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上千公里,只为了这笼白菜肉馅包子

北雪飘,南风哮。

机场安检口冗长的队伍里,身穿棉大衣的老母亲,手里提着打包好了的饭盒和被捏得皱巴巴的登机牌,头也不回地踏上飞往南方的航班……

“楼下的速冻包子不好吃”

一年前的春天,同样裹着棉大衣的东北姑娘小希搭上了前往南方的绿皮火车。30小时的颠簸,跨越了四季的风景。踏出车厢的那一刻,她来不及感慨,南方的热浪便给了她一击。

这就是南方的四月天,闷热又潮湿。

远走南方确实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姑娘最佳的尝试。

一个月,陌生的环境,让她认识了一群别乡异调的新朋友;

三个月,忙碌的工作,让她习惯了美式咖啡的苦涩;

六个月,按部就班的生活模式,让她似乎融入了这不咸不淡的沪式生活圈。

每周和母亲的视频电话里,小希总是习惯性地将打包回来的饭菜从塑料盒中掏出,整齐地摆放到她那碗碟中盛放的玉兰花之上,以此来延续母亲记忆里那个爱煮饭的小姑娘形象。

终于,那个小姑娘忍不住说:

“妈,我想吃包子了。”

“下楼买去啊。”

“楼下的速冻包子不好吃。”

因为女儿的一句话,老母亲决定前往上海。

“还是家里的面引子好”

老母亲让老伴出门去买回新磨的面粉,叮嘱儿子下班时帮忙买好去南方的机票。然后自己便走去厨房,掏出年前留下的“面引子”。再去阳台查看冬罐子里,年后刚冻下的土猪肉。

东北的天亮得很早,远方的天际刚露出那抹鱼肚白,老母亲便开始了忙碌。

先是装了一碗刚烧好的热水,放凉片刻后,在“面引子”上浇上少许温水让其化开,随后倒入新磨的面粉和两个鲜蛋黄,一边搓的同时一边加入少许温水,直至其表面光滑,便用托盘将其盛好,封上一层保鲜膜。

年后的东北依旧寒冷,为了加快发酵,老母亲取来一块毛巾将托盘裹得严实,放到了暖炉边上。

一旁在和面前取出的冻猪肉早已恢复原有的柔软,清洗过后和白菜、冬菇一同切片剁碎,抹上一层猪肉,加入和面时剩下的蛋清,少许盐巴少许酱油,充分搅拌后同样放入保鲜袋中封存。

面团发酵大约需要两小时,老母亲收拾完行李之后,便回到暖炉边上,拆开毛巾和保鲜膜,用筷子扎一小洞,看其未快速收缩便证明发酵完毕。

“还是家里的面引子好。”老母亲感慨。

老母亲戳下一块,抹上一抓生面粉,放到保鲜袋里。又取出发好的面团,熟练地揉成一长条,切成均匀的小块,用面擀子将小面团擀成一块块面皮。

勺上满满一勺肉馅,右手食指沿着面皮外延往里压,同时大拇指沿着面皮里延顺势往中指的方向压紧,左手心拖着肉包子顺时针慢速转动。就这样,一层层的包褶子就出现了。

锅里的热水不断翻滚,蒸笼里弥漫着层层水雾,依稀中依旧可以看到包子相互挤压慢慢膨胀,肉香伴随着蒸汽从缝隙中充斥着整个厨房。

考虑到南方天气已慢慢转暖,生怕四五个小时的路程包子会变坏,老母亲包子蒸至半熟后放入饭盒里打包好方出发前往机场。

出行的决定实在过于仓促,儿子在帮忙打理好登机牌和行李后便先行离去。拥挤冗长的安检队伍里,老母亲独自一人捧着饭盒,手中的登机牌早已被捏得皱巴巴的。

“如果啥时候我又想吃了怎么办”

“妈,还是家里的包子好吃,你看这白菜肉馅,你看这褶子……”

“好吃你就多吃点。”

“如果啥时候我又想吃了怎么办。”

“我就知道你会这样问,所以我给你带了面引子。”

“但我不会做。”

“丑点总比没有好。”

