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怀念,潮人的一天

我喜欢这种感觉,把自己脑海里的食物清单一样一样的消灭掉,在平常的小日子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饱满生活状态。当我坐在回家的高铁上时,我内心狂野得好像脱缰的野马,恨不得下车后立刻来碗牛肉丸粿条汤。这种对食物的依赖与狂热,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养成,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美食在召唤我,然后我回来了。

你会爱上,清晨的粿汁

广州人喜欢早上喝早茶,而潮汕人喜欢早上来一碗粿汁。清晨的7点钟,太阳已经开始烤得皮肤焦焦作响,而我们已经来到镇上,就为了这一碗粿汁。女生吃5块钱一碗的足以支撑一整个上午,但是许久未尝,此刻只想来一碗10块大洋的,料多肉鲜,看着让人舒心。陆陆续续食客多了起来,而掌厨的大叔记忆力也是超级棒,居然能记住每一个食客的要求(没有菜单,纯粹凭口语交流)。白嫩的粿汁上,卤大肠、香菜、豆干,再淋上一层特制的卤汁,吃到碗底时,还有因浸泡在汤底而口感特别的叉烧。你还可以让掌厨的大叔再给你加上油条、肉饼其他的佐料。

咸香的卤味,我一口一口把这个夏天吃进肚子里

只吃一种鸭脚(爪),那就是潮汕地区的卤鸭脚。路边随便一家卤水,都胜过寻寻觅觅转公交坐地铁才找到的广州潮式卤水。咸香到骨子里,从小档口往家里走的路上,我就迫不及待先吃一个,也懒得顾什么形象了。此刻会特别庆幸自己是一个潮汕人,有随处可吃的美食,也会突然觉得,回老家工作其实也不赖。是不是因为年龄渐大想安稳的原因,会慢慢想逃离大广州的快节奏。还是因为仅仅是美食的诱惑,我也说不清。

闷热的中午,来一碗牛肉丸粿条汤

每次在朋友圈广而告之回大潮汕,总有朋友托我带牛肉丸回去。潮汕地区的牛肉丸深得人心,Q弹,肉鲜,有劲!而10块钱一碗的粿条汤,里面七八颗牛肉丸静静的躺在粿条汤上,比河粉口感好的粿条,还有那店家用牛骨熬制了十几个小时的汤底,再配上沙茶酱或是辣椒酱,敢情我是这世上最幸福的孩子。

七穗,有多少同龄人童年的回忆

心血来潮想吃七穗,从高中住校后,几乎就没怎么吃过了。七穗,是拜五粮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时必须要吃的一种食物。做法有点像馒头的做法,但是里面会包花生或者是其他的豆类。也是潮汕人表达对五谷的一种敬意,珍惜粮食。这次小姨做的七穗,里面是黑豆(表弟不喜欢吃花生),吃起来有包子的软,却一不小心咬到脆脆的黑豆,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一颗颗的黑豆镶嵌在七穗上,有种憨憨的可爱即视感,po上空间,又勾起了很多人关于童年的回忆,有时候食物就是这么神奇,能让人穿越时空。

撒上黑芝麻的豆腐花

每天一到下午的四点左右,小巷里就响起了清脆的声音 “豆腐花,草粿来买”。四十岁左右的大叔,骑着一辆自行车,自行车后的两个桶里,一个装着豆腐花,另一个则是草粿,桶的上面则放着糖精、蜂蜜还有黑芝麻,一次性碗和汤勺挂在车头的一侧,喇叭在无线循环着“豆腐花,草粿来买”。拿起家里的空碗,迅速跑到家门口,等着豆腐花经过,生怕速度太慢,大叔走了还没吃到。尔后巷子里还会响起卖“猪脚圈”的声音,还有卖咸菜的,卖豆腐干的。

深夜里,怎么少得了肠粉+炖汤?

