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夜市里的南北滋味‍‍‍‍‍‍‍

热带的城市,总是少不了夜生活的。上午的街道多数店铺没有开门,烈日炎炎把人们晒得无精打采。当太阳落下,都市的活力才逐渐凸显出来,蛰伏了一日的欢喜和躁动,伴着斑斓霓虹筹备着登台。

台湾的夜市每一处似乎都有各自的风格,其中名号享誉全球的就是士林夜市了吧,已经成为台湾必至的景点之一。

听当地人说,很久很久以前,士林附近是靠近基隆河的渡口,士林的农产品、艋舺和大稻埕的货物都在这里交易,古老的士林市场走过岁月长河保存下来。而士林夜市,则是小摊贩在周边逐渐聚集而成,其最著名的是能够品尝到全国各地小吃,当然,若是走到士林市场去逛逛,能够买到的小玩意也是有的。

从捷运剑潭出来,倚靠着指示牌的引领,随后走入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街道。夜色渐浓,人气越来越旺。

刚刚走近,各种动人的食物香气就在鼻尖撕磨。在紧凑的摊位间,发现了熟悉的名字——牛舌饼。虽然这在北方寻常可见,可扑面而来的温热香味似乎把腿给黏在了地上。夫妻俩现场制作,捏好的面饼就在铁板上露天烙熟。揉面时面团发出的嘶嘶声,面饼铺到铁板上的啪啪声,然后是饼在成熟中油发出的滋滋声。做好的牛舌饼被装在薄薄的牛皮纸袋中递过来,不一会被油浸湿的部分颜色变的暗沉,咬下一口,酥皮征服了嘴唇和牙齿,温润丝滑的花生酱馅料征服了舌头。

虽然与以往吃过的牛舌饼味道完全不同,但这绝对称得上是非常棒的改良。还未等着热气褪去,几口就把它送进肚子。

继续朝前走着,眼前都是琳琅满目的吃食和同样四处搜寻目标的食客,手里都是拿着刚刚买好的食物,配合着夜市的风情品尝这里的韵味。

叫卖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些摊位路过时举起手机拍照,摊主还不忘了摆个好看的POSE说,快拍啊把我拍的好看一点喔。

下一个是台湾代表小吃之一的蚵仔煎。随意选择了一个街边的小馆子,大大的的盘子里,蚵仔煎上浇着浓浓的酱汁。台湾当地的口味都比较清淡,很少吃太辣,大概是大陆游客比较多的原因,这家小店桌上贴心的放了两种辣椒酱的罐子,一种微辣,另一种上面写着“这个辣椒特别辣喔~”

习惯吃重辣的口感,毫不犹豫的铺了两勺到盘里。

用筷子把蚵仔煎夹开,饱蘸一下酱汁送入口中,初次体验到牡蛎和鸡蛋口感交融的神奇口感,我自己又加了醋和辣椒,把这鲜香更加立体的衬托出来。偶尔吃到混合在其中茼蒿和韭菜段,别有一种清新的惊喜。

士林夜市与大陆的很多美食街比起来虽然不大,但已足够填饱肚子。接下来的路程尚有很多精彩,大饼包小饼、山猪肉香肠、碳烤玉米、生炒花枝、蚵仔面线等等,却只能远观,肚子已经装不下了。若想全部品尝一遍,想必只有当地人才有这个福分。

路过鲜榨的果汁店,还有一种不甘心的心情,买了一杯刚刚做好的芭乐汁,用力吸一下,浑厚的果肉味道清甜,喝下去清爽解腻。

路过一家售卖鱼丸汤和鲁肉饭的店铺,老板站在门口对着我喊,来台北一定要尝一尝的店喔,快来坐坐吧,很好吃的鱼丸汤哦。

我笑笑,无奈离开。

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士林夜市的小吃登录了大陆,许多小伙伴们奔走相告想要结伴去品尝。

我想,味道可模仿,可情怀却难免不同。‍

图&文 残小雪(全职汽车女公关,业余美食专栏作者。立志做一个性感的厨子。)

