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油条味道里的旧时光

有时候没来由的低落情绪让人没有起床去上班的力气,感觉浑身酸软,量了体温却失望的发现自己没有生病。躺在床上,赖到险些迟到的最后一分钟才懒懒散散的起来穿衣服。

在编理由请假和勉强出门之间纠结无数次,还是选择了后者。平日里都是自己做好丰盛的早饭,吃好再出门,这一次倒有了机会到外面买些吃,省了不少力气。

走去公交站的路上途径一个菜市场,看到不少老人都拎着各种早点和蔬菜从里面走出来,也跟着人群挤进去。有个卖面食的店铺,透明的玻璃柜里整齐的码着各式的早餐面点,冒着热气。旁边大不锈钢锅里装着沸腾的热粥,花样丰富的让我看着忽然觉得胃口大开。

正在左思右想的犹豫之际,店铺里的师傅从厨房端出一个大不锈钢盘,是刚出炉的炸油条。金黄金黄的,一股油脂的香味诱人的散过来。平素为了保持体重,极少吃油炸的食物,看到这一大盘油条,这一次决定顺从自己的心愿,果断选择偶然放纵,就当是为了平复今天莫名的负能量。

一根油条装进塑料袋里递过来,用手握着还有些烫,咬下一口,外壳金黄酥脆,里面软软的又筋道,虽然顶着油汪汪的嘴唇站在路边形象被大大减分,可内心的幸福感却有忽然爆棚的力量。一根吃完,意犹未尽,擦干净嘴唇和手上的油继续出发,好像这一天可以快乐的在办公室过下去了。

这种油条的味道,很是熟悉,那大概是小时候周末和家人一同吃早餐的感觉。周末不用上学,可以睡奢侈的懒觉,妈妈把早饭都端到桌子上了之后我才起床洗漱,周末的早餐会与平日寡淡的清粥有些区别,比如新买来的油条和炸馅饼,还有新鲜的热豆浆。

小孩子吃饭时总爱给自己找些乐趣,记得那时我喜欢把油条揪成一小截一小截的,放到豆浆碗里,用筷子把它压扁,看着浓稠的白色泡泡布鲁布鲁的冒上来,就咯咯的笑个不停。油条的空隙里吸饱了豆浆,变得软塌塌的,夹到嘴里吃,咬一下还有豆浆冒出来,让舌头也有很奇妙的感觉。

一顿饭既能吃到酥脆的油条,又可以吃到被豆浆泡软的油条,两种风味的搭配让一顿饭吃的兴致盎然。

那样无忧无虑的早餐时光显得有多遥远了。如今生活的节奏匆匆,早饭的时间也难免有各种杂念在脑海里乱转,新的烦恼和旧的忧虑,连把玩一根油条的劲头都给磨光。

文/残小雪
图/JO JO  循CC协议使用

丸子的江湖,活色生香

小时候我是只馋猫,有时吃就是我的全部,比如除夕前晚等待鱼丸出锅时。

梁实秋老先生在《雅舍谈吃》说:“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馋,基于生理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你看,馋是艺术的趣味,所以吃货无罪!

那时候,我对除夕前晚鱼丸的期盼远远胜过于除夕大餐。我和馋猫老姐每年这一晚都腻在妈妈身边,就算等到月朗星稀。我们围着妈妈,看她选好新鲜的鮸鱼,将骨肉分离,再切成细条。然后,把鱼肉、葱姜末放进大碗里,加入料酒、盐、米醋、胡椒粉,再放入淀粉和水。然后用手使劲揉搓,直到食材粘连不断、浑然一体。最后,妈妈把食材搓成圆球状,放入七成热的油锅中,翻滚几次,然后静待鱼丸陆续浮出。

那一刻,周围的人都睡了,只听见那锅里嗤嗤的响声,我和老姐全神贯注地盯着漂浮在油面上的丸子,那金黄已然可见,我们不停地提醒妈妈可以出锅了,妈妈哭笑不得地看着我们说:“馋丫头,心急吃不了热丸子!”

