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酒鬼的呢喃

对于饮酒之人来说,喝啤酒的原因有千百种。不管是否有意识,原因归结起来却不过四种,不敢喝白的,白的很难喝,喝了太多白的,第四种无非就是老子就是喜欢喝咋地之类。

饮啤酒不必像喝白酒一样寸土必争,勾心斗角,生怕在杯盏推换之间败下阵来,醉成一尾泥鳅。饮啤酒大可海饮牛饮,扯下脸皮装个好汉。但却不代表你能滥竽充数,善饮者喜欢琢磨喝酒的门道。当没有门道的时候,他们自己给自己制造点门道。

两三狐朋,馋虫大躁,杯盘更替之间,两三瓶老青岛自然妙哉;饭案之上,难免挥汗如雨,尤算啫煲边炉火锅之属,杀到兴起之间,一杯老青岛落口清爽,祛滞解浊,冲去大鱼大鸡大鸟之类一切太咸太辣太酸太猛之味觉,霎那之间,仿佛置身雪国,万境皆空。从重口味到小清新的转换,就是这么激爽。

深夜看球,不论孤独不孤独,啤酒都难以割舍。若是欧战,不妨施舍欧冠官方啤酒喜力几个薄面。喜力在欧洲啤酒中属清新自然一派,以蛇麻子发酵,顺和甘醇,不含枯涩刺激之味,纯修内在,是为气宗。而德国黑啤流淌着巴伐利亚的血性与意志,黑啤功在口感,厚重有力,是为剑宗。气宗剑宗,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中立球迷大可喝清和淡纯,看捉对厮杀,谈笑间江山推替。而若为比赛某一方球迷,不妨大沽黑啤,血性方刚,看得血脉喷张,赤膊呼啸。

看英超,百威是最佳选择,清香难敌,与英伦绿茵场边九十分钟不息的婉转队歌最搭配。看西甲,冰爽嘉士伯那淡淡的苦味就像西班牙球队控制狂般的控球欲望。

诸事顺遂,平安喜乐,纯生就是最好的选择,珠江纯生,鲜沁心脾,如沐春风。一日劳作,筋疲力尽,断然不能选燕京,燕啤苦甚,无异伤口撒盐,不喝出泪来才奇怪。一人于夜半阳台,无眠而酌,夜风温柔,台啤泡沫绵密,如一千种往事在舌口之间。若食宵夜,台啤系列的果酒佐食最妙,食物以充饥,果酒以收尾点缀,营养均衡,微醺便可,乐哉乐哉。无悲无喜,波澜不惊,哈啤为上,干净利落,入口即无。而肠饥辘辘之时则不可饮哈啤,本已唇舌皆淡,再喝酸淡之酒,嘴里定会淡出个鸟来。

盛夏之时,汗滴如雨,雪花啤酒冰清少沫,不带尾味,解渴王道。菠萝啤一定要选广氏冰镇,蓝带的菠萝啤那叫扯淡。盛夏与菠萝啤,就像胶卷与爱人一般的曼妙搭配。

冬寒本不宜饮啤酒,但若酒虫大动,蠢蠢欲动,朝日啤酒是最正确的选择。入口苦如人生,再饮回甘,到最后一口淡淡麦芽甘香。冬日唇躁,最宜用味觉变化多端的怪物妖物,让舌尖在冬眠的麻木中静静醒来。

下酒菜虽是题外话,但说古往神兵怎么能略过关刀,酒鬼论酒怎能不挑剔下酒菜。淮盐花生是一切酒类的大众情侣。带花椒粉的红衣花生再性感不过。喝白的,醍醐灌顶,酒味冲天,于是白酒的下酒菜往往清淡,清醋薄藕,拔丝山药。喝啤酒则反其道,啤酒淡雅,总须来几味极猛料佐饮,一解肚中馋肠九转。辣炒田螺,因螺性大寒,鲜姜料酒薄荷尽管下,多些酒鬼思维,余事莫管,只管爆炒一通,包管对味。辣炒花蛤,但求一鲜,酒鬼炒菜,少却平日精致,大收大放,大智若愚,耗油黄酒,青辣红辣,尽管像山水泼墨,一并泼洒。啤酒雅淡,佐菜入味,此谓味蕾销魂。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肚中兵戈响,灯下空呢喃。想了又想,此时此刻,又合适喝什么啤酒?全当以上是一个假醉鬼的酒嗝,人生啊,喝什么又有什么所谓。

