕的珍珠波霸奶茶。但我妈是个优雅的女人。说的好听是优雅,其实也不外乎懒散二字。煎炸这类弄得一身油烟的事情,她从不爱做。打着养生的旗号,煨出一锅好汤,是她不知从何而来对料理的坚定信念。妈妈造汤,不外乎冬瓜玉米,排骨雏鸡。家常的食材,懒人的制法,连肉类焯水过滤血沫,都不常去做。偶尔入手珍贵药材,或山旮旯里名不见经传的野草,她就会兴奋地往汤里尽数抛售,在饭桌上说出一堆对身体有益的神奇妙理,叫人分不清是真还是假。 午餐喝汤,晚餐喝汤,甚至早晨也要喝汤。红豆薏仁,绿豆百合,从睡下那刻开始熬炖,醒来时便软糯浓香,打颗蛋,加冰糖,又甜又暖。后来,我跑去外地读大学。到了后半学期,开始奔跑着面试实习。定下实习后,仰仗零星工资,硬要搬出一年几百块的小宿舍,向全世界宣布我一夜就要长大成人。

然而我的厨艺却没有跟上我长大成人的速度。

所幸汤也,妙也。无论买到怎样的歪瓜裂枣,菜菜肉肉一锅焖上数小时,闻着味道也能滴下口水。实在太适合我这种厨房杀手。

不去实习的时候,我兀自在家,买来食材,肉焯水,菜洗尽,扔入炖锅中,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来期待一锅好汤。明媚的阳光会从厨房狭小的窗户里撒下来,空气里慢慢酝酿出各种食材的气味,那么无忧,那么美,真是幸福无比的时光。

我现在不做饭了。工作很忙,房租很贵,烦心的事情也很多。

有天,我下班后饥肠辘辘地从办公室出来,不知道为何,心里迫切地想喝一碗热汤。我掏出手机查了几个地方,思前想后,最终却无一成行。坐过大半个城市的地铁,前去讨碗汤喝,实在太不值得。

晚上回家我吃了水果和三明治。饱是饱了,却余下几屡空虚。这时,我才意识到,也许我是真正喜欢喝汤的。就像非常多老土的故事里说的一样,失去了,才明白有多爱。再没有人在我回家前就煲好热汤待我归来,也再没有一个我能空出大半天的日子为自己洗手做羹汤。

不过一碗汤汤水水,我与那些日子却已经隔了山山水水。

图&文    鱿鱼

在面包店遇见小时候的零食

在面包店买面包,一层一层地看着包装里面的面包,看到了牛耳朵和鸡仔饼还有笑口枣。看到这些小时候常吃的零食,心里忽然一暖,想起了小时候爷爷给我买零食的岁月。

买了一包笑口枣,有点迫不及待地吃起来,居然找不到小时候的味道。或许是那时候的油是纯花生榨的,那时候的面是收割没多久的稻谷磨的。小时候的笑口枣是炸得金黄色的,芝麻也很多,咬一口香脆又带点油。现在买的,带点粉的厚重感,少了种油炸的香脆。

在我还算不上很懂事的时候起,就要经常帮妈妈买酱油。小小的个儿经常提着酱油瓶去小卖部打酱油。我爷爷很爱打天九,应该是和麻将差不多的一种牌吧。他和村里一些和他年纪差不多的老人常驻在小卖部打天九,我每次去打酱油都会看到他在那里玩。只要我的小身影出现在小卖部附近,我爷爷就会停下手中的牌等我进去。我差不多到小卖部门口时,爷爷就会走过来抱我进去,我把酱油瓶递给小卖部的叔叔,然后,爷爷抱着我问我要吃什么零食。