垦丁民宿里的清粥小菜‍‍‍‍‍‍

去垦丁的路上,从台北乘高铁南下,又乘巴士辗转而来。沿途尽赏着高山与农田交错的乡镇风景,心中满怀着对这里南部风情的期待和憧憬。

垦丁是个很安静的小镇,初至时还未从繁华都市的喧闹中脱离,尚有些不习惯。天空和海水都是透明的蓝色,走在海边上,热带的烈日毫无折扣的铺洒下来,让眼前的一切都披着艳丽的颜色。


预订了垦丁大街旁的民宿,外面的墙壁用贝壳来装饰,辅之以天蓝色的壁灯,满满的海洋情怀。没有电梯,三层的小楼,由木质的旋转楼梯来连接。每一层的小过道上,照明灯上都有彩色藤编的灯罩,路过二楼的时候,有人在旁边的花瓶里插了一支泰迪熊形状的气球,忍不住看着它笑。

太阳刚刚落下山去,垦丁大街的夜市随着夜幕的深沉愈发熙攘起来。忍不住品尝几种当地小吃,大肠包小肠、臭豆腐、炸花枝、炸鲜奶,边走边吃,短短的一条街逛的有滋有味。满满的都是各地前来观光的游客,混杂着各地的语言。

回到民宿时已是深夜,手里拎着的打包带回的各种零食表达着对这一天残余的留恋。老板站在门口,笑呵呵地问,吃好回来休息啦。

中年的大叔,皮肤被这里炽热的阳光晒的黝黑。说话带着当地的口音,听起来软软懦懦的,像是以前在电影里常常听到的样子。


第二天游玩的行程安排比较紧凑,早晨早早的就起床到一楼的餐厅吃早饭。刚刚下完一场短暂的大雨,空气里带着湿漉漉的味道。

民宿的餐厅比较小巧简洁,布置的精致用心。早饭不是酒店里的花样繁复的自助,而是家常味道的清粥小菜。

老板打开电饭锅的盖子,满满的一锅南瓜大米稀饭。说,刚刚做好的喔,喝的时候小心烫喔。

又给我们介绍旁边台子上摆的各式小菜,肉松、咸鸭蛋、腌黄瓜、玉米沙拉炒鸡蛋、酸笋、清炒空心菜、煎芦笋、面包片和新鲜果酱。

每一种都装在白磁盘里,在一张空桌子上蠢蠢欲动的散发着淡淡香味。

拿小碗盛了粥,坐在还挂着水珠的玻璃窗边,看着外面逐渐在晴天里醒过来的城市。


顿觉这才是最不同寻常的一餐,肚子里一整晚都在消化着煎炸的油荤食物,嘴巴此刻觉得无味。温热的清粥最是适宜,把味蕾渐渐的唤醒。各样的小菜,用佐料细细的调过味,每一个味道的出现都让我感觉新鲜,全部品尝一点,也是饱了。

老板走过来问,吃饱了喔,还吃的惯吗?

我说,很好吃。

他笑笑,拎着水管在外面的花园浇水。

平日里,晚餐可吃的丰富隆重,可如此用心安稳的早餐却不常有之。清淡之中,亦有生活的情怀。听说在台湾,清粥小菜也是夜宵的不错选择,我倒是觉得,用在早餐,刚好迎接这一天的开始。

纵使怀念,终将道别。有些美好风景,注定只能驻足和怀念,却不适宜生活。

有些人也是。‍

文‍  残小雪
图  pelican 循CC协议使用

吃碗台湾鲁肉饭‍‍‍‍‍

走在台湾古旧的小街道上,无数个小小的餐馆,窗户上摆着手写的菜单牌子,大多数都能看到鲁肉饭的身影。初至感觉奇怪,认为“鲁”字应为“卤”,因为是把原料放进卤汁里煮至软烂入味。后来听说是许久之前一直用错,商家们也就习惯了如此沿用。

记得在某本台湾作家的书里看到过,许多台湾人从刚刚长牙到牙齿脱落,餐桌上一直都有鲁肉饭的身影。上溯至经济拮据的年代里,人民对于吃的智慧总是源源不断,哪怕是得来不易的猪肉,也能用酱油等佐料,烹饪出一锅下饭的浇头。

可见鲁肉饭在街头巷尾如此多的“抛头露面”也是情有可原。

民以食为天,了解一个城市,大抵是应该从寻常家中最常见的食物去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是一种怎样的民间况味。

