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尖米丸

潮汕除了粿条出名外,尖米丸也是深受喜爱。

但有关尖米丸的记忆却并不多么美好,这得怪吃尖米丸的时机不对。小的时候,偶尔生病发烧,胃口不开,常常吃不下饭,但不吃东西又容易饿坏胃,每每这时,老妈就会骑车到不远的市场拐角处给我买半斤尖米丸,再买上四五块的肉丸或肉卷,总能胃口大开。老妈说,尖米丸清凉、易开胃,当然这也只是老妈的说法,中医上并无明确的功效。

煮一碗尖米丸并不会费多少功夫,要先将尖米丸放在清水中煮沸,以免汤水浑浊,失去其清,随后汇入滚烫的猪骨原味汤,加上肉卷、肉丸等、然后在清汤面上撒下几片青翠的香菜或葱珠,才能突出“鲜‘,洁白的丸体和浊色的肉卷,构成和谐的色调。不得不说,煮好的尖米丸鲜嫩爽口,汤味清美香醇。 

史料记载,尖米丸最早成名于揭阳市榕城区炮台镇,早在120多年前的清光绪年间,位于炮台镇中心的关爷宫前米市活跃兴旺,繁华的商埠。热闹的街市,10余家小食摊档竞争激烈,而为招徕生意,新寨村民吴成敬、吴书信两家小食摊,别出心裁地创制出以当地特产尖米(即大米)为原料,丸体两头尖,形似尖米的小食,烹调为汤,别具风格,一时顾客盈门,轰动市井。

至清末民初,两家尖米丸潮店的第二代传人吴文光、吴锡友同时在关爷宫前两侧设摊,从丸体的制作和烹调的工艺上进一步提高,形成独特的潮汕小食风格。

据说,这两家开设在关爷宫前的尖米丸店,因经营尖米丸出了名,赚了钱,乐善好施,每有穷困乡下人到店讨吃,店主都施以稀饭,洒点豉油卤汁,或是配点零碎鱼肉一类的东西,随后一句“食湆(米粥汤)配旦(即卤汤、鱼、肉等荤味汤经冷冻后形成的结晶块状体)免钱”的口头禅在炮台镇流传开来,不过终归是据说,无从考究,乐善好施向来是潮商的风范,但听无妨,偏信也可。

困惑的是,粿条走出去改名换姓叫做”河粉“,虽然换了名字,但也遍布广东大街小巷,想吃已然非常容易,而尖米丸却始终未能走出去,不在老家,每每想吃时,也只能把口水咽下去,想起从前夏天的时候,市场上许多粿面店都有出售,两斤尖米丸,就是我们一家四口的午餐。

兴许,是它的制作工艺复杂吧,据不少店家说,尖米丸的制作需经过十余道工序,十分精细:光是选用当地精细的大米,就要先在清水中浸泡3至4小时,然后捞起放于石磨,碾成米浆,取纱布将米浆过滤,除去粗杂质等,之后的过程再复杂细说相信大多人就会打退堂鼓了。

文   在云上唱歌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