那时候小卖部的零食很多,有鸡仔饼、牛耳朵、麻花、咸煎饼、核桃酥、笑口枣,油条也有得卖。还有很多又香又脆的饼和瓜子花生之类的零食。我那时候最喜欢一种香蕉糕,很好吃,可是很少有得卖。爷爷很疼爱我,我小手一指,喜欢什么就包什么,于是,鸡仔饼,牛耳朵、麻花,还有笑口枣等零食都包了一包包的。等零食也买好了,酱油也打好了,我就把我手中的酱油钱给小卖部的叔叔,零食的钱是爷爷给的。当我提着满满的酱油,拿着一个里面装满了零食的塑料袋,手里还拿着一个咸煎饼在慢慢的吃着走出小卖部时,爷爷就回到他的天九桌前继续打他的牌。而家里其他的大孩子老早就知道我去了小卖部,等在桥边来抢我的零食。

等我走到桥边,离开了小卖部能看到的视线范围时,我们家的大孩子就会跑出来,拿我手上的零食袋,他们自己分好几份拿走后,留下各种零食一小部分给我提回去吃,就又跑掉了。

长大后,逛街时,常常会在经过伍湛记时买个咸煎饼,吃咸煎饼时,总会想起小时候打酱油的那个时候吃的各种零食。爷爷也离开我们十几年了,九十岁的奶奶看到我时,总不忘说一句爷爷最疼我。

文  扬扬 
图  Alpha循CC协议使用

兰州清汤牛肉面

 

现在所谓正宗的“兰州牛肉拉面”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2014年的春天,我到兰州生活、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才真正懂得“兰州牛肉拉面”的内涵,品得它的一碗文化,吃得它的美味,真是不到兰州来,吃不上正宗的“兰州牛肉拉面”。到了兰州,我才知道我们常说的“兰州牛肉拉面”的正名为“兰州清汤牛肉面”。其特征为“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

2014年春季的一天上午,我慕名来到兰州市一家“兰州清汤牛肉面”老店,它是兰州名气最响的牛肉面之一。我去时已是上午10点多了,但食客如云。

我交钱开票,7元一碗面,另加7元一两卤牛肉。经过漫长的等待,我终于排到窗口,把票递进去,学着前面兰州人的样子,“毛细一碗”。只见,热气腾腾的大锅旁,熟练的拉面师傅在短短十几秒钟将把毛细拉面抻制完成,随后一个漂亮的抛掷,将千丝万缕拉面掷至沸水中,细细的拉面在沸水中欢快地打几个滚,便被另一个师傅用筷子高高挑出水面,放入碗中。

一个小伙子左手拿盛面的碗,右手持一长柄大勺,在一大桶中舀半勺清汤放入碗中,再从一小桶底部“挖”几颗牛肉粒浇与面上,再用长把小勺舀一勺或几勺红红的辣椒油,最后在牛肉面上撒一小把绿荫荫的蒜苗,3-5秒钟,一气呵成,一碗色香味美的清汤牛肉面便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先用鼻子闻其味浓香四溢,再啜一小口清汤,奇鲜无比,挑几根面条滑爽劲道,咬一片萝卜,软硬适口,夹一粒卤牛肉入口即烂。没几下,我便把大半碗牛肉面连汤带面下肚了。

之后,我又把一碗滚烫、鲜美的牛肉汤全喝进肚子里。放筷走人。不走不行,我桌子旁一位少妇正抱着一个小男孩站着等着吃牛肉面了。我见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煞是可爱,便起身将座让与她妈,“小孩,几岁了?也来吃面?”,“两岁半,能吃半碗面。”小孩他妈自豪地告诉我。

之后几天,我天天吃不同流派、口味的“兰州清汤牛肉面”。有老店、大店的,也有路边小店、食堂、招待所的牛肉面。真是不到兰州吃不上正宗的牛肉面,不到兰州不知道兰州面馆有多少。据说整个兰州城有400多万人口,就有1200多家牛肉面馆,每天供应上百万碗面,并且这里大多数的牛肉面馆,从清早7点开始营业到下午两、三点多,就不再卖了。

本地兰州人晚上是不吃牛肉面的,晚上吃牛肉面的都是慕名而来的外地人。特别是早晨,吃一碗牛肉面是许多兰州人不可或缺的元素。大大小小的面馆门庭若市,这只有在兰州才可以欣赏到的别样风景。牛肉面对于兰州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可饱腹的面食,更是贯穿于兰州人生活和地方文化的始终。它已成为兰州的一种特有的地域文化符号。

