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分来到澄海隆都永宁寨,寨中的文园如它的名字般淡雅而安静。恰是南方的初冬,暖阳依旧,片片磷光洒在做粿人的身上,似乎他们这娴熟的技艺,也是会发光的。
平日里自己小打小闹也会在厨房里呆上段时间,做一些甜点给自己喜爱的人尝尝。但终究只是小打小闹,出来的成品倒也只是简单的面包、蛋糕、小饼干。再难一些的,或者就是派、塔。对于中华传承下来的精美甜点,极少踏足过,唯一做过的只有中秋时的月饼。
很多人说,以前流传下来的技艺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黯淡了许多,也失传了许多。有时在街上看到炊烟袅袅的蒸笼,打开一闻,包裹着鲜虾的烧卖、饱含肉汁的小笼包……垂涎欲滴之时想着若有一天自己会亲手做这一些该多好。当然,最后的结果,也就只停留在当初的想想而已。
而潮汕传统文化留下来的各种做粿的技艺,如今虽仍有人做,但比起往日倒也少了很多。
这一群做红壳桃的师傅,系着围裙,拿着竹篮,游走于园中,文园也因此热闹了许多。
红壳桃的粿皮是在前一晚就事先做好的。面粉和蒸熟的粿条中加上一点红曲粉,和上红肉火龙果汁和水,搅匀静置,成了柔韧而不粘手的粿皮。红壳桃中的馅却也因地方不同而做得不同,但主要的配料大径相同:炒熟的香菇粒、泡发的虾米、板栗碎、五花肉丁、芹菜粒、糯米饭……拌上一些调味品,包在粿皮之中。准备好的粿印抹粉,一扣一压,一个个精美的红壳桃就出来了。柴火上的大蒸锅冒着股股蒸汽,师傅忙着添柴火,围着这蒸锅的,大多是像我这种眼巴巴等着掀锅盖的人。
等待时分,我瞅着用木材做出来的粿印。传统的粿印是手艺人一刀一钻雕刻而成的,一块木材,在手艺人的双手之中变得徐徐生辉,或是灯塔的图案,或是吉祥如意的喻意图,每个粿印都有着不同的祝福。潮汕的拜神习俗中,总将红壳桃作为供品,或者也有这般的祈福寓意吧。
热气腾腾的红壳桃终于出炉。我手捧一个稍稍烫手的,轻口一咬,柔软的粿皮中夹杂着咸香的糯米饭,舌尖上还有香菇、虾米和芹菜散发出的香味。或者是第一次尝试到现做的红壳桃,每一口的新鲜感都让自己沉浸在幸福之中。相比用平底锅煎出来的红壳桃,这样用柴火蒸出来的红壳桃更保留了原先的甜味和鲜味,柔韧而不粘牙。
回味着红壳桃的余香,总有一种古老而悠长的文化在心中蔓延。似乎这样的文化沉淀在心中油然已久,看着一个个精致的红壳桃,我仿佛也看到了奶奶那一辈人在粉末余飞中手持粿印做红壳桃的情景,愿是这样暖心的场景可以一代代留传,每一个后代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红壳桃,在不一样的味道中品尝不一样的潮汕情怀。
图&文/发涨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