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灶大锅,才能煮出家的味道

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

小时候回老家,在奶奶的老房子里,第一次见到柴火烧的大锅,于是帮忙添柴烧火兴奋的玩了一整天。

长大后我再没怎么下厨,只是看着家里的炉灶更新换代,从煤气到天然气再到后来电磁炉搞定大部分的菜。万事简便,烟火气越来越少了。

我还是怀念起孩童时候的那点儿欢乐,也许那样才有家的气息吧。今天深夜君给你带来一个故事,讲的是北方的土灶大锅!也许很多人都不曾经历过,但那叫家!

——深夜君

                                     

- 正文 -

在北方,没来暖气的日子,最难将息。所以,我每天都特别想念姥姥家大锅烧柴焖出来的小米稀饭。 

***

姥姥家万能的大锅

时常感慨老祖先的智慧,把土灶和土炕挨着垒,炕面和锅台以上,用墙隔开,油烟进不了屋,锅灶的热量却源源不断地输过来。做好了饭,也就暖好了床,天一黑就可以直接睡。 

嵌在土灶锅台里的大锅,容量很大,即使一整只鸡放进去,也绰绰有余。烧柴火时,一般要先加树叶草棍之类的引燃,再塞入能烧很长时间的大块柴,配上鼓风机,马力十足。万能的大锅啊,文武双全,炒炸炖熬蒸,反正做什么都好吃。 

***

卡巧饽饽
小时候每个七夕节前都回姥姥家做巧饼,用我们当地话叫“卡巧饽饽”。过惯节俭日子的姥姥,在给孙辈做吃的的时候格外阔绰。面粉里加进好多砂糖和鸡蛋,发出来带一种淡黄色,还没下锅,闻起来就很香甜。 

三种大小的模子有四个。比巴掌大一点的有两个,一个是略呈纺锤状,一个是翘尾巴的小鲤鱼。小一些的一个模子两个凹,一个是花篮形,一个是小一号的翘尾巴鲤鱼。还有一个小臂长的模具,一溜齐齐排出九个凹,做出来巧饼最小,大概拇指大。

 
我脾气急,这时候却能在炕上坐一天。面团对于我来说跟橡皮泥没什么区别,况且做出来的东西不仅有模样,还能吃,这就更神奇了。
揪面团的时候,大一些的模具反而不好把握大小,所以我格外喜欢九个凹的最小号模子,揪出九个小面团,然后用小手指头挨个按平,边边角角都要卡着模子,这样花纹才完整。 

也许生来手笨,我就只能做这个简单的步骤。按满之后递给手巧的姥姥,她拿住一头,把另一头往面板上一磕,就轻巧地掉下来九个大小不一花纹不同的小面团。放到烧柴的大锅里,很快就烙熟了。 

说是在帮姥姥干活,其实还是在玩儿。姥姥一边看着我,一边估摸着剩下的面团的大小,看我玩的差不多了,时间也差不多中午了,就迅速把剩下的面团塞进更大一点的模子。 

很快,大大小小的巧饼出锅,像一家人似的热热闹闹。跟大锅接触时间长的地方会烙成金黄色的脆壳,热度还没散去的时候最好吃。所以每年的这天,没到午饭,偷吃的我就已经撑坏了。 

***

大锅蒸的大馒头

也同样是这口大锅,每到过年,便开足马力烧上一天,蒸出一炕香喷喷的馒头。 面团发好,反复来回地揉,分成双手握拳那么大的面团,再继续揉,往里面呛进足够多的面,再整形,正中和四下的方位挑起一撮儿,塞进三分之一个去核的干枣,垫上晒干的紧贴玉米棒的皮儿,就下大锅蒸。 

蒸出来是要双手去捧那么大的馒头,也是四边生脆壳,裹着内里的香软,配咸菜都能吃上大半个。 

这是一种每次离家都要靠吃披萨饼边儿来聊以慰藉的馋和想念。 

***

有些味道只藏在姥姥的大锅里

等到自己长大了,学下厨,学调面,才知道面团调不好会粘模子,火候也并不那么好控制,一不小心就要糊。更别说大锅的火力没有档位,纯粹靠的是经验,而姥姥从来没有失手过。 不管是蒸馒头还是烙巧饼,就是日常蒸煮,姥姥都能用大锅做到最好。锅底煮上小米稀饭,横竖码成的“井”字隔板刚好卡在三分之二的地方,上面蒸菜和馒头、神奇的是,这并不串味儿。不炒菜吃便餐的时候,全家人的一顿一锅就能解决。 

然而即便菜式再简单,小锅小灶再用劲儿去较量,也蒸不出一样的又脆又软的咸菜,熬不出黏糊糊的米油裹着每颗小米的小米饭。所以每次我和老妈回家前给姥姥的电话里,都会说,啊,不用别的菜,一锅稀饭配咸菜就好啦。 

每到这时,我总会和老妈相视而笑。我们都知道,有些味道,只藏在姥姥的大锅里。现在的我们终于省掉了烧柴刷锅的麻烦,只是有些味道怕是也要一起消散了。

文 / 寒水凝

图片 / 百度图片、花瓣网
BGM / 岁月神偷-金玟岐

你想与20万吃货分享你的美食故事吗?欢迎给我们投稿~投稿邮箱等待着你的故事:tougao@tonightfood.com(点击原文获得更多信息)

深夜谈吃
你与吃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q群:344547537 | 暗号「深夜君开门」

▲长按扫码关注

深夜谈吃是覆盖千万受众的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