再来一碗“兰州清汤牛肉面”。

图&文  梁杰

午后的小任性——黑椒猪肚丸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牛肉丸的原因,总是对老家的各种丸子有着刻苦铭心的挚爱。但是,一直抱着“要吃就吃正宗”的心态,在广州上班的我一直不敢去轻易尝试猪肚丸,怕一不小心就毁了它在我心目中的美好印象。不同于牛肉丸,如范爷般霸气被人熟知,千山万水总能找到一两家正宗的。而猪肚丸,却如同深巷里的酒香,得回到潮汕的大怀抱中,才能肆无忌惮地放开肚皮豪迈地跟店家说,老板,来一斤猪肚丸!

但,说来惭愧,如果要我说,猪肚丸牛肉丸的做法,我还真不清楚。只知道吃,却不知它的缘由,这确实是对食物的一种亵渎。而,庆幸的是,刚好认识了一位自己家里本来就做各种丸子的潮汕朋友。乡情这东西,平日里似乎没有什么好挂念的,可是一旦新认识的朋友刚好是潮汕的,就会很随意地打开话匣子,聊着有着千丝万缕的兴趣爱好吃货情。兴致兴起之时,说快递一些自家做的给我尝尝。这,也就是我午后任性的由来了。

而猪肚丸的做法,是不是只要猪肚这个食材就可以捣鼓出来了呢?其实,需要的食材是:猪肉、猪肚、香菇、黑椒。朋友说,爸爸一大早就上街挑选心意的猪肉、猪肚。猪肉一般是选择后腿肉、里脊肉(瘦肉的纯度越高,打出来的肉丸弹性更强)。猪肚清洗干净后,先慢火炖45分钟,让猪肚熟透后呈现爽脆的口感,再将煮熟的猪肚仔细地切成均匀的粒状。香菇要先用油煎1分钟,逼出香菇的浓浓香味,再将香菇仔细地切成均匀的粒状。而黑椒则油炸过后,再手工磨成粉。最后,将猪肉、猪肚、香菇按1:1:1的比例掺和在一起,打成肉浆后,再加入黑椒粉。而接下来的一步,挤丸,也尤为重要。打完肉浆,一手握肉浆一手拿调羹,手工挤成丸子放入温水中,令丸子成型。最后一步,煮丸。肉丸成型后,要马上放入接近沸点的水中,慢火煮熟,而肉丸只能煮八成熟,在正式食用时才能保持最好的口感。可见,这得功力多深厚才能做出好吃的丸子。

小小的一颗丸子里面,居然需要这么复杂且精细的步骤,不得不折服啊。

看着这么一颗颗饱满且大颗的猪肚丸,趁午后醒来肚子里的饭也消化得七七八八,拿几个就着油麦菜煮成清汤,看着丸子在滚水里翻滚着,内心一阵欢跃。而它们,是不是也是如此般心情呢?

虽然名气没有牛肉丸那么牛气冲天,但个头却比牛肉丸要大颗一些,表面粗糙似乎还可以看到香菇的影子。而煮出来的清汤,除了青菜本来散发出的素香味之外,还有一丝丝的胡椒粉的味道。忍不住先喝一口清汤,舌头的嗅觉被黑椒的到来打开了一扇门,胃似乎也开始有了暖意。轻轻地咬下一口,没有牛肉丸的汁液饱满却有着一样的嚼劲与弹性,香菇与黑椒熬出来的香味、猪肚和猪肉交缠在一起而产生的口感,在这个午后却显得异常的珍贵,似乎此刻就在老家的某一个店里面,耳边还是熟悉的乡音,身边还是美味的小食……

如果有一碗粿条就好了,下着猪肚丸,在这个暖冬的午后,让自己的胃开始暖起来的同时,眼神也暖意得让周边的人觉得快乐……

图&文    MISS猫在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