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路523号

楼下的路曾在分道线上种满一树茶花,或许因此得名。这条路和任何一个小镇的街道一样,柴米油盐,小食摊档,住户民生,日夜如此。若一定要说有什么特别的,那间店面不得不提,与其他动辄开上数十年的店面比,这个铺子没法用“刘记老字号面店”“王记跷脚牛肉”或是“李记乐山麻辣烫”这些符号化店名来形容,它动荡的太久,变迁的太久,人们看见了它每个时段的样貌,却无法在时间长河中为它立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街道号或许是最好的代称了,茶花路523号。

这是一排绝佳的店面,523号的名称下横跨了不下300平方米的广阔面积,距离500米即是岷江入海口的区位更是为其加分不少。每晚潮水般的人流让任何一个对其觊觎的老板都会产生不少遐想,若是做上些饭店营生,盆满钵满必定轻而易举。但令人诡谲的是,这家铺面的任何一家食品店都逃不开关张大吉的厄运,无论出产优劣,无论价格高地,无论食品贵贱。

根据记忆,有印象起最先似乎是一家火锅店——那是小镇经济腾飞的标志性食肆之一,火锅店主打高端路线,名字已然忘却,留在记忆中的是每每走过是飘散大半个街道的浓重汤底味。店铺横跨了七个门面,商家将左右对称三对门面贴上砖墙,只留中间一扇,高悬金漆牌匾,匾下端正站立两位妙龄女子,梨花浅笑,招来顾客。后来店面几经变迁,金漆牌匾和妙龄礼仪却作为标志性符号流传下来。

牌匾下的店铺露出的是一扇华贵屏风,窥不见里面,只偶尔听见里面的喧哗。隐约透出万分神秘。看不见的,总是那么吸引人。

或许是火锅低端的出身与老板高贵的定位必然的背离,外加小镇人民狂追猛打也赶不上的消费水平,这家火锅店在经营数月后灰溜溜的关门了。继任者是另一位土豪,金漆招牌改了个店名,继续做食品生意。这次老板聪明了些,卖起了海鲜。门面也扩张成三间,一侧脸便能看见一整排玻璃鱼缸,里面的鱼虾蟹当然谈不上生猛,但对于内陆的四川人而言,海鲜总是新鲜事物。而作为镇上第一间海鲜店,又让人更加好奇。毫无疑问的,这里一度成为当地富人与官场最富名望的聚餐点,时常门口停满各色豪车,再侧目,看见的只是车身,店家大门都被盖住。

好景不长,新鲜劲儿很快会过去,岷江的河鱼毕竟比千里迢迢萎靡而至肉质甚差的海鲜更有吸引力,也更加对普罗大众的胃口。门前冷落车马稀,海鲜店的关张成了必然。

于是又是接二连三的易主,当时已离家求学,不知此地境况,只记得隔几月便发现招牌换了换,礼仪的衣服也换了换。时间便在招牌愈发不同的名称中、礼仪一套套换下的各色衣服中,流逝的飞快飞快。

为店铺饮食之路画上句号的、也是历史最长的一任,命名为和丰酒楼,取和顺丰收之意。依旧主打高端路线,没有大厅只设包间,中餐。左右三对门面换成了大大的落地玻璃,里内人作甚,路人看的清明,老板似乎想利用食客的满足将门面变成移动广告牌。这么一来大气不少,店家也颇有开门迎客之意。加上老板颇有些手腕和人脉,尽管消费不低,门前的豪车又多起来。

透明世界的弊端显而易见,小镇毕竟人少熟人多,路过时眼睛瞟瞟,呦,XXX又在大快朵颐,看来是发了。隔天半讽刺半挖苦提起,对方尴尬不已。更惨的是那些官员,不得不将自己的吃相暴露在百姓面前,也少不得落下话柄:看,又在公款消费。

这样一来,店面的颓势便不难预料了,不就后便倒闭了,这次,没人再敢来卖吃的,铺面也关张良久。

约莫大一时候,回家发现这块宝地被中国邮政盘下,做起了与食物毫无关系的生意。似乎这次终于走上正轨,很多人甚至将其作为茶花路523号最终的代言,也习惯了说“去邮政那边走走吧”,而从前的火锅店、海鲜店、高档酒楼以及各式食肆,踪影全无,人们都忘了,523号的金漆招牌涂过的年岁与繁华,也忘了面容姣好的礼仪,程式化灿烂又应付的笑容。

文 鸥鸥鸥

“茶花路523号”的2个回复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