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觉得我是一个可以四海为家的人,但是在离家很远的这个城市,纵使每一条街道我都已经能背过,它的繁华和喧闹也始终不属于我这个外乡人。有时候想想,人们常说的思乡大概就是在这熟悉又疏远的城市里迫切地想吃一碗家乡的焖子那种百爪挠心的感觉吧。
最好吃的焖子都在家乡的街边小摊上诞生。这可能是因为它质朴得略显粗糙,它必须用粗制地瓜粉制作,做成半透明的粉块。在黑黑的铁板上淋上油,烧热,将粉块“嗞啦”一声倒在炙热的铁板上。在烟台的地摊上,因为有了油煎和焖的这道工序而变得与众不同。里面糯糯的,外面裹着一层焦黄的锅巴,软嫩而有嚼劲,口感非同一般。
记得小时候,常跟老爸在吃饭之前,偷偷飞奔到楼下的焖子摊先来一份焖子垫垫肚子。看着满头油光的大叔,挥动着小铁铲左一铲右一铲翻着焖子块,Q弹爽滑的生粉块便在铁板上跳起了舞,心中满是愉悦。就在“嗞嗞啦啦”声中,白而半透明粉块就煎成黄烙的焖子了,这时的焖子里面软而劲道,外面裹着一层焦黄的锅巴。大叔手腕灵活地将一勺一勺的调料飞快地浇在焖子上。蒜泥,麻汁,虾油,散发出来浓浓的鲜味。麻汁香润细腻,蒜泥热烈呛鼻,虾油鲜掉眉毛,就是那样一勺一勺随性地浇在刚从铁板上铲下来的焖子上,香气瞬间就给逼出来了!
在地摊上吃焖子是从来不用筷子勺子的,老板会在焖子上插上一把那种拧成麻花绳状细铁丝小叉子挑着吃。细细地捏在两指之间挑起一小块热气腾腾的焖子,颤巍巍地伸着脖子送到嘴前吹凉。不为吃饱,吃的就是这般情趣,粗糙又细腻。只叫人站在那里呼噜呼噜就趁热吃完了,抹抹嘴巴还能再回家吃一顿大餐。
现在焖子摊位已经隐匿了踪影,很少见到铁板小铲叮当作响煎出的焖子了。倒是酒店里的加了虾仁、海肠、鱿鱼花的升级版三鲜焖子大行其道。加了新鲜海产的味道当然更加鲜美,也算不辜负大海的馈赠。但记忆中的老街巷总是让人不停地流着口水,走几个路口那个飘香的肉饼铺,拐几个弯嗞嗞响的焖子摊,旁边的豆浆油条大棚车,后面那炸油饼的小推车,还有马路对面那个买点心乐呵呵的老奶奶……
看来我是该回家吃一碗热腾腾的三鲜焖子了。
文 小蘑菇一样傲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