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咖啡香(无图短文)

上班之后常常回忆起在泡在图书馆的日子,打满鸡血地早起去守候着开门,泡上一杯热气腾腾的麦斯威尔速溶咖啡,一定是香草味的,徜徉在书海中。困了就在桌上趴一下,再起身揉揉眼睛,伸个懒腰,继续奋战。

毕业之后,开始自己用咖啡壶煮新鲜咖啡豆,也偶尔去书吧搜寻些热门书籍,也无须再早起挂念着抢座,每天被电子产品包围、迷失在信息爆炸的海洋中,过得匆忙却不充实,读书的日子仿佛已经很遥远了。

所幸借着再次读书的契机再回到校园,最为激动人心的莫过于回到图书馆,这一本本陈列的著作,一排排整齐的书籍,一张张熟悉的桌椅,一副副青春的面孔,时光似乎倒流,幸福满溢于心。

自然而然地恢复了时隔多年的习惯,在觅好一个座位后,将带来的Tim Hortons的咖啡粉就着滚烫的开水泡开,选的依旧是最爱的French Vanilla口味,用小勺略微搅拌一下,咖啡独特的微苦中夹杂着香草的淡淡香甜。小抿一口,咖啡豆的醇厚搭配牛奶的润滑,一下子全是幸福和满足的滋味。

呷一口咖啡,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读《影梅庵忆语》,知晓了色艺双绝的秦淮八艳:风骨嶙峋柳如是,痴心才女马湘兰,倾国名姬陈圆圆,长斋绣佛卞玉京……身世坎坷故事却传奇。那秦淮的桨声灯影,微波流光,淡粼溢彩,如烟一般淡淡氤氲,却勾勒出这六朝古都千百年多少喜乐悲欢,既精巧也厚重。读《射雕英雄传》,喜欢那个桃花岛上鬼灵精怪却情深意重的奇女子,“琵琶琴瑟八大王一般头面,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别人苦思冥想仍不得的绝对她信手便可拈来,为辅佐陪伴夫君宁愿战死襄阳沙场。读《国富论》,学习用经济学视角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每每想明白一个理论真是由衷得开心。这熟悉的咖啡香,伴随我停留在了多少他人的故事中,伫立旁观了多少光阴岁月。

后来我扛上背包漫步世界各地,不论是海牙国立图书馆,还是莎士比亚书店,抑或纽约公共图书馆,都曾留下我阅读的身影。而手边永不更换的伴读物,总是一杯浓香的咖啡。虽然它从本科读书时最常喝的麦斯威尔香草速溶和雀巢三合一,经历了马来西亚白咖啡、Owl、Starbucks、Illy、Tim Hortons和Lavazza,但一书一咖啡的搭配从未改变。每每翻开书本扉页,总是习惯性地找寻那熟悉而亲近的咖啡香。

文/笔夏天
图/Jacqueline Yeung

大校园里不乏小美味(有图,长文)

提到校园第一印象就是学生餐厅。进入大学也已经三年了, 对食堂从来没有爱可言,提到它满满的都是抱怨与不满。我们的学生餐厅是那种最最原始普通的大食堂,一身白色厨师服的大师傅挺着大肚子拿着大大的菜刀咔咔地切菜,在一口直径约一米的大铁锅前挥舞着铁铲,边抛入各种食材边搅拌着,一会儿就看到菜和汤汁哗啦啦地倒入一个大盆中,摆在你的面前。虽说安全有保障,颜色也花花绿绿的,但却实在没有食欲,然后就不了了之,食堂就再也得不到我们的光顾和宠幸。遇到给饭卡充值的同学都会笑称为“土豪”。

作为一名坚定的食堂党像往常一样为了果腹,踏着晚饭的末梢晃晃悠悠地走向食堂,寻粥未果,就想吸溜吸溜地吃面,走向方便面窗口,如往常一样排骨味的面加蛋,还要了很多的青菜。出锅后,淡黄色的面上妥帖地盖着一个荷包蛋,欲遮还羞地露着蛋黄,碎屑状的蛋清肆意地漂浮在汤上,碧绿色的菠菜在汤里荡漾。伴着氤氲的热气,用筷子缓慢地使调料融入汤中,加一大勺醋,然后就可以动筷子了。菠菜的肉质饱满充盈,颜色诱人,面条口味清淡,软硬适中,荷包蛋无比嫩滑,橙黄色的蛋黄处在液体与固体之间,一切恰到好处。吃完面,汤也微微凉了下来,融入了鸡蛋的清香和醋的酸爽,好生喜欢。咀嚼着嘴里的面,就想到了奶奶做面的味道,从小就最是喜欢她煮的面,只要听到第二天的早餐会有我最爱的面,整个夜晚心情都洋溢着美丽。怀着满满的期待起床,打开房门的瞬间就可以闻到四处蔓延的面的香气和醋的浓郁,又是美好的一天。

