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血鸭和粽子,永远都不会离开的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最初的记忆源于沅江河畔。

那时候的我并不懂什么是端午节。只知道那几天外公会包粽子给我们吃,泡艾叶澡,门上挂艾条,身上佩香囊…外婆拉着我的小手急急忙忙往河边走,城市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所有人都欢呼雀跃地往河边跑,到了河边,除了大人们高大的背影拥挤的人群,我什么也看不见。

从大人们的表情和齐刷刷的助威中判断,赛龙舟经过这里了,而赛龙舟到底是什么样,外婆抱我起来晃了一眼。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看似力大如牛一介莽夫,但这么多队员动作的协调性一致性前呼后应,人心汇聚,有着不可阻挡的气势。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其实还有很多传统美食,杨梅、雄黄酒、血鸭,楚国人将吃鸭文化发挥到了极致,什么啤酒鸭、血鸭、酱板鸭、炖老鸭…几十种做法,每种做法都蕴含了一座地标的舌尖文化。

没有一只鸭能活过端午节吧,血鸭是湘西地区最为普遍的做法,一只鸭要一斤葱,一斤嫩姜和螺丝椒,爆炒,加以专门炒鸭的甜酱闷锅,香气从厨房弥漫至屋子、弄堂、走廊……那气味可催人一口气咽下两碗米饭,血鸭的要诀是,鸭肉闷到酥软有嚼头后,开锅将事先备好的鲜鸭血均匀淋在上边,速翻炒,以热度将鲜嫩的鸭血瞬间至熟而不老,最后将打好结的四季香葱铺在上面,便可开饭了!血鸭成了湖南人无论身处何处的一种舌尖上的乡情,就连吃不完的汤汁,留作用来煮碗鸭汤米粉或者米面也让崽子们馋到舔盘子,其实,里面的葱和姜片才是精华,每一片姜和葱结都包裹着汤汁浓郁的香气,回味无穷。

过端午首先想到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情结,实际端午节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驱鬼辟邪。过去,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所以端午节也同样是一个驱邪辟毒的节日。除了人们熟知的要饮雄黄酒外,悬钟馗像也是必不可少的。梁实秋就曾在文章中有过这样一段描写:今日何日?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 我的外婆用土陶罐熬一锅艾叶水,给我们这些小崽子泡澡,说是可以皮肤好好,夏天不招蚊虫叮咬,不长痱子,门框两侧挂上则两束艾枝用来祛病除魔。

端午节作为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饱含着文化和精神内涵,仿佛穿越千年,去感受不同时代的人们,如何通过节日去表达对自然的尊崇和敬畏,以及展现生活的智慧与情趣。

而今身处异乡,北方端午失了明显的地域优势,唯得三天闲假,隔空回忆童年趣事,那条河那吊脚楼那人那些气息,悄然而至。

文/ _何睦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