丸子终于出锅了,金灿灿、黄澄澄,吹弹可破。我们迫不及待地咬下去,差点烫得满嘴冒泡。一眨眼功夫,一大盆鱼丸就被姐俩消灭殆尽,我俩养了一年的馋虫在那一刻被一举歼灭。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那满载妈妈爱的鱼丸怎能不通通吃进肚里呢?更何况那丸子是那么的Q劲十足、外酥里嫩,现在想起来还是垂涎三尺。

有朋友说,不就是鱼丸嘛,那最有名的鱼丸不是温州鱼丸吗?您说的是这个吧?

对,温州鱼丸是温州美食中的头牌,一姐位置不能撼动。但其实用温州话讲这道菜叫做“鱼羹”,因为外地人听来难解,所以就称“鱼丸”了。鱼羹虽然鲜美无比,但它的做法多是清汤或下面,多吃时反有鲜腻之感,倒是洞头鱼丸鲜香兼顾,反更讨巧。

又有朋友说,饭店里常吃的清汤鱼丸的卖相才好呢?您说的是这种吧?

对,这种鱼丸的卖相是真不错,但充其量是加了鸡精的面粉团,好像和“鱼”没啥关系吧。

如果您没尝过我们家乡洞头的鱼丸,可别说您尝遍天下鱼丸,更别盖棺定论,洞头鱼丸才是丸子江湖中的精品呢。

为什么小小海岛县的美食如此卓然不同呢?窃以为,有移居历史的地方,饮食文化才够丰富,比如台湾,又比如潮汕,洞头亦是。

台湾的先民大多是从福建省的漳州和泉州移民的,因此我们很容易在台湾早期的饮食文化中看到闽南风味。四九年大迁徙后,大陆各地的风味落脚台湾,每一道家乡菜都是天涯断肠人的浓浓乡愁,而日殖民时代的痕迹也在台湾饮食中隐约可见。各种菜系融会贯通,时日长久便形成了多元独特的台湾菜。

潮汕地区虽地处广东,却有大量的闽南莆田移民,闽南菜吸收了粤菜精湛的烹饪方法后,变得独树一帜,也为众多食客所偏好和喜欢。

我的家乡洞头,也有移居的历史。由于沿海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很早就有温州附近居民移居于此。唐代起,大批福建南部沿海居民又迁徙过来,张网、捕鱼,讨生活。朋友常问我,美丽的百岛之县怎么取了“洞头”这么个名字呢,不好听。哈哈,清代有诗人说:“海外桃源别有天,此间小住亦神仙”,2010年余光中老先生造访时还提字“洞天福地,从此开头”呢,谁说这名字不好听?

百岛洞头的饮食结合了闽南菜的重汤喜羹、技法多样与瓯菜(温州简称瓯)的原汁原味、清鲜淡美。除了我最爱的油炸鱼丸,还有三丝敲鱼、百岛蛏子羹、清蒸墨鱼膏等独创的美食臻品。

油炸鱼丸因为历史悠久,最受本乡人士的喜爱。现在县城里还有很多家庭作坊,坚持手工制作,用快递将新鲜出炉的鱼丸发往全国各地,让身在异乡的人们能够吃到这独此一家的人间美食。

如果有一天你来东海之滨,可别忘了这儿有个百岛之县,可看渔舟唱晚、听惊涛拍岸,或闲坐整日,看云卷云舒、去留无痕。当然,最最重要的,作为有艺术趣味的高级吃货的你,一定要记得品尝我推荐的活色生香炸鱼丸!

文/叶翩
图/Rasa Malaysia  循CC协议使用

妈妈的糖醋排骨

如果说每个人的妈妈都有一道拿手菜,那我妈妈的拿手菜便是糖醋排骨。

糖醋排骨,说起来很简单很大众化,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法。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工作压力大,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被剥削。每每空着肚子一回到家,等待我的一定是那道糖醋排骨。也就是那道糖醋排骨,在我的味觉中占据了大半位置。