大部分潮汕地区吃肠粉必须要有炖汤,这都吃了标配。只吃肠粉不喝炖汤,好像总少了点什么,心里会空空的。不同于广式肠粉的“斋”,潮汕的肠粉可是什么料都有。如果你跟我一样有选择困难症,可以让老板把台面上有的食材都放一点进去,一条肠粉5块钱却吃出了二十多块的高大上感,怕老板突然反悔,赶紧吃完结账走人。

听表弟说,炮台菜市场有一家牛肉肠粉,超赞。于是我们三人(两个95后的表弟表妹,带着我)踩着清凉的月光,一路蹦跶过去。两分钟不到的功夫,一盘牛肉肠粉就端到我的面前来,裹着的肠粉,腌过的牛肉,搭配着酸甜的番茄丁,这估计是我在家吃过最贵的肠粉了–十块大洋。但是,肉多!番茄跟牛肉又是我的最爱,从来都慢吞吞吃肠粉的我,这次居然是第一个吃完的。太美味,却忘了细细品尝。

美好的一天也就在吃吃吃中落下了帷幕,顶着个圆滚滚的肚子的我,坐在家里喝着功夫茶的我,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与不开心,享受今天即可。明天的事情,就留给明天去烦恼吧。

图&文/MISS猫在广州


腻歪的回忆

背包还残留着南投雾社的露珠,我们已站在台中车站,顺着路牌指示,如同寻觅奶油的蚂蚁,朝圣传说中台湾最好吃的冰淇淋。五月还说不上热,但毫无遮拦的太阳已经让人对吃冰淇淋这件事充满了欲望。

似乎从小到大的夏天,都是在对雪糕的无限渴望和得到后的满足中度过。

那家久负盛名的甜品店就在街角,闽南地区特有的红砖骑楼和扑面而来的甜腻气息,店前走廊两侧塞满了手捧冰淇淋的人,胖乎乎的彩色雪球躺在蛋卷碗里,脑袋上还插着长短不一的饼干,客人站或坐着,看不出是游客还是本地市民。

揣着内心激动表面镇定的模样站在柜台前,满墙的名字和冰柜里60多个小胖球充分印证了“选择太多就是没有选择”。

稀里糊涂走了出来,手里抱着我的选择:混入了巧克力的蛋卷碗被塞的满满的,回过神才认出那是看起来脆生生的蝴蝶酥、充满童年回忆的手指饼、弥漫幸福味道的芝士蛋糕、星星点点的葡萄干还有最爱的花生末,最后才发现三颗小雪球静静的藏在里面,这怎么让人舍得下口。

人似乎生而嗜甜,小时候谁家孩子不爱喝水,父母便往水里掺点白糖,咕嘟嘟一瓶立刻喝完,砸吧砸吧嘴表示还要,父母便哈哈大笑,说“你看这孩子真会吃!”。大一点,跟着邻居哥哥把家里的袋装牛奶放到冰箱,隔天取出已冻成不规则形状的冰坨,仪式般剪开一角,捧着冰块小口吸着,而双手和脑袋常常冻得发麻。

再后来,学会向父母讨上几块钱,飞奔到土门边上的冰淇淋摊,印象中是路边成片的桌椅,每张桌子通常围着四把靠背椅子,感觉像是用白铁丝拧成的,圆桌上铺着彩色塑料布,每张桌子还有一顶遮阳伞,风吹过哗哗作响,小小的个子趴在冰柜边,盯着五颜六色的冰淇淋筒气宇轩昂地一口气点了三个球,一再嘱咐店主放多点花生粒,多到什么程度?雪糕被完全覆盖,满满一层都是花生粒。

然后,才心满意足地把冰淇淋碗稳稳的安放在桌上,再爬上椅子,用塑料勺子轻轻挖一点,冰淇淋被脆生生的花生粒包裹着入口即化,口腔里还残留着甜腻腻的奶香和细碎果仁的香甜,微小而细腻。刮着碗底舔完最后一粒花生,环顾周遭热闹的人群,才发现刚经历了一段与世隔绝的时光,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发现,那竟是一种度假般的放松,却在那样的年纪已开始学会享受。

像这个时代许多事物一般,路边冰淇淋摊有一天也悄无声息的消失了。童年,连个回忆的地方都没留下。

捧着已经微化的雪糕,本以为过多的装饰会喧宾夺主,但若视宾为主,那就不一样了。蜻蜓模样的饼干脆而不甜,再吃一口沾了雪糕的葡萄干,酸甜不腻,居然会有人给雪糕起名叫“明天会更好”!吃着雪糕的当下已经非常美好,明天?谁在乎呢!