听说台湾的北部和南部制作鲁肉饭习惯略有不同,南部有些店家在卤汁里会添加黑糖,所以味道是偏甜口的。无论南北,上佳的味道都来自老卤,味道随着时间的沉淀,香味越发的香醇悠扬,那是任何的添加剂都无法调制的情怀。

出发前安排好了行程,到中正纪念堂参观完整点的交接仪式,步行穿过一个十字路口,走到捷运站旁的金峰鲁肉饭。旧旧的门头,简单的红色楷体书法写着店名,倒也显眼。并不像大陆某些店家,在名声远播之后,便转变成精致华丽的装修。

还没有到午饭时间,外面已经排起了队。店堂并不大,摆着正方形的小木桌。颜色旧的黯淡,在翻台时服务员都擦拭的很干净。

可点的菜品不多,菜单只是巴掌大的薄纸,左边写着菜名和价格,右边用铅笔自行填写数量,写好交给服务员,待不多时就会端上。

台湾的鲁肉饭是小小的一碗,粒粒晶莹的米饭上面浇着肉燥,还贴心的放了一小截腌青瓜用来缓解唇齿间的油浊感。

切成细长条状的猪肉,每一条都带着猪皮、肥肉、瘦肉,被卤制的入口即化,口感层次丰富。搭配的卤汁不多不少,刚好让每一粒米饭都不是枯燥无味。

当中也有吃的心机,鲁肉饭的浇头不宜过咸,肉与饭不知不觉吃下太多会给消化带来压力,若太清淡,又难以遮盖油脂的腥气。

这又要求在卤制猪肉的时候,在去脂工序上也不能疏忽,多一点太腻少一点乏味。

用筷子把肉汤与米饭拌匀,米粒的湿度调和的适宜,没觉得口味过重也没觉得干涩。搭配着撒了蒜末的烫青菜,一碗下肚刚好饱腹,亦不会过撑,带着点意犹未尽的回味,结账离开。

多么好,就这样一顿午饭,里面有时光和世俗的味道。

图&文 残小雪

翻滚吧,周末杂烩炒饭‍‍‍‍

每一个近似于煎熬的工作日,总是怀揣着对于周末美食大餐的期待,好像关于未来也有了更实打实的憧憬。吃货的生活哲学,就是这么单纯易满足。

可真是到了那一天,早晨睡到自然醒,睁眼后却难免有一些若有所失的失落感。原来最舒服的感觉,来自于困极时奢望的能够多睡的那些许片刻。起床整理房间和冰箱,是每个周末的必修课。把积攒了一周的灰尘和杂物清理干净,顺便把心里的烦恼也和垃圾一股脑地扔出去。

从冰箱里拿出昨日剩余的大半碗米饭,还有从超市里心血来潮买来炒菜的剩余食材,刚好是一碗炒饭的原料。而这存在于脑海中尚未诞生的炒饭,居然取代了之前所有对于美味大餐的向往。清洗剩余的西红柿和半个洋葱,又从冷冻柜里拿出一小节香肠切丁,鸡蛋放在小碗中打散,摆放在料理台上,低头看看围着碎花围裙的自己,似乎好久都没有这样过的居家状态。

炒饭的主角是米饭,它的口感决定着最后完工的完美与否。把米饭放在沙拉盆中,用勺子压散。烧热锅后倒入油,调至小火放入米饭,加热至米饭有颗粒跳起,如此的弹性才最是合适。此时倒入鸡蛋液,均匀的包裹在蠢蠢欲动的米粒上,蛋中有饭,饭中有蛋,一阵香气扑鼻,看着这满锅金黄,难以言状的满足感把好心情塞满。撒入香肠丁,洋葱,西红柿等配菜,炒锅的内容物逐渐地丰盛起来,各种香味密集交汇,在每一下的翻炒中灌入鼻腔。而最后倒入的一些番茄酱和黑胡椒碎,为这炒饭增添了一些异域的韵味。终于撒盐出锅,晶莹的饭粒被西红柿染成了诱人的红色,伴着酸甜可口的飘香,成为了周末对自己的犒劳。

炒饭的魅力在于主角的唯一和配菜的随机,似乎任意收拾厨房中的原料,总能搭配出一盘美味又裹腹的餐点。它百变又充满新鲜感,似乎总也不会感觉腻味。好像是一本翻开总有新故事产生的小说,一部充满惊喜百看不厌的电影。