饭后也总会给自己的嘴和胃多一些爱。校园里不乏大爷大妈推车上的各类特色小吃,怀着尝鲜的心情去,总能收获大大的惊喜与美味。咸香薄脆的小面食是我已经寻寻觅觅很久的美味,忽然就出现在我的面前。一个方形的薄薄的烧饼上面密密麻麻地铺满白芝麻,烤过因而失了水分有些干硬。咔嚓掰一块下来就会伴随着扑簌簌的碎屑和芝麻往下掉,放进嘴里咬起来清脆入耳,咸香充斥着整个口腔,让人越吃越想吃,一口接一口停不下来。晚课后,肚子里空空的,就惦记着楼下的蒸饺和糖葫芦。蒸饺和妈妈的手艺比差了太多,发面面皮儿厚且不鲜,稍试就好。糖葫芦的外表虽然夹杂着手艺不够纯属的小瑕疵,但是我还是对它爱不够,薄薄一层糖接触嘴唇的一刹那凉凉的,入口即化,红山楂酥酥软软,一口下去酸甜交织,夹杂着白芝麻的醇香,非常惬意。它也算是从过去太甜、粘牙、难咬、山楂不酸不好吃的坏印象中脱胎换骨了。

每次发现一种美味就像寻到一种宝藏,大家都会簇拥在一起,你一口、我一口的品尝,倍感温暖和幸福。所有的开心会因为美食而无限蔓延,而所有的不开心也会因为美食而烟消云散。

文/爱生活的大个子
图/song zhen  循CC协议使用

吃不腻的牛奶面片

可别让我在朋友家做牛奶面片儿,我若动手做起牛奶面片儿,估计有些小气鬼该哭了,会在心里悄悄骂我“怎么可以放那么多牛奶啊!你以为我家是开牧场的,牛奶多得喝不完啊?”

是的,我非常喜欢奶香浓郁的牛奶面片儿,不喜欢清汤寡水的牛奶面片儿,觉得那种面片儿也能叫牛奶面片儿吗?只是装装样子骗人的玩意而已,根本不能将其称之为牛奶面片儿。

我这不肯将就的臭毛病完全是家里多年养牛给惯出来的,可能一时半会儿还真改不过来。

家里养牛那会儿,吃顿热乎乎的牛奶面片儿对我家人来说太稀松平常了。家里养的那头漂亮奶牛,产奶量很大,每天早晚各挤一次奶,鲜奶多得吃也吃不完。稍大一点的容器几乎全让鲜牛奶占着,若不紧着吃,放上一两天就成酸牛奶了。家里人口少,根本享用不了那么多牛奶,如赶在冬天还好,可以把鲜奶弄成冻奶陀儿放进仓库慢慢享用,如赶上夏季就得一次次果断揭下牛奶上面凝住的生奶油,装在空罐头瓶里,抹馒头上面吃,香得你吃完一口还想赶紧再吃一口,吃得肚子滚瓜溜圆,实在吃不下了才肯放手。

我们管生奶油叫“西米单”,“西米单”味道稍酸,是牛奶的油质精华,经再提炼,就会成为透明的奶油了。

牛奶多,怎么办啊?赶上亲戚来串门了,要回家时肯定不让他空着手,拎着牛奶回家吧,让他回家也做牛奶面片儿吃。

做牛奶面片儿很省事,揉好面团先放一边,面要和的不软不硬,太软会失去弹性,往锅里揪面片儿时一不留神就让地心引力给拖下去了;过硬则嚼着费劲儿,像嚼着绳子,面里也溶不进奶香味儿,嚼起来让人腮帮子肌肉吃紧,弄不好还会疼上几天。