图&文/甲字27号

回家吃饭吧

“笃笃笃”,菜刀在砧板上抬起又落下,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蒸汽将锅盖顶开,磕在锅沿上,“嗑嗒嗑嗒嗑嗒”,像是在暗中进行一场小小的战斗;炖锅里冒着浅棕色的气泡,橙色的胡萝卜和深棕色的香菇在半透明的汤汁中起起伏伏,胡萝卜特有的甜香和香菇浓郁的菌菇鲜味融合在一起,混入蒸腾的水汽,充盈了整个厨房。

我喜欢看妈妈做饭,即便是高考前最紧张的时期,听着厨房里传来的食物变奏曲,闻着伴着水汽流泻而出的饭菜香味,心都会慢慢安定下来。

弹性十足的鸡腿肉,粉粉糯糯的芋头,饱吸汤汁的香菇,脆脆的莴笋,还有爽滑的魔芋丝。每种食材都各有特色,在锅子里被咕嘟咕嘟炖在一起,慢慢贴合,却又互不干扰。像是有些大男子主义的爸爸,总是很开心的妈妈,还有偶尔使个小性子的我,虽然有时也会斗嘴,但永远相亲相爱。

筑前煮里的莲藕、莴笋等需要慢慢咀嚼,会让人不由得减缓进食的速度,促进唾液分泌,帮助消化。这就是家庭料理最特别的地方吧,即便只是最简单的一道炖菜,也在细节处透着用心。

这道菜并没有过多的调味料,些许的料酒、味淋罢了,可每次吃都觉得很好吃,即便是身体倦怠没有食欲的时候,也能吃下很多,身体也完全不会觉得有负担,连力气也会一点点回到身体里,妈妈在做菜时偷偷施加了什么魔法也说不定呢。

刚刚看完小田切让和小林薰主演的《东京铁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145分钟的电影,乍一听很长,回味时又觉得很短,因为它浓缩了“老妈”的整个人生。

老妈很会做菜,在家里会做可口的料理,之后为了供儿子读书,又开起了料理店。面对没耐性又有些软弱的儿子,老妈永远充满信心,即便后来因为在大学中太堕落而无法毕业,老妈还是很坚强的说:“还有一年,妈会努力的工作。你一定要好好地读到毕业。”

无论多难,总是笑着面对一切的老妈,究竟扛起了多大的担子呢。

电影里单独给美食的镜头并不多,但这种镜头却又贯穿于整个电影的始终,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一日三餐,因为太过熟悉而被忽略,却始终在默默给予我们面对一切的力量。

老妈曾经做了一桌很丰盛的晚餐为儿子考学鼓劲儿,什锦饭,海苔卷,肉汤,烤鱼,蒸的,煮的,炸的,烤的,还有炖的,这样的丰盛对于当时拮据的小家来说是很奢侈的,而老妈只是淡淡的一句“一起吃吧”,或许,对母亲来说,这已经包含了所有想说的话了吧。

在这异常丰盛的餐桌上,一碗朴实无华的筑前煮最让我念念不忘。这道九州北部的乡土料理,至今仍是寻常人家经常会吃到的一道。便宜又美味的鸡腿肉,还有营养丰富的配菜,比如莲藕、蒟蒻、竹笋、干香菇、胡萝卜,用海带高汤和酱油、味淋、米酒等调味慢慢炖煮而成,咸鲜中有一丝甜甜的余味。饥肠漉漉的时候,相比于造型考究、用材奢华的精美大餐,从心到胃,最渴望的还是这么一碗暖乎乎的筑前煮啊。

办公室位于住宅与办公二合一的大楼里,每天傍晚,飘荡在楼道中的家常菜香味,总会让人异常想家,今天不如丢开快餐,推掉应酬,回家吃饭吧。

图&文/丫米的小确幸

属于夜晚的烤肠

要问烤肠在一天的什么时候最好吃?