如果把南方人比喻成小溪湖边的微风杨柳岸,那从辽阔黑土地里成长的东北人就如那一望无尽的大草原,质朴而纯真,可着劲儿造。

小时候在牧区生活的小希,农场赋予她直爽豪迈的性格,家庭却赋予了她乖巧内秀的手艺。

从小就喜欢围绕在母亲身边的她练就了一身的好厨艺,唯独母亲亲手做的包子,即便学会了搓面团、擀面皮、剁猪肉,却一直也学不会那最后的拧褶子收面。

每次看着母亲裹完肉馅,一边手用指尖掐着纹路收口,一边手托着肉包子顺时针旋转。不管这动作看了多少遍,蒸笼上的包子吃了多少个,拧褶子这样一个简单熟悉的步骤,她却一直没学会。

在十五楼的公寓飘窗上,城市的绚丽灯光取代了家乡的璀璨星空。

小希手里捧着掰开的热包子,嘴里正吐着暖融融的雾气,有点狼吞虎咽的模样。老母亲坐在一旁,如过去般边唠叨边用双手比划着拧包褶子的手势……

谷雨,又到一年樱桃成熟时

那天上街的时候,偶然看见有人提着一篮子红彤彤的小果子在街边贩卖。

走近一看,哦,原来又到了吃樱桃的时节。

百科上说:樱桃,蔷薇科落叶乔木,外表色泽鲜艳、晶莹美丽。富含糖、蛋白质、维生素及多种元素,能够抗贫血、祛风除湿。尤其适合青少年、及压力大的工作人群食用。

可樱桃若是只用这几句冷冰冰的话来概括,未免少了些诗意。

我对樱桃的记忆是,寒天结束,谷雨时节,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倚在屋檐瓦楞下的,是手提竹篮的农村妇女;竹篮里盛满的,是一颗颗绯红的珍珠;盖在上面的,是几片随意搭放的树叶。

走起路来,摇晃,颠簸,圆碌碌的樱桃会在篮子里滚来滚去,秀色可餐。

小时候,放学回家的路上,倘若能碰上刚上市的樱桃,一定会嚷着让爸妈买来尝一尝。这个时候,精明能干的母亲总会开始循循善诱的教诲——现在才刚上市,买的人少,贵着呢,等过几天卖的人多了,便宜一些再买。

年少的我哪管这么多,心里只想着,要是现在就能抓上一把红红的樱桃塞进嘴里,好好感受樱桃那酸甜多汁的滋味。光这么一想,那满足感就已胜过考试100分的喜悦了。

可惜,母亲是不许的。

我也只好嘟囔着嘴回家吃午饭,又嘟囔着嘴去上学。

待我下午放学归来,却能看见家里的桌上放着一只大碗。里面是洗干净,沥过水,泛着光泽的粉红樱桃。樱桃上还有一两颗水珠,反射着喜悦的光彩。

赶紧一把丢掉书包,抓上几颗,塞到嘴巴里。

母亲看我这猴急的样子,没好气地说:“唉,看你那么想吃,就买了点。”

一咬,哎呀,却是泛着些微的酸甜,看来还是不够成熟啊!如果这时候和母亲抱怨樱桃的酸味,总会换来一顿责骂——怪我嘴馋,才刚上市就想吃。

后来,离开家乡到外面去,发现外面超市里卖的樱桃黑红黑红的,颗粒也变得更大,名字也被唤作车厘子,价格自然也随之涨了几番。

那是刚开始自己生活的日子,不多不少的工资,是经不起欠缺打算的挥霍的。我经常把大部分的收入都花在娱乐聚会上,所以即便发了奖金,却也存不下多少钱来。

于是,樱桃虽是诱人,也只能成为偶尔才能买的的解馋佳品。幸好,买回来的果子大多都是甜的,不会再尝到那种欠熟的酸味。

母亲经常打电话来,谈的内容来来去去,无非是工作忙不忙,生活好不好。刚开始还会抱怨一下碰到的不愉快,然而引来的却是一连串担心的追问。

于是开始学会报喜不报忧,可生活里哪总有那么多的喜事,于是电话的时间也慢慢地缩短,大多的时候变成:

-吃饭了吗?