其实它的做法很简单,首先买来新鲜的猪肋骨,焯水去掉血腥味,放入锅里,加水和姜片一起煲半个钟,这样的汤很好喝,很清甜,简简单单,原汁原味。因为我比较喜欢吃软一些的食物,所以妈妈每次都会煲长一些时间。煲好后,把猪肋骨捞出来,用料酒、生抽、老抽、香醋腌制入味。这个时间可以长一些,一般我妈妈是早上煲出来就开始腌制一直到晚上吃饭。这样的猪肋骨会非常入味,而且肉不会柴。

最关键的时候到了。在锅中倒入油,少量的糖,用煎肋骨的方式取代炸,一定要用中火慢慢煎,别着急,直到排骨收紧,颜色变成棕色,喷上一些醋再捞出。说起来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多少次实践出来才能达到最佳的味道。我妈妈她很用心,不断的改良到极致。

上桌了,金黄又偏棕色的肋骨,配着浓浓的酸甜合口的汤汁。让人忍不住吃上三碗饭,最好的是用汤汁拌着饭一起吃。那简直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可以把工作上的不如意,感情上的不顺利等等一切都抛开。

也就是因为这道糖醋排骨,是妈妈对我最简单最直白的爱。刚毕业找不到工作,每次招聘会回来都很沮丧,妈妈会端上这道菜,让我先吃。喜欢就多吃点,吃饱了再慢慢找。“喜欢就多吃点。”这已经成了妈妈的口头禅。仿佛天下的妈妈都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饱,吃的不开心。后来工作了,中午只有半个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我经常因为工作做不完,下午又急着提交等原因忙着中午没时间吃饭。妈妈知道了,就大清早买了肋骨做好,让我带到公司去吃。工作中经常挨骂,每当中午大家都去吃饭了,我一个人一边工作一边吃着用微波炉叮好的糖醋排骨,就会偷偷流眼泪。一方面是感叹自己工作不长进,一方面是自己的妈妈用着最平凡的方式表达着对我的爱。

生活太不容易,走上社会后,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切不顺,找工作失败,工作不如意又或者是恋人的背叛或伤害。每个人在外面似乎都带着一个壳,掩饰自己的懦弱,害怕和难过。好像有了这个壳,就有了一层保护膜。

或许和大多数人一样,第一次工作失败后,我渐渐的磨圆了自己。不再那么任性,不再那么爱争辩。我开始像很多人一样,努力伪装自己,不再因为工作不如意就当着同事的面抹眼泪,不再因为领导的批评就怀恨在心。不再因为恋人在重要时刻的抛弃就失眠一整夜,第二条毫无工作状态。我开始变得不像原来的自己。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当我回到家,卸下自己的壳。我便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享受妈妈做的糖醋排骨。我不再害怕,不再焦虑。不再因为他人的一句话便怀疑自己,不再因为恋人的无故背叛而难过不已。仔细想想,这些到底重要吗?留不住的就不是属于自己的,既然不属于自己,那便不要执着。往事随风。

填饱肚子,天大的事儿都可以过去。 

图&文/阿闹

吃,吃得笑

好像自从参加工作以后,就很少亲自下厨做顿好吃的了,即使下厨,也都是很快手的东西,很少去尝试一些新的菜谱,或是用心去腌渍一道小菜,连下厨房也变成了买买买的场所。这次从桂林回来后,心里一直很静,那种很知足很舒服的静,所以周末也就不想去那些商场之类的地方,只是想呆在家里做做饭看看书听听歌儿。

上午和胖子去菜市场买了一堆菜,刚切好的黄澄澄的南瓜、带着小花儿的嫩黄瓜、脆得能掐出水儿的豆芽,还有刚出锅的颤巍巍的嫩豆腐。到家以后花了很长时间来整理房间,虽然累,但是心里积蓄的阴郁也随着那些尘土被一扫而光,整个人都觉得舒畅无比。用从桂林资源背回来的山泉水冲煮了咖啡,然后开始做饭。

首先是米饭,把五常大米冲洗两三遍,然后放入电饭煲,在蒸格上放上切成块儿的南瓜和紫薯,按下正常煮饭键,然后开始准备其他的菜。

豆芽用流动的清水冲了几遍,把浮皮挑去,然后放在沥水筐里备用。肉是昨天买好的,先泡在清水里解冻,然后开始处理芹菜,粗的芹菜一剖二或者一剖三,然后切成均匀的小段,肉切成丝,较肥的部分单独切出来留着做麻婆豆腐时用。先把肉丝用生抽、料酒和少许淀粉腌上,然后开始准备麻婆豆腐的配料。嫩嫩的南豆腐切成一厘米见方的小丁,肥瘦均匀的猪肉剁碎,葱白切碎备用,又切了点嫩嫩的葱绿做最后的装饰。