当然是晚上了。而且最好是夏秋两季的夜晚。在这样的夜晚,烤肠便成为一种便宜并且易得的美味。一个人在白天,通常没有时间能静下心来品尝一种食物;而在晚上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一个城市往往有着自己的节奏,在白天它是喧嚣的、忙碌的、紧张的,在晚上它是宁静的、悠闲的、松散的。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白天是各色人等穿梭着的忙碌身影,人们忙于工作、奔波、挣钱;到了晚上,人们的步伐慢了下来,城市的节奏也跟着慢下来了。

北京夏秋两季的晚上是最温和舒适的,凉爽的风徐徐扑面而来,路灯光线柔和,人们沿着道路或是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当你走在路上时,眼里都是和白天不一样的情景,这些情景不仅养眼,而且养心。你的心静下来了。当你也在缓慢地走着的时候,也许经过了一个报刊亭,一股烤肠的香味飘出来。于是你想,不妨接下来一边吃烤肠一边走。

烤肠这种食物尤其适合走在路上吃。一根大约十来公分长,从中间串了竹签,单手可拿,十分方便。烤肠的量也不是很大,走不了太久就会吃完,也不会占用很多走在路上的工夫。由于这种缘故,烤肠往往在凉掉之前已经被吃掉了。这样很好,因为凉下来的烤肠虽然味道变化并不大,但魅力已减了大半。一根刚刚买到手的烤肠,几秒钟之前还在烤肠机的滚轴上烤着,这时候咬一口就会被烫得呲牙咧嘴。烤肠和大多数烧烤食物一样,需要等上一小会,过了最烫的阶段再下口。

吃的时候,牙齿首先接触到的是烤肠的外皮,由于烤的时间较长,这层外皮已经有一点焦糊,比里面的部分更有韧性,又稍微有一点酥,可以说是完美地融合了焦香和肉香。烤肠的内部和外皮相比,没有被直接电烤,所以没有焦香,只有肉的香味和香辛料的味道。在吃烤肠的时候,一口同时咬到外皮和里面,口感是复杂的,味道也是复杂而且层次丰富的。人们对烤制食物的热爱,大概和用火的历史一样久远。这些食物发展到今天,早已有了繁多的形式,而烤肠基本上可以算是属于烤制食品中最便宜而且经典的那一类。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烤肠是小孩子的食品,其实不然。我那天回家,走出地铁站的时候一名女子在我身旁匆匆走过,她个子高且十分讲究地盘着头发,一身干净且笔挺的西装,手里却拿了一根烤肠在吃着。我读的大学里的报刊亭也卖烤肠,经常会有下自习的学生来买,也有情侣来买的,一人一根。和喜欢的人吃着一样的食物,在幽暗又安静的校园里聊聊天,压压马路,是非常惬意的一件事情。

我在大学期间有一段时间每天都去教学楼上自习,到晚上快十一点的时候,教学楼要关门的时候才回宿舍。我一天天固定地走着教学楼和宿舍楼之间的那条路。当我在那段无比熟悉的路上走着时,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头脑被白天所学的各种知识填充了。这些知识从此扎根于我的头脑中,任谁也无法夺走,只是我愿意时可以和他人分享,并且这些知识迟早有一天会帮到我。

我的心里充斥着一种巨大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并非来源于我所拥有的物质或财富的增长,而是来源于我相信自己是在进步的,今天的我已经和昨天的我不一样。我的心是充实而满足的,但晚餐后已过四个小时,我的胃已经空空如也。

于是我改变方向走向那个依然亮着灯的报刊亭。报刊亭还是老样子,一个拥挤的小屋子里面堆放着杂志、饮料和各种零食,在报刊亭的一角摆着一个制作烤肠的机器,透明的玻璃罩子下面是正在缓慢翻滚着的烤肠。不大的空间里于是弥漫着浓郁的香气,任何一个进来的人都会被轻易征服。我递上准备好的零钱,说“来一根烤肠”,老板娘还是那副和善的笑容,从那些烤肠中用夹子拣出烤得恰到好处的一根,串上竹签递给我。

