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面味道

健身房跑完步,我放弃了酒店早餐,在大堂问外籍服务员哪里可以找到"traditional noodles",服务员笑着告诉我,绕过酒店就能找到"xiaomian"。

如今的重庆变化很大,先前农村一样的南岸盖起了喜来登,那搭个棚子听着雨声吃面的摊子,也被"面馆"取代了,一个超市买单机取代了厨房与大堂的呼喊,我记得,从前的感觉是"老三,一碗小面,少点儿海椒哈",厨房那边则传来一个男人的回应"要得!"。

"一碗小面儿",我还依稀记得重庆话发音,大婶的回应却是一口椒盐普通话:"坐一哈儿,马上斗来!"细听左右的食客,感叹这座城市的变化,十几年前当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只有外地人学说重庆话的份,哪里有重庆人会说普通话咯?

花相似、人不同。

五六张桌子,闷头吃面的食客,一个光膀子的老板,这是几乎以前所有小面馆的装扮,吃小面是不可以装逼的,重庆人的性格里也忍受不了这样的"假打",假打这个词本是成都那边李伯清发明的,但相比之下重庆人更耿直而不装逼,一碗小面就该回归本来的面目,于是在解放碑CBD,夹着BV手袋的白领和抡着挑杆的棒棒儿同坐一桌都不显得稀奇,不过据说现在小面涨价了,这种场面越来越少,但在"重庆小面50强"的铺子里,开着奔驰的老板和穷酸的学生依然如同当年和睦相处。这种感觉我是很熟悉的,大概只有学生时代能够这般执着,坐着轻轨,再花五毛钱坐电梯下山(你没看错,坐电梯是的确要花钱的),方能吃到一碗"眼镜面",名字很特别,说来却无趣,无非就是老板深度近视,至于另一个闻名重庆的"彩电面",也不过是因为挨着广电中心(当地人称为彩电中心)罢了。

小面在重庆是打破了社会阶层而存在的,无关社会地位、成功与否,曾经有一位一起玩车的地产界成功人士,在忙活一天之后要请我吃饭,心想必定是大菜满桌,谁知他开着好车往路边一靠,我了个去,小面!这才第一次知道小面的"无国界属性"。

一碗小面,藤菜(空心菜)压底,再浇上红油汤,这就是重庆人的早餐、中餐、晚餐以及夜宵了,舌尖上的中国已经将小面升华到了人性的高度,我也就只能写写这舌尖上的刺激了,离开重庆这么多年我其实已经喜欢了广东的清淡味道,甚至那一股勾人魂魄的辣椒香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连开动筷子的兴趣都没那么强烈,尤其是那味精就在表层,让习惯了健康饮食的我多生几分犹豫,但操起筷子的时候,花椒把口腔的血液循环开,带着辣椒的味道四处乱窜,却是无比熟悉。

潮热的空气,粘湿的肚皮,大罐可乐和大碗小面,那曾经是我最"二"的年纪,每每花光了生活费的时候,就无比依赖小面;大四时我已经赚钱买个二手车,也曾飞扬跋扈地向老板提出非分要求:老子要加肥肠和牛肉的小面!老板本着对小面无比尊重的职业操守告诉我:那就不是小面了!

今天坐下来的时候,大婶继续用一口普通话问我:"要不要加一个蛋嘛?"我却忍住笑,让她千万别加。要知道,鸡蛋虽好,却不是当初味道。

图&文  吴佩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