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尽江南味

自古吴越湘楚,南国水乡,池塘遍布,春岸堪折柳,湖中可采莲;从来文人骚客,字里行间,诗词歌赋,赞美味佳肴,咏清新质朴。

大抵每一个江南人,对荷塘盛开的莲都会有独特的情感吧,干净而纯粹,恒定而隽永。世间虽有百花齐放,余独爱莲。碧绿的睡莲静谧地流漾于水波间,在它生命的周期里,总能闻岸上歌声袅袅,阅江南锦绣旖旎。睡莲的其中一脉便是莼菜。这是仅产于淡水流域的江南水草,仲春始盛,暮春知味。生长过程对水质要求高,近些年来,产量递减。我小时候,妈妈常打莼菜羹给我喝。每每听到灶台上翻滚的莼菜羹咕噜作响的时候,总免不了像馋猫一样踮着脚尖朝着锅里望,蜷缩的嫩叶尚未褪尽荷塘的余温和爽滑的汁水,便在沸腾的水里荡漾开来,就好似一幅轻启卷轴的水墨画,而萦绕周边的白珠和缓缓蒸腾的水汽,让你恍如有驾一叶轻舟,驶入浓雾飘渺的晨间荷塘之感。

细细想来,贪嘴的也不仅限于我。历史记载的文字,从来不缺乏对这些睡莲精灵的褒奖赞叹。古人常说“莼鲈之味”,指的就是这个菜。当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有诗云:若问三吴胜事,不唯千里莼羹。西晋的张翰就更是因为一碗莼羹鲈脍辞官返乡,从而躲过人生一劫。所以李白才会说: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可见,古人对世事如此旷达,只因自童年起就停留于唇齿间的家乡美味。

在不知如何采摘莼菜之前,我脑中幻想的采摘画面,就像乐府歌词中的采莲女的身影,撑着竹篙,灵巧地穿梭于朵朵莲叶间那样娉婷,亦或像琵琶女颔首浅望,拨片触弦,指尖轻点,淌出的《采莲曲》一样甜美。再后来,记得有一年,看西湖采摘,养殖莼菜的农户贴身趴在船头,将手小心翼翼地伸入水面以下,听他们说,这样采摘的莼菜相比起过些日子自然舒展于水面的那些粘液更多,口感滑嫩,营养更充足。可偏偏就是为了获取这些尚未完全舒展的嫩叶,采摘期的每一天,农户们将手反复不停地泡在水里,待夜幕降临之时,双手泡胀得白白的,看着让人觉得心疼。

至此方才明白:舌尖的美味,桌上的佳肴,在水质环境极易遭到破坏的今天,尤为不易。更叹大道至简,我牙牙学语的时候,学会最简单的诗句,真的能受教一辈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烙印在记忆里,鼓动耳膜的声音告诉我:你享有的幸福和得到的欢愉总归是离不开他人对你的付出。

人间四月芳菲尽,纵然时间静逝,憾错花期,可仅一碗温度尚好的莼菜羹,就能留恋春天的江南味道,就能回味元丰七年东坡居士所说:“蓼茸高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文 琼燕的美丽人生

图 tian yake 循CC协议使用

车厢里的桃子清香

晚上八点,坐上回广州的大巴。这一年多来,因为工作关系,坐大巴的次数明显比以往多了很多,但是,对大巴的感情,却是与日俱增的厌恶。不舒服的窄小座位,每坐一次必然是对颈椎的一次伤害。但这些都还好,最不能接受的,大概就是这种大巴车里特有的气味——劣质皮具座椅散发出来的味道,让人难以接受。

到点了,车子缓缓发动。我插上耳机,开始听手机里的音乐,闭上眼睛,准备像往常一样开始这段四个小时的乏味时光。

突然,有一阵清香从后座飘来,那是一个新鲜桃子所散发的香味。这应该是一个又脆又甜的大桃子。那一刻,觉得感官的反应很神奇,好像桃子的香味在空调冷风的吹拂中,飘进了我的鼻腔,再到我的眼睛,到我的大脑。顷刻间,觉得我周围的空气很清爽,没有劣质皮具的味道,没有隔壁乘客的汗水味,没有空调风带出来的塑料味,只剩下桃子的清香。

