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糖葱薄饼啦,卖糖葱博饼啦……”从前潮汕地区的街头小巷,时常能传出如此吆喝叫卖声,如今,这样的一种潮汕小食已经渐渐淹没在城市的周边,偶尔也能在某个街头巷尾见到有摊档售卖“糖葱博饼”的身影,但次数越来越少。
那是一块块的糖干,用片薄饼皮包起来的小吃,是潮汕人独特的手艺,脆甜入口,旧时有民谣传唱:君哒问娘食乜物,要食箔饼卷糖葱。
小时候的夏天,卖糖葱薄饼的小贩,把糖葱装满挂在单车后座的铁桶里,“嚓嚓嚓”摇动手里装着竹签的细长小筒,当作吆喝。哪家要吃糖葱薄饼,就等着嚓嚓声由远及近,买上一大袋,这是小孩们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功夫茶正泡好在那儿等着,一口甜脆的糖葱薄饼,一口醇香的铁观音,苦甘交替,这样就度过一个夏天。
糖葱薄饼是潮汕特有的小食,出自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福潭村,人称“鸭潭”村,所以也有很多人把糖葱薄饼叫作“鸭潭糖葱”。你肯定对糖葱博饼不陌生,它曾在《舌尖上的中国》里短暂地晃过一次身影,糖葱的制作工艺也十分不容易,熬糖,成饴,拉打,让空气包含进糖里,孔出现了,再拉成扁长糖条,最后利刀切断,一块块小指宽的方形糖葱就面世了。
美食家蔡澜曾对糖葱的制作过程有过更细致动人的描述:一开始,先用一个大锅,加水煮糖。煮到糖浆变成橙黄色的一团团,用两根木棒捞起,就那么一摔,挂在木柱上,便可以开始拉了。这时候还是要用木棍,因为温度太高,会烫伤手的。一拉再拉,有点冷了,就以双手重复拉之。像拉面一样,折迭又折迭;也像面,能拉出多少条,就是能拉出多少孔来。地上还要生一个炭炉,拉时在上面烤一烤,糖团才不会发硬。这时候又要将糖团扔向柱子,借力再拉。说也奇怪,由白糖煮成透明的糖水,再凝结为黄色糖团。经过一拉,像匹布一样,太阳折光之下,生蚕丝般五颜六色,鲜艳得炫目。最后冷却,完全变白。这时用刀一切,横切面上的糖饼气孔中,出现了很多个孔。一数之下,大孔有十六个,小孔有二百五十六个,绝对不会算错,神奇得要命。
这门手工在鸭潭人中代代相传,已成为艺术,它在明朝已闻名,当年任潮州知府的郭子章已有文字记载: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而成形后的糖葱吃起来松松脆脆,入口即化不沾牙,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吃时老要掉糖屑,于是有了薄饼卷糖葱。
说到薄饼,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吃烤鸭时用来包馅的那种薄饼,但潮汕的薄饼要更薄,大约十来张叠起来才相当于北京薄饼一张的厚度。潮汕薄饼也不是用擀面仗辗压出来的,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做成的。做薄饼的师傅一手捧着稀面团,往热锅底一抹收回,被粘住附着在锅上的薄面层随却凝固成饼,于是另一手即将薄饼揭起叠放在旁。如此一抹一收,一揭一放,十分地快捷。如上所述,薄饼不仅可以用来包糖葱,还可以包鸭皮等三鲜熟料进食,也可以把它包上生馅投油锅中炸成春卷等等,看你喜欢。
关于吃薄饼还有一个传说:
清康熙十四年间,郑成功之子率兵围入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生存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卷薄饼状如草席,以此祭祀亡灵,此俗后在世代相传成风。
你看,就连一张薄薄的薄饼都有一个传说,足见潮汕美食的源远流长。到如今,会做糖葱薄饼的人已经很少了,久在都市也难觅它的踪影,依稀存在小时候的记忆中,这是一种让人在睡梦里还会想念的甜香啊。
文 在云上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