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菜谱:香椿摊鸡蛋

中国人吃饭有很多讲究,其中一点就是吃时令菜。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尤其是看了一季枯枝败叶的北方人,当院子里的香椿树长出一点点嫩芽的时候,心里就乐开了花儿,绿叶红边的香椿芽不仅点缀了枯燥的庭院,更让我想起了上一年妈妈摊的香椿鸡蛋,香椿鲜嫩异香、鸡蛋焦香绵软。

“门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断”,北方很多人家的院落里都会种香椿树。小时候家里住楼房,亲戚们都住平房,一到春天,总会摘些自家种的香椿送给我们。一把香椿芽牵连着一个家族的亲情,渐渐形成习惯,一到春天我就想起了那些亲戚,想起了他们院子里的香椿树。

谷雨前的椿芽,脆嫩、香美、多汁、无渣滓;过了谷雨,椿芽叶片舒展,叶梗开始变老了,嚼不动,正所谓“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香椿苦、涩、平,入肝、胃、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润肤明目、杀虫、涩血止痢、止崩的功效。

“嫩芽味美郁椿香,不比桑椹逊几芳,可笑当年刘秀帝,却将臭树赐为王。”讲的是刘秀错把臭椿认成香椿的故事,那些想要在路边采摘香椿的人,不要犯刘秀的错误哦。

香椿摊鸡蛋做法(摘自百度百科)

原料

1、香椿一小把

2、鸡蛋3个

佐料

1、盐、鸡精少许

2、料酒少许

制作过程

1、香椿洗净后切成小段

2、鸡蛋在一个大碗中打散

3、加少许盐和鸡精、一勺料酒,加入香椿搅拌均匀

4、取平底锅,锅热后加少许油,在锅底晃匀

5、转中小火,把鸡蛋液倒入,铺匀

6、可以轻轻晃动锅底时把鸡蛋翻面,摊另一面

7、至鸡蛋两面金黄,即可出锅

注意事项

摊鸡蛋时一定要用中小火,不然容易糊锅,影响口感。焯烫除去香椿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文  野猪骑士   图片来自网络

曼珠沙华马鲛鱼

majiaoyu

「韩先生,今天吃点什么?」个子小小的服务员,摆下两本菜单,一本零点、一本定食。

患了严重选择恐惧症的我,没有拿起其中任何一本,颓然靠向椅背:「嗯……」

「要不换换口味?」伊打开定食菜单第一页,摊到我面前。

从闷热、潮湿的户外步入空调劲足的店面,热毛巾擦完脸,暑气仍盘踞于身体,不肯即时散去,眼前似乎还晃动着过街天桥上密集的乞丐和流浪汉。他/她们跪着、趴着、坐着、蹲着,道具是写满悲惨遭遇的硬纸板、一把吉他、一把二胡、连接了喇叭的麦克风,甚至身体上的残疾。吹拉弹唱磕头忙到中午,人手一个盒饭吃起来,似足写字楼里准点上下班的西装动物。

位于酒店二楼的日料店,与那些喧闹的景象全然隔离。十二年的历史,起初在繁华的建设六地区开业,租约到期搬到新址,客人群体也转为酒店住客为主,烹调水准却一直能保持在「吃得过」的划线之上,算是不容易。

挂乌冬配煎饺,纳豆饭,地狱拉面配手卷,还有奇怪的咖喱乌冬配山芋茸饭,都勾不起食欲。姜汁猪肉、照烧银鳕鱼、吉列饭、海胆鱼生饭一一在脑海掠过又一一被否决后,

「那就……味噌马鲛鱼好了。」

包括了沙拉、渍物、味噌汤、主菜和米饭的定食,主菜是涂抹味噌酱再烤熟的马鲛鱼。海鱼,无可能用「细嫩」来形容,吃的是新鲜味道和紧实质感。厨师用偏甜的味噌调配咸味的马鲛鱼扒,高温烘烤之下,外皮尚未焦透,内里渗着少许鱼汁,鱼肉有循肌理层层分离的迹象。略干而味重,正宜下饭。

吃几口嫌腻,腌渍萝卜做解药。一大啖,酸到皱眉头。想起妹尾河童的《边走边吃腌萝卜》。书极有趣,细节却忘得干净,无以借照参详筷子上这片是何地产物,或许反倒是幸运?