-吃了,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事,就问问你在干嘛,忙的话就先忙你的。

-嗯,那我先挂了。

倒不是真的有多忙,只是提着电话,听着那头传来的呼吸声,却不知道说些什么。

后来母亲学会了发微信,就经常给我发一些刚买的食材:新鲜的蘑菇,金黄的枇杷,刚挖的竹笋……

都是我爱吃的。

昨天,母亲又说,樱桃上市了哦,今年的红得早,甜。

嗯,早市的樱桃等一等也会变甜。而馋嘴的小孩,不知道还要等多久,也才会和樱桃一起成熟。

味觉最初记忆,来自于一碗汤泡饭

有次跟朋友聊起小时的记忆,我说:“我两岁的记忆都有哦。”

朋友都笑着问:“到底是什么记忆,能让你记住这麽久?”

“肉末鸡蛋咸汤泡饭。”

朋友们一脸不可置信,大概是没想到能让我记那么久的,是这样一个普通的食物吧。

说来也是,汤泡饭,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甚至可以说毫无地域特色可言。只需一个汤,一碗白饭,泡上也就成了。

可在小时候,汤泡饭是最能满足我肠胃的食物了。只因小时候身体不好,三天两头往医院跑,还常常住院,爸爸妈妈为了照顾我连家都回不了。医院的饭餐总是寡淡,弄得胃口也差了,妈妈便想法子弄些我爱吃的东西。

妈妈从医院的食堂买来一碗肉末鸡蛋咸汤,瘦肉被细细地切碎,鸡蛋也被打成了薄薄的蛋花,原酿酱油的酱香配着居然会带出浓浓醇香。

妈妈为了照顾我的肠胃,耐心地将米饭捣碎,用热汤泡了,一口一口地喂下去。

而汤泡饭就从儿时的记忆流转到了现在的饭桌。有一段时间,总是在回想那肉末鸡蛋咸汤的滋味。

我甚至翻着花样地去做番茄鸡蛋汤、丝瓜鸡蛋汤、菠菜鸡蛋汤。现在的我偏爱做一碗菠菜鸡蛋汤泡饭,满足一下小胃口。

米饭用的是早上剩余的凉米饭。

虽然没有生活在南方的鱼米之乡,但因为靠近黄河,本地土产的黄河大米,在每年的十月上市季也是我必采的食料。

颗颗晶莹剔透,裹存着特有的黄河泥土之香的黄河大米,经过细火慢蒸,掀开锅盖的一刹那满屋流香。即使是冷掉的黄河大米也保留着它特有的香味。

洗一把新鲜的菠菜,要叶面厚实的那种,摘掉菜根,洗净泥沙,切成小段。打两个鸡蛋,搅打成顺滑的蛋液。热锅,倒少许的花生油,撒上葱花爆出浓浓葱香。

倒入切好菠菜段,水与油的接触发出喜人的滋滋声。沿着锅壁倒入原汁酱油,这样酱油才会更香。加入凉水,稍煮一会儿。

开锅,手上端着一股劲,缓缓地将蛋液倒入,蛋花四溢的时候点几滴香油,可以出锅喽。

滚热的浓汤,加入尤带清香的凉米饭,一碗汤泡饭大功告成。热汤凉饭,一碗下肚,是令我久久回味的满足感。

《深夜食堂》里茶泡饭三姐妹都有自己钟爱的那一碗茶泡饭,我想如此偏爱,一定是有什么难忘的回忆或者故事使然吧。

有时我会想象茶泡饭的滋味,可更多的时候,我想念的是儿时那碗肉末鸡蛋咸汤泡饭。

因为这份想念,总希望自己能重现这份味道,凭着心中的记忆去做,可惜做不出当时的味道了。

或许我们想吃不是那个食物,而是那时的记忆、那时的感觉、那时的想念、那时的温暖,甚至是那个人在身边的气味。

但真的无法还原时,便一切重新开始,爱上新的汤泡饭,给自己一个新的回忆吧。

周末做什么?不逛商场,逛菜市场 | 吃学英文

周末的时候,你喜欢做什么?约上几个好朋友逛商场、看电影、吃饭,最后再来个KTV?