图&文  曾浩林

牛肉粉丝汤

小时候,小区外面各色小摊从早到晚结群扎堆,早上就是煎饺豆浆豆腐脑小馄饨还有我最喜欢的炒米粉干。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家吃早餐,于是每次上学路过那一片热火朝天都很羡慕那些上班的大人和上学的小孩能坐在一片热气腾腾里吃得稀里哗啦。记得终于有天早上,也是唯一的一次,阿婆带我和姐姐坐上简陋的折叠桌和圆凳吃了两碗小馄饨,到馄饨端上来之前,一直有种终于还愿了的满足和兴奋。但吃着吃着我又时不时东张西望,看看周围埋头吃着的人。好像不是在自己家里,怎么吃都不自在,吃不出周围人的自如来。有那么几次爸妈派我和姐姐去买早饭,米粉干和豆浆是一定要的,现在还记得一清二楚,卖炒米粉的小伙子是个斗鸡眼,于是每次去到那摊都异常尴尬和迟疑,因为总是忍不住多看他几眼,况且要找个合适的角度跟他对视加对话真是太困难了。猥琐而不厚道的我和姐姐总是在背后偷笑但又不忘良心发现自我谴责,人家都那么可怜了还笑,这是不对的。

下午放学回家,卖的那拨人就换成了炸串阿姨、葱包烩阿姨和粉丝汤阿公阿婆等等(这三个似乎是人气最旺也最屹立不倒的,第四名是梅干菜饼哥),买的那拨人换成了围成一堆的吵着要吃的小学生和边上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但又拗不过的阿公阿婆们。有一次还看到粉丝阿公拿着卖空的锅奔回家去续新的。其他诸如凉粉姐番薯叔之类的都只有散客且随机流动,一段时间后就不见了。不得不提的是,牛肉粉丝汤真是此生再难以相遇的美味,酱油的量和煮的时间配合默契,粉丝根根入味却又软硬适中口感奇佳。盛出锅后每一碗都要再加上一勺牛肉末和一勺榨菜。粉丝和着咸淡适中的汤滑进嘴里,边嚼边咽的过程中从牙缝到舌头挤进了牛肉和榨菜的咸鲜。杭州的夏天奇热,大部分人都转向冰绿豆汤的时候,我和姐姐依然头顶冒烟,跐溜着刚出锅的牛肉粉丝。这是只有这一对阿公阿婆才做得出的味道,通过味蕾在许多像我这样的小孩脑子里存到了今天,以供将来流着口水就着回忆,寻找或是求证用。

想来已经十年过去了,不知他们是否安好?是不是偶尔也给孙子孙女煮煮馋了那么多小孩十年甚至几十年的粉丝汤?一家人的味道总是代代相传的,这样一想就有了盼头。也许有一天他的孙子或者孙子的孙子,或是像我现在这样突发奇想,或是像我一直以来追怀往昔,重新操起当年的旧锅,在小时候玩耍的某处,摆开当年的阵势,吸引了一大拨当年孩子们的孩子。

图&文  王一只

原来糕仔没有变

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吃一种点心,叫糕仔,全名应该海门糕仔。

那个时候我不喜欢上幼儿园,怕很凶的女老师,但老妈跟我说,如果我乖乖上完课,放学后就给我糕仔吃,每次一听到这话,我总能乖乖就范,实在是因为糕仔太好吃了,当然,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好吃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如何描述吃到糕仔这样一种欣喜,只是知道,它呈小圆状,白色,入口即化,甜味散布开来,但老妈不允许我多吃,所以每次只能吃一小块。

糕仔几乎陪伴了我在幼儿园的时光,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老家并没有卖糕仔,每次都是老妈托在棉城镇的外婆买回来给我,长大后也早已忘记了小时候吃到的那种味道,再后来,生活渐渐宽裕了,很多大商场开在了我家附近,类似像糕仔的也渐渐多了许多,都是独立包装出售,只是样子比小时候吃到的糕仔要大许多,但名字已经变了,叫米糕,老妈知道我小时候喜欢吃,有次拜神就买了一包回来,但撕开来,好大一块,咬两口,味道或许还是那个味道,只是吃了几口便再也难以下咽,喉咙干涩,需要喝杯茶辅助消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并非海门特产的缘故。

所谓的海门糕仔,指的是汕头海门镇一种独有的糕类特产,在潮汕地区有句俗谚叫:贵屿朥饼,海门糕仔,而且,海门糕仔也是“潮汕八大传统名产饼食”之一。

关于海门糕仔,还有一个典故:昔年海门镇有一位新婚渔民将要随船出海,贤惠的新娘关心丈夫出海时的饱暖,就将嫁时带来的糯米研成粉末,炒熟加糖,精心做成一块块刚好可入口的糕仔,并一块块叠成柱状,卷上红纸,给丈夫带出海当干粮食用,之后,其他渔家发现此法甚妙,便竞相仿效,一传十、十传百,逐渐成了潮汕地区的名饼食,从这一典故中,也看出潮汕姿娘(女人,潮语读“姿娘")贤惠的名不虚传。

