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板和东北冻食

炎热的上海,最近流行着一款新上市的冷饮——红宝石牌“东北大板”,就是糖奶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冰糕。作为现代冷饮制作大本营的上海,却被来自边远小城镇大庆生产的冷饮品种轻松地占据了一席之地。据说,厂商另辟蹊径,不进便利店、超市卖场的渠道,将这部分进场成本改作支持冰箱和电费,专供密布全市街坊小巷的小杂货店铺。三元一支的“东北大板”冰糕,分外畅销,深受欢迎。

说起冰糕,自然令人想起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卖得最红火的“马迭尔”冰糕。这是一种名闻遐迩的特色冷饮。马迭尔(Modern)冰糕由法籍犹太人开斯普于1906年在哈尔滨创建,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名称“马迭尔”从清朝到民国到解放后,一直沿用未改。笔者每到中央大街都要排队买上一支品尝一番。如今在上海卖的“东北大板”冰糕,在我看来,其实就是“马迭尔”冰糕的简易版,香甜适宜,奶味浓郁。当然,口味和口感上,与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马迭尔”冰糕相距甚远。不过,距冰城迢迢数千里的沪城,有“东北大板”冰糕消暑,也算有聊胜于无啦。

上海人口中所说的冷饮“雪糕”“棒冰”,其实就是东北人称谓的“冰糕”“冰棍”。在哈尔滨城里,大街小巷一年四季都有“冰糕”、“冰棍”摊点,“冰糕”“冰棍”的叫卖声长年绵绵不绝,而且吆卖声非常有特点,小贩们一口气连着吆喝,如“冰棍冰棍冰棍冰棍~~~~”,或者“冰糕冰糕冰糕冰糕~~~~”,大碴子味的东北地方口音,成了松花江畔太阳岛周遭充耳难掩的声响。

善于吃食冰糕冰棍,是东北人们的强项。北国冬季酷冷,千里雪封,寒风袭人,凛冽的空气中夹杂着闪闪发亮的细微冰晶,零下二三十度。这样的时节,正是吃食冰冻食品的好时光。卖冰糕、冰棍的老娘们头上裹着色彩鲜艳的大方巾,嘴里叨咕着一连串的“冰糕冰糕冰糕冰糕~~~”的叫唤,货摊上的冰糕、冰棍什么包装也没有,赤裸裸地堆码起来,上面覆盖了一块白布。反正大冬天零下几十度,也不怕融化了。吃冰棍、冰糕的人们一买就是十来支,手上擎举着,口里冒白气,鼻子里“丝丝哈哈”地流着稀涕,嘴巴里“嘁哩喀喳”地咀嚼着,铜牙铁齿,牙口倍好!这在北方可谓一大景观。

讲到这里,想起了一件趣事。当年东北上山下乡的同学中,有一对恋爱结婚,怀孕生子。做母亲的既无经验又没奶水,婴儿饿的“哇哇”啼哭。做父亲的到畜牧连的老同学处讨来了一大桶牛奶,将奶桶置于冰天雪地里,冻成了一大块“奶坨子”。每天,用刀砍下一块,煮热了喂孩子。说来好笑,一个冬天下来,婴儿竟消化了好几个“奶坨子”。不但没得什么因为牛奶消毒不消毒的疾病,反而长得白白胖胖。大概大肠杆菌之类的,也抵不住零下30、40度的酷冷吧。

更为有趣的是,除夕夜,按照东北的习俗,一大家子人嘻嘻哈哈,团团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剥蒜瓣守夜。家家户户都包了许许多多,当然,一下子吃不完,勤快的主妇就把生饺子搁在院子里或者干脆搁在房顶上,不用一袋烟的时间,全都冻成硬梆梆的冻饺子啦。有客造访,就煮来飨客。随吃随取,保鲜依然,十分方便。饺子包得多的人家,一直可以享用到元宵佳节。

大东北的吃食与北地高寒密切相关,有着与其他地域特别不同的差异。比如,南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冰冻食品,冻梨、冻柿子等等。

吃冻犁、冻柿子更有特色了。先得把它们浸入凉水中,这叫做“拔”,大概是拔掉其中的凉气吧。一会儿,冻水果的外面神奇地裹了一层冰的盔甲,把冰盔甲像剥鸡蛋壳一样去除后,冰水果以它特有的滋味和口感,让你尝到一种全新的体验,微酸带甜,冰凉爽口。尤其在北地风俗大碗喝白酒之后,再吃上一两个冻梨或冻柿子,既解酒又解渴,那种冰爽的口感,非亲历无法用言语来精准表达。

冻柿子的吃食方法比较有趣,冻柿子用凉水“拔”过以后,把柿子皮撕开一个小口子,插入一根吸管,直接吮吸柿子肉,冰凉的甜甜的柔柔的果肉质感,任是现在大都市里什么珍珠奶茶之类的饮品都无法与以匹配。

冻梨也有一种更奇特的吃食方法,不用凉水“拔”,直接用快锋利刃的小刀子,把冻梨削成薄片,入嘴即化,满颊生香,又甜润又清凉。

哦,想起来了,在上海卖的东北大板冰糕,有原味的、草莓味等,要是有冻梨味的、冻柿子味的,那该多解馋呀!

图&文    李展怀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