每个周末都是这样的缺乏新意的“常规流程”,不免沉闷,友谊的小船都快翻了哦。

在周末,我最喜欢做的事的是:逛菜市场。

早上8点多来到菜市场,已是人声鼎沸,摊主的吆喝叫卖声与人们讨价还价的声音,令市场变得热闹起来。每个摊位都摆满了当季最新鲜的食材,好像是一场盛大的蔬果派对。

抱着满满一篮子的蔬菜鱼肉,回家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是我能想到的最惬意的事。

日本东京·筑地市场

筑地市场是日本最大的海产批发市场,来自日本乃至世界各地的海鲜都汇聚在这里了。每日的凌晨时分开始,筑地市场便成为了一片战场——各大食肆的采购人早早来到市场,只为争夺今日最新鲜、品质最上乘的渔货。

鱼贩子们认真筛选每一只海胆,每一只斑节虾,讨价还价的喧闹声此起彼伏。每日的金枪鱼拍卖正紧张地进行,买家与卖家打着我们无法知晓的暗语。谁说,讲价不是一种需要智慧的心理游戏呢?

可惜因为筑地市场是在太过有名,许多人早已忘记这里是个批发市场,而是一个“旅游胜地”。大家在游览的时候,切记不要扰了店家的生意哦。

阿扎普尔集市·印度德里

阿扎普尔集市是亚洲最大的新鲜农产品市场。这个占地面积达80亩的超大集市,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在这里,你能想象的农产品都会有售,来自加尔各答的南瓜、马拉西亚的红肉榴莲、甚至还有来自西班牙的新鲜橄榄。

搬运工、批发商摩肩接踵,商家、顾客讨价还价之声此起彼伏,交织出一道繁华喧闹的风景线。

边境周日集市·中国喀什

喀什位于新疆西南边缘,是中国最西部的边陲城市。在这里,集市的中国味里更多的是西域特色,当地的集市和饮食正好给我们展示了这种有趣的文化交集。

每逢周日,说着土耳其语的穆斯林都会来到这个边境集市,采购他们的食材与日常用品。循着他们的脚步,你总能在弯弯曲曲的小巷里找得到各式美食。

户外窖炉烤制的新鲜面包、喷香有诱人的铁板羊肉、有着桂皮与胡椒香气的香茶、还有甜蜜美味的油果子和巴哈利。

春秧集市·中国香港

我想,世界上也少有像香港春秧集市这样“有个性”的市场了。因为它被称为“铁路上的集市”,集市中央被一条有轨电车轨道穿行而过。电车轨道淹没在数不清的大排档当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果你碰巧坐上这趟列车,列车在春秧集市穿行而过时,与集市零距离的接触想必会成为你一次难忘的体验。

“湿”也是它的卖点之一,徘徊在一桶桶鲜鱼和活螃蟹之间, “湿气” 为集市增添了一抹浓厚的生活气息。

香料集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喜欢鲜艳色彩的你,应该会喜欢这个在大巴扎旁边的香料集市。

香料成堆,鲜艳的颜色从臧红渐变至亮黄,排列得整整齐齐,瞬间治愈强迫症患者。

走进集市,四周都飘散着干果、香薰精油、蜂蜜、土耳其软糖和新鲜咖啡的气味,这绝对是嗅觉的一次大冒险。

牙子水上集市·越南湄公河

湄公河上的水上集市是湄公河三角洲范围内最大的一个,每天从清晨五点开始,一直到午饭时间结束。

在这个集市上,商户的船只排成一条线,出售各种新鲜蔬果鱼类、当地产的小零食,甚至还有每日手工制作越南檬(米粉)。小贩们把他们要卖的东西都挂在一条长长的杆上,再传到你的手上。

如果你想体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可以预定好在芹苴河边地区的六公里游船之旅,感受独特的水上集市风情。

耶利谢耶夫斯基市场·俄罗斯莫斯科

要说这个集市的特别之处,应该要用“华丽”二字来形容了。这个集市的前身,是一栋十八世纪的建筑,华丽的吊灯、柱子和一些雕塑都被完整保留了下来。

这个集市全天开放。俄罗斯出产的优质鱼子酱、白兰地、高档的巧克力和各种彩蛋都有出售。

而且,集市里的工作人员盛装打扮,内部装饰也偏向现代新艺术风格。这个时候,你可以慢下脚步,沉浸在丰富的文化气息中。品一杯传统俄罗斯咖啡,啖一块黑面包,来一场特别的华丽集市之旅。

