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脚菇

在老家,夏秋之交,就该喝大脚菇汤了。

菇要长得好,还得看天。遇上阳光普照,又暴雨倾盆的时候,老人就会说,哎呀,长菌子的天气。菌子就是乐山话里的菇,在夏秋交替的日子,也指大脚菇。

人工大脚菇易买,野生难得。树荫庇护,露水润泽,鸟兽灵气,哪里是人工能给的。天地精华,有经验的采菇人总能在深山老林里挖出丰沛有饱满的新鲜大脚菇。撞上太阳雨,哪有放过山珍的道理。

找个云销雨霁的上午,往山里走,不用太深,没几步,路边稀稀拉拉站着人,披着雨衣,手上提着铁环,串着一串大脚菇,走近了看,棕色的菇面像把撑开的伞,伞檐还残留着些许水滴。翻过身来,一眼沟壑纵横,中央生出的柄,指着天,根部还有些泥。

凑近了闻,鲜甜的蘑菇味,还有些泥土和青草的气息,裹着潮湿的雨水,漫溯到鼻子里。

“买吧,早上刚刚挖的,可新鲜了。”

毕竟是野生的,采菇人也淳朴,草草定了价就转身离开,雨衣都还没干呢,抖抖帽檐,落了一地雨。摇摇晃晃,又扎进山里云深不知处去。

一串大脚菇可不能浪费了,连清洗都得小心翼翼,清水冲过根部的泥,夹在缝里的,用指甲一点点抠出来,实在弄不掉了,也就由着它,反正山珍,就当配料。洗好了抓着伞,一下下撕开。

不能用切的,大概是寿司一般的道理,“寿司之所以那么好吃,大概是用手捏就的缘故吧。”太宰治书里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放在这里也合适。有温度的东西,总归不该以器切割。撕好了晾一边,放着。用淀粉加些水裹了肉片,搅匀,每片肉都成了白色。原料也就齐备了。既

是野生,又新鲜,一定得煲汤。加了油加了酱,包裹着天地万物的鲜味就被活活浪费了。

起锅下姜烧开,下菇烧开,用筷子夹住肉片一片片放下去,裹了淀粉的肉在汤里呈现出可人的白,又有些沁人心脾的红。有的淀粉散开来,汤底也粘稠了些,鲜味被牢牢锁住,贴着锅闻,真香。

到这里已经可以出锅了,有人喜欢放些胡椒,有人喜欢加些葱,也有直接端上桌朵颐的。先喝一碗汤,浓浓的汁液在舌尖迸出一阵鲜味,顺着食道滑到胃里,一路香滑顺畅。接着热气飘上脑门,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胃口算是全然打开了。不爱吃米饭的孩子,盛点儿汤泡上,保准一碗接一碗。有大脚菇汤的时候,不管桌上有多少菜,它一定是最先被吃完的。

夏秋很难回到四川,似乎别地也有,但总是无缘得见,囫囵买了些蘑菇,按照同样的做法炮制一锅蘑菇肉片汤,三分相似,却总没有那股鲜味。嘴里喝着,心里却总想着,到那云深不知处去,在遮天大树下,挖出几只大脚菇,吃着它,吃着自然的馈赠。

文/鸥鸥鸥
图/alpha  循CC协议使用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