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著名创作人兼监制周博贤曾为草根天后谢安琪写过一首《我爱茶餐厅》,歌词很直白:
我爱你个性朴素平民化,
会教顾客畅快满意如归家,
牛油餐包再配以百年浓茶,
令倦透的身躯也升华。
港式餐厅流传成为文化,
陪同人群见证繁荣和低洼,
豪情潇洒气慨似少年刘华,
外貌带点草根却高雅。
如同歌里唱的那样,对于港人而言,茶餐厅是最平民化的饱腹好去处。据说,在香港每走10分钟就有一家茶餐厅,密集程度堪比7-11便利店。除了方便快捷即点即食的实用价值,茶餐厅早已成为香港文化的标志。
在港剧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两个黑帮大佬各自带着一群小弟在茶餐厅“讲数”(谈判),又或者是几个中年大叔围着卡座在讨论股市、马经。甚至连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里,张曼玉和梁朝伟第一次约会,也是在昏暗的老式茶餐厅中,张曼玉低头搅动着杯中奶茶,光影流转,似有若无的暧昧情愫在卡座中蔓延。
香港曾是英国殖民地,因此茶餐厅里中西mix&match特色十分明显。最典型的体现便是鸳鸯,即奶茶沟(混合之意)咖啡,仿照英式红茶喝法的港式奶茶,与咖啡七三开(即奶茶与咖啡比例7:3),成品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但这就是它独特的混搭风格。
茶餐厅的诞生,也体现出这个特点。它的前身是冰室,当时只卖一些饮料如咖啡、奶茶、红豆冰和三明治、菠萝包等简单的食物。后来,在残酷竞争中为求生存,冰室所售卖的食物品种越来越多,便干脆仿照西餐厅模式,改成茶餐厅,不少港人现在亦亲切地将其称为“茶记”。
随着两地互动愈加频繁,茶餐厅作为香港草根饮食文化的代表,在大陆遍地开花。除了广州外,北京大概是港式茶餐厅最多的城市,质量上也是最参差不齐的,已经有不下5个身在北京的朋友跟我吐槽过北京所谓“港式茶餐厅”有多坑爹:便宜的不好吃,稍微正宗点的又太贵。
本来是“个性朴素平民化”的美食,现在却令庶民消费不起,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似乎成了大趋势。现在很多港式茶餐厅越开越豪华,装修、地段、价格,完全不是一间茶餐厅应有的样子。
香港茶餐厅的魅力,是由食物、环境氛围和人共同造就的。在寸土寸金又快节奏的香港,茶餐厅通常座位逼仄、人多吵闹,伙计手脚麻利。“一杯丝袜奶茶!”话音刚落,盛在厚身瓷杯中的滚烫奶茶便被甩在桌上,也许还有几滴褐色奶茶溅出,落在白瓷碟内。食客们早已对此司空见惯,抱怨“服务不好”的反而会被侧目。
港人有句俗语,“如果一个女仔肯陪你捱茶餐厅,咁就娶咗佢喇!”(如果一个女孩肯陪你捱茶餐厅,那就娶了她吧),一个“捱”字,形象地道出茶餐厅的特点:不浮华、不惊艳、不浪漫,是实实在在还有点脏乱挤的日常款,像白开水般一如往常地令人窝心。
除了来港必去朝圣的翠华茶餐厅,很多嘴刁食客心中都有自己的独家觅食地图,兰桂坊的丝袜奶茶,金华冰厅的菠萝油,华星冰室的炒蛋多士……运气好的话,在深夜时分去分分钟能遇上荧幕大明星。
下午三点三,正是肚子略空人又困倦的时分,找一家茶餐厅,坐下叫杯冰镇奶茶或冻柠茶,再叹一个刚出炉热腾腾的菠萝油,或一份多士,即刻醒脑提神整个人瞬间治愈,又有力气转身扑入堆成山的文件中搏斗。
图&文/eimo
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