老话说:“软面饼,硬面汤,不软不硬的饺子香。”揪牛奶面片儿的面软硬度与饺子面一样就好。

接下来架好火,擀出薄厚均匀的生面饼,拦腰来上几刀,切成巴掌宽的样子,锅里清水兑牛奶的比例按自己喜欢的放就好,喜欢浓郁香汤的就要多放牛奶,我是每次都多放牛奶的人。家里牛奶那么多,没必要节约着。锅开时牛奶会往上溢,这时你把切好的面搭手腕上绕一下,开始往锅里揪面片。当然,火旺时牛奶会像爆乱份子一样不停地溢上来,你要把握时机搅动着锅把涨起的奶沫反复打压下去。最好的办法是快快的往里多揪面片,面片多发沉时,牛奶就溢不动了,乖乖地任由面片儿在里面翻滚着,面浮上来,再加一个就可以吃了。

我妈不太擅长打理家务,做饭对她来讲实在算不得是一种享爱,她的兴趣点似乎在厨房外。平时爸爸做饭时多些,妈妈也就打打下手或负责饭后的洗碗。轮上她做饭,她肯定就会说:

“那咱们就做牛奶面片儿吧。“

我当然举双手赞成。可我小妹不欢喜。听说又要吃面片儿了就高高的噘着嘴,表示相当不高兴。“又吃面片儿啊!不能吃点别的吗?”  虽然那会儿她不喜欢,但她的胃却是牛奶面片儿喂出来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了特殊的胃蛋白霉,远嫁他乡后,想念家乡了,她就会做牛奶面片儿吃,觉得牛奶面片儿里藏着老家的信息,让她觉得离家乡的味道近了些,还特意因此而写了篇有关对牛奶面片儿转变了观念的散文。

孩子爸对牛奶面片儿却无论如何也亲近不起来,他是汉族人,在他的观念中牛奶是煮开后加糖喝的,往牛奶里兑盐也就罢了,居然让生面在牛奶里“游泳”,这是他接受不了的。去我妈家若遇上要做牛奶面片儿,他就会悄悄的拉着我说,咱俩出去吃吧。然后在外面找个小饭店点些炒肥肠、炒尖椒之类的菜吃。我也不好强迫他吃牛奶面儿,可我是那么喜爱吃牛奶面片儿,怎么吃也吃不腻,总吃不到就会想得没着没落的,像丢了魂儿。他在家时不能做,他出差了我就像做贼般赶紧做上吃。

女儿随我了,非常爱吃牛奶面片儿,我女婿也是汉族人,却也喜欢吃牛奶面片儿,看着他大口大口地吞咽牛奶面片儿时,我深深的松了一口气,现在,我们总算人多势众了。

图&文/娜迪雅(达斡尔族)

记忆中的辣毛蟹

很多人并不喜吃螃蟹,无论是大闸蟹梭子蟹还是毛螃蟹。他们总觉得吃螃蟹是浪费时间,因为蟹肉是特别难脱壳而且量少。还有一些人是异常钟爱吃蟹,甚至为了吃蟹整出了大大小小十八般武器。

我是属于钟爱类的。虽然没有像那些吃蟹爱好者使用斯文的工具,敲敲打打一个小时就为了半碟雪白的蟹肉。但是,我对于螃蟹的喜爱是属于原始的喜爱,用天生自带的工具也就是一口银牙,嘎嘣嘎嘣地咬开坚硬的蟹壳。有的时候吃螃蟹不为蟹肉就是为了蟹黄和蟹膏,掀开它的盖子就是为了看看里面所藏的惊喜有多少。

所有螃蟹里我最喜欢的不是吃的最爽的梭子蟹,而是最小最没肉的毛螃蟹。

那是很久之前了,大概我刚上初中或者小学还没有毕业,那是我印象里最深刻的一次吃螃蟹。

我爸是经常和同事好友出去吃饭,所以基本吃遍了各种美食。应该是周末吧,我爸心血来潮叫着我和我妈一块步行去了距离我家有两个路口的一个烧烤店,名字好像是二郎。进店之后也没有点烤肉串,就是单点了一份辣毛蟹。忘记当时自己第一感觉是什么了,可能是心心念着的羊肉串没有点有些许的愤怒亦或者别的什么。但是恰好这个时候,老板端着一大盘红黄绿的热气腾腾的混合物快步走来。这是一盘怎样的缤纷热闹。红色是辣椒的红,黄色是蟹黄和蟹壳的黄,绿色是点缀的香菜,他们透过弥漫着浓郁的香气感染着视觉嗅觉味觉。都是一切两半的小毛螃蟹,迫不及待地放嘴巴里一个,我的天!怎么会有这样刺激的感觉?!蟹壳薄而脆,蟹肉蟹黄充满了口腔,同时伴随的是麻与辣的感觉,想高呼想呐喊!