上了高中,住宿,同宿舍的一个舍友是海门人,某周日回校的一个晚上,他坐在床头将抽屉拉开,说请我们吃正宗的海门糕仔,宿舍一阵惊喜,“只有6块,刚好每人一块”,多久没再尝到小时候喜欢的那个味道了,仿佛回到上幼儿园,因为一块海门糕仔,我屁颠屁颠地在被老妈骗去上幼儿园,只是让我惊讶的是,曾经陪伴我幼儿园时光的海门糕仔原来味道是这么普通,和商店卖的米糕并无多大不同,当时怎么都想不通,小时候怎么就那么爱吃,怎么就会因为一小块糕仔就去上幼儿园。

直到今年过年回家,外婆拖人又带了海门糕仔给我,刚好家中多了小侄子,我实在不喜欢不懂事的小孩,每次他哭要这要那,我就立马对他呵斥,所以小侄子一直怕我,一次他又哭闹,我就说,不哭我就给你一块糕仔吃,他就马上安静下来,然后嚷嚷着要吃糕仔,要吃糕仔,索性就拿了一小块递到他嘴里,问他好吃吗,他竟说好吃好吃,满是满足的傻笑。

我终于明白,其实糕仔并没有变,变的是我自己,经过了时间的荡涤,早已忘记了当时最简单最幸福的味道,也难以再尝到当年的那个味道,那个时候,没有太多欲望,一小块海门糕仔就可以开开心心度过一天,甚至整个童年,等小侄子长大后,不知道还能不能想起来当时吃海门糕仔的味道,抑或是想再吃,恐怕也会跟现在的我一样,惊讶当时味道的普通,有些味道,因为割裂,因为纯粹,而变得香甜,一旦掺杂了太多欲望,会慢慢丧失这样的味道,直到它只能永远留在你的记忆里。

图&文   在云上唱歌

也说蒸饺

休息的时候倒饬出一锅蒸饺出来。吃起来还可以,只是卖相不佳。别看跟平常饺子比,只是改了一个“蒸”字,里面的学问却大得很。

首先蒸饺须是烫面制成。此其一,其二则是需加一定量的澄粉,至于是土豆粉还是其它淀粉类,可依地域而定。我的家乡一般是加土豆粉。

前一段时间一直标榜自己是个吃货。闲下来想想,离吃货这两个字还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那么远的距离,好歹有了数字上的距离,且行且努力吧。吃货的标准其实是:听到有好吃的,不管路途多运,不畏艰险去吃,二是遇着好吃的食物能品出其色味来,三是这个星球上哪里出产什么美味,能知其八九不离十,四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应该吃什么他都知道,五是人家从不挑食,六是从不浪费食物,七是能就着仅有的食材做出不同凡响的食味来,八是……当然,还有正在进阶吃货的路上,而我则只是要来到这个路口的路还有那么长……

蒸饺是在吃饺子或其它食物时间中花搭的一种食物。比如我家小侠不喜吃水饺,若是来一笼蒸饺则会眉开眼笑起来,喜尔食之。

平常人家过时过节,吃个饺子。若不是时节,又想吃饺子,怎么办,那就上蒸饺吧。

蒸饺的馅料可荤可素。若是素馅最好红是红,绿是绿,比如焯过水的豆角或是红萝卜,蒸饺因加了淀粉,再加上擀皮儿擀得薄一点儿,那么,出锅后的成品,会是卖相耐看,让见者食欲大增。

南国人喜食早茶,早茶常见一食物便是虾饺,红虾包在透明而白的粉皮里,一小笼颤微微地上桌,能不令人食指大动吗?

算起来,蒸饺的知名度低于水饺,年节时,在北国极少有人家以蒸饺过年过节。但制作繁琐程度却不低于水饺,且因其与水饺虽同系一家族,却也还是别一分支,做起来,需注意的事项也还是有的。比如开水烫面,加一点淀粉等。蒸制的时间却需掌握,类于蒸馒头或其它包类食物的时间长度。

再者蒸饺这类食物,亲民性也高。近几年,南国也渐兴起吃饺子风来。大多数南国人没受过过年吃饺子文化的熏陶。因而馋了想吃饺子的时候,想到能做得的自然是蒸饺。因其内馅大致相同,做出的饺子,可与水饺相媲美。

但我长这么大,吃自家自制的蒸饺还是第二回。第一次自然还是妈妈的味道。这第二次便是这一次休息日的出品了。有相当多的遗憾。但大侠不负我望,边吃边喊好,不知是不是在耍弄什么伎俩(想让我多下厨房?)。当然我吃起来也感觉味道不差,只是卖相不佳。她不透明,包的时候觉得鼓鼓的,蒸熟后有些瘪瘪的,不像人家水饺一个个出锅后珠圆玉润。