于是我吃着烤肠慢慢走回宿舍,那独特的香味让我再一次心满意足。

文/赵小喵
图/Hans  循CC协议使用

说好的盐焗鸡呢

说起盐焗鸡,倒是有很长的历史了。它不仅仅是客家菜的代表,更是我和EX没有完成的约定。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一起吃过很多味美食,但是唯独这道盐焗鸡,我们商量了很多次都没有吃成。终究还是没有缘分吧。

为什么自己亲手烹制盐焗鸡,主要是原因还是因为失业后,变得更加穷。曾经在各个不同档次的饭店吃过盐焗鸡,少说也要一百多一只。而自己动手不仅经济实惠还为本身就苦逼的人生增添一番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盐焗鸡最主要的就是盐焗鸡粉,这个盐焗鸡粉简直煞费苦心呢,我走遍惠州各个市场,终于买到了最正宗的。材料已到位,那么便开始吧。

鸡1只 (约3斤) ,粗盐 3斤 ,纱纸 1张 ,钖纸 1张 。首先将鸡洗净抹干,吊起风干至越干越好。再上色,取黄豆大栀子黄入碗中,加入少量水,用刷子上色,这样一来鸡就会变成黄色。但是栀子黄性极寒,不建议老人和小孩食用。家中有老人小孩的,这一步可以省略。其次再将盐焗鸡粉均匀得抹在整只鸡身上,肚子里也要抹上。其次将两只鸡脚从尾部插入肚内,用纱纸包好,以牙签穿过鸡颈及鸡尾固定位置,以防纱纸散开。就这样腌制3小时。

等候的时间是漫长的,突然想到EX。几年的时间,我们曾经一起走过很多的城市,一起吃喝喝喝。从一起读书的城市,吃过各种校里校外的路边摊,不知名却出奇好吃的馄饨店,校门口的煲仔饭总是我们下课后马上要去的地方,周末寻找美食也是我们必做的功课。后来,我去了另一个城市继续读书,他也在我学校附近的城市找了工作,虽然当时我读书是个小城市,也并没有很多美食,但是我们还是经常凑在一起吃吃喝喝。后来,我工作了,他来到我工作的城市继续工作,继续吃吃喝喝快哉快哉。从街边小巷的一块钱一条的牛杂,到路边大排档各种河鲜砂锅粥,或者是大晚上一起吃的烧烤,麻辣烫,糖水,布丁等等。但是我们说好的一起吃的盐焗鸡,因为种种原因,始终不得愿。其实我们之间有过很多争吵,但是为了吃,却没有。很多时间争吵到停不下来的时候,他都会说,先别吵了,中场休息去吃饭吧,吃完再吵。然而吃完饭一切都似乎回归正常。但是,生活不仅仅是吃那么简单,矛盾还是存在。争吵还是不断。后来我才意识到,不是他变了也不是我变了。其实我们原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到了最后,因为一些原因。我们还是分手了。虽然过程非常痛苦,各种纠葛牵绊,但是没有办法,不能一起携手共度余生的人,我们只有放弃彼此。现在,我还在这座城市,而他在哪儿,我不知道。

分手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生活还是要继续。我继续研究起这只鸡,即使没有他的陪伴。三个小时腌制好后,在锅中将粗盐炒热,将约1/3粗盐平均铺于煲底,放入煲鸡只,将余下的粗盐铺面。盖煲以慢火焗6分钟,将鸡双反转,再焗6分钟,最后熄焗12分钟即成。 

就像图片中一样,这是我第一次烹饪盐焗鸡,我没有想到它竟然这么好吃。不输于外面的某些饭店。有些事情,不去尝试真的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能。就像分手后,我比我想象中要还要坚强。

我不知道他会不会看到这篇文章,也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我这个人。但是这些都无关紧要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既然频道不一样,那选择分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看到一些鸡汤文说,如果一次分手,没有让双方更好的成长,那么就不算一次好的恋爱。是不是好的恋爱我不知道,至少,我能平静的接受。虽然我觉得很惋惜。说好的盐焗鸡呢,我已经自己做好吃完了。希望你好。

虽然我现在依然面临着各种困境,但至少还算乐观。

没有办法,人活着总是要有信仰的。

图&文/阿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