我有种冲动,想厚着脸皮伸出手求分享一颗桃子。当然,这只是自己脑补的情节。我觉得是这颗伟大的桃子,拯救了我这本来十分厌恶的四个小时,以至于后来桃子的所有者因为晕车而歇斯底里地与塑料袋亲密接触并发出那特有的声响时,我也可以毫不介意。

这趟不顺利的出差之旅,因为一颗桃子,让我觉得一切还不至于那么令人郁闷。

在桃子的清香中,我开始回忆与桃子的故事。若是说最爱的水果,那也排不上桃子,但是在我的记忆中,桃子却常常是和美好联系在一起的。

在我的家乡,端午节前后的时间里,桃子、李子是那个季节颇受欢迎的水果。小时候特别期待端午节,因为从那时开始,就可以吃很多的桃子、李子。家乡有一种特有的吃法,挑选个头适中的,爽脆的桃子和李子,洗净,然后横切成三大片,小的也可以不切,拌上秘制的梅膏——一种用梅子制作的粘稠酱汁,腌制一段时候,然后即可开吃。这个时候的桃子,由于裹上了一层梅膏,表面光滑,咬一口,既有桃子的香味,又有梅子的酸甜,配合得恰到好处。

家乡的一座袖珍古城里,一到夏天的傍晚,摊主们就会开始摆摊,摆上移动冰柜,摆上几张简陋的桌子和塑料凳。冰柜里除了桃子、李子,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的水果。客人来了,选好想吃的水果,三五好友就开始围着桌子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只等美味的水果上场。

这样的小小水果摊,是在家乡的我们夏日里必不可少的休闲场所,有时候聊得畅快,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凌晨一两点。在黑色的夜空下,宽敞的广场上,只剩下水果摊上一个个小小的灯泡在发亮,还有不时爆发的一阵阵笑声。

沉浸在桃子的美味回忆中,车子到站了,时间刚刚过零点。此刻,在广州的马路上,好想再约上那些小伙伴,到小城的水果摊上随意地聊天,咬一口蘸满梅膏的桃子。

文  hazel
图  SenYuan 循CC协议使用

吃得像孩子一样的早餐

每天早上醒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吃早餐!这种想法在眼皮睁开的一刹那便如浪潮一般涌入脑海,满脑子都是挥之不去的吃吃吃,再也没有脑容量去想别的事,对我来说一切事情都只能是早餐之后的了。如此强烈的想吃早饭,倒不是因为养生专家痛心疾首指出那些不吃早餐的危害,只是单纯需要满足一下对神圣的早餐的渴求之心。

怎么说是神圣的,当第一口吃食下肚,整个人一扫困倦,立刻变得精神起来。它安抚了哀嚎的饥肠,填满了空了一夜已经扁平的胃。早餐将胃变得暖暖的满满的,将肚皮变得紧实饱满。满足与幸福像电流一样刺激了周身上下,打一个“饱颤 ”之后,走起路来感觉充满活力的脚步都要离开地面了。

从小到大的早饭都是一碗牛奶,一枚水煮蛋,一片面包加水果。从来没有吃够过,因为它并不单调无聊。每天早上都像是做游戏一样,蹦蹦跳跳的从橱柜里抱出一盒盒各种口味的麦圈,随心所欲地搭配,把各种口味五颜六色的麦圈倒在碗里,醇香的牛奶一股脑的将它们冲散,纯白的奶碗里便浮现出一朵一朵可爱的小花。

7分钟的水煮蛋刚刚好,既不会溏心流的满手粘腻,吃不出水煮蛋的Q弹紧实。也不会蛋黄沙硬,噎地让人咽不下吐不出。每每吃水煮蛋,必要将蛋剥干净让它圆溜溜的躺在小碟子中,淋上些许酱油,用小勺子切开滑嫩的蛋白,露出珠子一样明黄的蛋黄。让它在酱油碟子里打一个滚,沙沙的蛋黄便饱蘸酱油汤变得绵软而鲜美。有时候玩性大发,会在碟子里挤上甜辣酱,番茄酱,沙拉酱,淋上醋汁,蒜汁也可。总之能想到的酱都可以加进来,让本来没有味道的白水煮蛋变得滋味丰富,嚼出满嘴的酸甜苦辣咸。

忙碌的一天就要开始,怎能没有碳水化合物去垫饥。面包作为一种最简单的食物,做起来比蒸馒头还要好把握。只要发挥想象力,把各种果料,杂粮一股脑地和进面里,再放到烤箱叮一下。专属于自己的homemade便新鲜出炉。嘴巴没有什么刁钻的要求,只要是刚烤出来散发着麦香的面包都好吃!果酱黄油乳酪摆一排,尽情的挥起小餐刀去涂抹吧!