首先炒的是豆芽,因为是素菜,冷热吃都不影响口感,稍微放置一会儿也不会影响观感。少许油爆香蒜末葱碎,然后将沥干水的豆芽放进去,将水分稍稍煸出,然后沿锅边淋入少许陈醋,翻炒几下,在调入少许生抽、盐,简单翻拌均匀后,再沿锅边淋入少许陈醋,然后放入另一半拍碎的蒜瓣,拌匀即可。

再来是麻婆豆腐,之前从网上买了几袋麻婆豆腐的调味包,看牌子不错,准备拿来试试。先把锅子洗净,以免串味,这步说难不难,却被很多人忽略,但就是这小小的一步却有可能让之后的努力白费。大火将锅里的水分烤干后,倒入少许油,煸香葱碎,然后把之前剁好的肉末倒进去,将肥肉的油煸出来,然后加入麻婆豆腐的调味包,和肉末翻拌均匀后将切好的豆腐丁小心地放进锅里,然后加入少许水,轻轻晃动锅子,使得肉末和酱汁调和均匀。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拿锅铲翻炒,豆腐很嫩,用锅铲很容易破坏豆腐的形状。大火煮一两分钟,均匀淋入少许生粉水,然后轻轻晃动锅子,直到汤汁变得黏稠厚重就可以出锅啦,看着红油包裹的白嫩豆腐就觉得无比下饭!

最后是芹菜炒肉丝,这个简单得多,少许油爆香葱碎,然后将腌制好的肉丝倒进去翻炒,肉丝变白色后淋入少许生抽(生抽最好这个时候放,如果等放了芹菜再放,很容易影响整道菜的色泽),然后加入切好的芹菜段,翻炒一会儿,加入少许王守义十三香(这绝对是家传的做菜神器,小茴香、高良姜什么的绝对是提味良方)。

几道快手菜炒好,米饭也已经煮好焖了几分钟了,南瓜和紫薯直接放在蒸格上盛出,米饭盛进不锈钢内芯的木桶里,然后将冰箱里冰镇好的木瓜银耳莲子糖水拌上少许草莓酱盛出,冰箱里的啤酒也冻得恰到好处,开饭!

虽然是简单的饭菜,却吃得非常舒服,麻婆豆腐的汤汁将饭粒浸得饱满而诱人,油亮的色泽让人在大热天也能多吃下一碗饭。用淀粉提前腌制过的肉丝非常嫩,和脆脆的芹菜搭在一起,难以言喻的合拍。加了蒜瓣和陈醋的豆芽清爽又开胃,一口麻婆豆腐饭、一口肉丝,再加一口醋溜豆芽,实在停不下来。胶质满满的木瓜银耳羹有了草莓果酱的加入变得异常活泼,冰冰的不敢直接下口,索性让它顺着喉咙滑下肚好了,即便遇到几颗莲子也已经被煮到酥酥的,用舌头既可以抿碎,一碗下肚整个人都好起来了,哈哈~~

夏天吃饭,冰啤酒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能体会到酒精对神经的微微麻痹感,我都会选择在空腹时先灌几大口,防止吃了东西后削弱酒精的威力,好在瓦伦丁的烈性啤酒还是有些酒劲儿的,不至于因为太弱而毁了这么一顿美好的夏日周末午餐。巴适!

图&文/丫米的小确幸

 

豉油炒面与青边鲍

下班回家,冬天的悉尼,六时未到已漆黑。天寒地冻,人人饥肠辘辘。肚饿时,别讲太多话,别叫人帮手厨务,也别预告煮什么菜式,自己独力洗、切、炒、煮。完毕一声“开饭了”,雀跃着的,若有人见心仪菜肴,未尝已有谢声、赞扬声起。

倘不在一小时内端上桌,有人耐性不足,搜零食、烤面包片涂果酱……煮好了,无人捧场,煮者岂不是无瘾?

