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个汤,蒸条鱼……幸福感都在柴米油盐的小事里

我从小并不爱进厨房,仗着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我基本可以滴水不沾,一日三顿坐等开饭。因此,和很多女孩一样,我从小就听着长辈们的“不会做菜以后嫁不出去”长大。

今年年初,我一个人待在北京,迷上了做菜。我住的是一个老房子的次卧,屋内有个不到十平米的公共厨房,财迷油盐,锅碗瓢盆几乎都有,除了没有锅盖,以及冰箱坏了以外。

锅盖的缺失,导致只能每次要用锅蒸东西的时候都得找邻居的大爷借,甚至朋友来我家吃饭,我都得叮嘱一句“麻烦自带锅盖。”

在冬日的北京,冰箱坏掉了,其实不算太大一回事,只需要把需要冷藏的食材放在窗外就好了。

我第一次做的是炖排骨汤。那天周末,我去了离家最近的大超市。超市的肉类区有很多种排骨,肋排、削排、排骨中段、肉颈骨……最后我选的是排骨中段,头一次选骨头,想着省啥都不能省吃,最贵的应该是最好吃的。拎着最贵的排骨回到家,我百度了一下发现,其实排骨中段并不是做汤的最好选择。

第一次做汤,选购排骨时,千叮万嘱卖骨头的师傅要帮我剁成小块;买配菜时候,要查查到底要放胡萝卜还是白萝卜;看菜谱的时候,要查查“焯水”到底是什么意思……越是陌生,越是好奇,就这样,完成了我的第一次下厨房。

没有想象中的手忙脚乱,也不见得是难以形容的美味,但却让我确定了在北京最喜欢的地方,对的,正是那个不到十平米的小厨房。

后来,我还邀请过朋友来家里吃饭。那天,我们尝试做了几道新的家常菜,有可乐鸡翅、蒜蓉菜心、清蒸鲈鱼、鸡腿炖汤。

和朋友约好时间到超市,买鱼的时候,我拿起一个大大的网,扎进水里,鱼惊得四处乱窜。好几次我都捞到了鱼,网刚离开水面,鱼又跳回水里。选完主要食材,还要买配菜和调料。“要买姜吗?蚝油呢?芝麻油呢?……”

回家在厨房折腾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做好了三菜一汤,最后捧出那盘清蒸鲈鱼的时候,我才发现“哎呀,没有葱!”这让我之后每次都菜市场都首先去蔬菜区买葱。

做好饭菜,我们就开始拍照。清空桌子,铺了一张茶色桌布,开了屋内所有的灯,一个人举着手机打灯,另一个人拍照。平拍,俯拍,凑近拍特写。我们花了比做菜更长的时间拍照,精修图片,上传朋友圈,最后才是开吃。

很多人都会觉得做菜最大的幸福感是来自于被夸好吃或者是朋友圈的点赞数。实际上,大多数邀请别人来家里吃饭,也不一定每个客人都会夸赞菜品,朋友圈内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点赞菜品本身。但是完成这道菜本身一句足够让人满足,这种幸福感是从踏进菜市场,一眼选中那颗葱开始的。

更多的时候,请回家的客人多吃几口,或者冒出一句“还可以哦。”那就心满意足了。

后来,和一个好朋友说,如果我离开北京回广州的话,我们以后一起租房子住。虽然一切都是建立在“如果”上,但我们还是开始计划着我们的未来。

计划生活,终究归结于还是一个点,吃喝拉撒,所以必然先谈的就是吃,我们在“如果”的前提下,决定以后房子楼下要有大型生活超市,可以逛菜市场那种。偶尔睡前刷到一张好看的米色亚麻桌布,就会截图给她,“以后我们家买一张这样的桌布吧。”偶尔刷到一盆好看的食物,就约定“我来学,以后你洗碗噢。”

 

文/ 李雨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