多摩汉集市·印度尼西亚

如果你有洁癖,那就不建议来这个重口味集市了。

虽然在这个集市会看见许多让人不安的东西,一个人的宠物将会成为另一个人的晚餐。但不可否认,这就是一种全面的文化体验。

逛逛逛,吃吃吃,买买买,这就是集市最让人流连忘返的魅力。可以猎奇,可以淘宝,可以听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故事,在热闹的集市上,带上你的好奇,遇见一切未知和美好。

下一个周末,我们一起去逛菜市场吧~

走街串巷,陪我再吃一碗牛肉米粉

“嗦”一碗湖南牛肉米粉

我去湖南凤凰旅游时,曾吃过这样一碗牛肉粉。

那碗粉很简单。一个不大的小砵砵,少许清汤,少许宽粉,几片薄切黄牛肉,我不吃葱,而老板娘连香菜都没放,就这么清清淡淡的。

米粉的香气几乎在盛上来的一刻就将我击倒。黄牛肉薄薄的,但不是透光的那种,摊开来一片其实也不小,似乎用酒腌过,有种令人醺然的馥郁。

汤是清中略带微黄的好颜色,像是酿不足时日的酒。我几乎不敢下口,看着氤氲的雾气有些愣,怕惊扰了这一碗偶遇的美好。

一碗热腾腾的米粉端上来,趁热大口大口地嘬下肚,大碗的米粉和汤汁令我舒心而满足。米粉本来是淡然无味的,仅是带着些许米香,唯有线条是它的特色。当米粉与各色的汤酱缠绵时,它的多变瞬间便令你迷醉。

我变成一个不愿意回家的人

我之所以会爱吃粉,大概是受了哥哥的影响,所以哪里新开了米粉店,都要摸去一趟尝尝鲜。

但其实大多数时候,我对米粉本身的要求并不高,因为我觉得汤底才是一碗粉的灵魂。我的口味偏咸辣酸香,哥哥则是博爱的,汤汁可浓可淡。

哥哥酷爱吃粉,早已摸出了门道。他对我说:“汤浓也许是因为兑了太多调味料,汤淡反而可能是熬了几个小时的高汤,味道重不重不是决定这碗粉好不好的关键。”

以前放假总是会拉上哥哥,到处找好吃的。可如今他成为了一个律师,工作实在太忙,周末对他来说是仅剩的休息时间,我又怎么忍心占用呢?

后来,我到珠海上大学,虽然回家一趟也不过两三个小时车程,但是骨头懒起来就不愿往家跑了。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第二天就回学校,连我妈都嫌我这样折腾。

那时候,连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我不愿意回家呢?

我还想和你吃一碗米粉

每次聚餐,都会有人说随便吃吃就可以了。可我总想着,每一顿饭都有它的意义,我只想令它更丰盛、更难忘。

于是,大学朋友对我的统一评价是:“挑嘴。”

彼时的哥哥正背着行囊,在独自旅行的路上,笑话我说:“你呀,太别扭太拧巴了。”

他顿了顿叹了口气,道:“其实一个人真的不好,你又不在,我都不能多叫几样特色小吃。不吃可惜,点了浪费。”

我听了哈哈大笑,深觉果然是志同道合的吃货呀。

我执着于对味道的追寻,失了这份本心,也就成了一具空壳子了。生活总是难以过得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盛大,细心伺候自己的胃和内心,成了我最大的追求。

一开始我也不大明白,为什么不愿意回家。现在才渐渐懂得,那是因为在往后的日子里,也再没有人陪我走街串巷,在某个晌午或者深夜,去寻找一碗足以安慰灵魂的米粉。

网上有个段子我很爱,以此作为结,送给我自己,还有陪伴我追寻美好味道的哥哥。

愿他从此有酒有肉有姑娘

能贫能笑能干架

此生纵情豁达

愿我以后有得有失有坚持

能哭能笑能尽欢

此生豪情逸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