但我们家极少出现这种情形。

冰箱中大包生力蛋面、豆芽、青葱,主食已有著落,就来豉油皇炒面吧。生力蛋面,粤式加碱水(小梳打)的鸡蛋细面,可作蚝油捞面或云吞面;餐馆多以油炸,然后炒好肉类或海鲜勾欠浇上,称为肉丝、海鲜炒面。豉油皇炒面,通常煮泡或蒸熟后炒。我试了生炒,回不了头。生炒省时,但颇考功夫,我喜欢,因着省时;功夫呢,不敢自夸,以往搞砸过多次,总有些体会、经验,又不是高科技,这点信心有的。

生铁鼎,倒模浇铸成一体,无缝接,无装钉、螺丝。五公斤重,厚底厚壁,传热均匀,原生态健康厨具,无化学涂层,耐高温,贵些,用来得心应手,值!

鼎热,顺入二汤匙米糠油。米糠油的起烟点高,220℃时才冒烟。通常150℃,够热度炒的。摊平放入面,煎片刻,用筷夹着,小火即可。至面渐渐淡色时,翻煎另一面。再加少许油,大火,入葱、豆芽,铲翻,豆芽受热渗出水份,面条变更干。调味,生抽顺鼎沿旋入,豆酵型的酱香扑鼻。

然后,沿面周边加些开水(滴几滴醋,可除碱水味),鼎的热度均匀恒久,水份除渗入麵条,很快受热蒸发,麵条油光润然,一点不糊化。煎块T- Bone 牛扒,煮个紫菜蛋花汤,开餐。豉油皇炒麵最抢手。

青边鲍鱼呢?还未储够钱买!话说,刚抵澳洲,是先到西澳首府佩思英语学校就读的。离乡时,朋友托带物品给亲戚,并吩咐亲戚接机。当时正值圣诞节假期,朋友亲戚与马来西亚裔老公,热情邀请次日到家中聚餐。当年,西澳政府规定,圣诞节期间,开放捕捉鲍鱼,每日每人最多可捉二十粒,必须最小直径六公分。其时,他们打开冰箱急冻柜给我们看,满满去壳急冻鲍鱼肉。

当日,大大的火锅中,滚着鸡汤白菜和满满鲍鱼。一围坐下,片刻,白菜呢,都被人捞走吃了,全剩鲍鱼。首次作客,有些拘谨,不敢造次吃鲍鱼。桌上有二盘粤式捞面,开水绰熟,只混著生油防粘,冷的,取些食着,无滋无味,心中眼中只有鲍鱼。一会,他们又有几位朋友到达,一见两盘我们认为不知所谓的捞面,两眼发亮,大声欢叫,大筷一团入碗,拌匙自制辣椒酱混着,吃得“嗦嗦”声,我们都诧异着。他们急着问主人家,在何店家幸运买到、价格怎样?又是大筷挟起一团面,脸露愉悦,千载难逢的样子。

聚餐过程中,我们不见有人碰鲍鱼。终于,顾不了客气,怯怯地,捞起一个看来最小的鲍鱼,一咬,硬韧似橡皮筋。很久以后,自己稍懂烹煮,才晓新鲜鲍鱼食法,不外是切薄片,滚汤中涮下即熟,爽口鲜美;或开花刀后,姜葱蒸约十分钟即可;要不就是成粒煲汤几个钟,才够熟稔的。那种不加盖打边炉式,滚片刻的,就是“橡皮筋”效果。

我们珍而贵之的食材,他们无章法随意任为,只因太易获取,故不珍惜;反而,普通的粤式蛋面,在当年是物以稀为贵的。入境问俗,不多多了解,闹笑话是分分钟的,好彩当时无大筷挟面条。

时过境迁!我现在更喜欢豉油皇炒面,青边鲍鱼太贵了!生存为吃,吃为生存,还是大有区别的。时时弄弄炒面,别总惦记着鲍鱼,除非每日可捉二十粒。

题图:Sera Glenister 
图&文/周伯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