埋头扒完整碗米饭,喝口茶,似乎重新活过来。突然很想喝一瓶传统口味的波子汽水。抬头找服务员,环顾,和每天的中午一样,客人寥寥。挂顶电视播着本地新闻,关了声音,另外放背景音乐。音乐一遍遍重播,声音低到要侧耳才辨得出,竟是山口百惠三十五年前的《曼珠沙华》。歌从日本唱到中国,从七十年代唱到跨世纪后十数年,没有变过。唱歌那人,在某种意义上,已去了另一个世界,不复与公众产生交集。

一时联想到有关彼岸花的种种,已如随餐后几片冰冻西瓜一起消灭的腾腾暑气,轻轻放下了。

图&文  韩磊

关于麦当劳的一些回忆

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去吃麦当劳。记得高中做过一篇英文的阅读理解,里面说到麦当劳的成功和它的Logo有关,这是一个人们看了会心情愉悦的Logo。

今晚可能会让你失望,这什么跟什么啊,麦当劳根本不值得拿来“深夜谈吃”说嘛。你们要看的,是那些家乡美食,什么热干面煎饼云吞之类的。可是你们别一副“麦当劳就是垃圾食品”的死心眼。你们的碗中餐,说不定有更多的地沟油和你想象不到的添加剂。而我至少知道,麦当劳是光明正大地热油猛炸,他们下了很大剂量的防腐剂使汉堡包放个十年面不改容。这些我付钱的时候就知道,要死,也是死得明明白白。

小时候,家乡没有麦当劳。我只能从电视上看他们的广告,想象薯条汉堡的味道,还有垂涎一下开心乐园餐的玩具。麦当劳叔叔的小丑扮相并没有吓着我,反而让我觉得很亲切,莫名的。 小学的时候,家乡依旧没有麦当劳,但是我已经吃过一次了。那是爸爸从深圳带回来的。当牛肉汉堡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激动得无法言状。妈妈告诉我,汉堡冷了,要热一热。当时妈妈不懂,以为这个西洋玩意也可以摆进中国寻常百姓家的蒸锅,结果当我再接过这个热的汉堡包时,它已经严重变形了。面包渗入了蒸汽,软塌塌的;牛肉是浓重的烟熏口味,却也被水汽洗去了光泽。我吃了一口就吐了出来。看了一眼爸爸,他好像很失望。

2010年,广州亚运会。作为大学生的我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我的职位是尼泊尔奥委会秘书长的翻译陪同。当时,秘书长带了他的两个儿子前来广州,都是小学生的年纪。有一天,我陪他们到亚运村探望尼泊尔的运动员。活动持续了很长时间,我在另一室等候,已经饿得饥肠辘辘。这时候,他的两个儿子提了一个大袋子进来,(毫不夸张地说,体积大概是圣诞老师装礼物的那个袋子),很高兴地对我说,今天吃汉堡包!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个个用纸盒装好的麦当劳汉堡包,垒得高高的,各种口味都有。他们打开了盒子满足地开吃。我也拿起一个,狼吞虎咽了起来。鸡腿堡的美乃滋已经横飞,西生菜也很凌乱,还好那块大大的炸鸡扒原封不动。尽管已经冷了,但是鼻子凑近的一瞬还是能嗅到油炸后的香气。狠狠地咬一口,鸡扒未完全撕咬下来,于是整个汉堡也离不开嘴,一口接一口地吞咽,连可乐都来不及客串。

回酒店的路上,秘书长和我说,在尼泊尔很难吃到麦当劳,所以来一趟中国,怎么也要让孩子们吃一顿饱饱的大餐。在这个父亲的目光中,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为我买第一个汉堡的爸爸。