一顿酣畅淋漓以后,我跟我爸约定好以后还要带我来吃一顿。

然后一晃二三年过去了,刚刚准备再次提及辣毛蟹的时候我发现因为对于街边小吃问题的深抓,那家店早就关门了。而且当我告诉我爸我妈的时候他俩在惊讶,辣毛蟹他们早已吃够而我却只吃过一次。愤怒居然没有来,来的却是一种奇怪的情绪。有点像是悲伤,大概是因为只吃过一回,可是更多的像是庆幸,唯一的回忆才会被经常想起历久弥新,不会被我遗忘吧。

每年中秋家里都会准备充足的螃蟹,伴随着桂花酒和月饼度过这个团圆的节日。可是无论在怎么吃我钟爱的螃蟹都找不到那个时候吃辣毛蟹的感觉。

或许是当时的我年纪小记忆出现偏差,那份辣毛蟹并没有鲜艳的色彩或者诱人的味道,只是我怀念在那个时候。

文/quyaqi
图/Paradoxiko*Beck*循CC协议使用  

看浓情肆意流淌

巧克力好像一直是有魔法的食物。它的颜色并不漂亮,味道也并不剧烈,可每每想到它,细滑的口感和入口的甘甜在记忆里就满溢了出来。

多像个温温吞吞的老朋友。

记得以前看《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时候,那些小孩子第一次进入到工厂中的幸福表情,多么让人羡慕。世界能够被各色的糖果所包围,那几乎是比天堂更美好的所在吧。

这种对于甜蜜的狂热,可不仅仅是在小朋友的生活里。每一个心情失落抑郁爆棚的瞬间,无意间从抽屉杂物的缝隙里发现的巧克力包装,总像是夜里不声不响跑出来的流星。

剥开大口的咀嚼起来,又欲拒还迎的吞咽下去。让浓稠的口感包围住舌头,流淌过喉咙。美好的口味大概是因为短暂而显得难得,意犹未尽的感觉刚好,吃的腻了,便是对好味道的一种浪费。

巧克力熔岩蛋糕是把巧克力多情的风采展现的最全面。酥脆的表皮,柔软的外壳,浓滑的馅料,一口便是把巧克力所表达的情绪都给领略了。

刚刚出炉,散发着黄油香。入口有可可的微苦,却在口中留下缠绵的回味。

“心太软”,有份惹人怜悯的可爱。

多数的餐厅会用长条的盘子来盛放,一端是熔岩蛋糕,一端是香草冰激凌球。单是看上一眼,就被这二者所持有的冷热甜蜜所打动。

用小勺子轻轻从蛋糕的一端戳入,醇厚的巧克力酱从豁口处如岩浆般流淌而出,取下一小块,蛋糕的缝隙里把巧克力酱吸的饱饱的。入口再用舌头把巧克力挤压出来,感受着蛋糕和巧克力在唇齿间交融再缓慢消逝的神奇滋味。时间都在昏暗的灯光下变得缓慢了。再挖起一小勺冰激凌,凉爽清新的口感重新激活舌头的敏锐,冰火两重天的美妙不可多言。

听几个朋友提过,巧克力熔岩蛋糕不单单是情人节约会的首选,也是大名鼎鼎的剩女蛋糕。

我猜测大概是因为整日在家研究烘焙的姑娘约会太少,当技艺发展至炉火纯青,能够完美控制火候烤出外熟内生的蛋糕的时候,错过了太多外出邂逅的机会。

听了这个传说之后,对于各式烘焙品都饶有兴趣的我,从不敢尝试制作。也是怕无意踩碰江湖传言。

若是嘴巴想念,还是用巧克力熔岩蛋糕装点一次约会好了。

上一次搭配了白甜葡萄酒,听了精彩的爵士乐。

再无憾事。‍

文/残小雪
图/kara brugman  循CC协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