早餐不还得补充点儿维生素?苹果,梨子,香蕉,橙子随随便便的切成小块,色彩纷呈散乱在盘子里,用叉子叉起来一口一块,每一口都是不同的酸甜味道,每一口都是惊喜。

早餐吃得像个孩子一样,这一天都是快乐的。

文  小蘑菇一样傲娇
图  tsaiid  循CC协议使用

外婆的泡饭

没人管的暑假里,会躲去外婆家度夏,为了不让我多看电视,外婆总会摇着蒲扇哄我快点入睡。偶有一次,半夜醒来找外婆,看见她在碗柜里窸窣着,翻出晚餐所剩的西红柿土豆汤,然后盛了些冷饭,捣开。

哈,被我发现了!于是一老一少两个人,坐在老房子里沁出凉意的地板上,你一口我一口吃起了这道剩菜泡饭。儿时的西红柿都异常酸,所以简单的一道西红柿土豆汤,却也是鲜酸得益,刺激味蕾的同时异常开胃,呼啦啦就全进了肚子。然后呢,真的如外婆所说,“吃饱了特别好睡呢。”

之后的每晚,我都会随外婆吃这简单的夜宵,无非就是热水泡开冷饭,碗柜里晚饭剩什么,就当所谓浇头。最常吃的是三道菜肴,茭白肉丝青椒、炒酱和咸菜毛豆,上海寻常人家里最常见的夏日菜肴,过去因为天热,所以主妇们都会灶头前烹饪一次就几大碗的量,这三道菜不仅正餐很开胃下饭,早晨“顾泡饭”也能振作一下被暑气击败的食欲。而那时已经患有糖尿病的外婆,因为常常被家里小辈限制吃食,嫌早上的泡饭不够,晚上还一定偷偷给自己加餐一顿,剩菜泡饭,夜夜不落。

泡饭这样东西和人们普遍认为的不一样,它其实很不养胃。因为不需要依靠牙齿咀嚼就可以轻松下咽,所以更加重了肠胃消化的负担。但是吃食的时候,真的不会想太多,我记得儿时这样的泡饭,碰上喜欢的剩菜,我可以一口下去一个大碗的量,根本不是吃下去的嘛,就好像米饭和着菜自己长了腿脚,从喉咙处哧溜进了食道。

比如茭白肉丝青椒,三样东西都切成细丝,青椒里一定得混入几只尖椒,微微辣,这道菜才够味。外婆教我把菜先埋在热水浸泡后的饭里,捂得有点温热了,泡饭的清水也慢慢被油光“侵占”了主场,再刨出菜来和泡饭一起吃。茭白细嫩,但又不失恰到好处的嚼头,渗着肉香和油香,最后混合那一点点的辣味蜻蜓点水般划过舌尖,若是当天的米饭蒸煮得恰到好处,咸香微辣的菜混合着米粒们的软糯香甜,啧啧,简直要在口腔里开一场及时行乐的大趴体——小时候的我哪里管卡路里、碳水化合物这种东西,扒拉几筷子赶紧享受才是硬道理……

我想我的夜食症就是那些个延绵漫长的夏日里养成的。

工作后,经常深夜回家,其实也未必很饿,也当然知道这会儿吃下去的东西一水儿成为肚子上的脂肪,但还是总忍不住去吃点什么。当然啦,像我这样的工作女性,哪有时间烧菜,冰箱里是不可能有存货的,于是退而求其次,速冻水饺、泡面……一切现代社会里打上方便标签的食物都可能是夜食的对象。其实真的不必要,但总觉得当肚子有了饱足感,人会异常放松,会忘记刚刚工作的劳累和生活中总也解决不了的各种问题,食物带来的满足感能幻化为安全感助我入眠好梦。