文  Jacqueline Yeung

遵义豆花面

看深夜谈吃不时会分享一些吃友心得,决定向各位严重推荐遵义的豆花面。这可以说是我人生在世,吃过最好的面,没有之一。不过,这豆花面的知名度,似乎只存于贵州省内,甚是可惜。

豆花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首先,这面的汤底,不是常见的骨头汤之流,而是淡淡的豆浆,端上来时还会配上一块豆花飘在面上──也就是说,这豆花面并不像西南地区的其他特色小吃那样,被各种辛辣调料裹挟着,一副红光满面的样子,而是这么清香寡淡阳春白雪口的一碗。

但这不是全部,纯粹寡淡的食物在贵州绝对没有生存基础。豆花面的精华,在于一同端上桌的一碗“蘸水”。这小小蘸水,也不是寻常蘸水那样,由辣椒酱油味精等调料拌起来搞定,而是先用猪肉丁、鸡肉丁、榨菜丁、花生米和辣椒炒成,再加上酱油姜葱鱼香菜等调料而成,这其中的鱼香菜,是贵州、四川一带的野菜,属于薄荷的一种,作用很关键。

上面说的这些,只是常规的佐料构成。据说,当地知名的面馆,蘸水制作时,必有独门酱料或独到功力。

豆花面的吃法,是从大碗里捞起面条或豆花,就着蘸水吃。入口时,蘸水的香辣、面条的爽滑、豆浆的清甜和鱼香菜的清新同时袭来,有种耳目一新的美妙口感。我所热爱的其他任何一种西南风味小吃,在这豆花面跟前,都显得浅薄和粗鄙。

写到这里,口水也要下来了,我在点评网上搜过上海有没有遵义豆花面馆,很遗憾没找到。

文 陈中小路

话说味噌汤

0

第一次在日语课本上看到味噌汤这个词,注释是「大酱汤」。南方孩子问:什么是大酱?记不得哪位不负责任的老师解释说,就是浓稠的酱油。现在想起来,该老师真是毁人不倦。

做味噌汤,要先制汤底。大豆、香菇、牛蒡、白贝等许多食材都可以制汤底,其中以昆布最为常见。上好昆布用湿布抹净,清水中浸泡一夜,次日取出,将水煮至冒泡即成。或沸后加入许多轻薄木鱼花,迅速过滤取清汤,鲜香满溢,再加什么其他食材都是多余了。也有当日制昆布汤法:水沸后放凉至70度左右,加入昆布浸泡,大约半小时后即成。

取适量汤底, 加少许蔬菜贝类,滚沸,改小火。舀适量红白味噌放在漏勺,浸入水中。用筷子搅拌味噌,使之充分溶解,即告完成。盛入碗中,洒上些甜大葱作点缀,就是一碗好味噌汤。

汤里什么都可以放,却不要什么都放,更不能多放。那一点点蔬菜,用意不在熬汤,只是于一丝清香中表达些许季节更替的讯息。

须用盖碗装,最好是或黑或红的漆碗。经过短时间沉淀后,开盖瞬间焕发的美味,不可替代。

不配勺。用筷子轻轻搅匀清汤与沉底的味噌,抬碗直饮。

最宜配米饭。须是珍珠米一系,滚圆有弹性,看得见的米油,与味噌的沉静正是绝配。

味噌汤的味道沁入心脾,不是用舌尖尝出来的。只吃得到简单菜式的岁月里,寂寥的餐盘(餐桌)上,只那个漆碗是盖着的。揭开碗盖,袅袅升起的青烟中飘荡着温暖的咸味豆香,眼神不自觉瞥向米饭,真切看见米粒之晶莹,嗅见白色淀粉香。

在京都,一位老先生认真地问:「你觉得味噌汤应该放在饭的左边还是右边?」年轻人面面相觑。老先生痛心道:「当然应该在右边!!!身为日本人连这都弄不清吗?放左边要怎么吃啊?!」

也许对他们而言,味噌汤是家的味道,记忆的味道,也是规矩的味道。于我,却是岁月静好,安静的味道。

文 紫蓝    图 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