味道呢因是烫面制成,又未加淀粉,因而饺子皮稍逊于水饺吹弹可破的感觉。

其实也只有人类能把仅一字之差的吃食做出不同的品相,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感觉。人类常自认聪明过其它物种,我则不以为然,聪明过物未必,在吃东西用心尽力倒是过于这个星球上的任何物种。因为还没见过那一类动物,肯烧一堆火把打来的猎物且烤香了再吃。更不要说肉细剁成肉糜,做成各类食物了。

南国的小吃店里,或曰粤食面点里,经常有煎饺或蒸饺卖。也曾吃过。一是皮儿没有筋性,二是馅儿不地道,除了颜色不好看外,调味也大逊于北国。可见食物也有根性。若生在北国,则花枝招展,若是生在南国,便是干瘪粗暴的食物了。

文  杨燕妃

图 Ly.H. 循CC协议使用

他们把爱融进他们的食物里

天津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

这里生活的是一群这样的人:他们可以一边操着一口最市井最纯粹的老天津齿音字,一边站在解放桥上看风景。可以半夜在二嫂子的窗口痴痴等候一套俩蛋果篦儿的煎饼果子,也可以花大价钱在伊势丹地下买别人叫不出名字的进口水果。天津人是最低,低成块八毛的嚷嚷咧咧,又是最高,高得满世界也没有咱能看入眼的人。天津的俗里带着透骨的雅,天津的傲,打开了都是最实在的真心。

你看看冬天小宝栗子门口回转的长龙,尝尝春天那一口腌香椿就着麻酱捞面,听听夏天小六层楼之间拖着长音的“要西瓜嘞”,闻闻秋天挨家挨户厨房通风管道传出的海香气,这座城市里的人只为了养这一张嘴,却是过得最活色生香。

《舌尖2》的“三餐”一话,深到天津取材,就为那一顿包罗万象的早点。“浆子果子大饼茶鸡蛋”,是小时候brunch的标配——“浆子”是豆浆,“果子”是油条,有时也吃老豆腐——和别处的豆腐脑不大相类,最重要的好口味都得于“卤”,在我的食物记忆里,一碗热乎乎的老豆腐就是支撑我早上起床的原动力。而这仅仅是千家万户天津人中的一种习惯搭配罢了。煎饼果子拿来看家,自是不必赘述,卷圈、羊汤、锅巴菜…这早起的第一顿,标志着天津人一整天营生的开始,品类之多,质相之高,像极了一场自产自销的满汉全席,不为旁人,只为自己。老天津人的吃法,大饼卷果子或是炸糕,怎么都是主食开会,吃起来不像马卡龙那种细成沙尖的小滋味,而是彻彻底底,酣畅淋漓。

天津产海鲜。然而要问及最好的海鲜馆子,我却当下语塞。自打记事以来,没有太多下馆子吃海鲜的经历,到时候了,家里自会备好大木盆,一锅锅喯儿吧乱蹦的皮皮虾、满处乱爬的螃蟹,码上姜片花椒,热热闹闹的上屉开蒸,光是闻那三合油的味儿,就让人胃口大开了。从小就没吃过计数的海货,从来都是,管够。

老爆三、芫爆、软炸虾仁、罾蹦鲤鱼、天津素,都是餐馆里的天津招牌,而每一个普通的天津大娘,又都会做些独门秘籍的家常菜,比如我家姥姥的烧茄子、独面筋、熬小鱼、鲜香的一碗香菇花菜打卤面,或是甜咸适口的炸酱。

往往,天津人给人感觉“踢里趿拉”——有些懈怠的意味,极少见那种紧锣密鼓的生生不息。马路上偶尔横穿的行人,也从不惧怕迎面开来的大公共,因为深知车子定会避让。记得去成都的时候,当地的司机师傅告诉我,“少不入川”,其实天津也是一个不宜少年的城市。这座常年稳居“全国治安第一”的老城,实在是在“吃”这件事上揉进了太多太多的感情,以至于对旁的,都不大提得起兴趣了。除了好的吃食,别的什么,“就那样呗”。

记得看过对盛中国的一次采访,他说起文革那段苦难,有次劳动,在树下捡了一枚半烂的桃子,回去把腐烂的部分扔掉,余下的夹在馒头里做成三明治吃了。即使是最黑暗的时光,对食物的尊重与深情都不能减退一点,这样的人也往往是最敬畏生命善待情感的人,餐餐都可将就的人,如果不是内心空虚,则必是嗔痴过重。谚语讲人为生而食,不为食而生,倒不尽然,人生来应该有梦想有追逐,但究其根本不过一箪食一豆羹,方能助你一路顺风。

文  新玥

图 Tin&ZZ 循CC协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