有时候和朋友在深夜欢聚,感觉肚饿时点一份炒饭,可结果总是不如人意。有些感觉炒得应付了事,味道里都夹着些敷衍的味道;也有一些做得太过华丽,甚至用了海参作为配菜,吃起来有些喧宾夺主的意味。细细品来才懂得,炒饭,大概炒的是一种心情。不仅仅是搜刮食材的一种随意,更重要的是烹饪时放进去的爱和感觉。就像过日子,原料相差无几,只要愿意,你总能有办法过的比别人有滋味一些。

除了有食材,还要有爱和感觉。‍

文 残小雪
图 Jacqueline Yeung

吃过许多甜点,甜蜜不了这一生‍‍

危机四伏的生活,好像周身总有一只手在悄悄的拆掉一些防护的堡垒。那种如潮汐般无声涌来的焦虑与惶恐,无处排解时应该怎么办。

如果不开心,那就去吃吧。

如果太压抑,那就去吃吧。

这是我常常对朋友说的话。那时的我想,嘴巴甜蜜一些,心情就能够和味蕾一样感觉幸福起来吧。深处低谷时这种本能的期待和索取,让眼前的愿景变得更加单纯。

只有对食物足够虔诚,才会愿意在高温烈日下不顾汗流浃背去找寻。朋友推荐的街边不起眼的面馆,却暗藏高手在其中。没有商业化的宣传和浮夸的炒作,实力分毫不差的体现在人潮攒动的店面中。

第一道,巧克力榛果慕斯

从冰箱中刚刚取出,凝结在表面上的细密水珠让深沉的颜色多了些水润动人。扎实的蛋糕饼底,托着细长的蛋糕,娇小的身材让人不得不细心规划每一口的品味。首先入口的,是点缀在巧克力酱上的莓果,酸甜清冽和浓稠口感的交融,把对下一口的期待无限放大。烘烤过的榛果碎粒均匀的搅拌在凝固的巧克力当中,坚果的清香中和可可的微苦,舌头能尝得出仿佛艰难岁月里的命运所赋予的值得珍惜的每一点惊喜。

两个人用小叉子分食,太少的分量让大家的动作像是被放慢了的胶片电影,每一次的下手姿势都变得小心翼翼,又倍感珍惜。

真正的好东西,都不会是无限量供应的吧。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梁静茹一首温馨的歌曲: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分到一块叫做幸福的蛋糕,宁愿一小口很小口品尝味道,不想过瘾的一口吃掉。

很想嘲笑自己的俗气。可“吃”本来就是个俗气的事啊。

第二道,荔枝泡芙

关于泡芙,让我最快联想到的一个词是“宠爱”。那是酥皮对于奶油的宠爱,是坚硬对温柔的宠爱,是食物对于嘴巴的宠爱。甜腻绵软的内核,浮生出悠长的叵测向往。

典型的法式泡芙造型,大概有棒球大小,表面有高温烘烤后出现酥松的美好裂纹,轻柔的铺了一层绿色的抹茶粉,好像也多了些生命似的。我能想象到在完成这道作品之后,甜点师是用着怎样的表情轻柔的为它做好亮相前的最后一次装点。

泡芙被摆在藏青色瓷盘的中心,以黄桃酱在周围随意涂抹做搭配。足够的留白,还有并不多余的调味。

一人分得一半。我用叉子从当中入手,把泡芙的上半部分拿开,如同打开一个精致包装的礼物。精心调制过的奶油馅料在日光下暴露无遗,入口绵软柔滑,荔枝的清新香甜丝丝缕缕的,像是在捕捉一个醒来便会遗忘的美梦,那么用力的去品尝更加丰盛的回甘。酥皮内部层次分明,在口中变得粉碎,浓郁的黄油香毫不吝啬的膨胀。

把它们包裹在舌尖,久久不愿道别。

手中的泡芙,成了炎炎夏日里,翩翩柔情的一个吻。用最细腻的姿势,覆盖了我的嘴唇。

临走前,朋友说还想再来一个,被我残忍制止。最终作罢。

《后会无期》里说,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在还期待one more的时候停手,让好味道在记忆里变成一个柔软又缠绵的遗憾。

就像在我还想说些什么的时候,停止这场交谈。‍


图&文  残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