几年前,我生了一场大病,在家里等医院最终报告的那些日子里,因为发烧和疼痛,在和病魔的较量中消耗了太多体力,所以总是不停昏昏沉沉地睡,急坏了母亲。突然有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我从深夜里的一场浅眠中一个激灵打醒,跟娘亲说我饿。母亲问我想吃什么——“泡饭”。她愣了下,什么泡饭——“什么都好,特别

好呼噜噜下肚子的那种泡饭”。因为我生病而无暇顾吃的母亲自己也不知道家里到底有什么剩菜,所幸那也是个夏天,对,所以家里备着一大碗炒酱。

我舀了几大勺炒酱到泡饭里,浓油赤酱里有笋丁、肉丁和花生,本来已经冻起来的红酱碰到热水后慢慢融开,泡饭的水仿佛突然有了灵魂,白色的饭粒泛起的油光在暖黄的灯光下更煞是诱人。那个深夜里,我开始大口大口不顾所以地吃,吃着吃着眼泪掉入了这片红色里,这是我生病以来第一次哭泣,我对母亲说你别急,我觉得只要吃得下、睡得着,我就一定能好起来。

直到今天,我都相信,食物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抚慰心灵,给人勇气。而简陋的剩菜泡饭,是最实在的勇气。

说起来,外婆的身体也一直不好,早年妈妈的老同学见到她时还嘀咕了一句“你妈还活着啊”,惹得老人家生了好几天气。家里人笑称80岁的外婆就是靠“吃吃药又吃吃饭、吃吃饭再吃吃药”,一年混一年下来的。直到现在,即使眼睛看不清耳朵听不见路也走不动了,外婆还是喜欢深夜里来碗剩菜泡饭,并且饭点的时候看见小辈们如果只吃菜不吃饭,老人还会说——

饭总归要吃的咯。

文  久堇
图  with wind  循CC协议使用

桂花酸梅汤

今天北京高温,大半个朋友圈都被晒温度的图片占据。我体寒却怕热,晚上回到家,推开厨房门,顾不得那一股子涌上身的热浪,撸胳膊挽袖子开始煮酸梅汤。

前阵子身体不好,在网上买了一些药膳来炖汤,无意间瞥见有卖桂花酸梅汤的,眼看着都馋,果断拍了两袋。一袋料包里大大小小近二十颗乌梅、一小袋洛神花、一把陈皮、一些山楂,还有一小袋甘草和一包干桂花。

熬制酸梅汤很简单,把除了桂花以外的所有材料洗干净,丢到锅里煮。我不喜欢甘草,所以每次都不放甘草,这样反而少了那种树皮味儿。大火煮开后,用大汤勺盛着冰糖,慢慢在锅里搅,让每一处汤汁都能带到甜味,等冰糖都化了以后,调成小火,煮半小时,然后关火。出锅前在容器里撒上干桂花,把汤汁浇到桂花上,顿时香气漫溢,有桂花清幽的淡香,还有乌梅浓密的酸爽,热腾腾的水汽在额头挂了薄薄一层水珠,却是很舒服。

在搬出来住之前,我是从来没自己熬过酸梅汤的。小时候也喜欢喝酸梅汤,都是酸梅晶兑水冲出来,也很甘甜,桂花味很浓,也方便。后来九龙斋横空出世,我却喝不惯那浓烈的甘草味。

再后来,各种饮料推陈出新,我也很少在家冲酸梅晶喝了,而饭店做得酸梅汤,不是水放多了,就是甜的咽不下去。好不容易有一次部门出去吃饭,碰到一家做酸梅汤很不错的店,团购了十人餐才八百,结果一桌人不喝酒,光酸梅汤喝了二百多,我要是店家,肯定偷着乐。

有一次我师妹来我家玩,我说冰箱里有酸梅汤,我自己做的,你要尝尝吗?没想到师妹就此爱上了,见到我就说:那酸梅汤真好喝,好喝!

记得甄嬛传里,嬛嬛也喜欢喝酸梅汤,每次都是熬好了放上冰块就可以直接喝。我一直懒,没有给冰箱除霜所以冻不成冰,不过,敲字的功夫,酸梅汤应该也凉的差不多啦~

把窗户打开,竟然有风,端一碗温的酸梅汤站在阳台上吹吹夜晚的小风,日子其实也挺美好~

文  安娜.沃芙桃

图  XHs  循CC协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